A. 体育彩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急)
我国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李江帆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21
字体:【大】【中】【小】
1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分析
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从产业的范畴来看,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体育部门作为社会分工条件下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投入了一定的人、财、物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生产,而是生产出一种不采取实物形式但以运动形式存在的体育服务产品。其次,从产品性质看,一方面,体育服务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强身健体、娱乐休闲、审美交际等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是体育部门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因而具有价值。因此,体育部门的产出——服务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某一产业能够存在和发展,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投入之后,为社会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从而确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存在和发展能否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的标准恰恰不在于是否要市场化来证明。
综上所述,由于体育部门既有投入,又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产品产出,因此,体育产业属于产业范畴,具有产业属性。在本课题中,研究体育产业的出发点在于考察、剖析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宜用产业结构理论中的产业定义,即产业是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的总和。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揭示了三大产业变动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和产出结构先后集中在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从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印证了这一经济发展规律。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发展的体育消费需求而存在的,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因而,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对地位变化趋势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演变,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呈迅速崛起态势。从横向看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体育产业的比重就越高;从纵向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型国家的体育产业比重都在增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推进,中国体育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会日益突出。
2国外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从西方发达国家情况来看,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国外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产业部门,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考察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位置,一般将体育产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考察。核算体育产业均是将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体育产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考察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位置。其中特别重视考察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重视体育产业生产总量和生产结构的统计和分析。体育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体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改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兴起,被称为朝阳产业,正是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发展对推进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等,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体育产业的资本利润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体育产业创造的消费额可以达到服务中21个行业的前三名,仅次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
3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体育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和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1)体育业对第二产业工业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体育业的发展需要直接消耗大量的体育器材、体育场馆建设、体育用品等由第二产业生产的工业品所致。(2)体育业对第三产业也形成较大的直接消耗,这些消耗主要表现在体育业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电信、餐饮、住宿、广告等服务的支持,特别是现代体育业的发展,广告、金融、影视等服务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
全国与广东体育业的增加值比重均为0.03%,尽管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处于较高的地位,但体育业的增加值比重并没有按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获得相应的发展。或者说,体育业目前仍然难以成为我国甚至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广东体育业的中间投入率达到64.45%,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水平,但高于第三产业(除体育业)和第一产业的水平,反映出体育业对其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广东对体育业的投入相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缘故。
从广东的情况来看,体育业的影响力为3.0729,不仅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第三产业(除体育业)和第一产业的平均水平,但还是低于第二产业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体育业的影响力系数来达到了1.0940,意味着体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超过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属于影响力相对较高的产业。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业发展对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大。体育服务产品主要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体育服务产品对企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体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推动作用可以超过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体育业适合于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主动发展体育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体育业的发展。中国广义体育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水平。中国广义体育业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除广义体育业)的依赖程度较高,而美国和日本广义体育业对广义体育业自身和第三产业(除广义体育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4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体育业作为一个覆盖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国民经济中的上游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它在拉动消费、促进投资、解决就业、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我国体育产业对于我国GDP增长、就业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政策以及历史原因,体育产业的内涵仅仅被理解为体育比赛提供服务的产业门类,许多属于体育产业特定内容的产业门类被漏算。同时另一些体育产业门类则被统计在其他产业之中,统计资料的匮乏这使得我们精确地衡量体育业对于GDP、就业的贡献比较困难。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契机。随着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体育经济将面临新的机遇。我国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体育消费,城市化则能将农民带入城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体育消费。消费者在一定规模上的聚集也为体育健身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支撑。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期,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将是通过市场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体育产业规模、效益的不断提高,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专业人才也会流入体育产业这个高于社会投资平均利润率的新领域。
5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政策取向
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在促进体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与配套公共服务建设;二是体育专业队伍培养与体育科研教育投资;三是体育市场规范与管理;四是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
鉴于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条件,借鉴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5.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尽快建立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设立国家政策性体育金融机构的目的是弥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拨款资金不足,以促使体育产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5.2以市场化为导向,加紧体育产业市场开发与经营
面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做好体育产业开发和经营,对于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严格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原则,大力倡导、扶持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进行投资兴建。
5.3加大体育事业投入,转变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进行制度创新
转变政府职能,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体育管理方式,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体育产业政策。(1)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对我国现有体育各运动项目运动队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造,依据职业、半职业、业余三种类型,区别对待,使之真正成为体育市场的微观主体;依托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2)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以体育竞技表演和健身娱乐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体育用品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媒体业、体育经纪服务业、体育旅游业。(3)体育产业区域政策。鼓励各级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落后地区进行体育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措施。
5.4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体育训练、竞赛和健身娱乐活动条件,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措施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加体育投入,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和开发建设政策。公共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实行合理收费,有偿使用。通过资金支持、贴息或低息贷款、提供担保、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方式进行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可采用:政府直接管理,收支两条线,统收统支;委托单项协会或其他体育团体及社区组织管理;对外承包租赁,利益分成。
5.5政府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用力的优惠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采取体育向全社会开放以及将部分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的办法,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资优惠,投资环境改善,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体育。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体育投入、立项、税费、建设、用水、用电、用气、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企业、社团和个人赞助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运动队、体育学校和公益性体育设施,凡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对境外捐赠的实物,涉及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所办企业实行退税政策。
5.6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
目前,体育市场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尽快建立健全各类市场。首先,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人才市场是体育产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体育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离开三大市场,体育经济活动就无法存在。它们应当是体育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体育技术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信息市场、体育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和体育产权市场则是形成上述三大体育市场的服务保证,也应及时配套,以形成较为完备的体育市场体系。
体育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是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紧制定各单项管理办法及认证制度,加大体育市场执法力度,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当前的重点: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全国统一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规范体育市场从业资格条件,保证依法管理体育市场;二是加紧完善体育彩票市场法规,将彩票市场纳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三是规范管理体育用品市场的各类展销、展览活动。
作者:李江帆(中山大学)
张保华、李仲坤、陈惠敏、李冠林、杨年松、陈凯、
何文胜、方娅
B. 简述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概况
一、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在业界,旅行社重视海外大型体育赛事观战市场的开拓;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则注重本土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近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等团体,也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都先后推广体育旅游,致力将体育活动由精英运动向大众活动的方向转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时,不少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奥运旅游。
二、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发达的国家看,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部门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5.1%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13项常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仅以桂林市为例,目前,全市年均体育消费额已达4.7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增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有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我国体育旅游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82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25.6%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计有30项大型节庆祝活动入围,占全部64项活动的46.9%;西部地区为31.3%;中部地区以21.9%位居第三。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项产品,占全国总数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34.9%;中部地区只有32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21.9%。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2.体育旅游的特征
(1)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参加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集娱乐性和易学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旅游等,可以使旅游者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个人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2)观光性
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型赛事旅游以及欣赏各类体育表演,可使旅游者感到力与美的结合,感受到运动的激情,运动的快乐,从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的武术、传统养生保健术,还有少数民族的表演节目,这些可以使旅游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体育旅游活动。
(4)技能性
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射箭、高尔夫球等,则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味到体育旅游的乐趣所在。
C. 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旅游业的影响
http://www.365kj.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7
北京申奥成功蕴含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和多方面的。一方面,它将长时间的吸引全世界对举办地的强烈关注,极大的提升中国及北京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申奥成功对提升中国旅游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进一步推进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一、中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
1.物质基础与外部环境良好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热情好客的美好传统。一向重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曾多次利用参加大型运动会的机会开展国际间的体育交流,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友好的交往。随着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也陆续举办了很多高水平的运动会和大型比赛,增加了举办大赛和接待、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稳定的政局、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良好的比赛环境以及人文精神,促进的国际上对我国的认可。
2.体育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的开发了很多体育旅游资源与产品,较为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地区滑雪、湖北的赛龙舟、少林武术、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等。根据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国家旅游局发布了《2001年中国体育旅游健身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典型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项目,根据《方案》将体育旅游分为专项旅游路线和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分类方法,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以43 项占据了总计82 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25. 6%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了前面,在2001 年共计有30 项大型节庆活动入围,占全部64 项活动的46. 9%;西部地区为31. 3%;中部地区以21.9%位居第3。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 项产品,占全国总数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 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34.9%;中部地区只有32 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21.9%。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3.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标志的“积极的生活方式”(active lifestyle)也成为生活的主流,并影响着人们的出游选择。体育运动作为“积极的生活方式”的代表最初只在青年中流行,但目前的趋势却是在向更广泛得多的年龄段推进,而且也正在超越性别界限,越来越多的女性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人们不仅在体育运动中寻求身体上的健康,而且在体育运动中追求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这股潮流推动人们在出游时也不忘选择体育运动。据统计,每4 位旅游者中就有一位在出游时寻求参与体育活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开始兴建各种体育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网球场、水上运动场等,开展各种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以吸引体育旅游者。
二、北京和青岛开展体育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北京具有大量的体育资源。在北京的亚运村修建了大批体育场馆,如曾经作为亚运会主会场、可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工人体育场等。而根据北京奥申委的规划,奥运期间需要使用的37个大型比赛场馆,其中有32个在北京,现今可用的有13个。在体育人才方面,北京拥有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多所专业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体育院、系,而且我国体育最高行政机关—国家体育总局也设在北京,使得北京拥有大量体育技术和答理人才。在体育器材和用品方面,尽管我国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分别是在上海、青岛、天津,但距北京都不远,且交通方便。京郊的优美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申奥成功之初便已成为人们的向往人们景区。
青岛方面,青岛早就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自获得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资格后,便利用青岛在开展海上运动方面得人独厚的优势,把地处市中心的浮山湾建成亚洲一流的综合性海上运动中心,以发挥其对体育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为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打下坚实基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将会迅速提高我国以观赛和参赛为主的体育旅游的发展进程。
三、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影响
首先,奥运会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的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保守估测,在筹备奥运会的七年中,来北京的游客每年将增加20%,到2008年奥运会期问,将可增加四十余万外国游客,加上港澳台游客,将可能突破60万人次。外国游客的巨幅增加,不仅扩大了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国内旅游者的体育参与意识。奥运会同时给各领域带来巨大的机遇,奥运旅游业无疑是奥运经济中的重头戏。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因成功申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1994--2004年,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海外游客每年增加132万人,本地游客增加17. 4万人,新增加的旅游生意为澳大利亚赚取30亿澳元的外汇。奥运会对GDP的经济效应以收入的种类用乘数计算,其中投资收入乘数效应为1.8,组织收入为 1. 2,旅游收入为1. 5。纵观近二十年的历届奥运会,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即外国旅游者的人数是参赛人数的25--40倍;从参赛人数扩大,外国旅游者也以较大的幅度增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景应该更加广阔。
其次,奥运旅游对相关产业带来了积极影响。据近二十年来奥运会承办城市的经验,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一般是十年的效应,也就是前七年后三年。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行业之一。奥运旅游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受益是非常明显的,交通、住宿和餐饮是最大的赢家。2008年奥运会将带动中国首都的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在交通方面,尽管北京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是一流的,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远。旅游前行、交通开道,因此,北京的交通需要进行进一步建设,以适应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在住宿方面,奥运会也会促使北京发生巨变,目前北京星级饭店加上公寓有458家,其中二星级饭店有181家,一星饭店45 家,到2008年预计需要800家星级饭店。举办奥运对餐饮业的促进也是惊人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奥运村每天要运进食品种类266种,重量达到 437吨,仅鸡蛋就350万个,牛肉53吨,高质量的蔬菜、水果需求源源不断。
再次,奥运旅游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为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已经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带动相关行业5个人就业。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初步确定,未来十年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七十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三白五十万人左右,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产业。
最后,奥运旅游的国际形象效应。奥运旅游还会对承办地的形象塑造产生积极效应,这是展览、会议、演出及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举办国从筹办到举办奥运会举办期间,举办都无一例外的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巨大的聚焦效应使奥运会成为举办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巨大的、最佳的传播载体。举办期间,超过1万名记者的大强度、高密度采访报道,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宣传报道活动,其规模无与伦比,价值难以估量,方式最为自然,影响极为深远。数据表明,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Australia Brand)效益超前10年,极大地提升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对澳大利亚入境旅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建议
加强旅游企业的奥运商机策划意识。策划经济是奥运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只有策划得当,才能抓住奥运商机,才能在发展奥运经济中取得更为直接的效益。树立机遇意识,着力打造和提升各旅游地形象品牌。最大限度地扩大旅游业的机会,争取成功的效果。旅游业应该抢抓机遇,及早出击,先声夺人,快速树立各地奥运旅游形象品牌,在未来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显著有利位置,做大、做强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发展入境旅游,突出的矛盾是涉外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建议在全国高校、中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的电子商务。信息和多语种翻译以及导游、领队人才的精心培养,为我国奥运旅游和新世纪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储存、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各类涉外旅游人才。
作者单位:闫新红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许晓辉石家庄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D.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及趋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将是社会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向的。这种方向应该是潜力是非常大。
E. 我国后奥运体育旅游发展优势有哪些
后奥运体育旅游发展趋势
(1)大众体育旅游热情高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引领大众体育专旅游向前发展,同时民间属体育赛事、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观看与参与也将会大大增多。
(2)体育机构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体育旅游相关的组织管理与政府支持也将会加大。同时,包括赛事(如F1)、节庆(如蒙古族那达慕)、特色活动等在内的大型体育活动,对于地区旅游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很可能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3)体育旅游投资也会成为今后旅游投资领域的一个热点,不论是大众旅游的规模效益还是高端体育旅游如高尔夫健身旅游的高收益、配套服务的酒店餐饮或者娱乐设施的盈利等都使得体育旅游投资回报看好。当然,这也包括旅游投资过程中的体育元素引入,如景区中的体育休闲项目、相关的小品等。
(4)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为政府城市经验和城市的休闲化打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选择,如结合市民休闲、游客旅游需求,市场化运作的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社区等的建设等。 (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F. 旅游也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起到的作用
根据"十一五"规划﹐旅游业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指出﹐中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邵琪伟表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各级旅游部门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好有利条件﹐克服制约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作为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邵琪伟认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既是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将有利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据介绍﹐在世界上﹐旅游业以其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普遍看好的发展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并成为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兴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2005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 8.08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82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9.6%。2004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 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的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占本国总量的10%以上。
并且﹐随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和竞争程度不断加强﹐旅游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各国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领域。中国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是适应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展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高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需要。
有利国内经济发展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的发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以及区域发展的协调起到推动作用。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对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另外﹐旅游以人的流动为基础﹐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交换﹐并成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被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市及地州县列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加以培育。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从一定意义上讲符合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 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邵琪伟表示﹐"十一五"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资源条件好﹐二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三是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宏观发展环境有利。
邵琪伟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禀赋高﹐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民族风情特色鲜明﹐对海内外旅游者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经过改革开放28年的发展, 中国旅游业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人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都不断提升; 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达性明显提高﹔旅游住宿﹑游览等服务设施体系日益完备﹔旅游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得到明显加强,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体系和供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邵琪伟认为﹐持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将是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最根本的保障。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游率祗有92.7%﹐还不足人均1次, 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潜力很大。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伟表示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时﹐都将旅游列为重要内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支撑﹔各省区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通过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邵琪伟同时坦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由於旅游业综合性强﹐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中国旅游业发展仍然面临著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入境旅游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国内旅游低层次﹑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突出﹔旅游法制建设严重滞後﹔市场主体还不发达﹑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规则还不完善﹐制约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等等。
据介绍﹐中国旅游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是首旅集团﹐其营业额也仅为世界五百强最末一名旅游企业的七分之一。邵琪伟认为﹐大力提升企业实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外﹐还应进一步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邵琪伟认为﹐加强诚信旅游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旅游局目前正在全国开展诚信旅游活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辐射作用
邵琪伟还表示﹐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据介绍﹐旅游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 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於全国GDP 的5.02%。全国出现了一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省区市﹐若干省份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已经占当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上﹐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193亿美元﹐在国家外汇十分紧缺的时期, 旅游为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琪伟表示﹐旅游业将通过带动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近年来除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领域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特别是随著新的旅游产品出现﹐高尔夫球场﹑游艇﹑游轮﹑旅游房车﹑旅游港区等新业态投资快速增长﹐还带动了一批度假休闲区的发展﹐有的投资规模, 相当大。同时﹐与旅游相关的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及相关的制造业也快速发展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与市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邵琪伟认为﹐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发展也对中国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层次多﹐能够吸纳不同层次的人群就业﹐能够扩大中国就业面﹔对促进农村富馀劳动力就地转移安置具有独特优势。据统计﹐国际上旅游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比例达1:5﹐发达国家旅游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0%以上﹐发展中国家约占10%。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1 000万﹐扩大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又由於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要的旅游场所﹐通过发展旅游, 全国许多农村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费水平高於农村﹐中国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和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交流。
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对维护资源生态﹑文化传统传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旅游业走体验型的消费方式﹐这对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又因为人们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和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建设﹑传承﹑发展﹐促进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近年来兴起的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