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不高

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水平不高

发布时间: 2021-03-05 04:51:11

『壹』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贰』 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
2、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3、旅游监管力量薄弱。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叁』 中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实践表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是统筹经济社会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旅游直接就是为人服务的,大家也知道,从中国的旅游业,过去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认为旅游是高端消费,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个也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一种需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是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的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个表现是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全面增长,国内旅游是旅游量最大、潜力最深、基础性最强的,国内旅游良好的成长性能和强劲的带动功能继续蓬勃发展,居民出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首先是把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三个表现是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出国旅游目的地不断的增多,我国国民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出游范围更加宽广、出游方式更加灵活、出游规模日益扩大。
从国内旅游来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里把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
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第一个,从政治上看,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二个,从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
第三个,从社会环境来讲,因为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大力创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这是从中国的旅游发展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游正在向休闲、度假发展,所以这样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共享成果。
第四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第五个,科教环境,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化、装备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游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这些科教兴国方略实施,科技的增强是促使了旅游业开发的手段、经营方式、发展空间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化、国民教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旅游环境和旅游意识,也可以极大的增强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创新,因为科教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素质,包括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这里涉及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事业型,过去中国旅游业是事业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战略转型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强国旅游时代、全民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品质旅游时代,而中国经过研究判断,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旅游业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基础,又由于旅游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需求。所以风雨过后,中国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拐点,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肆』 旅游业现在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发展状况怎么样

2014年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国内旅游36亿人次,增长10%;入境旅游1.28亿人次,下降1%;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总体来说旅游业需求非常旺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有四个主要问题: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监管机制不健全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参考:我国旅游业现状及问题

『伍』 哪项不是旅游文化发展维艰的现状

丰富的v非得

『陆』 旅游市场劣势有哪些

二、**区旅游业发展的弱势(Weakness)

1.超步较晚、发展缓慢
2.旅游景区(点)散、小差
**区旅游区内景点分布相对分散,对团队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3.区域竞争激烈
**区地处滇西精品旅游区域的中心位置,是连接大理、丽江与德宏、腾冲几大旅游区的重要节点,与周边四大旅游区相比,**区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潜力也有限。在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中,**区也在赢限自己的市场空间,但**区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受发展历史及资源条件的限制,旅游业起点低、旅游基础设施差,旅游吸引力低等问题较突出,对外竞争力较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竞争激烈。
4.区域经济落后,对旅游投入有限
从**区所处整个滇西来看,滇西地区是我省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该地区长期处于“一元经济”的结构中。没有大的工业为区域发展积累资本,财政收入微薄,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国家重点扶贫区域。**机场及大保高速公路的开通,解决了**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由于资源类型限制,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再加之区内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三农”问题较突出,使**区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社会发展现代化程度不高。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制约着政府及相关机构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发展长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三、**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1滇西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以德宏、腾冲、大理、丽江等知名品牌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不断的成熟,滇西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进入到新一轮的区域旅游整合区,区域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发展,将加强**省滇西旅游业的整体营销实力,同时滇西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将**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上及旅游业发展的进度上来看,**区旅游业的发展都与滇西各名胜景区差距较大,**区旅游业的发展从地理区位来看,处于德宏、腾冲、大理、丽江这些地区的夹缝之中,光靠自身的发展,机会较小,发展也会较慢。而滇西旅游业的整合,将使**区由现在的“夹缝”位置,变为滇西旅游的一个集散中心,旅游区位优势的加强,将为**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提出,为**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配套出台了很多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同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出行旅游的可能性,创造更多的客源市场;(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区对外交流的力度,对于**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海外客源市场,加强与东盟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会。(3)**省旅游业发展打造滇西精品旅游线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及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滇西旅游业的发展,**区作为滇西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受益于这一政策;(4)**市特色旅游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市已将特色旅游业作业本一项重点产业的发展,这使得旅游业在**及**区的发展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加快。
另外**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等宏伟战略目标也将为**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3客源市场的分流
从目前**省滇西各旅游景区(点)旅游业客源市场状况来看,每年黄金周涌入这些地区的游客在不断的增长,这些地区的旅游容量也还较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现有的丽江、大理、德宏、腾冲的旅游容量将不断接近饱和,而其中的一些景区已开始老化。这将使游客选择其它旅游地区的可能性增加,**区以其区位上的优势,成为游客出行目的地的机会也较高,目前关键的一点是**区如何不断改善旅游接待环境来迎接这一机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更多地富裕起来特别是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的推进,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旅游,旅游活动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使得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区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区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区旅游业的整体实力。
5加入WTO的机遇
加入WTO两年来,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将有助于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潜力开拓和来华入境需求总量的增加;有助于我国旅游企业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与科学化;将会有更多的外资流入,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升级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也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提供良机;有利于我国旅游的对外开放和扩大发展等。为**区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Treat)

1.周边旅游景区带来的挑战
从**区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东面有闻名已久的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面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西面则有刚刚发展起来的腾冲及德宏,这样一种位置一方面使**区在连接这几大旅游区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转地作用,可视为一种优势;同时,这几大旅游景区的存在,使**区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旅游市场扩展面临激烈竞争。**区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众强林立中起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2.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同样面临这一难题。随着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景区旅游开发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许多管理者、开发商以营利为目的对景区进行开发,不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破坏了旅游资源,如对梨花坞的开发中,将山脚原有的一条河流填平,改建成停车场,使得原本就缺水的梨花坞景区质量大大下降;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景区缺乏旅游开发意识或是开发意识不足,使得一些具备较好条件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经费,年久失修,旅游功能大大下降,如板桥光尊寺,过去长期被作为粮仓,寺内文物破坏较严重。
3.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一方面为**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旅游业、**省旅游业将逐步与国外接轨,**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同时旅游开发市场也将向外资开发,国外旅游开发企业,旅游经营管理企业的进入,将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国内从事旅游业的相关机构转变思想,更新管理意识,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柒』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摘 要] 产业可持续是旅游管理领域内人们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在发展观的指导下,文化在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认识,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 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也正说明文化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做好前瞻性。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捌』 文化旅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国家重视推动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文化旅游是什么?

文化旅游不是为了旅行而打出文化的旗帜,去消磨一段时光;而是为了文化不惜千里迢迢旅行去亲身经历、去沉浸其中,从中获得独一无二的愉悦感。换言之,文化旅游重要的不是旅途和目的地,而是文化;在文化旅游中,旅游是配角,文化是主人,这才是文化旅游的真实内涵。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比重稳步上升,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

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增长15.1%。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文化旅游受阻

如果说中国文化旅游是一个软件的话,要让这个软件完美运行起来,一定要与之相配的硬件,这个硬件便是省际高速的连通。以我所经这五省来看,交通先进的省份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但是在出省大通道建设上,依然非常不乐观,与交通相对落后省份相差不大。总体感觉,各省普遍不乐意更多修建跨省大通道。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以地方建设为主,地方出于自身经济发展考虑,往往优先建设连接经济相对发达地市和省区的高速公路,而在连接经济欠发达地市和省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害怕自己出钱出力修路,让邻省占了便宜,宁可选择以山为关、以河为卡,不愿意开辟更多的出省通道,人为地阻碍地区间经济文化交通,也让文化旅游者深感遗憾。

其实,文化不是某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旅游几乎都具有跨地区的特性,比如搞的禅宗文化主题文化旅游,还有类似红色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大别山文化旅游等等,都是分布在跨省区域上的,如果在交通互联互通上迟迟怀着地方利益至上的小算盘,文化旅游这场盛宴,想做出更饱满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层次,那无疑不可能的。

现在,国家已经将发展文化旅游,视作未来经济新增长点而加以重视,一是将省际高速公里的规划和修建主导权从各省收归中央,凡是跨省通道,都应该由中央交通部门来主导,这就避免了地区本位主义的干扰;二是应该对省际区域较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强督促和考核,让他们拿出不怕别人占便宜、大家一同发展文化旅游的诚意和勇气来,共享文化资源,共同分配文化利益,把文化旅游这场大戏唱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