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做好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督查工作
为巩固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现就进一步加强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强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是要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环境“三脏六乱”(“三脏”:房前屋后脏,村道河道两侧脏,河塘沟渠水面脏;“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披乱挂、乱停乱放、乱倒乱排、乱涂乱贴)。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力度,健全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道路清扫、河塘清理、绿化管护、垃圾清运和工业、农业污染源防治等方面的长效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确保组织管理有力、硬件设施到位、保洁队伍齐全、资金筹措多元、考核机制有效,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一体化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由镇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对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督查和考评工作;城管中队每村安排一名队员,负责日常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村委通报;各村要成立工作班子,要有专门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具体负责本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日常工作。
2、加强保洁人员配备。各村要根据人口、规模和地域环境等不同情况,配备相应的保洁员队伍(一般根据服务范围和农村人口数量5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如自然村较分散则按同等劳动强度配备)。保洁人员应选择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划分作业范围,包括农村道路。
3、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保洁员由各村委负责招聘、管理和考评,根据保洁量安排保洁员一定的工资收入,并应拿出部分作为考核工资,考核工资年终根据全年考核成绩一次性发放(年终与村干部报酬同时兑现)。各村必须与每位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必须为每位聘用保洁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对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组织应有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设备,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各村要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加强管理。一是要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自然村按每20户建1座垃圾房(桶)的要求或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的原则,设置垃圾房(桶)。垃圾房(桶)的设计要规范,要有门窗(顶盖)。二是加强对卫生设施的管理。各村应对垃圾房(桶)、垃圾收集点的所在位置、数量等登记造册,备案留查。垃圾房(桶)由保洁员管理,加强维护保养。三是配齐配全环卫工作必需的作业工具,落实环卫工具维护责任制。
(三)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责任制度。
1、落实垃圾清扫和收集责任制度。要合理界定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要与保洁人员签订保洁责任书,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区域和工作报酬,并公示上墙。要督促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实行房前屋后自我清扫、保洁,要按规定地点、方式投放垃圾。垃圾清运人员要做到日产日清。
2、落实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制度。要不断提高利用农村垃圾资源化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总量。
3、落实考核奖惩制度。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将实施动态督查和考评验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及时组织对各村和城管队员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和跟踪督查。(1)对各行政村的考核: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考核或暗访一次,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每月考核一次,具体详见《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2)对城管中队定村人员的考评:根据各定村人员工作表现,年终由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评选3名先进,给予适当奖励。(3)对优秀保洁员的奖励:在各行政村对保洁人员考核的基础上,年终各行政村各推荐一名优秀保洁员,由政府对其嘉奖。
4、落实情况通报制度。村将每次检查情况通报城管定村人员和长效管理办公室。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将每次考核结果和年终考核总评结果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公示和通报,通报对象:领导小组人员、村书记、城管队员、定村领导。对考核检查中发现和群众举报的突出问题,要督促限期整改,镇村两级要设立反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举报电话(镇举报电话:环卫所87967870),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保障机制。
各村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投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镇政府补一点、村委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的运行机制,多方筹措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一是镇政府根据各行政村人口、面积、自然村个数等情况,安排财政资金年终对各行政村进行“以奖代补”,用于环卫设施建设、保洁人员工资等运行经费。二是村委要测算全年环卫管理经费,安排专项资金弥补政府“以奖代补”资金的不足。三是要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控全局提供该文章
② 如何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强长效管理
为巩固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现就进一步加强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强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是要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农村环境“三脏六乱”(“三脏”:房前屋后脏,村道河道两侧脏,河塘沟渠水面脏;“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披乱挂、乱停乱放、乱倒乱排、乱涂乱贴)。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力度,健全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道路清扫、河塘清理、绿化管护、垃圾清运和工业、农业污染源防治等方面的长效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机制,确保组织管理有力、硬件设施到位、保洁队伍齐全、资金筹措多元、考核机制有效,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质量,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一体化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由镇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负责对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领导、指导、督查和考评工作;城管中队每村安排一名队员,负责日常巡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村委通报;各村要成立工作班子,要有专门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具体负责本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日常工作。
2、加强保洁人员配备。各村要根据人口、规模和地域环境等不同情况,配备相应的保洁员队伍(一般根据服务范围和农村人口数量5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保洁员,如自然村较分散则按同等劳动强度配备)。保洁人员应选择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划分作业范围,包括农村道路。
3、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管理。保洁员由各村委负责招聘、管理和考评,根据保洁量安排保洁员一定的工资收入,并应拿出部分作为考核工资,考核工资年终根据全年考核成绩一次性发放(年终与村干部报酬同时兑现)。各村必须与每位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必须为每位聘用保洁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对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组织应有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设备,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必要条件。各村要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加强管理。一是要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自然村按每20户建1座垃圾房(桶)的要求或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的原则,设置垃圾房(桶)。垃圾房(桶)的设计要规范,要有门窗(顶盖)。二是加强对卫生设施的管理。各村应对垃圾房(桶)、垃圾收集点的所在位置、数量等登记造册,备案留查。垃圾房(桶)由保洁员管理,加强维护保养。三是配齐配全环卫工作必需的作业工具,落实环卫工具维护责任制。
(三)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责任制度。
1、落实垃圾清扫和收集责任制度。要合理界定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要与保洁人员签订保洁责任书,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区域和工作报酬,并公示上墙。要督促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实行房前屋后自我清扫、保洁,要按规定地点、方式投放垃圾。垃圾清运人员要做到日产日清。
2、落实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统筹处理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制度。要不断提高利用农村垃圾资源化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总量。
3、落实考核奖惩制度。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将实施动态督查和考评验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及时组织对各村和城管队员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和跟踪督查。(1)对各行政村的考核: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考核或暗访一次,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每月考核一次,具体详见《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2)对城管中队定村人员的考评:根据各定村人员工作表现,年终由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领导小组评选3名先进,给予适当奖励。(3)对优秀保洁员的奖励:在各行政村对保洁人员考核的基础上,年终各行政村各推荐一名优秀保洁员,由政府对其嘉奖。
4、落实情况通报制度。村将每次检查情况通报城管定村人员和长效管理办公室。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公室将每次考核结果和年终考核总评结果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公示和通报,通报对象:领导小组人员、村书记、城管队员、定村领导。对考核检查中发现和群众举报的突出问题,要督促限期整改,镇村两级要设立反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举报电话(镇举报电话:环卫所87967870),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保障机制。
各村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投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用镇政府补一点、村委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的运行机制,多方筹措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经费。一是镇政府根据各行政村人口、面积、自然村个数等情况,安排财政资金年终对各行政村进行“以奖代补”,用于环卫设施建设、保洁人员工资等运行经费。二是村委要测算全年环卫管理经费,安排专项资金弥补政府“以奖代补”资金的不足。三是要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③ 怎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一、在思想上,还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金坛正处在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全市广大农民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这项工作还可以扩大有效投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各镇村、各部门务必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市农业人口还比较多,农村布局还不够集中,村村之间发展条件还不均衡,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说:产业支撑不强,农村集体经济不够壮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还不够充分有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有欠账;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不够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等等。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建设尚处于由点上探索向面上推进的阶段,需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新的形势,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在工作中,还要坚持准则,把握关键
一是要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群众认同、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和最高原则。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建设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各镇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可以按照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等类型,选择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彰显不同村庄风貌、人文风情和山水风景的美丽乡村。
三是要坚持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立足既有条件,找准特色优势,什么产业最合算就发展什么产业,什么产业支撑最有效就打造什么产业支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四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良好生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要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把“风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村庄建设的主导模式,切实做到彰显青山秀水,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长期共存、功能与特色互补的美丽家园,让农民待得住,让城里人愿意来。
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张根水代表调研组汇报调研情况:
2014年以来,我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供了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和要求。划出了专项资金,制订了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二是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针对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的特点,市委政府建立了有18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镇、村完善了相应工作班子。牵头部门认真落实,建立了协调、考核、督查机制,筛选、落实了3个省级、8个常州市和本市的三级创建示范村和三级联创示范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和建立了镇为创建责任主体、村为实施主体、主要部门联系联动机制,推动了创建工作开展。三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全力配合,试点村艰苦努力,去年以来,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多个,修建道路6000多米,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6个,完成投资1千多万元。区域内已建设农家乐18户。其中,上阮村结合省级农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工作基本成型。花山村投资700多万元,完成了村民活动广场建设,硬化了村内道路,收购、租赁改造民房300多平方米,改善了村级环境。
调研中发现,我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为:一是资金缺口严重,投资渠道单一。我市目前创建村资金主要为上级专项资金、村级集体收入,仅以此为建设经费,绝大多数村无力承担费用,甚至有可能大量增加村级债务压力。二是时间紧任务重。从规划到项目建设,只有一年时间,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三是上热下冷,群众热情不高。美丽乡村建设由于投入大、任务重、突击性强,因此,镇、村在工作中还有畏难心理,没有排上重要位置。由于前几年在农村中穿衣戴帽后的回潮,加上这一工作涉及部分群众利益,使它在群众中被认作形象工程,导致群众参与度、主动性有待提高。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把政府推动与群众自觉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群众广场文艺活动,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让基层干群了解这一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举措,讲明优惠政策,明确群众参与这项工作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部分有积极性的群众到先进地区体验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村民、社会资本按照规划在中心村、示范区投资兴业,通过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获益,来提高参与热情。第三,按照规划,巩固全市现有新农村建设成果,减少基层群众的顾虑,并通过加大对镇村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增加市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资金预拨力度,营造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规划引领,把区域整体性与村级特殊性结合起来。
抓紧做好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在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继承好前期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核心,按照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来整体布局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适当调整中心村(发展村)数量,防止逆城镇化,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折腾。美丽乡村建设要统筹发展,建议提前将市域范围内所有农村的中心村(发展村)统一规划,一旦开展创建,就能直接应用,防止心里没底,边建边改,前建后拆,造成浪费。要整合资源,握指成拳,使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市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编制具有金坛特色的各项村庄建设详规,有重点地做好特色示范村内的基础设施、景点设计、民居修缮、立面改造、村庄绿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真正做到规划先行,引领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既要体现基础性项目的标准统一,又要充分发挥各镇、村的地域特色和优势。规划区域可以是一个行政村为单位,更应重视一个镇几个村的地域统一规划。针对我市古迹、历史遗存较少的实际情况,重视近现代建筑、人文的挖掘与保护。在规划工作中,邀请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为顾问,不宜全盘交托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并更加重视村民意愿,发挥地方规划部门和土规划师的主力作用,贴近民生、贴近村史、贴近资源,防止村村搞仿古造农游,不切实际的高大上,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的吸引力。建议对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对村庄改造、绿化、农家院落等,则应融入历史与现代元素,体现各自特色,以定性为主,尽量做到尊重现状,少拆迁、不毁绿、不新占耕地,以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协调政府各专业部门的规划,突出做好村级发展产业规划,特别是特色村三产规划,为村民、设施农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提供土地、留出空间。
三、强化综合协调,把分散的、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
就我市目前的财力和村级收入水平,资金压力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瓶颈。一是建议政府适当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主要用于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区,对一般村的以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建设为主,以营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在资金投入的渠道上建议适度集中。协调各部门,集中部门条线和市级资金70%用于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打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通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投入和建设,建一批成一批,推磨转,就可能实现全市核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同时通过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乡村和区域,发挥典型引路和农家游轰动效应,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形成。三是要解放思想,形成合力。乡村建设应坚持重点和一般的原则,对一般中心村,保留村而言,则应以污水处理的环境打造为重点,不宜大量投资。对部门之间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的地方,涉及部门要转变观念,在用地方面探索通过总体平衡,内部转换等,促进一般村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居住,通过突出营造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创新以投资换经营权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引入民资对三产和农业项目的开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减轻镇村资金压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四、强化长效管理,把突击创建与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运动式的创建,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大量的工程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突击之后,要在长效管理上求突破,在持续发展上赢民心。一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提供必要的长效管理资金来源和渠道,确保队伍人员不散,基本资金不断。二是通过加快承包土地的确权工作,推动土地流转,引导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主的区域农村产业升级,拓展村级收入来源,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收入的同时扩大就业渠道。三是落实富民优先,放活、探索农村宅基地、闲置土地管理使用办法,鼓励村集体、农民、其它社会资本按规划直接参与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引导和鼓励村民间的房产转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让农民得实惠,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缓解长效管理的资金压力,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钱争艳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一、乡村规划要富有乡村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在理念上应该坚持乡村作为“乡土社会”这样一个原则。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建设过程,还包括文化空间,它是乡村的情感共同体,它是这一地区共同生活的人群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等。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简单地把城市规划套用到乡村规划中来,水泥森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不适合农村,简陋的、缺乏历史沉淀的民居更不是美丽乡村该有的模样。目前我们的规划大都请外地的大专院校编制,他们是无法在短时间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个村庄的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闭门造车、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建议发动我市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三师下乡,深入乡村实地调研,这样:一可以保护我市原有的乡村风貌,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基本的文档纪录和必要修缮,二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结合,打捞本土建筑的风格特点,复兴江南传统建筑文化,避免千篇一律的简单民居遍地开花,同时,规划不仅仅是建筑道路的规划,还承载起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使命。三可以锻炼提高本地人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减少外来依赖。
二、乡村建设要保护文化根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采用“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有五朵金花之称的四川成都三圣乡不征地、不拆迁,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新城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结合我市实际,我建议:1. 对于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有产业特色、有集中人口的大村我们坚决不能拆迁,要有意识地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群,保留今天的原生态自然村,保持它的的自然地理形态和带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2. 对农民自砌的没有特色的原有建筑结合江南建筑风格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既美化了村庄,又容易被当地百姓所接受。3. 重视地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应该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4. 承载当地村民历史记忆的大树要努力保留,不能保留的要移植新建小区并挂牌说明,让大树和地名留住历史。5,非遗保护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存,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要注意保护它们所依赖、所因应的结构性环境。不仅要重视这份遗产静态的成就,更要关注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否则,就会使原本活态的文化遗产变成毫无生命力的遗产标本。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乡土民众的精神家园,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只有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才能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三、美丽乡村要彰显个性。我们在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每个村庄有不同的自然风貌,而且在经过十几甚至几十代人的繁衍、孕育、生长至今,所形成的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也各不相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打造美丽乡村要坚持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平原、水乡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整体推进古建筑和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既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又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真正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故土家园是每一个人的乡愁,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让我们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复兴和光大乡村文明,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乡愁的新记忆。
市政协委员吴振华就专项资金的整合利用进行发言:
一、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的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因此,选择好建设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否则整合了也是浪费,选择好建设主体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规划保留村。有一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2. 有一个很强的村“两委”班子,威信高、能办事。
3. 要有一定的建设基础、经济基础和资金撬动能力,要有创建的愿望。
4. 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听取群众意见、民主议事,提高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5. 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立项。
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某一个建设主体,这实际上是一个以块块为主的模式。如:交通部门负责村外的道路建设,住建部门负责村内道路和自来水通达和下水道建设,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负责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和村内环境整治,水利部门负责村内河塘清淤,林业部门负责村内绿化,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国土规划部门负责国土调整和规划安排,建设主体负责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最大的难度是谁有这样统筹安排的能力,统一组织好这些工作的实施,又有谁愿意当配角做无名英雄。
二是以建设规划、农工办、水利局、农林局等条线部门为主,分别包干建设几个规划保留村,按照主要建设内容统一,主要建设标准统一来开展建设工作,其他部门给予密切配合和支持。
三是加大行政推动和行政考核力度,镇村一体,共同向上争取资源和资金,整合镇村两级资源和资金,共建美丽乡村。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
村“两委”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人和实际执行人,要不折不扣做好长效管护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宣传发放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如:有些地方、各个村民家庭定期打扫村域范围内的卫生。市镇共同承担大部分保洁费用,通过银行卡直接打到保洁员工资卡上,加大考核力度,市镇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
杨国忠:
1、领导要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力度。
2、部门要支持。将各分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好我市的美丽乡村。
3、村民要参与。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改变老百姓事不关己的思想,将“政府要做”转化为“我要做”的理念,提升老百姓的参与度。
4、特色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要与我们的农作物相结合,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凸显农村的味道,杜绝大拆大建而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发生。
吕金平:
1、加强调研,合理选点。政府选好点、选准点,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各部门全力支持,共同把基础设施改造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2、突出重点,提升村级经济收入。在规划上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3、创建的时间要合理。科学筹划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
施生华:
1、尊重科学,认真规划。让有热心、有能力、知乡情、敢创新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当中,积极吸收本地规划专家、乡镇干部、本土文人、当地村民的意见,形成符合当地水平,适应发展需求的规划。
2、尊重自然,合理规划。规划要结合各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村民实际需要,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个性化素质、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乡土风情。
④ 谈谈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现象日益突出,垃圾围村、垃圾围路、污水随处排放在农村许多地区依然普遍存在。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如何破解垃圾围村之困?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协调、资金整合、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等工作,统一部署,共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和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盖楼房、铺水泥路,忽视了环境问题。对此,应把农村垃圾长效管理列入乡镇规划,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中。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当前农民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乱扔乱丢垃圾和废弃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对生活垃圾特性、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物降解垃圾系统管理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此,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逐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改变消费方式,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提倡使用能够自然降解的塑料薄膜和垃圾袋,减少白色污染。逐步转变农民多年来形成的垃圾处理习惯,普及垃圾处理的科学方法和意识。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一要增加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积极推动农民投资投工投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各级排污费、土地出让金等专项经费必须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整治。二要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污染治理、环境监测、执法、宣传教育和应急能力投入。三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基层农村环保科技队伍,研究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环保技术等,强化农村环保科技支撑。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一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为农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提供相应条件。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置堆肥;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二要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尽量把垃圾处理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结合起来,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如猪粪、秸秆、柴草等作为生产沼气原料,既可以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促进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利用科学技术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这是消除环境污染、化害为利的积极措施。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工作,既可减少污染物,创造大量财富,又扩大了就业渠道。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地区工矿业环境监管。加快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标准,农村环境质量考核和统计体系,乡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农村环保工作多部门协调和管理机制等。合理调整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布局,对污染源实行集中控制。严格农村地区工矿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加强工矿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王金水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⑤ 美丽乡村建设由政府什么部门负责
美丽乡村建设参与部门是政府各部门都有。
比如由镇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设立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次建设任务需要多方面共同合作,政府部门一同协作,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才能做好做到。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由12个章节组成,基本框架分为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
在村庄建设方面,标准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
明确规定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名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还应设置指示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标准规定了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污染防治;
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保护,以及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
并设定了村域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量化指标。
同时,标准还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5)旅游示范村长效管理扩展阅读:
以江西分宜的党员干部为例:
12月27日,走进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洋江镇辑睦桥村:
美丽的乡村景致映入眼帘——被一座座“金元宝式”“波浪式”“花朵式”篱笆墙圈起来的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绿意盎然,整洁而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这些菜园、果园、花园,原先都是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这些篱笆墙和边上的景观路,都是用拆下来的废旧砖瓦、木料做成的。”
村民钟德财说,“拆了‘三房’,建起‘三园’,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好了!”
“村民手里攒够了钱,就会选块新宅基地建房,而原有的空心房、危旧房闲置又不拆除,造成了一户多宅,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影响人居环境。
今年,我们将拆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与农村‘宅改’作为重点工作,用党建引领的方式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秀美乡村,已初步打赢了这场硬仗。”洋江镇党委书记钟燕青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分宜县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
如何动员村民拆除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山田村党支部书记领头,带领村主任、村党员干部、党员村小组长、党员村民理事会成员成立了“党员先锋队”。
为确保“一碗水端平”,“先锋队”先拆自己或自己直系亲属的“三房”。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人做起,让村民看在眼里,落实在行动上。
截至11月底,分宜县已拆除的“三房”面积达324.58万平方米,新建的“三园”面积达52.93万平方米。
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是分宜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抓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党员志愿活动日、党员联系农户等载体,广泛开展乡村房前屋后卫生整治、清理卫生死角和门口塘、清除杂草等活动。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青年团员、妇女、民兵、老年人群体也主动加入进来,营造了全面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分宜县加强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发动农村党员干部用大白话。
用“老表”的话向群众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事迹,引导群众形成向上向善、敬老爱亲、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打造出“分宜有爱”品牌,涌现了唐才英、黄梅生、黄才平等一批“身边好人”。
“我们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把自治、法治、德治贯通起来,引导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同时,发挥好农村党员带头人作用,在脱贫攻坚、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治村理村等方面打先锋、站排头,领着大家干、干给大家看,接续奋斗,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分宜县委书记李逸翔说。
⑥ 江西安远县风山乡石口村砖厂生产导致附近村民道路无法行走村民多次跟村里反映为什么都得不到解决
人家是石口的有钱人,还管你这些。
看到那长烟囱吐出的烟,就觉得空气都被污染完了。
⑦ 如何实现对南极旅游资源的长效保护
目前对南极旅游的约束,主要来自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有关措施和决议,以及以IAATO为首的行业自律。但美国、俄罗斯、挪威、法国等国已通过国内立法对本国包括旅游在内的南极活动实施管理,对本国公民南极活动的合规环保进行约束。
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国内的旅游企业要努力争取脱离组团社角色,利用资本合作等多种渠道拥有直接资源。随着南极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也可适时组建统一的南极旅行组织或协会,建立相应的规则,提高中国在南极旅游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游客在南极旅行往往代表着国家和国民形象。“除了严格遵守旅行规则外,希望国内游客能够在出发前多做些南极‘功课’。”陈丹红说,国家海洋局将免费为国内游客提供南极知识培训,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南极,不虚南极之行。
⑧ 对建设美丽乡村有何建议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
二、要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的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村中老房子,建设一座小型的村史馆,展示村子的历史,陈列村中的风物,让年轻人和后来者记得住乡愁。
三、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子进行合理的设计打造,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彰显美丽乡村的魅力,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村中的墙绘内容要因村而异,不需要的绝对不能盲目的乱画。村头的标志墙也要有特色,不要搞成清一色的徽派建筑马头墙,以免破坏了村子的古朴自然与北方建筑风格。
五、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自然休闲特色生态旅游,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带动村中的经济发展,使村民增加收入。
六、在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村中红色资源。按照习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积极挖掘村中的历史,打造红色村庄,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
(8)旅游示范村长效管理扩展阅读:
农村规划与基础设施: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 )“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⑨ 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的管理办法
一样的房路面咋修从哪里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