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2015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2015年苏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 2021-03-08 01:39:57

⑴ 急求!!苏州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

1,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 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 农历六月廿四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

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2,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⑵ 论苏州旅游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推动,谁能有相关的确大纲资料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业的依托。人类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在这四个文化层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我国的京剧、昆曲、东北二人转、庙会、少数民族歌舞和习俗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雕刻等)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为部分国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兴趣、认为过时的东西,却是广大海外游客所青睐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继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后另一个热潮。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申遗”工程,主要看重的是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对地方的形象宣传作用,而对遗产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不少地方剧种(如南宁邕州戏、杭州杭剧等)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北方的宁夏坐唱、南方的皮影戏、渔鼓等)濒临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如王麻子剪刀、东北桦皮制作等)即将失传,一些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迅速消亡,不少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能后继乏人。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遗产进行实实在在的保护,不仅关系到这些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是否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也直接关系到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有关原则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完善立法 通过制订法律、法规以及采取相应的行政、财政、技术等措施,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已得到全国人大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2004年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范性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目标、方针和制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2005年6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决定在我国建立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法律框架已基本成形,此项法律出台的时间应该为期不远。另外,一些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地方法规,部分省市还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实施“记忆工程” 即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对具有重要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体来说,“记忆工程”就是通过民间采风、调研、征集实物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 “记忆工程”的对象既包括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也应包括目前仍然有活力的非物质文化。因为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目前有活力的文化将来也可能会面临消失的危险。

传承弘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和空间而存在的,这一点是其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承、教育等手段使其能够延续和发展。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有关政府部门在整理建档、搜集、记录等基础上,应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老艺人招收新的继承人,使这些非物质遗产能够继续在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对生活困难的老艺人可以采取发放补贴等办法,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工作。对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的年轻人也可以给予各种激励措施,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根据国内外的旅游开发实践,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以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实用性等手段,既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涵,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⑶ 苏州旅游业前景怎么样

苏州也应该象常州一样,敞开公园和园林,这样旅游人气会更旺,用旅游业带动商业的全面发展。

⑷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前提的工业旅游产品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州工业园区旅游发展实现新跨越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白塘生态植物园”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旅游局景区评定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园区第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白塘生态植物园作为大型城市生态植物公园,自2006年5月开业运营以来,至今已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以其鲜明的生态植被特色和独特的现代休闲魅力已逐渐成为苏州旅游的新亮点。 为加速推进白塘生态植物园实现从城市公园向旅游景区的转变,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园区社会事业局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全力推进白塘生态植物园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园区商旅公司按照国家aaa级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先后投入了三百多万元,对景区游客中心、导示系统、公共卫生间、商业配套、游客休息区域等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引进了步行球、自行车、炮艇等一批水上娱乐项目,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了有效投入,完善了旅游服务设施,提升了旅游服务功能,确保了本次国家aaa级景区的申报成功。 随着白塘生态植物园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及时填补了苏州工业园区国家a级景区的空白,丰富了园区旅游的内涵,提升了园区旅游品牌,有力促进了园区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 在成为国家aaa级景区的基础上,白塘生态植物园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功能、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形成特色,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景区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今后适时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 社会事业局也将以本次成功推进白塘生态植物园获得国家aaa级景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金鸡湖大酒店申报五星级酒店的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保税区申报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力度,加强业务指导的同时,与省市旅游部门加强沟通、密切联系,争取金鸡湖大酒店和综合保税区能够尽快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和验收,在更高平台上推进园区旅游产业实现新跨越、勇创新辉煌。 据苏州市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苏州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属的几大工业旅游点--苏州市第一丝厂有限公司、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单位,去年实现旅游销售收入近1亿元,目前接待入境游客的数量已占到同期苏州入境游客总量的三成多。 苏州第一丝厂是一家始建于1926年的大型缫丝企业,上世纪90年代,企业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严重倒挂,被列为省特困企业。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当初搞旅游的想法很现实,仅仅是为了解决职工发不出工资的问题,形式也相当简单、粗放--通过向到该企业参观的外国客人展示和销售产品,来弥补生产方面的严重亏损。 目前第一丝厂已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工业旅游运行模式,相继开发出展示苏州丝绸工业特色的栽桑养蚕、缫丝生产、蚕丝被生产、产品展示、厂史参观、时装表演等6个“一条龙”项目,使游客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丝绸的历史沿革、生产工艺,还可以了解观赏到“蚕、茧、丝、绸”的来龙去脉。去年这个厂接待境内外游客达36.15万人次。 由企业投资创办的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也走出了一条“以馆养馆”的新路子,通过馆厂挂钩、展销结合等多种途径,吸引旅游团队。自2003年1月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参观者5万多人,成为彰显“文化苏州”的一个重要窗口

⑸ 据统计,苏州旅游业今年1至10月总收入998.64亿元,同比增长15%,创下历年来最好成绩.998.64亿这个数字用

998.64亿=99864000000,
所以将998.64亿这个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99864000000=9.9864×1010
故选:B.

⑹ 求《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或者2015年中国旅游业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数据

旅游业的年度统计公报出来较晚,一般在下半年,下面的数据来自国专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属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国内游客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增长4.4%。

⑺ 苏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交通整治问题。请关注汽车站、火车站附近黑车现象,这是游客对苏州下车后的第内一印象容。其次,建议在车站发放苏州旅游地图(内置1-3天旅游攻略最佳),让游客短时间对苏州有大致了解,并在车站设立“旅游咨询窗口”,方便游客咨询。第三,发放苏州景点旅游套票及优惠票,让游客近距离多角度参观游览苏州,进一步了解苏州文化历史。第四,在景点、旅馆、餐饮店放置苏州旅游建议箱,让商家主动向游客宣传苏州旅游,并让游客写下宝贵意见,并发放小纪念品作为留念。

⑻ 毕业论文<苏州工业园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选题价值及目标,求~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编号:GM243 包括:开题报告及任务书,论文字数:12135,页数:17摘 要旅游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与日俱增的市场前景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国家把旅游服务战略性调整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步伐。当前,国际国内旅游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世界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国家。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使贵州的旅游开发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西南旅游的中坚力量,促进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分析贵州旅游业现状和资源优势及对策,运用贵州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从而更好地促进贵州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关键词】旅游业 现状 对策
Abstract The traveling economy has the leader and the connection impetus function to the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 opening up, the market prospect which the tourism grows day by day will certainly develop the place economy. The country sets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raveling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advancement west the big development, speeds up the construction steps. Presently,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traveling is being in the big development and the big adjustment period. The world traveling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China is becoming the most attractive traveling country.
West the big development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causes Guizhou being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cities, promoted Guizhou trave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resent paper analyzes the Guizhou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sources superiori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 unifies the traveling resources superiority using Guizhou's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multi- national glorious bright history culture, unifies Guizhou the actual situation implementation traveling developmental strategy, thus promotes the Guizhou tourism to continue the health well foreword development.【Key Words】tourism instry;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目 录1.贵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2
1.1贵州概况 ......................................................2
1.2旅游业在贵州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
1.3旅游业发展机遇优势 ............................................5
1.4旅游业发展资源优势 ............................................6
1.5经济欠发达为其发展提供了后发优势 ..............................7
2.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
2.1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特点 ..........................................8
2.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0
3.推动贵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思考............................. 11
3.1加快旅游交通建设 ..............................................11
3.2注重贵州整体形象的塑造 ........................................12
3.3调整产品结构 ..................................................12
3.4构建和谐旅游环境 ..............................................13
3.5推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 ..........................................14
3.6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62-1/1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