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讨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讨

发布时间: 2021-03-09 13:47:33

A.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1)重点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化公园的主体,创造公园的形象,首先应立足森林,突出主题。森林旅游必须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其次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项目,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主格调作用。 (2) 多元原则。要求从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公园的综合功能。 (3)可行原则。要求在符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再生能力差,恢复时间长.如强行开发则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因此在开发时须经多方专家综合论证后,能开发的就及时开发,暂不能开的禁止开发或分期开发。 (4) 美学原则。森林旅游景观之所以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游景观开发应尽量体现景观的美学特征。 (5)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要求注重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可实现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产品开发上更应注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开发而不顾及对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6)协调原则。要求建设内容相互补充,景区意境相互融合,建设环境相互协调。注重森林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开发与发展。森林旅游产品是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特殊产品,其构成复杂、内容丰富。 (7)市场原则。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森林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贮存性的特点,比其他行业对市场有更强的依赖性。要想使森林旅游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做到适销对路,必须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市场条件是旅游点可开发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8) 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原则。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森林浴、野餐、野营、钓鱼、观光等等,只有多方位开发,才能挖掘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应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将游人的游、娱、购、吃、住、行连成一个整体,达到资源的最大增值。

B.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和利用的小论文

3. 1 开发原则

(1)重点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化公园的主体,创造公园的形象,首先应立足森林,突出主题。森林旅游必须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其次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项目,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主格调作用。

(2) 多元原则。要求从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公园的综合功能。

(3)可行原则。要求在符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再生能力差,恢复时间长.如强行开发则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因此在开发时须经多方专家综合论证后,能开发的就及时开发,暂不能开的禁止开发或分期开发。

(4) 美学原则。森林旅游景观之所以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游景观开发应尽量体现景观的美学特征。

(5)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要求注重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可实现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产品开发上更应注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开发而不顾及对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6)协调原则。要求建设内容相互补充,景区意境相互融合,建设环境相互协调。注重森林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开发与发展。森林旅游产品是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特殊产品,其构成复杂、内容丰富。

(7)市场原则。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森林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贮存性的特点,比其他行业对市场有更强的依赖性。要想使森林旅游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做到适销对路,必须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市场条件是旅游点可开发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8) 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原则。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森林浴、野餐、野营、钓鱼、观光等等,只有多方位开发,才能挖掘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应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将游人的游、娱、购、吃、住、行连成一个整体,达到资源的最大增值。

3.2 开发类型

在原有国营林场基础上,兴建旅游服务设施。如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建在原河图林场的基础上。这种类型体制较顺,但仍很难摆脱原林场经营方式的影响。在风景区的基础上,再经过扩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如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在原天柱山风景区的基础上。这种开发类型两班人马、两块牌子、体制上常常不顺,但可避开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可将风景区成熟的管理经营思想引入森林公园的开发。

3.3 合理的开发过程

无论是一个单项的旅游资源或是一个地区综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开发过程一般经过下列几个步骤:第一步,得出概念。即通过市场、资源、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调查,得出关于市场来源,开发规模以及将来主要形象的概念。第二步草拟项目。草拟项目是拟定体现形象的具体项目及可选择的主要设施规划,提出布置的草图并作出成本估价和人才培养估价及资金筹备计划。第三步,作出最后的设计。以草图为基础,通过抉择和进一步调查,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基础设施的细节以及建筑物和景观或活动的明显特点。第四步,作出开发规划。包括最后开发规划和财务规划。

3.4 开发项目

中国现有的森林公园大多已开发了观光、度假、索道、垂钓、狩猎等服务项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充分开发和保护好森林旅游资源,我们还可以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如野营、野餐、森林浴等。

4 严格保护森林旅游资源

4.1 保护的理由

森林旅游资源由于自然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的出现或是由于天长日久的风吹日晒、流水侵蚀等的破坏以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工业污染、过度伐木、森林火灾、采石、取水、修路、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等;再有旅游活动本身也会对森林游资源造成破坏,如石刻、雕塑、壁画的损坏,旅客踩踏所带来的植被破坏或是由于旅客素质因素,人为破坏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是森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森林旅游业。

4.2 保护的范围

(1)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的形成,少则须几十年,长达数百年,要保护森林景观,就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森林中的奇花异木,保护物种多样性。

(2) 动物资源保护。动物资源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资源可进行观赏,制皮、药用等。动物资源的保护非常必要。要加强宣传,加强管理,划定禁猎区,建立野生观赏动物饲养场。

(3)人文资源保护。人文资源包括摩崖、石刻、寺、庵、塔等历史古迹,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源有的已经历千年风雨,已有损伤,所以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尤其要控制人为破坏。

(4)环境保护。森林公园建设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和宣传力度,健全环保机构,做到标本兼治。

(5)其他方面的保护。包括水体的保护、土壤的保护等。

4.3 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1)世界各国的森林旅游资源措施。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美国、瑞土、日本、墨西哥、法国、埃及等国,在其所制定的旅游法规中,详尽规定了保护各种旅游资源的具体条款。二是根据旅游资源的观赏、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游览活动等条件,分类加以保护。

(2) 我国在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中国森林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法制建设却在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法》、《森林公园管理暂行条例》、《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基本法》也正在审议中;二是增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普及教育。森林资源的保护首先要解决的是大众的保护意识问题。要让国民了解到森林旅游资源是于百年自然的造化和人类历史留下的精髓,具有不可再生性,—旦破坏,难以复原;三是把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列入森林旅游公园开发规划。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应同步规划,不得偏废;四是完善森林旅游及森林公园的保护系统。目前.我国已把森林公园纳入森林部门主管,各公园设立森林公园管理处,这些机构是森林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保证;五是减缓自然环境因素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破坏。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它们暴露于地表,要完全杜绝自然风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定范围内应用高科技手段,减缓其破坏的速度。六是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的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游览活动等条件,划分保护区等级。

C. 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森林旅游策划,是旅游策划的一种。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策划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远景设计院提出森林旅游发展要随着旅游者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和森林创新经济学理论和创意休闲紧密结合起来。

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和大众观光旅游一样,森林旅游同样面临着季节性的问题
森林旅游的季节性是由森林旅游产品决定的,受季节性的约束,很多相关旅游产品只能在特定的时段产生,而这个特定的时段称之为产品的可游天数,产品的生产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可游天数。森林旅游所开展的森林探险、森林浴、漂流、温泉疗养、滑雪等活动,很多都是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森林旅游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目前森林旅游产品中文化森林休闲,如森林坐禅、森林生态博物馆、青少年营地等受季节性影响较弱的特色文化项目开发相对较少,这导致先天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森林旅游在后天也没有做到很好的补救,最终致使森林旅游发展的偏差性。
2、森林旅游产品规划力度不够、类型不均衡
这一点从上面所提到季节性问题也能看出来,现阶段森林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主要是普通大众、没有特色的观光产品,具有参与性的、赋予历史文化内涵的度假旅游产品、面向高端市场的新型主题休闲旅游产品以及科考教育、运动体验等参与型森林旅游产品相对匮乏。也就是说目前森林旅游的开发只做到旅游的阶段,没有上升到休闲的层面,更没有合理利用森林的强大作用,因此很多森林旅游目的地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今后森林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更是其产品提升的入口。
3、森林旅游规划中的产品尚需创新,管理体制同样存在缺陷
受区域性的影响,森林旅游项目地之间很难形成凝聚力,而充分利用森林旅游项目来单独创造品牌有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造成景区孤立、分散,未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给游客游览造成不便,降低了前来旅游的兴趣。另外,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森林和旅游在管理体制上的两张皮以及协调上存在的困难致使森林旅游在开发时,制度上存在缺陷,最终导致盲目开发以及开发效率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环境保护上仍存在些许问题
旅游开发的利益性和保护性的均衡一直是旅游业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对于以对环境起巨大调节作用的森林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其本质上应该是保护大于开发,更准确的讲,必须得在有利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开发。然而对于很多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商来说是一个难题,所以在目前各种体制不完善的情况,很多地区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着环境损害这样一个风险,例如开发过程中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整体景区的生态原貌,再如,景区运营过程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对于景区容量控制不到位,导致游客对于森林景区的破坏,不但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下去对于整个森林旅游的环境氛围的塑造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今后的开发中要尤为注意这一点。

D. 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及应坚持哪些原则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而这样的地区却非自然保护区莫属。所以要开发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势。那么保护区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社会的需求和国际趋势。现在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使世界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亚,赞比亚,台湾,不丹,日本等。但是,与热潮澎湃的大众旅游相比,我省的自然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几乎依然保持“静养深闺”的状态。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2 生态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

1982年9月,我国建立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始起步。到上世纪末,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已达953处,经营总面积8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5%,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06处。1994至1998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5%以上,年均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数达3.5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2.6亿多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150亿元,有近12万农民依托森林公园,通过从事森林生态旅游业走上了脱贫的道路。1999年,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就我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它的发展历经从原来依靠砍伐森林资源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转向利用水资源开发小水电的进展模式,如今已经开始以科学的发展观,持续有效利用森林资源走上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社区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生活。所以对更高层的国家管理机构而言,开发生态旅游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之道。

3 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引用自己的自然优势。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类等昆虫和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它有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石灰岩与茂密的森林,低洼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与分明的季节变化,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多彩。

3.1 自然资源。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的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受副亚热带高压的影响,其西缘偏南汽流给雨区输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随着雨季的到来生长加快;南缘则是热带辐合区和台风活动的雨带,山区在副高压的控制下,雨季结束后即转为旱季。地质地貌几经造山运动的影响,以及流水、风力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样性的地貌,地势陡峻,丘陵丰富,岭谷排列有序;由于地形丰富多样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组合,雨量充沛,动物植物种类多样性,林种丰富。

3.2动物资源。 保护区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物种基因库。据初步调查统计,该区现已发现脊椎动物5纲33目77科449种,其中鱼纲5目14科43种;两栖纲2目7科34种;爬行纲3目10科76种;鸟纲15目21科211种;哺乳纲8目25科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2种(华南虎、豹、黄腹角雉等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藏酋猴、水獭、鸳鸯、穿山甲、白鹇等5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自然保护区内449种陆生脊椎动物的13.81%。另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共257种,占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57.24%。广布种76种, 占16.93%。还有更丰富的昆虫资源。

3.3植物资源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尖阔混交林,灌丛与草地交叠,森林覆盖率为73%,活立木蓄积量为6100万m3。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植被外貌终年常绿,群落结构多样性,藤本植物较多。有维管束植物1333种(含珍稀濒危植物2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0种),隶属于290科1031属。其中,以热带、亚热带植物种为主,占56%,世界广布种占19%,热带种占18%,温带种占7%。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矾科和杜鹃花科为主,大多数是当地发生发展起来的华南植物区系,是特有科属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全省各个保护区的资源大同少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那绝对不能把游客从千里之外吸引过来,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竞争压力更大。所以,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自己的产品,让旅游消费者在休养度假、享受高质量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人们能够看得到和听得到野生动物资源的实物声音,使他们从感官上获得自然中的产品,有所收获。所以,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到一些实在的、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产品。

4.1观赏动物资源的引进与保护。观尝动物资源绝对不象动物园中的那样,动物被长期关闭在一个狭窄的场所中;保护区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动物资源引到游客观察的视野范围内,让游客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那种亲临的“快感”体会不言而喻。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有科学的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归与放生。短尾猴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区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惧怕人类?看过《猎人和狼》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猎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饲养,狼崽与猎人共处一家,后来饲养长大的狼把亲狼带回家,猎人与狼互不相扰,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为好友。这说明动物与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区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须讲究科学与方法,在目标景区附近插种各种各样的“果类”植物,营造一个灵长类动物喜欢的栖息环境,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态,与此同时,利用同类的听觉和嗅觉与繁殖的季节性将人工饲养驯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鸟类的引归与放归。雉科鸟类的引归相对简单一些,饲养与繁殖、人工孵化与研究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与雉科鸟类资源的引进同步进行,人工孵化也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科教宣传项目的一个内容。利用雉科鸟类繁殖快、数量多与成活率高的特点,将一定繁殖数量的雉科鸟类放归大自然,这样不但在给保护区增加鸟类资源,同时,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和食肉动物资源,增加生态旅游的可观性。

4.1.3观赏昆虫的引归与保护。蝴蝶爱花虫子爱草,我们可以利用“蝴蝶效应”种花引蝶,当然必须种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凤蝶,碧凤蝶,青斑蝶,青凤蝶,獒夹蝶等昆虫喜欢的植物,给昆虫种类营造一个“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态,游客在欣赏“奇花异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色彩斑澜的蝴蝶,给游客一种容入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才是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产品和特色。

4.1.4放生项目的开发引用。放生项目的开发是尖对饲养动物的繁殖而言的,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进行一次放生宣传,让繁殖成功的动物“生于斯,放于斯,回归大自然”,同时让所有“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参与到放生行动中去,增加收入,增强宣传,寄教于乐,多重目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2野生珍贵植物资源的驯化与展示。游客自远方来,能够进到保护区已经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让他们爬山到某一个山头上去观赏各种珍稀珍贵的植物,这样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规划时要适度考虑将一些珍稀珍贵植物种子或引种驯化,在景区中培育研究和驯化展示。

4.3社区景观与人纹。在保护区范围内有一部分属石灰岩地区,岩石构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动的水质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流动性使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相混合产生混合溶蚀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许多的裂隙、溶沟,甚至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保护区中有一个洞穴,深约200米,在洞中沿途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使水中CO2含量减少,造成碳酸钙的重新沉积,使洞穴中宽广的地方沉积景观丰富。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部分都从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这个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而地表水相对较少,所以,保护区中水库成为养一方人的饮水资源,成为社区自觉保护的水资源;还有风水林和流传着一人一天耕种10块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的建设。 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设计应由保护区专业人员参与设计与确定。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动物观赏景区。

4.4.1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绕水库的鹅卵石环道,宽度为2米,总长3.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使用,同时设计一些锤钓小屋。

4.4.2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4.4.4停车场: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游人仅可步行游览,简化交通及安全性。

5 开发生态旅游要遵守的原则。

保护区的功能与职绩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所以很多自然保护区牺牲了发展的机会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片面性的不发展的极端认识。所以,自然保护区和它的社区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为此,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5.1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5.2自然环保原则。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5.3社区参与原则。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农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5.4环保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森林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5.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珍贵稀缺的资源,保护区应当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对生态旅游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5.6清洁生产原则。在实际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5.7利润回投原则。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使旅游资源得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5.8专业人员的培训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知识广,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护性开发意识,有很强的保护素质和保护知识,与大众旅游的服务培训不同,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E. 雾灵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保护

雾灵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保护
摘要:雾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境内,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的确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近年来,雾灵山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与此同时,由于在开发过程中的某些不当行为导致该地原始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雾灵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资源 开发 破坏 保护

1雾灵山概况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兴隆县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7°17′117°35′,北纬40°29′~40°38′。它地处北京、天津、承德、唐山四市之间,距北京14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唐山148公里,距承德135公里。该区境内山地属燕山山脉,是燕山山脉的中段,其主峰即坐落在其核心区的中央。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主峰海拔2118米,为燕山山脉主峰。属温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决定了气候的多样性,“山下飘桃花,山上飞雪花”,“山下阴雨连绵,山上阳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称。年平均温度7.6°C,最热月平均气温17.6°C,是华北“热海”中的“避暑凉岛”。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属于我国“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是华北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属1870种,有野生动物55科112属173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雕、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猕猴、斑羚等国家保护动物18种,其他级别重点保护动物121种。
2旅游资源概况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 卷。这里山峦重叠,山清水秀,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置身其中,峡谷壁立,石径萦回,沟壑幽深。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花红柳绿,蜂蝶缠绕,杜鹃花、丁香花、忍冬花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即使是绿色,也显出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层次,依照山的海拔高度的不同,花一层层的开,树一层层的绿,到处一片生机盎然,让您感到亲近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夏日,山外骄阳似火,山内则树木葱郁,金莲花如金铺地,银莲花似玉漫坡,凉风送爽,飞瀑流泉,潭幽溪清。天然林遮阳蔽日,人工林木质芳香,强烈的阳光,经过层层叠叠枝叶的过滤,洒在大地上也只剩下几个温柔的光点。来此避暑纳凉,会让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秋天,山下一片翠绿,山上的桦树、落叶松已变的金黄,山腰的山杨、五角枫、栎树,一层层地变黄、变红、变紫。放眼望去,片片红叶,串串硕果,点点簇簇地镶嵌在峰岭层叠之间,似碧波上飘浮的片片红帆,又似蓝天上飘荡的朵朵霞云。来此观光,不仅可以看到层林尽染的多彩之秋,而且还可以采摘山珍野果,大饱口福。冬天,崇山峻岭,银装素裹,玉树冰花,茫茫林海一派北国风光,苍松翠柏雪中刚劲挺拔,幽韵清冷,更显出雾灵山凛然飘逸的冷峻神态。
3开发现状
现已开发4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和100多个景点,即仙人塔景区、五龙头景区、龙潭景区和清凉界景区。近年来,管理和建设力度日趋加大,游、购、娱、吃、住、行六大功能基本配套,并具备一定规模。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来这里旅游度假、参观考察、览胜观光。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对景区内公路、游览步道、景区各类标志牌等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科学文化内涵,凸现独特的生态品位,继承和弘扬了悠久的燕山文化。近年来,保护区推出以天然氧吧、消夏避暑、科学考察为主体的健康生态游活动,让游人在山水环抱之中返朴归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让雾灵山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绝佳的旅游胜地。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共有林业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 个, 河北省有1个,雾灵山是河北省唯一的林业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界,壶口瀑布,雾灵山顶的云雾缭绕景观等都是开发了的比较好的旅游地,歪桃峰等,还有山上的植被变化都是较好的旅游景观。除此之外,交通设施的开发,以及住宿条件,农家乐的开发,即为游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机会。
4旅游资源的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道路设施的建设,住宿地的建立。对植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比如,在硬化道路的两侧,植被的根部,树叶等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外,由于人为的介入,使得雾灵山的动物基本上绝迹,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现在都很难再见到。植被的种类比起以前明显减少。水资源由于人工瀑布的开发,导致水资源不能正常的蓄积以及补给河流。破坏了水资源的更新与循环。水质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用水。综上所述,雾灵山的旅游资源虽然的到了较好的开发,但与此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5旅游资源的保护
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本身具有易被破坏性,同样雾灵山的旅游资源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雾灵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觉得首先在开发旅游道路的同时应该建立防护网,保护周围的植被,第二,还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筑应该顺应地势的发展。第三,在沿路应该多设立一些垃圾箱,方便游人丢弃垃圾。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第四,我觉的应该禁止车上山顶,这样可以避免汽车尾气破坏山顶的自然环境。还有,沿路附近的山庄应该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各方面做好环保工作。,在排水,垃圾处理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和体系。不让废水和垃圾,流入河流,造成污染。还有要改变各山庄的卫生条件,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综上所述,雾灵山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在科研,观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所有政府部门,和机关人员,旅游者,当地农民都参与到保护的工作中来。

F. 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7.3.1 森林资源发展前景评价

(一)发展森林资源的有利条件

(1)气候条件有利于林木的生长

湖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中北部的洞庭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北方冷空气频繁入境的“风口”所在;南部的郴州市一带,接近北回归线,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地过渡地带。

湖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雨量集中,水热基本同步。年平均气温14.5℃~18.5℃,最高月气温(7月)24.0℃~30.0℃,极端最高气温35.0℃~43.0℃。最低月气温(1月)4.0℃~7.0℃,极端最低气温-3.0℃~-17.0℃。平均气温≥10℃,积温4850℃~5650℃,日照时数1238~1800 h,≤-5℃气温0.2~1.8 d/a,≥35℃气温0~45 d/a。年降水量约1200~1800 mm,多集中在4~6月,占当年降水量的50%~60%;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数为10.9~18.3 d,≥50 mm的2~5 d;干旱出现频率0.05~0.08次/a。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200~150 mm。≥15℃适宜林木生长的日数达180~200 d,无霜期270~310 d。

湖南省气候背景受控于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流体系的复合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的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复合交汇,形成了不稳定的气候特征。在此不稳定的气候特征的作用下,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温度的季节变化显著,年际波动明显。具体是:春暖夏热多雨,秋凉冬寒少雨,四季分明,东西差异大;日照充足,热、水、光同步性良好,但时空分布不均;在降水分布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 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4~9月,其中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四个多雨区和五个少雨区。多雨区为湘西北的八大公山,雪峰山北端的安化、桃源,湘东南的桂东以及湘东北的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少雨区集中在湘中衡邵盆地、湘北滨湖地区和湘西的新晃、芷江一带。

湖南省的气候特征,为森林资源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四个多雨区的分布,形成了四个典型林区。

(2)地理条件适宜于森林资源的发展

湖南省南北跨5个多纬度,东西横跨近5个经度,山、丘、平、湖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地理条件的多样性。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南岭山脉北缘。地理位置上地跨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复式沉降地带与新华夏系第三复式隆起地带的南段,位于南岭纬向带之北缘,地势受地理位置控制,属于我国第三梯级中南丘陵区的一部分,西部与第二梯级高原区过渡,总体呈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型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面有雪峰山脉;南部是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部分,大都是丘陵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除衡山高达1000 m以上外,一般海拔均在500 m以下;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很低,海拔多在50 m以下。我省山地主要有:

武陵山脉盘距湖南省的西北角,属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 m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的荒山地形。武陵山地石灰岩分布甚广,岩溶地貌发育。山地地势大致西北高耸,渐向东南降低。

西部雪峰山脉,山体庞大,伸延300余公里,南自城步起,北延至益阳附近,没于洞庭湖平原。雪峰山脉地势高峻,其南段高达1500 m左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 m,北段约在500~1000 m之间。雪峰山脉纵贯湖南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分水岭。雪峰山脉是我省主要的林业基地。

湖南省南部的边缘山地是南岭的一部分,一般海拔1000~1500 m左右。山间盆地较多,谷地发育。南岭山地,山体大,延伸长,山势高。

东部湘赣边境诸山,如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万洋山、诸广山等,一般海拔500~1000 m,山间低平的谷地为重要的农业区。

湘中丘陵、台地广布,海拔多在200~500 m,红岩盆地众多,主要有衡阳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长沙盆地、永兴茶陵盆地、攸县盆地等,这些红岩盆地,常为居民集中区和重要农业区,但森林覆盖稀少。

湘北是湖南省地势最低的洞庭湖湖积冲积平原,海拔大多在50 m以下。平原中点缀着的蚀余残山和孤丘,是湖区主要的林业区。

根据湖南省地形地貌形态,共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河湖水面等6种地貌类型。据统计,湖南有山丘面积14.9万 km2 ,占总面积的70.2%。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有5.2 万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 24.6%;海拔 500~800 m的低山 4.6 万 km2 ,占21.7%;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岗地5.1万 km2,占23.9%。这70.2%的山丘地(14.9万 km2 ),林业用地面积11.94 万 km2 ,占80.27%。湖南省各地貌面积如表7-5。

表7-5 湖南省地貌分类面积统计表

湖南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表7-5 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说明。湖南广阔的山丘地,为发展湖南林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

(3)近年来的林业建设成就为发展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林业部门致力于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有:

①1997年7月完成了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宜林荒山,10年绿化湖南”的奋斗目标,成为全国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第三省,累积人工造林140万公顷,封山育林约200万公顷,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52.89%,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

②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首先是2000年1月湖南省政府批准的湖南省“一湖四水”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将在全省117个县市实施生态林管护660万公顷,飞播造林30万公顷,封山育林68万公顷,退耕还林20万公顷,与退耕还林匹配荒山造林20万公顷。该工程将新增森林面积138万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旱灾害得到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湖南段)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将31个县纳入工程范围,面积达100万公顷;其次是油茶低改工程,前后改造老残、低产油茶林3.5万公顷,茶油产量由10年前的15~35 kg/公顷上升到45~70 kg/公顷,试验示范区产量达到225~450 kg/公顷;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营造各类速生丰产林11.968万公顷;洞庭湖区防护林建设德国援助项目已正式启动,营造各类防护林4.5万公顷;毛竹低产林改造工程和洞庭湖区兴林抑螺工程均取得较大进展。

③森林资源保护上了新台阶。近10年来,基本杜绝了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降低,防治率达到70%;林业立法普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发布了《湖南省林业条例》等四个地方性法规和《湖南省林政管理办法》等七个政府规章,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地方性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林业法规体系。现已发展为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资源监测、自然保护、林业公检法、森林防火等综合性保护网络。

④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1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26个,基层林业工作站394个,基层林业公安局、派出所5个,森工企业达170家,国营林场176个,全省共有林业职工队伍113376人。

⑤林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林业系统产业总值已由1990年的27.4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77.77亿元,林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包含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⑥森工企业不断壮大。全省森工企业由20世纪70年代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170家,其产品由单一的原木生产发展到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业机械修造四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

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省县以上林业科研(含推广)机构106个,近10年来,已鉴定科研成果近1000多项,已推广应用400多项,营林、森工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利用TM卫星图像呈现的有关控制林木生长的因素,参考气象、社会生产状况等资料,划分森林资源评价单元。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评价,是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

(1)评价单元的确定

森林资源的发育潜力,主要受地形地貌条件、森林资源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社会生产状况等因素控制。其中,前三个因素可以从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获取,后两个因素主要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获得。由于森林的发育与行政区划无必然的联系,因此评价单元的确定未考虑行政区划因素。

根据控制森林资源发育的五大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1 个区域,其空间分布见图 7-1,具体是:①洞庭湖冲积平原区;②湘西北岩溶山原区;③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山地区;④九嶷山山地区;⑤都庞岭、阳明山至大义山山地区;⑥南岳山地区;⑦双峰九峰山山地区;⑧关帝庙山地区;⑨五峰铺山地区;⑩挂榜山山地区;⑪幕阜山山地区;⑫连云山山地区;⑬诸广山至八面山山地区;⑭武功山山地区;⑮临澧山间盆地区;⑯麻阳山间盆地区;⑰环洞庭湖丘陵区;⑱湘中岩溶低山区;⑲湘中红层盆地区;⑳湘南岩溶低山区;莽山山地区。

(2)评价因子及其取值

第一层次因子 5 个,分别为地形地貌条件(A)、森林覆盖现状(B)、土壤类型(C)、气候条件(D)及社会生产状况(E)。第二层因子为第一层因子下的具体影响条件。为了便于分析和统计,评价因子的标准取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大小。其中“1”代表潜力不好,“3”代表潜力较好,“6”代表潜力良好,“10”代表潜力特好。第一层次因子的评分由第二层次因子的标准取值采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后给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取值如表7-6。

(3)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数学模式

利用模糊数学中权重向量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根据第一层次评价因子地形地貌条件

图7-1 湖南省森林类型分布图

表7-6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控制因素判别表

(A)、森林覆盖利用现状(B)、土壤类型(C)、气候条件(D)及社会生产状况(E)的权重向量及其评分值,建立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向量集,其数学模式为: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P——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向量集,为1×5阶向量;

WA——地形地貌条件(A)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B——森林覆盖现状(B)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C——土壤类型(C)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D——气候条件(D)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E——社会生产状况(E)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YA——地形地貌条件的评分值;

YB——森林覆盖现状评分值;

YC——土壤条件的评分值;

YD——气候条件的评分值;

YE——社会生产状况的评分值。

每一评价单元中森林资源发展潜力所对应的权重向量及模糊关系矩阵得出如下评判结果: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综合评价结果,为1×5阶的向量集;

A——某评价单元所对应的权重向量。

设z为C向量集中各种影响条件(评判因子)权重之和,则: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4)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数学模型计算,各种控制条件(评价因子)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作用权重为:①地形地貌条件:A=0.27;②森林资源覆盖现状:B=0.24;③土壤类型:C=0.22;④气候条件:D=0.11;⑤社会生产状况:E=0.16。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见表7-7;各评价区域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具体见表7-8。

表7-7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表

表7-8 各评价区域森林资源发展潜力

7.3.2 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在森林结构、质量及生态环境领域等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林业系统根据我省森林资源现状,制定了《林业生态发展2010年及长远规划》等一系列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本课题对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主要根据遥感调查结果反映的我省森林资源现状,并参考林业系统已制定的有关规划方案进行。

(一)森林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森林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危机,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人均资源不足:根据本课题遥感调查的森林覆盖面积及1999年湖南省森林资源统计资料中提供的活立木蓄积量,我省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和蓄积在全国31个省(区)中均排在较前的位置。但湖南省人口排在全国第六位,人口密度达306人/km2,人均占有资源量低,仅3.73 m3/人,为全国人均蓄积量9.5 m3/人的33.26%,为世界人均蓄积量83 m3/人的4.49%。湖南省人均林业用地面积0.18公顷/人,接近全国水平,为世界人均1公顷/人的18%。人均占有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根据国外林业专家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林木自给自足的条件是人均森林面积0.33公顷,我国林业专家进一步认为,人均3亩用材林和1亩经济林比较合理。根据本课题调查结果,我省人均森林面积2.7亩,其中人均用材林2.31亩,经济林0.38亩。上述数据表明,湖南省林木现状远没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且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4.96亩/人),从扩大森林面积的角度考虑是难以达到自给自足的。

(2)森林资源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森林资源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目前,共有活立木蓄积量24504.48 m3,单位面积蓄积量为20.53 m3/公顷,是全国单位面积蓄积量55.33 m3/公顷的37.3%,为世界109.95 m3/公顷的18.7%。从森林结构看,首先是灌木林面积偏大,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1.77%,特别是张家界、湘西自治州两市(州),分别达到了39.1%和30.4%;其次是森林种类上,幼林地面积偏大,近成熟林地面积偏小,由此使得我省近期可资利用的资源缺乏;再次是经济林比例偏小,我省经济林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41%,远低于林业专家认为的25%的理论标准。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湖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①湘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二分之一。②湘南林区。主要分布在九嶷山、都庞岭、阳明山、大义山、骑田岭等,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③湘东林区。主要分布在湘东诸山,如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万洋山、诸广山等,这里的森林成片出现,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中盆地及湘西北山地丘陵区,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而在湘北的洞庭湖区,森林资源极少。

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在湘中、湘西北等林木覆盖率低的地区,常导致水土流失,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4)造林困难地段较多,面积较大:本课题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共有无林地29.38 万公顷。无林地是指荒山、荒草地、裸岩、石砾地、迹地、丢荒地等,是造林困难地段。如衡邵盆地,气候上属于干旱走廊,土壤为红岩盆地土壤;湘西碳酸盐岩质残积土壤区,岩溶发育,持水性差,地表水多渗滤进入地下水,大多处于干旱状态;海拔在1000 m以上的荒山,交通不便,栽种困难。如此种种,均因自然条件制约难以进行有效的森林开发利用。

(5)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近年来,湖南省洪涝、干旱及地质灾害严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外,生态环境问题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生态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现象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水土流失与森林植被的覆盖情况关系密切。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450万公顷,其中强度流失100万公顷,中度流失165万公顷,轻度流失185万公顷。土壤年侵蚀总量约1.5~1.7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全省浅土层土地面积达200多万公顷,岩石裸露面积达35万公顷。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①对土地的无限度索取。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毁林开垦,开荒丢荒,致使目前本应用于森林种植的在册旱土耕地有40%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②经济林的不合理垦殖。据统计,全省需要翻耕的经济林地大多位于高坡角度地带,如湘西自治州的油桐,便有5.33万公顷分布在30°~40°的坡地上,占全州油桐总面积的40%以上。经济林在翻耕过程中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③森林质量低劣。前已述及我省森林质量问题,这里需要再次提出的是,目前我省林分的郁闭度较小,郁闭度一般在0.3~0.7,如衡阳县1996年统计表明,郁闭度小于0.7的林分面积占林地面积的58.71%。据林业部门科研成果,森林类型的防护能力随着森林成熟发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质量高的林分防护能力强,质量低的林分防护能力低。湖南省森林质量的低劣,减弱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力。

(二)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森林资源保护法规。森林资源不仅为社会提供木材经济价值,还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森林资源的好坏,是国家富裕、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对湖南省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森林保护法规,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制定适应湖南森林状况的管理规定并开展广泛宣传,以省林业厅及各级林业机构为主体,保证各项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

(2)提高人们对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湖南省国土总面积21.1839万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1806 km2,占国土总面积57.73%。因此,有效地、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林业用地,是搞好国土整治和管理的最主要环节。另一方面,湖南省有山丘面积14.9万km2,而山丘地区的主要种植业为林业,从这一方面来说,保护森林资源也是保护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体。

前已述及,森林资源是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洪涝灾害与地质灾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解放以来几个“大办”(1958年的大办钢铁、之后的向山上大要粮、70年代大搞人造平原、80年代以来大搞经济林垦植等),使森林资源遭受几次大的破坏息息相关。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任何经济的发展都将是本末倒置,治标伤本,得不偿失的事情。

森林资源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可再生性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俗语说“靠山吃山”。“吃山”,就是发展森林资源,这是山区人民必须明白的道理。

(3)切实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国务院发布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紧急通知,并制定了防灾减灾的“二十四字方针”。“二十四字方针”中,第一句便是“退耕还林”。退耕,主要是指将原有不宜于耕作而人为进行耕作的土地进行森林种植,尊重自然规则,免遭自然惩罚。湖南省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约占山丘总面积(14.9万km2)的45%,而目前这种高坡度的坡地,仍有大量为农业耕作,这是湖南“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

(4)全面认识森林资源价值,实行科学经营。森林的直接经济价值在木材和经济林,传统的森林经营中主要的是木材经营和多资源经营。但是,森林的价值更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现代森林资源经营中,应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体系,即在考虑直接经济价值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环境效益,追求森林生态经营系统整体所提供的全部利益和价值。

(5)系统查明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针对森林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大,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发展工作成效突出。但是,森林资源质量较低及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和突出问题,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继续扩大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而是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应将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森林结构放在首位。具体措施是:①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郁闭度,使之大部分在0.7以上;②在衡邵干旱走廊(红岩土壤区)、湘南碳酸盐岩山地等造林困难地段,通过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造林方式,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森林垦殖;③开展果木林、油茶等经济林建设改造,调整林种比例,掌握合适的翻耕方法,抑制水土流失;④从长远考虑,规划近期森林采伐速度,解决中幼林面积偏大这一森林结构不合理现象;⑤搞好防护林建设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⑥加强用材林建设,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数量。

(6)加大科技投入比例,改进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达到及时、有效地了解森林资源状况,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林业部门1979年设置的、已通过多次复查的全省6615个样地为训练区,采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对全省森林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动态监测,这将极大地提高我省森林资源调查的时效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G. 森林旅游发展中的森林资源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开发:将森林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吸引更多人来参观或利用。保护:避免专人为破坏或带来的副作属用。但如果保护得法,不影响森林生长就可以做到相互促进。人们的保护反过来促进了森林的发展发育。怎样保护:注意防火、人工加强抚育。加强保护措施,茂盛的森林公园更多地吸引顾客,二者可以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你再充实扩写一下。

H. 求: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3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

3. 1 开发原则

(1)重点原则。就是要求因地制宜,突出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强化公园的主体,创造公园的形象,首先应立足森林,突出主题。森林旅游必须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其次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前提下,狠抓特色项目,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主格调作用。

(2) 多元原则。要求从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展示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公园的综合功能。

(3)可行原则。要求在符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再生能力差,恢复时间长.如强行开发则会造成不可低估的损失,因此在开发时须经多方专家综合论证后,能开发的就及时开发,暂不能开的禁止开发或分期开发。

(4) 美学原则。森林旅游景观之所以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本身具有美的魅力,因而旅游景观开发应尽量体现景观的美学特征。

(5) 生态原则。生态原则要求注重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平衡,以保护为基础,以开发促保护,可实现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在产品开发上更应注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开发而不顾及对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6)协调原则。要求建设内容相互补充,景区意境相互融合,建设环境相互协调。注重森林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开发与发展。森林旅游产品是多种要素组合起来的一种特殊产品,其构成复杂、内容丰富。

(7)市场原则。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森林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具有不可转移性和不可贮存性的特点,比其他行业对市场有更强的依赖性。要想使森林旅游产品能够顺利地销售出去,做到适销对路,必须在开发新产品之前首先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市场条件是旅游点可开发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8) 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原则。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森林浴、野餐、野营、钓鱼、观光等等,只有多方位开发,才能挖掘森林旅游资源的潜力。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应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将游人的游、娱、购、吃、住、行连成一个整体,达到资源的最大增值。

3.2 开发类型

在原有国营林场基础上,兴建旅游服务设施。如安徽省岳西县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建在原河图林场的基础上。这种类型体制较顺,但仍很难摆脱原林场经营方式的影响。在风景区的基础上,再经过扩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如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在原天柱山风景区的基础上。这种开发类型两班人马、两块牌子、体制上常常不顺,但可避开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可将风景区成熟的管理经营思想引入森林公园的开发。

3.3 合理的开发过程

无论是一个单项的旅游资源或是一个地区综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开发过程一般经过下列几个步骤:第一步,得出概念。即通过市场、资源、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调查,得出关于市场来源,开发规模以及将来主要形象的概念。第二步草拟项目。草拟项目是拟定体现形象的具体项目及可选择的主要设施规划,提出布置的草图并作出成本估价和人才培养估价及资金筹备计划。第三步,作出最后的设计。以草图为基础,通过抉择和进一步调查,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基础设施的细节以及建筑物和景观或活动的明显特点。第四步,作出开发规划。包括最后开发规划和财务规划。

3.4 开发项目

中国现有的森林公园大多已开发了观光、度假、索道、垂钓、狩猎等服务项目,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了充分开发和保护好森林旅游资源,我们还可以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如野营、野餐、森林浴等。

4 严格保护森林旅游资源

4.1 保护的理由

森林旅游资源由于自然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的出现或是由于天长日久的风吹日晒、流水侵蚀等的破坏以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工业污染、过度伐木、森林火灾、采石、取水、修路、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等;再有旅游活动本身也会对森林游资源造成破坏,如石刻、雕塑、壁画的损坏,旅客踩踏所带来的植被破坏或是由于旅客素质因素,人为破坏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是森林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森林旅游业。

4.2 保护的范围

(1)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的形成,少则须几十年,长达数百年,要保护森林景观,就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森林中的奇花异木,保护物种多样性。

(2) 动物资源保护。动物资源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资源可进行观赏,制皮、药用等。动物资源的保护非常必要。要加强宣传,加强管理,划定禁猎区,建立野生观赏动物饲养场。

(3)人文资源保护。人文资源包括摩崖、石刻、寺、庵、塔等历史古迹,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源有的已经历千年风雨,已有损伤,所以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尤其要控制人为破坏。

(4)环境保护。森林公园建设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和宣传力度,健全环保机构,做到标本兼治。

(5)其他方面的保护。包括水体的保护、土壤的保护等。

4.3 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1)世界各国的森林旅游资源措施。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美国、瑞土、日本、墨西哥、法国、埃及等国,在其所制定的旅游法规中,详尽规定了保护各种旅游资源的具体条款。二是根据旅游资源的观赏、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游览活动等条件,分类加以保护。

(2) 我国在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中国森林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法制建设却在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法》、《森林公园管理暂行条例》、《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基本法》也正在审议中;二是增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普及教育。森林资源的保护首先要解决的是大众的保护意识问题。要让国民了解到森林旅游资源是于百年自然的造化和人类历史留下的精髓,具有不可再生性,—旦破坏,难以复原;三是把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列入森林旅游公园开发规划。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应同步规划,不得偏废;四是完善森林旅游及森林公园的保护系统。目前.我国已把森林公园纳入森林部门主管,各公园设立森林公园管理处,这些机构是森林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保证;五是减缓自然环境因素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破坏。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它们暴露于地表,要完全杜绝自然风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在—定范围内应用高科技手段,减缓其破坏的速度。六是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的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游览活动等条件,划分保护区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