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旅游带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旅游带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10 09:04:06

Ⅰ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和谐共荣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旅游成为必需品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正逐渐迈入旅游行业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大主要选择,更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开放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有力证据。因此从“三农”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受到服务农民的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旅游投资商也应该抓住苗头,加足火力,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点旺;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采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开发、合理的方式来经营,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好;而所谓正确的理论指导,当然离不开对旅游开发具有合理指导职能的旅游规划设计院,也正是基于此,我院就此专题进行了以上详尽的探讨,履行我院社会责任的同时,为旅游投资商提供机遇,为旅游开发商扫除盲点,为旅游规划同仁提供借鉴,最终由政府、投资商、开发运营商、规划设计院四位一体、同心协力将乡村旅游做好,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发展。
前瞻资讯显示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向好。

Ⅱ 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3、 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4、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5、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

6、妥善解决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补偿问题。

7、 突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

8、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9、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10、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11、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

12、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13、突出抓好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

14、 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15、 进一步加强各族干部的团结。

16、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7、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18、切实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

19、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20、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2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23、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25、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6、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

(2)旅游带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确认56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

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参考资料: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Ⅲ 怎样看待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旅游发展对手术梅毒肯定嗯影响也是积极的嗯也是高效的嗯他是嗯对没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好的影响没有负面影响

Ⅳ 如何发挥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表演民族特色的节目
开民族特色餐厅
做民族特色饰品

Ⅳ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旅游

1、发现少数民族的特色及历史,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这样才吸引人
2、集合起相关的有用的旅游资源
3、解决交通和接待问题,车子进得来、来了有舒适的住处、有美味食物、有美丽风景这样人们才愿意来

Ⅵ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近年来又优先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并实行投资倾斜,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2、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

(6)旅游带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树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已证明,凡是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和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都能把握时代脉搏,变机遇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当前,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还存在片面性,有的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有的过分强调任期内的“显绩”,片面追求短期化发展目标等。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财政收入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同步推进。

二、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对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助推经济腾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目前,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难以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社会公共设施欠缺、陈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实施“安居工程”、“畅通工程”、“水利工程”、“能源工程”等一系列惠农工程,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本生产建设。

抓好以乡村道路、通讯、能源、饮水、广播、电视为重点的基本生活建设;抓好以植树、种草、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抓好以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仅是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缩小欠发达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战略举措。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一些民族地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快等,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优势的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让各族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断促进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要大力发展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城乡结构,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Ⅶ 怎样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

1、针对有特复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可制以发展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林业等,保护、保留部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
2、针对过度偏远或山区,可以实行统一移民,并安排住房、就业
3、针对文明层次较低或经济欠发达但有发展潜力的,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4、大力兴办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实施,降低基础实施层面上的差距
5、汉化,通过教育、移民、电视电影宣传等办法,汉化少数民族,使之接受更加先进的文明模式,同时消除民族问题

Ⅷ 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宗教观》(1990年9月1日),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180页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民族问题依然复杂,民族工作的任务依然繁重。一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旧社会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毒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全消除的。二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方面,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三是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四是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五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尤其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的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37- 1838页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38页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且载入了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久前,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宪法的精神、形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把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宪法的上述规定和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阐述的原则,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45- 1846页 为了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全国,要注意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民族自治地方,还要注意处理好自治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必须慎重,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贯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民族间发生的纠纷,要冷静分析,耐心疏导,及时加以排解。对于个别不听劝阻、蓄意制造事端、触犯法律的,不论出身于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各民族的干部和共产党员,要严格按照法律和政策办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民族关系的改善。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46页 在各民族干部群众中,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这主要是: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地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今后,我们还要根据新的情况和经验,对这些基本观点和政策,继续加以充实和发展。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1992年1月14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1848- 1849页 在民族问题上我想强调三句话: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Ⅸ 少数民族地区该不该大力发展旅游业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旅游成为必需品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正逐渐迈入旅游行业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大主要选择,更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开放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有力证据。因此从“三农”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受到服务农民的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旅游投资商也应该抓住苗头,加足火力,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点旺;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采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开发、合理的方式来经营,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好;而所谓正确的理论指导,当然离不开对旅游开发具有合理指导职能的旅游规划设计院,也正是基于此,我院就此专题进行了以上详尽的探讨,履行我院社会责任的同时,为旅游投资商提供机遇,为旅游开发商扫除盲点,为旅游规划同仁提供借鉴,最终由政府、投资商、开发运营商、规划设计院四位一体、同心协力将乡村旅游做好,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发展。
前瞻资讯显示近5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也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的来看,国内旅游需求稳步增长,而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无论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均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前景向好。

Ⅹ 云南少数民族关系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是形态各异的,这既有内在制度结构差异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交往情况、自然条件不同等原因。总体上看,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很难肩负起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单一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也是难于解决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严重不足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的。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云南省民族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思考及对云南特色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路径及意义的考察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注意问题的理解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也是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该课题组按原计划完成了公开发表三篇论文及一个研究报告的任务,就研究计划中提出的“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文化差异与文化产业”及“乡村文化业发展的道路”等三个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紧密相关的三篇学术论文:(1)“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6期;作者:马翀炜。(2)“‘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载《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作者:孙信茹。(3)“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第6辑。作者:马翀炜、孙美璆、李德建。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该课题认为,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能够在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基于此,要真正理解云南省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问题就有必要对民族旅游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民族旅游的政治—经济分析》一文认为: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一文以独具特色的“云南十八怪”文化现象及围绕“云南十八怪”进行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十八怪”是外地人贬抑云南地方性文化的形象表达。近二十年来,“云南十八怪”以商品符号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云南十八怪”所包含的文化意蕴随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云南十八怪”文化符号效应经历的有轰动到平淡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现,地方性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可能通过积极的参与而获得进入主流社会及主流经济活动的机会。而这些地方性文化以及以这些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要改变其边缘性的地位,就必须努力使这些地方性文化逐步成为主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的研究入手,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意义得出如下认识: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依托旅游业发展、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化逐步探索出了如下几种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品转化;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开发;传统民族艺术品转化为文化产品;传统的民居的开发利用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村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使社区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善。乡村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报告《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介绍。认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到目前为止,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对这一个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其次,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在走过了村民自发性参与、政府倡导发展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展的20年的乡村文化业发展历程后,乡村文化产业已经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日常生活用品向民族工艺产品的转化。云南少数民族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因其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审美文化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其实用功能逐步被审美功能所取代而开始转化为旅游工艺品;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将民族歌舞转化为民族歌舞演艺业;利用特有的民族民俗风情,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引导这些艺术品走向市场是一些地区进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法;利用传统文化古镇、民居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是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第三,在乡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培养乡土人才;第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第五,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改善了有形和无形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云南省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态势,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较为薄弱,规模不大,单打独斗,人才不够,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精品不多,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对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是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进一步找准乡村文化产业定位;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四是充分认识市场规律,整合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要素; 五是 采用政府授牌的方式,打造乡村文化产品品牌;六是延长产业链,联动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七是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来源。该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对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对民族传统文化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云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调查研究,研究基本呈现了云南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该成果对于扩大文化产业研究的领域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的。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正在以形态各异的方式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是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的。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人力投入是不可缺的。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只能留待今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