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200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公报

200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公报

发布时间: 2021-03-10 13:31:16

① 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宁夏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建设,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06年全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严把土地供应闸门,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开发整理复垦力度,规范土地资源管理。同时,在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同时,切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完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资源供应调控,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开采。

此外,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精神,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建设选址、用地规模等方面指导用地单位少走弯路,切实加快用地审批,满足了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至2006年底,全区耕地面积已连续20年实现净增长,2006年全年净增耕地277.66亩,年末耕地面积达到了1100159.66亩,全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初全区基本农田面积1187386.41公顷,其中耕地1031442.68公顷;年内实际减少基本农田面积171.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减少168.4公顷,生态退耕减少3.1公顷;年内实际补划基本农田面积207.2公顷,其中农用地调整170.6公顷,整理复垦开发增加36.6公顷;年末基本农田面积1187422.11公顷,其中耕地1031458.06公顷。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区共审批建设用地4243.299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762.6763公顷(含耕地转用1519.4030公顷);分批次建设用地3878.8142公顷,包括商服用地208.3207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91.8846公顷、公用设施用地80.9936公顷、公共建筑用地312.3441公顷、住宅用地434.1049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64.4855公顷,包括交通运输用地58.15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区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2个,土地面积8376.81公顷,其中增加耕地2947.51公顷。完成土地开发项目1个,土地面积187.39公顷,即增加耕地187.39公顷。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开发程度高,但利用程度低,土地开发极具潜力,全区人口稀少,人均耕地达3.5亩,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达1000多万亩;土地价格低廉,开发成本较低,只须开渠引水,便可实现自流灌溉;不仅水稻优质高产,而且枸杞、酿葡萄等农特产品品质上乘,投资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全区矿产资源丰富。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有用矿产资源近50种,产地近千处。储量丰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000平方千米,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煤炭预测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已探明储量314.58亿吨,居全国第6位。宁夏煤种齐全,各种煤炭都有,焦性煤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宁东两个含煤区。

全区具有矿产资源种类不多而煤炭资源与非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产地相对集中、开发强度不高、开发潜力大、金属矿产贫乏的特点。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全区投入地质勘查经费总计7536.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80万元,地方财政91万元,企事业资金265.88万元。年末勘察从业人员1485人。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共批准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50个,其中能源矿产企业24个,非能源矿产企业26个;批准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95个,其中能源矿产88个(88个全部为煤矿),其他矿产7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全区目前有矿山企业987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5个,中型矿山企业23个,小型矿山企业394个,小矿565个。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大中型矿山企业,矿山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好。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全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把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作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培育、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狠抓工作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完善监管措施,全区城镇土地价格得到系统逐步完善,价格管理日益规范。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区共出让国有土地690宗,成交面积1637.6755公顷,成交价款210.562.28万元,国家纯收益88986.5万元。其中协议出让313宗,涉及土地面积1012.6315公顷,成交价款41658.33万元,纯收益33600.60万元。拍卖出让17宗,纯收益3471.08万元;挂牌出让360宗,纯收益51914.82万元。

3.土地二级市场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共2379宗,出租66宗,抵押3396宗。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培育矿业权市场体系,开展了贺兰山北部矿区以灭火名义非法采煤行为整治工作、贺兰山东部开采砂石资源整治工作和黄河河道吴忠、中卫段开采砂石资源整治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开展了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矿产资源整治工作和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开展了矿产资源勘察秩序治理整顿和探矿权审批发证检查工作。

2006年依法受理探矿权登记申请45个,收缴探矿权使用费8.431万元,收取探矿权价款1484万元。采矿权登记发证365个,批准面积1249平方千米,采矿权使用费192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区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302件,涉及土地面积477.63公顷(包括耕地面积71.62公顷),立案297件,结案281件;拆除违法构建物7931.6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62.58公顷,包括耕地0.57公顷,罚没款136.61万元。

2.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区共发现矿产资源违法案件50件,其中主要是违法开采案件,占49件。年内结案49件,未结案件1件。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全区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了行政决策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年内共接到行政复议申请2件,本年审结2件,其他2件。明显加强了信访工作,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区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523人,其中研究生27人,大本及大专生401人,高中及中专生74人;直属事业单位65个,职工1129人。

七、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一些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依法采矿的自觉性不够。

(2)矿权市场建设发展不平衡。全区自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以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矿种单一,经济价值低,缺乏竞争力,且非煤矿产品供大于求,新矿山增长缓慢,法律意识不强,在规定期限内同时参加投标和竞拍的少,造成各地矿权招拍工作发展不平衡。

(3)矿产储量管理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政府决策和为市场建设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有待增强;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对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资源储量管理有关的各环节间相互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尚需进一步加强用地计划和预审管理,规范报批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认真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工作。

(2)规范发展市场,加大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行为,切实解决低价协议出让土地问题。

(3)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②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厅认真组织自治区境内已取得地质勘查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填报了地质勘查单位情况表及相关数据。并核查了地质勘查单位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对各单位报送的情况表和有关情况进行了汇总,现将我区地质勘查单位调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取得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共19个,其中最高资质为甲级的单位14个,最高资质为乙级资质的单位2个,最高资质为丙级资质的单位3个。

我区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有12个,单位名单如下:宁夏煤田地质局(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前身为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矿产地质调查所、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宁夏矿业开发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宁夏伊斯兰地质工程公司、宁夏遥感测绘勘查院、宁夏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宁夏黄金地质勘探工程队。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为3497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2146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1088人。年末离退休人员累计为3087人。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为86290.77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25139.32万元。

2006年末国有地勘单位地勘业总收入为15073.73万元。总支出为58542.68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为8561.40万元。

(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职工人数为3389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2077人,其中地质技术人员1042人。年末离退休人员累计为3014人。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总资产为85043.77万元。其中生产经营性资产23941.32万元。

2006年末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地勘业总收入为14758.73万元。总支出为57926.68万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为8246.40万元。

二、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核查落实情况

经核查,国有地勘单位各项优惠政策(主要是中央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反映较好的单位有宁夏地矿局和宁夏煤田地质局,具体情况如下:

(1)地质勘查费基数与年增长幅度方面。落实较好,宁夏地矿局地质勘查费基数从1999年的4146万元增加到11017万元,宁夏煤田地质局下划拨款基数1022万元,与2004年比,年增长9.55%。

(2)地勘费基数中10%和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已落实地勘费基数中10%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

(3)转产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宁夏地矿局1999~2001年度、2001年度、2003~2005年度财政贴息资金已落实,2006年度落实10万元,2002年财政贴息资金未落实。

(4)税收优惠政策。未落实。

(5)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1999年属地化管理以来,一直未落实。

(6)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保障政策。已落实,基本上靠财政供养,保证按月足额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

(7)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政策。宁夏地矿局已落实。并按照2003年11月11日自治区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对宁夏地矿局及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按照有关规定,经评估后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或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对利用现有土地改善本单位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住房条件而改变土地用途的,可免缴土地出让金。对向地矿局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土地时,应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严格按照经营性用地必须招、挂和非经营性用地协议转让的有关规定办理,所得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地矿局进行结构调整和职工安置”的政策执行。

(8)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政策。宁夏地矿局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在2001年度落实80万元,2002年度落实100万元,2003年度落实100万元,2005年度落实100万元。但在2004年度、2006年度未落实。宁夏煤田地质局落实60万元。

(9)住房改革支出政策。宁夏地矿局1999~2006年度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月度补贴已落实,但是1998年以前的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一次性住房补贴未落实。

(10)增加工资政策。各地勘单位均已落实。

(11)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宁夏地矿局全局人员都已参加了医疗保险。由于该局是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一直未参加,但是全局的合同制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宁夏煤田地质局全局人员都已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12)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政策。由于自治区未出台相关事业单位养老统筹政策,宁夏地矿局是事业单位所以未落实,但该局的合同制职工已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其他地勘单位合同制职工已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13)其他政策。无。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宁夏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工资低,很难吸引地质院校的学生来宁工作。各地勘单位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也非常严重,造成有些项目质量下降。

二是地勘单位属地化后,资金短缺,用于生产经营、支撑地勘单位发展的优良经营性资产太少,由于资金的短缺,在设备、装备方面存在不足和老化,短期内很难解决,因而在走向市场时缺乏竞争力,发展潜力严重不足。

三是地勘单位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无力进行风险性的矿产勘查。建议中央、地方建立风险勘查专项基金。

四是矿权设置影响了专业地勘队伍在区域上的找矿优势。

四、建议

第一,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改为与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同步)继续推进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地勘单位活力的改革措施。目前,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首先解决好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集中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的职工住房(改为住房补贴)、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等问题,提高地勘单位改革走市场、自我发展闯市场的能力。地勘单位的住房改革所需资金应列入自治区机关事业单位住房改革制度实施方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减免地勘单位用于解决职工住房、危旧房改造的市政、城建、消防等相关配套费用,并将住房改造纳入城市危旧房改造范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工资、福利与其他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加强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技术队伍,保持地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地质工作条件,提高地质找矿效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③ 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五十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①材料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材料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清真特色产业,发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发展特色农业等,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结合本地特点,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促进共同繁荣,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③材料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依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得到保障等。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④ 高中政治 宁夏经济发展成就取得有哪些政治意义

可以看到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宁夏经济繁荣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祖国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宁夏60年的发展历史昭示了这一铁的真理。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宁夏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也没有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不可能有宁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宁夏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宁夏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要战胜当前经济危机和未来前进道路的各种艰难险阻,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推进宁夏小康社会的实现,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文明、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美好目标。
(二)坚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宁夏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开创宁夏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宁夏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结合宁夏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的。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既有与全国相同的共性,又在自然、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有自身的区情特点。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党委和政府在坚持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前提下,认真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立足于宁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这个最大的实际,制定符合宁夏实际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政策措施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能源、农业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原材料等产业,加大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的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增长。
(三)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突破各种发展的障碍和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60年发展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陈规陋习,就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凡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就难以有大发展;凡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就难以有所突破。改革开放初期,固原和贺兰两县首先进行了土地承包到组的改革,两县的农业经济就出现了活力和生机,率先在全区实现了粮食增产丰收。新世纪以来,宁夏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在许多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全区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率先在全国实行水权转换改革,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推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进药品“三统一”改革,理顺了药品供货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医药销售领域的不正之风,药品价格明显降低,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大胆推进代建制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工作,有效杜绝了“三超现象”,提高了投资效率。针对南部山区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的现实,经过探索提出了“以奖代罚”的工作思路,实施了“少生快富”工程,使南部山区人口逐步得到控制,这一经验得到了国家计生委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面对近年来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小、收益降低问题,平罗、永宁等县农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自发地创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推行土地流转,加快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这些创新和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对于行业乃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加坚定改革开放信心,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狠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建设中的“两高一资”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还在拉大,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经济社会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二者不可偏废,尤其社会的和谐,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才能为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保证经济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反之,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必然导致经济衰败,社会事业倒退,民不聊生。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大局,是顺利推进宁夏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和帮助,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苦干,共同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画卷。昔日贫穷落后的宁夏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可喜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有效地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我们今天乃至未来必须长期坚持的可贵经验。
(六)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利益,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60年来,宁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各族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而增强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不忘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好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就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的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投身到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为改革发展铺平道路、凝聚力量。如果背离人民意愿,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就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也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因此,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与各族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以权谋私的各种腐败现象,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各族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真正把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⑤ 宁夏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发展

一、基本面:数据频现积极信号

外部需求疲软、人口红利减少、落后产能淘汰……这些无一不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来源。但是,如果仅仅以此来定义中国经济,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平稳、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温和、贸易顺差保持较大规模。具体看,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与一季度基本持平;货物贸易顺差达1331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倍。

在主要指标呈现回暖迹象的同时,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成为亮点。数据显示,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而服务业投资占比继续提升。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增长、PMI连续4个月小幅扩张、部分传统行业盈利出现回升等也都是不容忽视的积极信号。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今年以来实际的表现其实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预期。“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稳增长政策。”

二、政策面:求新谋变屡出实招

韧性不小,潜力巨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在这些略显严肃的政策公文中,不难找出“众创”、“大数据”、“跨境电商”等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关键词”。这正是6月中旬以来国务院各项求新谋变行动的缩影。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在评价国务院推动“互联网+”的新政时认为,11个具体计划行动中涉及诸如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实际上是把“互联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着眼于新经济的政策,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基于对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方向的把握做出了长期规划,从而为我们挖掘经济潜力、释放深层活力奠定了基础。”

⑥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8年统计公报》

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国家旅游局 (2008年8月)
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318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外国人261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香港同胞779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澳门同胞2318.6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湾同胞46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47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213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 港澳同胞292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 台湾同胞40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1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强劲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7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61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8.2%,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5%,市场份额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洲际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速,入境人数同比增幅均达到两位数。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7.7%、13.1%、14.1%和29.1%。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和人均天花费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费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长12.2%。
16个主要客源国2007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序号 国家 入境旅游人数 比上年增长
(万人次) (%)
1 韩 国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罗斯 300.39 24.9
4 美 国 190.12 11.2
5 马来西亚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宾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国 61.16 3.3
10 澳大利亚 60.74 12.9
11 英 国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国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国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区市场
2007年,香港和台湾市场继续发展,澳门市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场入境人数为779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过夜旅游者2539.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2%,占32.6%;一日游人数5255.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占67.4%。
——2007年,澳门市场入境人数2318.6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过夜旅游者390.8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占16.9%;一日游人数1927.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3%,占83.1%。
——2007年,台湾市场入境人数462.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7311.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1%。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云南、广西、辽宁、四川、内蒙古、黑龙江、湖北、陕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庆、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460.87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4242.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接待量超过40万人次的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内蒙古、云南、黑龙江、广西、湖北、四川、福建、陕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庆、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个省(区、市)。广东省接待外国旅游者628.51万人次,继续居全国第一位。
——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云南、天津、黑龙江、湖南、陕西、广西、内蒙古、四川、湖北、重庆、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贵州等28个省(区、市)。广东省的旅游(外汇)收入达87.06亿美元,继续居全国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
序号 地区 国际旅游 接待入境
(外汇)收入 增长 旅游人数 增长
(万美元) (%) (万人次) (%)
1 广东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苏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东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辽宁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云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龙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陕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广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内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庆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贵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肃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宁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200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苏州、桂林、南京、青岛、天津、西安、厦门、大连、重庆、成都、昆明、无锡、宁波、黄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汉、三亚、长沙、沈阳、烟台、温州、哈尔滨、威海、洛阳、郑州、延边、承德、乌鲁木齐、南通、秦皇岛、长春等39个,比上年增加3个; 另有漳州、济南、拉萨、九江、汕头、太原、海口、南宁、大同、贵阳、合肥、石家庄等12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007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天津、青岛、西安、桂林、南京、大连、重庆、成都、珠海、昆明、黄山、厦门、三亚、武汉、宁波、无锡、沈阳、长沙、福州、威海、烟台、延边、温州、洛阳、乌鲁木齐、秦皇岛、承德、哈尔滨、南通、长春、郑州、拉萨、中山、太原、南宁等41个,比上年增加2个。
——200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珠海、苏州、南京、天津、厦门、青岛、福州、大连、西安、泉州、宁波、重庆、无锡、桂林、长沙、沈阳、成都、南通、三亚、烟台、武汉、漳州、中山、昆明、黄山、哈尔滨、温州、秦皇岛、威海、郑州、乌鲁木齐等36个,比上年增加3个;另有洛阳、长春、连云港、济南、承德、太原、合肥、延边、汕头、拉萨、九江等11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 上海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6.73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36个旅游创汇大市的具体情况是:
序号 城市 国际旅游 接待入境
(外汇)收入 增长 旅游人数 增长
(万美元) (%) (万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广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苏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厦门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岛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连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宁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庆 38 231 23.8 76.2 26.3
18 无锡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长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阳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亚 24 408 43.0 52.2 34.3
25 烟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汉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黄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尔滨 15 316 14.8 27.0 13.5
32 温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岛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郑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乌鲁木齐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国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的总体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长6.5%;客房157.38万间,增加11.39万间,增长7.8%;床位296.94万张,增加18.40万张,增长6.6%。
——到2007年末,全国星级饭店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98.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96%,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13583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164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上缴营业税1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员劳动生产率9.87万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国5806家国有星级饭店,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19.92亿元;上缴营业税41.14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01万元/人。
——全国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资兴建的592家星级饭店,200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4.82亿元;上缴营业税19.6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万元/人。
——在13583家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级饭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级饭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级饭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级饭店594家,减少9家。
——2007年全国星级饭店规模及其经营情况,具体如下:
饭店数 客房数 床位数 营业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万间) (万张) (亿元) (%)
合 计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1 60.96
按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企业 5806 66.61 131.22 6199.19 60.42
集体企业 914 8.87 17.05 732.11 58.24
股份合作企业 342 3.46 6.63 295.57 60.55
联营企业 78 1.15 2.09 109.89 58.94
有限责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1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16 61.83
私营经济 2309 18.89 35.56 1420.24 59.35
其他企业 230 2.37 4.45 272.24 61.75
港澳台投资经济 354 8.17 13.33 1686.90 65.30
外商投资经济 239 5.43 8.85 1163.49 65.87
按规模划分
客房数500间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07 63.52
客房数300-499间 578 21.09 35.87 3381.74 62.62
客房数200-299间 1083 25.95 46.31 3072.87 63.79
客房数100-199间 4058 55.23 105.51 4564.31 61.22
客房数99间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1 57.90
按饭店星级划分
五星级 369 13.73 21.47 4010.67 64.64
四星级 1595 33.69 60.06 5028.52 63.84
三星级 5307 64.76 124.33 5197.58 61.25
二星级 5718 42.04 84.72 2117.68 56.73
一星级 594 3.16 6.36 115.87 56.84

七、旅行社的规模和经营情况
——到2007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国内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5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39.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际缴纳税金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7年,全国国际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373.04万人次、5821.87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22.1%;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2175.14万人次、6378.70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0.9%。
——2007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8424.48万人次、26391.76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5.1%;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10631.69万人次、23742.45万人天,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1.2%。
八、出境旅游情况
2007年,我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加。
——2007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因私出境349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泰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2007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987.4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万人次,增长17.1%,其中:组织出国游50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9%;组织港澳游485.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另外共组织边境游45.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已有89个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按市场正式启动的先后顺序,89个国家分别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越南、柬埔寨、缅甸、文莱、马耳他、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埃及、尼泊尔、德国、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南非、克罗地亚、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腊、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芬兰、瑞典、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丹麦、冰岛、爱尔兰、挪威、罗马尼亚、瑞士、列支敦士登、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突尼斯、塞舌尔、肯尼亚、赞比亚、约旦、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斐济、瓦努阿图、英国、智利、牙买加、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秘鲁、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老挝、蒙古、汤加、格林纳达、巴哈马、孟加拉、叙利亚、安道尔、摩洛哥、摩纳哥、保加利亚、乌干达、阿曼、纳米比亚、阿根廷和委内瑞拉。
——2007年,我国内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游人数为1613.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赴澳门1277.02万人次,增长29.1%;赴泰国71.69万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万人次,增长16.2%;赴马来西亚57.35万人次,增长31.8%;赴菲律宾16.00万人次,增长15.7%;赴韩国131.25万人次,增长19.5%;赴澳大利亚39.84万人次,增长15.5%;赴新西兰6.83万人次,增长16.6%;赴日本145.81万人次,增长13.9%;赴越南92.03万人次,增长81.7%;赴柬埔寨14.05万人次,增长70.7%;赴缅甸16.38万人次,增长61.2%;赴文莱0.26万人次,下降7.1%;赴马耳他0.08万人次,增长19.3%;赴土耳其2.39万人次,增长38.7%;赴埃及3.30万人次,增长52.0%;赴尼泊尔2.86万人次,增长81.9%;赴德国27.16万人次,增长5.4%;赴印度6.98万人次,增长48.2%;赴马尔代夫0.95万人次,增长47.3%;赴斯里兰卡0.69万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万人次,增长22.6%;赴克罗地亚0.10万人次,增长24.2%;赴匈牙利1.60万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万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万人次,增长18.6%。
九、旅游教育培训情况
——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1所,比上年减少70所,在校学生37.64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641所,在校学生为77.38万人。
——2007年末,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20.9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万人次,增长12.0%。

⑦ 宁夏自治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我觉得还不错。并不像外界所想的那么贫穷落后,省会城市银川比别的地方都内发展的更好。但是经济产容业应该比较少,工业类的企业也不是很多。但是环境不错。被称为塞上江南,当然南部山区还是有点比较干旱的。
我爱宁夏。。。。

⑧ 宁夏旅游的淡旺季大概如何区别

您好,宁夏旅游受气候的的影响,淡旺季明显。旺季为5月-10月份,不论内气候和景色都是宁容夏最佳游览时间。7-8月为国内旅游的高峰期,9-10月为会议高峰期,酒店入住率颇高,请游客提前预定酒店。淡季为11月-次年4月,淡季因气温平均在-8℃——-0℃,湖面结冰,树叶凋零,沙湖及沙坡头等著名景区不能观赏到最佳的景色,但是镇北堡影视城、贺兰山岩画、中华回乡文化园等不受季节影响的景点,在11月-4月观赏,既可以领略景点的独特风景,还可以享受淡季的优惠价格。
欢迎登录携程旅游度假栏目了解更多旅游产品:http://vacations.ctrip.com/?zxhd

⑨ 宁夏的经济概况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56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2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9420元,增长8.6%。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调整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转变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8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2亿元,增长10.3%。城镇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285元和84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 宁夏2013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269.00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9.84亿元,增长0.7%;畜牧业产值120.01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1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3亿元,增长9.6%。
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1202.40万亩,比上年减少3.2%;粮食总产量373.40万吨,减少0.4%,实现连续十年丰收。油料播种面积125.79万亩,减少5.1%。蔬菜播种面积173.04万亩,增长3.4%。
2013年末全区育苗面积52.70万亩,比上年增长24.1%。
201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01.98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38.66万亩、1068.05万亩和805.65万亩。 50年来,宁夏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医药等为主体,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能源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大中型煤矿4座,年生产能力1800万吨,宁夏人均拥有煤炭产量2.6吨,居中国第3位。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3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中国第2位。
电解铝、铁合金、碳素制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已初具规模。青铜峡铝厂年产电解铝10.6万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
2013年宁夏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18.80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788.43亿元,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0.2%,集体企业增长21.1%,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私营企业增长21.6%。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14个工业部门中除烟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冶金工业增长51.3%,纺织工业增长24.1%,建材工业增长19.3%,医药工业增长14.5%,石油石化工业增长14.3%,五大部门工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统计的147种工业产品中,有83种保持增长,占比为56.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2013年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5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3.74万元/人,同比减少1.37万元/人。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房屋竣工面积1927.79万平方米,增长26.2%。 2013年宁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0.49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02亿元,增长12.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21.51亿元,增长12.8%;餐饮收入额89.00亿元,增长10.2%。
宁夏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1.0%,日用品类增长9.9%,中西药品类增长3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0%,金银珠宝类增长33.2%,化妆品类增长1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7%,汽车类增长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8%。
2013年宁夏全区一般贸易出口额24.97亿美元,增长53.7%,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697万美元,下降56.9%。机电产品出口6.07亿美元,增长1.4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8亿美元,下降1.2%。羊绒衫出口增长39.4%,钽铌铍及制品出口下降9.6%,机床及铸件出口增长8.7%,羊绒纱线出口增长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