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从哪几个角度对山岳旅游资源进行审美
你好!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山岳旅游资源自然美的形态:即山岳本回身的自然形态;
2、山岳旅游答资源的声态美:借助外物的衬托,所展现的协调美,如流水,瀑布;
3、山岳旅游资源的动态美:
4、山岳旅游资源的色彩美:如植被四季颜色的变换;
Happy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❷ 西藏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李征南王方国
(重庆矿产调查院,重庆400015;成都矿产地质研究所,成都610081)
摘要 通过对西藏旅游资源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厚重和神奇令人震撼。其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性、历史人文资源的珍稀性、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性、旅游资源的美学性、广域性和生态优越性简直是无与伦比。文章概述了西藏西藏旅游资源突出的基本特性,以激发人们探索西藏的向往和旅游的愿望。
关键词 西藏;旅游资源;特性
我国西藏自治区孕育着丰厚的旅游资源,与西藏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奇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更显出这块西部土地强烈的神奇色彩。笔者在综合整理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资料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大部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中的旅游资源部分的综合整理以后,对西藏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的理解。
1 自然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西藏全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之多,反差之大是全国任何省区都不可比拟的。包括有神秘奥妙的地质景观,美妙绝伦的山水风光,绚丽多彩的天象,珍稀宝贵的生物,浩瀚的草原,深邃的森林,气势恢弘的宗教建筑,古朴厚重的民族文化,奇特的民俗风情,真是种类繁多,样样俱全。
仅就青藏高原旅游资源的色彩多样性而言,红黄蓝绿白,五色俱全。红—僧衣、庙墙,还有雅丹、丹霞,灿若明霞,色如渥丹;黄—沙漠、风沙,无垠沙海、沙鸣千里;蓝—天空、湖泊,辽阔的天空,万里苍穹,高原湖泊,万顷碧波、水天一色;绿—草原,辽阔的草原,牛羊遍野;白—雪山冰川,晶莹剔透、冰雕玉洁。
2 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西藏自然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资源地域组合的差异以及厚重的宗教文化铸造了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比如布达拉宫的风姿,大昭寺的虔诚,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冈仁波齐的神奇,绒布冰川的仙境,纳木错的圣洁,墨脱大峡谷的深邃,藏布巴东瀑布的神韵,羊八井地热的母爱,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浩瀚,高原生物的多样性,藏羚羊的珍稀。在西藏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西藏与整个中国大陆的地形有其相似性,西高东低。东南部有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西北部为典型的干旱气候环境。其间的变化快,梯度大,垂直分带明显。西藏的不同地质构造带与不同气候带的综合交叉作用,展现出各种类型的山水、地质景观镶嵌的复杂格局。这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甚至世界的其他国家里都见不到的。
3 地质旅游资源的典型性
西藏地处世界第三极,我国地质地貌最高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1]。境内山地叠起,高原错落,谷地绵延,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格局复杂而有序。藏东地区,在地层、新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成大规模的典型峡谷地貌,具有奇、险、秀、美的特点。聂拉木中尼公路地质大剖面,集前寒武纪基底、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连续地层剖面,以及其他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四条板块结合带中的景观为西藏所独有,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4 历史人文资源的珍稀性
西藏拥有多类型、高品质、大规模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2]所列人文旅游资源景观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西藏包含16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76.2%,显现了作为藏民族发祥地所承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家。
5 民俗旅游资源的突出性
西藏是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族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藏族婚嫁、节庆、丧葬、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民俗旅游资源十分突出,是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尤以引人入胜的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以强烈的传统色彩把独特的高原民风渲染得淋漓尽致。
西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至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所有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传统,都系统完整地保存并体现于遍及西藏各地的大小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寺藏等文物古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其中的典范,历史文化地位同样重要的还有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大昭寺、桑耶寺,等等,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
6 旅游资源的美学特性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评选了全国最美地方的“选美中国”活动。聘请了200多位专家,以颠覆传统、推进审美、关注西部的全新的理念,选出了全国34个省市区的102个最美的地方,推出了中国最美地方的最新排行榜。其中西藏美景就有11处榜上有名,占全国的11%;在16个单项中就有4个冠军,占25%。十大名山就有3座属于西藏地区。可见西藏美的分量之重。
在这次选美中国的过程中,南迦巴瓦峰集壮丽与秀美于一身,以“云中的天堂”被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首;珠穆朗玛峰以“心灵的守望”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冈仁波齐峰峰形独特,突兀之美令人震撼,以“众神的居所”被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于1994年1月正式将雅鲁藏布大峡谷列为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壮、深、润、幽、高、长、险、低、奇、秀”等特征,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首;怒江大峡谷以其世界知名的“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藏布巴东瀑布群以其“最壮观、最原始、最神秘”神韵,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的第一名;绒布冰川以“千姿百态的冰塔林,宛如琼楼玉宇”的仙境,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的第一名;米堆冰川以“冰川与田园共存”和“桃花源里的冰雪”的和谐景观,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纳木错以“与神耳语的地方”的美誉,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岗乡林芝云杉林以其“原始古朴和茂密壮观”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那曲高寒草原以其“雄壮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7 旅游资源的广域性
西藏地域辽阔,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海拔逐渐升高,受西南季风和冬季西风的影响,气候也呈现同样方向的变化。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高原温带季风半湿半干旱气候等气候类型。从东南到西北随着水热条件在空间分配的规律性变化,又依次出现喜马拉雅南翼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区、藏东山地针叶林区、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藏东北高山灌丛草甸区、藏北高原草原区、藏西北荒漠与荒漠草原区等。
藏东及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势垂直变化大,呈现立体气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不仅可看到雪峰、冰川等奇景,还可考察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山谷——卡玛山谷(1921年被英国人首次发现,现为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西藏相邻的尼泊尔王国为参照,西藏不仅可开发为魅力独特的观光旅游地,而且还具有开展徒步、登山活动的巨大潜力。在藏东南一些地带,有许多高山峡谷、原始森林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有适合常年开展徒步活动的气候条件,有开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江河漂流等专项旅游活动的潜力,从发展的眼光看,适合开发各种综合型的山地旅游。
8 旅游资源的生态优越性
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使西藏保持了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生物种类之多,资源蕴藏量之大,景观之奇特,均居我国前列。全区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一级有41种,二级有84种,还有很多珍贵树种。这些资源有不少品种被保护在全区28(含拟建)个自然保护区之内。珠峰是国家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自然历史遗迹和人类历史遗迹为主。墨脱是国家级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和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开辟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原草原风光以及其他专项旅游活动的理想场所。
西藏具有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的双向实力。28个自然保护区集中了全区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拥有的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各个级别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的代表性文化为:藏族文化、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岩画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等,使西藏历史人文资源具有持久的面向21世纪的魅力,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由于人口稀少,工农业污染十分有限,使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存,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区内原始的生态群落保存完好,因此,在定量评价表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得分一般都很高,大多属“极佳”或“优秀”。据测试,区内大气、水、土壤、冰雪中的污染物含量极低,自然环境十分纯洁。这些优异的环境质量一方面增加了自治区的旅游吸引力,是该地区的主要特点之一;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这种原始、纯洁的生态环境,使旅游业在这片处女地上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以及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西藏的旅游设施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优化,神奇的西藏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旅游者前去旅游和顶礼,更多的学者前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2]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❸ 旅游资源美感的主要内容
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
无论自然存在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包括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态度表现出来。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包括以下几种:
1.雄
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其体量高而大。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如常被称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
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只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举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幽”有“移步换形”之妙,同舒朗旷远成为对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此种手法。“幽”的环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潜心静思,最宜养性颐情。
4.秀
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等。“秀”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美术家和诗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线是最优美的。在山地中,还应当有茂密的植被和多云雾,即所谓“得云烟为秀”。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称,“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因为峨眉山主峰虽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数地区山势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郁,岩石较少裸露,林木随风偃伏,形成富于弹性的曲线,这与以奇险著称的山地不同。峨眉又多山岚云雾。故其虽高而人们仍认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征。我国南北风光的总特点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南方多烟雨且植物繁茂。推而广之,人们也常用“秀丽”来形容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体态娇小、性格温柔。秀美之境使人心绪平和,利于愉情养神,感到陶然自得,舒畅自由。
5.奇
即通常所谓奇特、奇丽、奇绝、怪诞、诡异等。举凡能够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互相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
黄山有松、石、云、泉“四绝”,为世间少有,更兼都集中于一山,难怪黄山素有“天下奇”之称了。其他如桂林的“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承德的磬锤峰、泉州的“碧玉球”、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津巴布韦的“奇石公园”等,虽然它们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世界少有的。各地泉水并不少,但能定时而涌流的间歇泉不多,其他“鱼泉”、“桃花泉”、“水火同源泉”等则属于世所罕见。人文旅游资源中也不乏此种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月牙湖”、五台山的“滴水殿”、广西容县柱脚竟悬空不落地的“经略台真武阁”、甘肃武威古雷台出土的汉代“天马”等,构思之巧妙均出人意料。“天马”甚至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它们或体现了自然界的天斧神工,或表现出人类的奇思巧构。
有时某些因素的巧妙配合更有出奇之妙。如泰山“仙人桥”,系三块巨石在跌落过程中偶然挤压在一起,形成凌空的“桥”。雁荡山有二峰相临相对,而在高处正有一圆石夹在其间,故称为“含珠峰”。北京慕田峪长城有“鸳鸯松”,一干而二枝,奇在其一枝为油松,另一枝为马尾松,而且天衣无缝。泉州“天侣呈瑞”与其相似,只不过主体为榕树,斜枝为重阳木。云南某地有“榕裹塔”与“塔裹榕”。二者相距不远。前者为榕紧紧地将佛塔包裹住如塔建榕腹;后者则榕从塔中长出,塔被涨裂而不倒。北京房山有“花盆山”,紧倚一上大下小的高约3米之巨石生长一古松,自山下远望恰如花枝摇曳的花盆。黄山有一巨石形似喜鹊,其旁恰有一松,构成了“喜鹊登梅”(又称“喜上眉梢”)。《徐霞客游记》载湖南龙洞内景象:“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如龙,首顶横脊,尾拖池中。有圆石大如斗,崿插水中,石出水者亦尺许,密依侧龙,真颔下物也,珠旁又一石,大倍珠,中凹如臼而平水,曰‘珠盘’。”石、水二者相互关联构成了包括池、龙、珠、盘的一幅天然画图,世所罕见。
奇特美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6.旷
即通常所谓旷远、辽阔、敞旷、浩渺、空阔等。举凡能产生“旷”的事物,皆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如浩渺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杜甫《望岳》:“会当凌绝峰,一览众山小。”古诗《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所描写的均为旷景。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单纯不是单调,单纯中包蕴着小的变化。在单纯与变化的协调中透出无限生机。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狭小,视野多受到阻碍,因而旷远美使人解脱忧烦,心胸开阔,心情豁达,行事干练。
7.野
即通常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古朴等。举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须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或保持较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者。它同上述各种美必须是凭借某种特殊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努力,只在特定地域才存在者相反。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名氏的《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等,是大漠荒原之野。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山林之野。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是深山之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边塞之野。还有美人天生丽质、村姑淳朴无娇,性格质朴、憨厚等,也常可称为“野”。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故当今野趣更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野趣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使人童心不泯,使人率真磊落,人处此境会很自然地抛开了社会生活中的等级高低、贫富差别等妨碍人们交往的观念。故探险旅游、访古旅游、采集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森林旅游、绿色旅游、野营野炊旅游等日益兴旺。
二、色彩美
色是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凡物有其形即必有其色。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朝辉夕阳,虹霓海市,矿物宝石,建筑和服饰,工艺美术,无不以其色彩而引人注目,有些还是主要吸引力所在。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超过了形象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物的形象,而赋予它特有的神韵。红叶自古受到人们的赞赏。其实有些红叶树本身并不很美(如黄栌)。但当满山一片火红的时候,人们并不着重欣赏其个体的形象,而是从其整体上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活力。正象杜牧《山行》所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季的山野,黄红(某些变色树叶)白(白桦树干和芦花等)绿(长绿树),色彩斑驳,较之其他季节尤为动人。“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纯白洁净而富有魅力。野花野草的形象往往不能与仙苑奇芭媲美,然而当大地上呈现花团锦簇景象时,其魅力绝非玩赏单独的一支名花可比。九寨沟的山美、水美、树也美,然而给人影响最深的却是其斑斓缤纷的色彩。
黑也是一种颜色,尤其是它能够有力地衬托出亮色的美。例如夜空的皎月和星光、城市的灯火、建筑物的轮廓灯、霓虹灯,车船在夜间行驶的轨迹等。一切无关的因素都被黑色遮掩了,从而使明亮的色彩更为突出醒目。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某些城市(例如香港、重庆)的夜景比白天更有魅力的原因即在于此。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证明,色彩最能够影响人的情感,而且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和生理变化:蓝色使人感到宁静和满足,使血压平稳;绿色使人感到安祥、快乐,利于养目;黄色代表时尚与进取,使人振作;红色则使人兴奋,脉搏加快,血压上升,使人联想到权力;绿色与红色配合更使人振奋、激动。
按照色彩对人的情绪和生理影响的不同,一般常将其分为冷色调、中间色调和暖色调。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颜色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革命和尊贵,绿色代表和平与安全,白色代表纯洁和高尚,黑色代表悲伤与死亡,黄色代表珍贵,象征着君权和高贵。色彩的这种社会意义在建筑、服饰和艺术上被广泛地应用着。
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某些颜色的理解有差别,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在旅游接待中注意这一点,在饭店建设中亦不可忽视色彩的运用。餐厅不可使用黄色,因为黄色会使人厌食。某饭店以黑白二色为基调,在白墙上装饰着黑色饰物,工作人员身着黑色工作服。某饭店的正面轮廓为下直上尖,采用深色玻璃幕墙。都因而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三、声音美
听觉和视觉同样是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声音悦于耳与形象色彩悦于目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常云“悦人耳目”。而且在人生的历程中,最后失去功能的是听觉。现在国外已经有专门录制了大自然的流水、鸟鸣、兽啸、风声、雨声等声音的录音带销售,足见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说明声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它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
海浪江流、涌泉瀑布、莺燕蛩蛙、林海松涛、空谷足音、鼓乐钟磬、人声天籁,自有节奏,各具其情。欣赏优美的乐器演奏和歌唱,人皆喜爱。登高一呼,群山响应,是游人的一大乐趣。声音效果有时还是某些旅游点的特色。俞越《九溪》诗真切地描写出杭州九溪十八涧的美景:“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这里既有形、色,也有声音之趣。浙江普陀山潮音洞有声若雷鸣之异,四川阆中“音乐崖”有步移声异之奇,峨眉山万年寺弹琴蛙可一唱百和,河北嶂石岩近年发现了高100米、长达300余米、弧度250度的天然回音壁,至于北京天坛皇穹宇和圜丘中央的“亿万景(影)从石”、山西永济普救寺舍利塔、洛阳齐云塔、四川潼南定明寺附近的石蹬道等,都是因有回音之趣而倍受游人青睐的建筑。在古典园林中,也常叠石为峡、为涧、为坝,植荷、种芭蕉,以获得声音之美感。即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等。
由于人们感官之间的联系和美学上的对比作用,有时明明是寂静无声的世界,人们却仿佛听到了声音,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有时适当的声音却有助于创造幽静的气氛,此即所谓“鸟鸣山更幽”。
音色、音强,特别是节奏,很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柔美的声音,徐缓的节奏,使人松弛、沉静,有助于思维;激越的声音,跳跃的节奏,令人欢快激动受到鼓舞;而尖厉噪杂的声音、狂乱的节奏,则为噪音,使人焦躁不安,甚至引发疾病。频率极高的超声波,虽然人耳听不到,但有损于人体健康,更不必说曾被战争狂人实验过的“死声”了。
四、嗅味美
嗅觉和味觉可以使人感受外界的气味和滋味。芬芳的花卉、诱人的果品、甘醇的佳酿、丰盛的菜肴、草原和森林的气息等,都会引起嗅觉或味觉产生美感。主要是生理方面的快感,其中某些气味还对人的健康有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注意制造嗅觉美,番禺余荫山房的主要建筑之一即为“闻木樨香”。而且此种美感不同于其他美感,它诱使人们去亲自品尝体验。所以美食、佳酿、名茶、鲜果都成为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若有甘泉也定然引起游人品尝的兴趣。当然,其乐趣绝非仅仅是为了果腹解渴,而是获得精神享受,并且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函。因为不仅它们的制作过程体现着文化,而且在享用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某种很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如有些民族的敬酒方式、进食程序等,有些还产生了文化素养很高的“道”(如“茶道”等),故成为对某种文化的体验。所以现今人们津津乐道于“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五、质感美
质感是物质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属性——如硬度、温度、色彩、比重、弹性、韧性、光泽、光洁度、牢固度、稳定性等——对人的各种感官刺激所形成的综合印象。这对珠宝、玉器、裘皮、毛绒、绸缎、工艺美术品极为重要,自然界的冰雪、草原、岩石等有时也以特殊的质感而引人注目。
由于不同物质均有其特殊的质感,因而人们往往利用质感的作用,想方设法使普通的物质具有珍贵物质的质感,以提高其身价。如仿毛化纤织物、仿象牙塑料制品、仿金氧化铝制品、仿玉料器等。
质感美还使某些物质产生了特定的理念,使人们对其重视程度更甚于因质感本身而引发的感情。中国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即是很好的例证。
在旅游开发中,为了求得与环境的统一和谐,人们也常常利用质感效果。如用水泥模仿竹木或岩石;用玻璃钢模仿汉白玉进行雕塑;用硅橡胶仿人的皮肤等。
六、动态美
世间万物都无不在运动。无论人的眼睛是否能够察觉,或是在个人的一生中是否有机会察觉。月换星移、云岫飘忽、江河奔腾、百兽出没、花木摇曳、车驶舟行、生命演替乃至大陆升降、岩石风化。这些都是运动。运动有相对性,云飞而山摇,车行而地转,就是明显的例证。这是其空间位置相对变化的结果。
须特别指出的是,有时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并未改变,即一般所谓静止的物体,也能够产生动态。例如由于地壳和岩浆运动造成倾斜的岩石“层理”(如武夷山的“五马奔朝”)或岩柱,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动石”,由于岩石纹理与植物共同组成的某种形态(如桂林漓江沿岸的“九马画山”),某些绘画和雕塑品,中国建筑中的飞檐等,都给人以动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打破了平衡的规律。
现代有一种追求动态的倾向。例如有一些建筑为了取得动态效果而建造为倾斜(包括螺旋)以至倒三角形,服饰上的不对称等,艺术作品中更是经常利用这种审美特性来表现“动象”。
动态美使人活泼、有朝气,激励人进取。
七、形式美
自然界许多物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其形状、线条、色彩等,都表现出整齐、对称、均衡、对比、节奏、多样统一的美。诸如岩石、矿物结晶体、冰雪、植物的花和叶、动物羽毛的花纹等多是如此。它们给人以美感,即形式美。
在人类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上述原则,并有所发展和创造。如在建筑、服饰、艺术等许多领域中都经常运用“黄金分割”、对比、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原则。优秀的建筑正是以此而被称为“凝固的乐章”。北京故宫、颐和园等都充分利用了这些原则形成了序幕→发展→高潮→结束,从而突出了其思想内涵。当然,和谐已经不仅局限于形式美,它更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单体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这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特定的旅游资源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否则将大失风采。北京天坛的意境就因周围环境前些年不适当的改造而被削弱。
形式美虽然主要通过线条、色彩、形体、力度与空间布局作用于人的感官,但更需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够领会。
八、朦胧美
因为照明强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它同上述各种美感不同,上述各种美感都属于人们看得真、听得切、嗅得到、感受非常确切而产生的美感,而朦胧美则属于对象隐隐约约、半为感受半为想象而产生的美感。它多因为光线不足、烟雨飘忽、不同空气层的波动、水中倒影等原因形成。在此种情况下,观赏对象隐约模糊,似有若无,时有时无,飘忽不定。此种朦胧景固然使人不能一览无余,不能看清观赏对象的细部,但也因而掩饰了其某些不足,丰富了景物层次,加强了纵深感,产生了动态美,尤其是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使一切更为生动活泼。苏轼认为杭州西湖不仅“水光潋滟晴方好”,周围一切历历在目,而且“山色空蒙雨亦奇”,在烟雨朦胧中,一切都变得虚无飘渺,披上一层神秘奇妙的轻纱,所以更象那美丽无比的西施了。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觅处”等所描写的都是朦胧景物之美。“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其特色即是于月色朦胧中的卢沟桥最美,也正同游子的离情别绪相吻合。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是在自觉地运用朦胧美的效果。漓江美,而晨雾暮霭和烟雨迷蒙中的漓江更美。贺敬之将漓江描写为云中的神,雾中的仙。如果在旅游活动安排中,错过了这种时机,实为对旅游资源的浪费。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使人思维活跃,启迪人的创造能力。
❹ 森林旅游资源
什么是森林旅游呢?去森林公园徒步行走、爬山、聆听鸟声、溪水专声、看森林的壮属美,或者可以再扩展一下,带着孩子去学习生物知识,这恐怕是大家听到森林旅游所能想到的。今年3月份,“2006年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之际,鞍山市旅游局副局长耿景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森林旅游一般来说就是以森林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和场所,通过人们在森林中观赏自然风光景色、开展娱乐活动、享用林林产品等行为,达到旅游休闲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教研室主任、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生态旅游研究室主任乌恩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森林旅游这个名称更多的是以研究角度来命名的。现在的森林旅游不单是看植被、鸟语花香等自然风景,还有更多的功能性价值蕴含在内,比如登山锻炼身体,听鸟鸣、流水声,修身养性,放松身体机能,更多地体现人们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森林旅游促使大家热爱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舒适、愉悦、伦理、责任,应该是森林旅游所传递出来的东西。另外,森林也是很多专项旅游活动进行的场地,比如科普教育、爬山等,所以,森林旅游总的来说范围很广。
❺ 旅游资源的特点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内蒙古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❻ 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会怎么出考题
知识点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
知识点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类别 组成 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 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 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 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 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 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思维点击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❼ 如何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的美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爱好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固然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并带有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就旅游建设而言,自然景观不宜有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筑都不得改变其原有景观的基本属性。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水,覆盖着地球面积的尽大部分,它滋润着地球,修养土壤,润泽空气,养育着我们,也给人类以生的灵气;以绿色为主的自然植物更是把人类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的环境装扮得妖娆多姿,美伦美奂。自然,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欣赏自然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怀,因此也就有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之说。
自然旅游资源接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回纳为以下几类: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⑤天气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冷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天气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著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揽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在大自然中,我们要如何欣赏自然能资源旅游美,没有哪些特点,这都是我们要把握的。首先来看看有哪些美。旅游资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一“雄”美的旅游资源。二“奇”美的旅游资源。三“险”美的旅游资源。四“秀”美的旅游资源。五“幽”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六“奥”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并留意与“幽”美的差别)七“旷”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八“野”美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色彩极其丰富,五彩缤纷。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气、水色、植物色等。
听觉美: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嗅觉美: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协调美:①物态协调美: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修建亭、台、楼、阁),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②心理协调美: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风情美:①独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实性;④体验性。
现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结,亲近大自然更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闲暇时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钟爱,中学生也需要鸟语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与天地交流,在赏心悦目的游览中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蜂缠蝶绕,花红柳绿的新奇,较多地追求对自然及其生物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的聪明与灵感。更何况我们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学生呢?
我想以下四点时相当重要的:预备心境、把握时间、把握角度、选定间隔
在欣赏时我们应该注重从这些方面往体验。
一、定点――散点法。
一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
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正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
二散点透视法――动态观赏。
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活动性。
二、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四周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足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一联想欣赏法。
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二想象欣赏法。
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
一触景生情
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二缘情择景。
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
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么,走进自然看什么,怎么看?我国历来把欣赏大自然以为是“外供线人之娱,内养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动,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观看名胜古迹时,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气味,民族风土人情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从中找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地方或民族发展的轨迹;看名山大川,可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气力;看自然及其植物,体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想象自然物种的起伏兴衰,从而感受自然创造生命的神奇过程,汲取人类生存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大自然深奥神奇,赋予青少年驰骋想象的天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未来,升华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转转公园,那里是微缩的自然景观,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山石景观都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玲珑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美丽、纯净。动物园里天鹅伸着长长的脖颈,不时展开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飞,显出高雅端庄;长颈鹿独自傲立,仪态优雅;敦厚的大象如盘石一般稳重;灵巧的猴类动物上窜下跳,表现出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孔雀有意要与人比美,等待它展开那美丽的屏,你得煞费一番心劲;虎狮咆哮时显示出勇猛威武之美。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长廊和楼阁以及碑刻中记载着历史,它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题刻在里面,并沉淀着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历,是历史的缩影,其价值相当厚重。
名山大川,走进自然,往欣赏城市中、公园里难以见得到的景观。此行应有目的性,如亲历四季,感受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炽热,秋的舒爽,冬日的严冷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并理解四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变化;这些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有亲身经历了感受了,才会熟悉得更加深刻。走近大山,突兀的山石,惟妙惟肖地形成人们熟悉的桂林的象鼻山;石林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使人们深刻体会自然界妙手神功、倒海翻江、滴水结晶的神奇变迁。奔腾的大江大河,显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永不停息;湍急的山泉,潺潺的小溪,叮叮咚咚,音乐般的韵律美妙无比;再看山间那缭绕的云雾,似飘逸的白纱,缠绕着大山,时隐时现,会使人浮想联翩,增强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