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
.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
1•1 三国遗迹数量众多,品味独特
四川现存的三国遗迹数量众多,约有100多处,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一线尤为集中,其中武侯祠、剑门关、桓侯祠、七曲山大庙、庞统祠、平襄楼等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垄断性,品味独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是全国唯一具有明确标志的三国皇帝陵墓;剑阁剑门关是诸葛亮最早设立关隘以驻军防守的地方;阆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张飞庙;梓潼七曲山大庙的关圣殿是省内最早的关帝庙,殿内的金脸关公塑像为全国唯一;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早的三国蜀汉遗迹;芦山县的平襄楼是国内尚存的祭祀蜀汉大将姜维最古老的建筑物;大邑赵子龙祠墓是全国唯一的赵云墓;雷波马湖海龙寺是全国唯一的孟获庙等。
1•2 三国文化旅游亮点突出,优势明显
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开展三国文化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国人喜爱并深受其影响的三国人物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的故乡在山东沂南,躬耕读书在湖北襄樊,逝世后安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业建立在四川。即使人们记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却记得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在四川,记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国所有三国景区的同行都承认,若论诸葛亮文化内涵的厚重精深和影响力,全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与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无法与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将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和主线。
1•3 资源的文化价值高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中国文化至深,其中体现的谋略思维和忠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国志》是三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作者陈寿是四川人;二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为三国正统,蜀汉英雄是正面讴歌的对象;三是四川三国故事集中,三国遗址保存较好。可以说四川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
四川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高,成都武侯祠、罗江庞统祠、绵竹双忠祠、绵阳蒋琬墓、南充万卷楼、阆中张飞庙等祠庙的文化内涵都相当丰富。
1•4 三国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组合良好,民间艺术丰富
四川三国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大多组合良好,适宜打造历史文物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既有“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又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剑门蜀道既有三国文化内涵,又有自然奇观———天下雄关和生态景观———翠云廊[1];雷波县既有全国唯一的孟获庙,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溶洞奇观;七曲山景区既有诸葛屯兵、张飞植柏等30多处三国遗迹,又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万顷纯古柏等。文化资源结合自然生态,突出创新,增加卖点,这也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思路。
有关三国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故事、谚语等不计其数,尤其是三国文化和我国戏曲发展联系紧密,三国故事是地方戏极为热衷的题材,其中的军事斗智和武打场面充满了智慧和惊险的观赏因素,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同时,这些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都是“拥刘汉、贬孙曹”,赞扬蜀汉集团文臣武将的机智和武勇。长期以来,三国戏一直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剧中三国戏的总数有150出之多[2],这是其他题材的剧目难以相比的。这也正是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综合性的体现。
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及原因
2•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现状
1982年,剑门蜀道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旅游部门便开始着手启动三国文化旅游线。这条线路涉及成都、绵阳、广元、阆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国遗址和旅游景点。1993年,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四川又开始重提三国文化旅游,希望借此带动四川三国旅游文化热潮。1994年,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联手推出“1994中国文物古迹游”,其中一条线路是“1710年前的三国战略线”[3]。
这条线路的北线即是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三国景点。但是,几次开发均未被市场认可。目前,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呈现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独秀的局面。据统计,2005年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人次数仅占四川游客总数的5•9%,门票和经营收入仅占四川旅游总收入的0•13%[4]。这种状况与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2•2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升温困难,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线路长、景点散,各家“自扫门前雪”,只顾介绍自家景点,很少深挖三国文化的内涵。从成都到广元一线,由《三国演义》、民间附会和后人纪念形成的大小三国文化景区有数十个,传统上以成都武候祠、剑阁剑门关、翠云廊最有名,其他相对较弱。这些景区分布于5个市、10余个县,分布广、跨区多,一方面为川西北发展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总体规划滞后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主线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属线型的通道式旅游线路,沿108国道一路排开。过去,这条线路全长360多公里,道路等级低,景点分散,旅长游短,游客周转速度慢[5]。
且108国道贯穿剑门关、明月峡、七曲山大庙等景区,将景区分割成两半,使景区成为过境点,而非相对封闭的景区,不利于开发建设和管理。
就目前来看,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且缺乏联动,几乎都是观光产品,并且主要都是“看庙”,开发建设档次低,缺乏体验和参与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为精品外,其它景区都只是初级产品,看点少,吸引力较弱。
3 实施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战略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起步早,发展晚,长期处于品牌大,市场小,宣传多,游客少,景点热,线路冷的尴尬状况。但由于三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景区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国内外游客的认可,三国文化旅游仍然充满了市场潜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推进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合力
整合是一种共赢的手段,合作区域实行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整个区域旅游业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6]。
要充分发掘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关键在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各市、区县要以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为基础,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产品打造包装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一方面,依托各自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并注重相互之间特色品牌的差异互补,错位发展,体现特异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合作,只有以资源的关联性、旅游链的完整性、消费的舒适性为首要原则,从完整的三国文化旅游市场角度联手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才能充分体现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整体性。
2002年由巴中、汉中、广元三市率先发起的三国文化旅游协作,签署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本着“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协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制定或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时还要进一步站在大旅游、大载体、大投入、大经营、大回报的高度,打破行政区域和体制限
制,加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与管理,才能把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3•2 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深度开发首先应该是综合性开发,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全部利用,实行整体开发。深度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是进一步发展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整合、深度开发散乱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是简单地将三国遗迹捆绑销售,而是进行深度的市场协作和优化产品的空间地域组合。
针对三国文化主题进行四川文化旅游建设,主要是以诸葛亮为重点和主线,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和线路。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条件,优化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锦里为中心,推出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国文化旅游的支撑中心和国际著名的三国文化旅游城市;二是以剑门蜀道为纽带,以庞统祠、富乐山、七曲山大庙、剑门关、翠云廊、昭化古城、明月峡、清风峡等为支撑,推出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优化和突出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3 联手包装,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要提高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变“招徕客人”为“留住客人”,关键是要通过行政区域联手、政企联手、部门联手等方式进行打造包装,努力对三国文化旅游景观进行定位升级,形成与“三国文化旅游线”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知名旅游品牌体系。完善和延长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要围绕三国蜀汉都市休闲文化旅游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展开,加强景区路网建设,加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而且要将三国旅游与三国文化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首先,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最初是在文化产业上进行的。从早期的史志、小说、民间文艺,到后来的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现在,三国商战谋略著作和电脑游戏成为了三国文化产业的主力。而这些文化产业都可以与三国旅游结合起来,如梓潼七曲山大庙可以用民间的关公信仰来吸引游客朝拜;锦里的诸葛连弩等民间游艺可吸引游客参与;梓潼五丁开山景区的张飞趟脚石等丰富的民间故事则增加了游客对三国历史的体悟和情趣;剑门豆腐等三国民间饮食增加了三国文化体验的内涵;绵阳富乐山三国戏、评书更是三国文化大餐;现代三国影视业发展又催生了影视城游览、表演等旅游项目,如无锡三国城[7],虽然四川目前尚无此内容。
近年来,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商战谋略著作层出不穷,三国谋略成为部分企业的培训项目,将三国文化旅游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新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
其次,将三国文化产业与旅游营销相结合。如将三国文化旅游的相关景区用游戏的形式串起来,制成电脑游戏,既开发了文化产业项目,又为三国文化旅游提供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可组织三国网络游戏大赛,吸引更多人关注三国文化,参与三国文化旅游。还可以利用三国历史中的悬念故事来吸引游客,诸葛亮六出祁山发明的木牛流马即是个绝好的题材,如组织国际性的木牛流马设计表演大赛,用此类节庆活动来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游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从而增强竞争力[8]。
第三,将文化研究普及与旅游产品创新相结合。三国文化旅游的灵魂是三国文化,随着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有一天,中国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国故事,不再为三国英雄而激动,那一天便是三国文化旅游的结束日。三国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国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又可以直接创新产品、带来游客。协作体可以通过组织这方面的研讨会、培训班,来提高相关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4 结语
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四条精品路线之一。对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四川旅游行业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它对进一步增强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丰富四川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生态旅游研究。
冯佳(1987-),女,湖南长沙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5级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向玉成.巴蜀旅游史资料选编[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国漫谈[M].成都:巴蜀书社, 1995.
[3]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13.
[4]吕一飞.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6(6).
[5]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发展, 2009(1).
[7]赵荣光,夏太生.中国旅游文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95.
[8]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08-109.
②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请参考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致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3)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型。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4)文化的继承性特征。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总会把自己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与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人们从前人那里不仅继承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将其沉淀于显意识和潜意识底层,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5)文化的变异特征。一方面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动文化变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交流的范围之广、频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观念的分化和融合,这种文化的变异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型旅游资源。
三、提升湖南旅游文化品位的新举措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态游、湖光水色游、田园风光游、湿地草场游、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旅游场地建设。要加强旅游度假村、野外宿营地、户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要改善城市的总体环境,建立大型的会议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各种学术、经贸、体育、文化等国内国际会议在湖南举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积极开发雕塑、陶瓷、建筑、烟花、湘绣、书画、竹木等工艺品。在产品建设格局上,要实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块共同发展,用奇山(张家界)、异水(洞庭湖)、伟人(毛泽东)三大特色来构筑湖南旅游的总体形象。各地都要围绕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来展开。
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③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④ 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旅游文化资源:广义上讲,记录人类生存、发展、变化的载体的总合。
旅游资源文化: 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
⑤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⑥ 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是什么
旅游资源来是指凡是能激发旅源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活动所利用,并由词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凡能够引起人们较大兴趣具有观赏,游览,休息或疗养价值者,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范畴.
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由于各有自己的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均可包括在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内.
⑦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协作统一的,旅游是基于文化的衍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换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整个旅游活动进行的主线。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解读和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发扬,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还能够提高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发展,这对于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两者混淆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旅游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者进行研究时,特别容易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淆,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疑惑的地方,因此,旅游学者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研究。虽然旅游文化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但对于它的概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两者字面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以及内涵并没有严格界定。虽然两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内涵还存在很大差别,这让很多人难以区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经常发生混淆,因此,为了明确两者的区别,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两者的研究现状
就旅游文化而言,我国早期对旅游文化的观念比较片面和笼统,把旅游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后期,开始强调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旅游者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旅游界把旅游对象的文化和旅游文化等同,这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误解。大多数人都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新的旅游文化概念,并没有借鉴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我国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国际研究。就文化旅游而言,我国把文化旅游理解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游产品的旅游过程、民俗旅游以及旅游者对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过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一系列的系统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践验证。有时候,还经常把文化旅游等同旅游文化,把文化旅游看作设计产品的观点和思路,从广义的层面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游等观点。显然,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文化旅游更加狭隘,没有概念的理论行定义。
⑧ 如何理解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专魂,是旅游资源属的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旅游则有利于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优化文化和保护文化。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⑨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弄清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素质,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二、文化的旅游功能
旅游的文化性是其产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文化既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又是它的精神动力支撑。
1.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其特质有三个: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设计和加工后所产生的园林、景观则是一种文化,从而使旅游产品和文化融为一体。第二,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社会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强烈的大众性,从而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离存在的,它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中,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文化,不在于它们的外在建筑材料,而主要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审美观念,从而极大地扩充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类型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讲,每种文化都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正是这种物质层面的文物遗址,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行为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民俗风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如宗教情绪、道德情操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从文化的分类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旅游的视角出发,可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和媒体文化;从范围和时间的角度考量,可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依据,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从旅游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和发掘各种资源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由于其特定地域条件的影响与制约,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之说。居住在不同自然条件的人们,在闲暇、交往等生活的结构、范围和对象都会不同,以致形成带有强烈地域特点的文化形式,这些对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产生诸多影响。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使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旅游的潜力之所在。
(3)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型。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分为“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征。人类文化进化的类型与层次的多样化是构成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
(4)文化的继承性特征。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总会把自己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与技能传授给下一代,人们从前人那里不仅继承了有形的物质遗产,还承袭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将其沉淀于显意识和潜意识底层,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传下来,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5)文化的变异特征。一方面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动文化变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文化交流的范围之广、频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观念的分化和融合,这种文化的变异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型旅游资源。
三、提升湖南旅游文化品位的新举措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的智慧,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知、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态游、湖光水色游、田园风光游、湿地草场游、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等旅游场地建设。要加强旅游度假村、野外宿营地、户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要改善城市的总体环境,建立大型的会议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各种学术、经贸、体育、文化等国内国际会议在湖南举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积极开发雕塑、陶瓷、建筑、烟花、湘绣、书画、竹木等工艺品。在产品建设格局上,要实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块共同发展,用奇山(张家界)、异水(洞庭湖)、伟人(毛泽东)三大特色来构筑湖南旅游的总体形象。各地都要围绕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来展开。
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⑩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一、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二、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