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常熟全域旅游发展

常熟全域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12 12:36:58

㈠ 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㈢ 如何践行“全域旅游”概念 全域旅游的落地时代

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希望对你有帮助。

㈣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推进:
(一)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

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改革创新工程,重在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推进综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创新全域综合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考虑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衔接。

二是改革创新旅游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这也是地方政府对旅游发展认识升级的最典型和最生动表现。

三是改革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机制,鼓励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等改革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建立健全逗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地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设立旅游警察和旅游巡回法庭,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早已设立旅游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国、俄罗斯、希腊、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这些旅游警察大多会外语、着装醒目、在酒店和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小到问路、物品遗失,大到被敲诈勒索,他们都会马上介入解决。旅游警察提升了国内外游客的安全感,这是最重要的旅游环境。旅游警察还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因循传统规划思路,必须改革创新规划。

一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规划体制,推进多规合一。

三是创新旅游规划。全域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发展各、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三)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是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二是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是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逗依赖症地。我国大多数景区仍然处于门票经济。2014年,除黄山门票占总收入的17.5%外,其余景区门票占比均超过40%,有的景区门票占比更是超过80%。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

(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撑。这需要巨大的投资,迫切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五)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构建新的发展载体。推进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绿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旅游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养老旅游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和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休闲区、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的新产品新业态。要加快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创建区域品牌。

(六)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强求一律。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每年遴选一批市县创建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上不封顶,下不设限,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要采取系列措施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

㈤ 关于全域旅游发展,哪些新观点必须

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近日由国家旅游局召集的全域旅游研讨会上说,全域旅游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迸发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大众化需求呼唤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2016 年,我国国内游达 44.4 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 3
次,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从“观光式”到“体验式”,旅游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暑期旅游市场需求旺盛,确定将在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59.3%,很多人选择的出游原因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游”,占比为37.3%。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中,47.4%的人选择了自助游,选择旅行社跟团游的比例为32.2%,选择自驾游的比例为16.5%。
随着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主导旅游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不断提高。
富民、转型、改革 全域旅游成法宝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2016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不止涞水县一地,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2016年,旅游扶贫覆盖到了2.26万个贫困村。“十三五”时期,中国还计划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
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指出,2016年,大庆市在原油产量持续下降、相关产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旅游业逆势上扬,实现旅游收入19.1%的增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大庆的成功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国家旅游局计划在全国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通过旅游直接推动三产,间接带动一产二产,全国许多地区完成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的艰巨任务,完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华丽“逆袭”。
全域旅游还是一条改革之路
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从前,湖南省崀山景区厕所少而差、游客如厕难。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以来,崀山景区新建、改建生态旅游厕所62座。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部分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也进行了新技术探索。崂山与光大集团携手通过PPP合作模式建设了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两年来全国共完成新建、改扩建厕所50916座。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代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
前景广阔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从全域综合效应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全域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旅游生活新方式,成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从理论研究与示范价值来看,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将会保持较高的热度,将形成全域旅游的本土理论体系,为中国旅游理论做贡献,并为世界提供借鉴价值。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旅游经验。

㈥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对我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㈦ 市全域旅游发展可以在哪些方面为全省提供经验

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旅游消费也成为重点,旅游业作为“带动性强、能耗低、附加值高”产业,也成为后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
全域旅游思路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国内诸多市、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早在2013年,儒余股份核心团队结合旅游规划实践,就提出了“全民旅游”的发展思路,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探索,2014年,儒余股份核心团队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更是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深度剖析。
而全域旅游到底是什么?与旅游总规有何差别?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一、什么叫全域旅游?有什么好处?
1、发展背景
门票经济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更注重“综合旅游消费”带动,旅游发展逐渐从“人次、总消费量”的单一指标评价走向“人次、过夜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重复旅游次数”等多重指标评价,因此,以“独立景区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将逐渐“力不从心”,全域性的、联动性的旅游发展将成为重点。
2、概念内涵
与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不同,全域旅游的“全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空间上打破独立景点的“全城”,参与上打破景区工作人员的“全域”,产业上打破旅游单一发展的“全域”。
空间上的全城:即为“打破独立景点”发展思路,将原有的独立的大景区建设变更成为全域性的,多角度的旅游开发,将城市、乡村、街道的建设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提升本地居民的居住体验,第三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得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参与上的全民:即为“促使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将来旅游业的发展从“政府知道、投资商明白、从业者服从”拓展到“全民皆知旅游发展特色,全民改变服务思路,全民都可做‘导游’”,一方面杜绝“宰客”现象,第二方面通过全民发展真正将本地特色与本地文化做活、做生动,真正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产业上的全域:即以“旅游+”的思路去发展旅游。一方面,将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内核丰富“旅游消费”的内容,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挖掘旅游的附加值,带动本地区“多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的“宣传、推广”作用,提升地区品牌、提升产业环境,辅助产业招商。
总体来说,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是期望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动力,使得“居民舒心、游客开心、商旅动心”。
3、核心意义
对于本地居民来说,不但产生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岗位,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游客不会成为“干扰生活”的侵入者、不会成为“待载的羔羊”,而成为服务的对象、欢迎的客人。
对于游客来说,原来的“看景”转变为“体验一种本地生活,观赏一片本地景观、了解一类本地文化”,真正成为“体验旅游、度假旅游”,真正实现“玩的开心、住的舒心、吃的高兴、消费放心”,真正“融入地方、爱上地方”,实现“长停留、多频次、高消费”。
对于投资商来说,旅游项目的投资不再是“独木孤舟”,全域范围的旅游形象提升与旅游项目开发,使得单点项目具备更好的投资环境,带来更多的“附带游客”,项目的投资建设也将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对于政府而言,社会气象发生变化,经济活力增强,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可步入良性循环。
二、全域旅游什么地方适合做?有什么特点?
全域旅游,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五类地方最适合:
其一:中心城市及知名旅游区
【特征】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已经具备1个或多个旅游吸引力。当前旅游人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1000万人次),旅游业已经形成一定格局,但城市旅游发展增速放缓,旅游发展遇到天花板。
【特点】需要丰富旅游功能,改变传统旅游形象,提升品质、提高效益,部分城市需要解决“游客与居民”之间的矛盾。
【难点】
① 部分“传统老牌旅游城市”旅游服务较差,旅游模式固化;
② 部分“经典旅游城市”旅游形象过于单一且知名,新吸引力较难塑造;
【要点】
① 需要与原旅游特点具有一定的关联度
② 需要打造“特别不同”的吸引力
③ 需要重点加强旅游服务环境建设
其二:大城市辐射圈地区
【特征】目前旅游发展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附近有大型城市积聚大量人群,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特点】需要优化项目点,强化周末度假休闲功能,打造多类别、多层次的旅游点,强化各节点之间的联动性,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与旅游产品,提炼区域形象,强化细分客群定位与区域形象定位,加强全方位的区域旅游营销拓展,实现拳头出击。
【难点】
① 较难做出特色,需要与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并抢占客群;
② 以重复消费为主,较难拉升单次消费量;
【要点】
① 项目点设计上应具有连贯性,应考虑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与联动性
② 旅游线路设计上应具有多元性,在主题功能线路、特色线路上有差异
③ 应重点考虑节庆及主题活动的设计,增加互动体验性
④ 可考虑通过旅游环境营造,争取中心城市资源输出,辅助培育特色产业
其三: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特点】旅游业已经起步,并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之一,在一定区域内享有知名度,但总量规模仍不大,处于发展阶段(地市级单位年旅游人次少于1000万、县级单位少于500万)。本地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但尚未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
【难点】区域旅游发展步入“瓶颈期”,部分城市出现负面影响,如宰客、骗客等行为。区域需要引入新的重点项目,不断强化旅游发展实力,提升旅游吸引力,需要在“加大招商引资”与“优化旅游环境”两方面进行突破。
【要点】
① 需要树立综合旅游形象塑造,加强“全民”教育与宣传
② 需要借力已有的旅游项目,引导优化,鼓励项目间组团发展
③ 注重差异化项目打造,加强对新建项目的鉴别能力
④ 注重区域内多频次的节庆活动设计,培育文化产业,增强游客粘性
其四:有资源的其他非旅游区域
【特点】该类地区往往不是传统知名景区,经济相对较好,产业结构一般以制造业为主,但城市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城市内及城郊有一定的资源但不具备特色旅游项目,如工业遗址、特色历史文化事件、自然景观等。
【难点】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工业化印象较强,“自然生态”旅游形象相对较弱,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全域性开发需要更强的统筹能力,既需要侧重城市性格的塑造与城市文化的传递,有需要充分考虑借势发展,可考虑功能性的娱乐项目引入。
【要点】
⑤ 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资源与特色,强化城市综合旅游形象塑造
⑥ 需要结合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生态”营造
⑦ 侧重功能为主导,引入功能性、特色性项目,通过龙头项目带动全域发展
其五:有资源的欠发达地区
【特点】该类地区往往远离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且不属于传统知名景区的辐射范围,往往是生态保护区或扶贫开发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历史文化资源相对较多,但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地区对外交通联通度较差。
【难点】
① 基础设施投资较大,需要政府奠定基础
② 本地缺少旅游产品支撑,缺少吸引力项目
③ 本地投资环境不足,旅游招商难度较高
④ 本地居民素质较低,城市旅游氛围不足
⑤ 可考虑将旅游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抓手
【要点】
① 应充分考虑本地“绿水青山”变现的方法与策略;
② 应充分考虑本地“老、旧”特色资源项目如何变成吸引力;
③ 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龙头项目,以产生核心吸引力
④ 需综合考虑中长期度假旅游与周边城市周末休闲,需要丰富更多功能
⑤ 需考虑如何使得本地的居民最大程度的参与旅游发展
⑥ 需要加强片区总体宣传力度,建立居民旅游培训体系
若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全域旅游的战略和推进措施,欢迎与【儒余股份】探讨。

㈧ 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一是从单来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源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