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是区位论:区位论是研究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和区位影响的一种学说。
二是发展理论:发展理论以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对象,研究区域经济的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的科学。包括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竞争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是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者要从关心旅游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入手,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
四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适合于旅游规划,随着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加深及规划技术的提高,可以实现规划结合自然、人地协调发展,旅游地将成为美好的休闲田园。
规划困境
旅游规划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旅游规划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二、委托方对旅游规划的错误理解。
存在问题
旅游规划单位的资质、能力有限、顾忌成本、基础资料不详细等导致规划深度不足,定位不准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事旅游规划单位也随之增多,市场竞争因而变得激烈,导致了旅游规划低价竞争的出现。旅游规划中虽然可能没有方向性的错误,但是也找不到指导性、操作性的内容。
对旅游规划的误解
要求旅游规划完成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针对细分市场的营销方式、对不同景区游憩方式的设计、对旅游收入模式的设计、对全套产品的策划或者更有甚者说用旅游规划怎么来指导操作等问题,都是旅游规划所不要求解决的,因为旅游规划的使命并不在于此。
因此,我们应该区分好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使命。在旅游规划前务必做旅游策划。
规划分类
旅游规划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
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
旅游区规划
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包括: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专项旅游规划
是指针对旅游地或旅游区特定课题的研究和规划安排。根据实际需要,可编制的专项旅游规划包括:旅游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投融资规划、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
空间层次规划
可以划分为跨区域规划、国家级规划、区域级规划和地方及规划等。
Ⅱ 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以此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远景设计院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
①恢复经济增长;
②改善增长质量;
③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④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⑤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
⑥改善技术方向;
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区位理论中有一个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其作用力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就遵循着距离衰减原理。旅游距离衰减原理总体上表现为景区对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客源数量分布也呈现出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梯度减少的规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游者到景区需要支付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随着景区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景区的吸引力也会随着距离的加大而相应地减少;其次,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小幅度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幅度变化。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区位理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区域内各经济实体聚集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大于各经济实体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集聚效应对于景区来说,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可以使各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降低开发成本,共用旅游设施,提升总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者来说,集聚效应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景区,从而减少旅游者的费用、时间等成本。
(四)系统论
用系统论指导景区规划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景区规划应采用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的方法进行。它既包括对相互关联的系统要素的规划,也包括景区与整个地区的总体开发的外部系统规划;其次,景区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调节、不断提升的系统。因此,在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保持系统化眼光,用系统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运作。
Ⅲ 旅游管理包括哪些方面
一、学科概况 旅游管理学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这门学科的产生,在我国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管理学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 本学科点的研究范围侧重于研究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业务领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学风严谨、踏实,具有创新意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会展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规范、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旅游管理理论以及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也适合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方向: 1.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从旅游服务企业的特点出发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需求的特点与旅游服务的组合问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饭店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问题;旅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旅游服务文化与伦理;中外旅游企业管理比较;旅游行业管理的组织体制与产业政策,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现状及体制改革;全球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 2.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方向包括对旅游企业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两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研究。旅游企业营销主要是研究旅游市场规律和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企业营销的理论、方法、战略与策略。旅游目的地营销从现代旅游空间系统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场运动规律,结合对目的地管理的总体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战略、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控制方案。 3.会展服务与管理 会展服务与管理方向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会议、展览的组织流程,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与客户服务、场馆管理,展位设计、工程搭建、展品运输、商务服务、展馆清洁、垃圾处理、餐饮服务,展会营销理念、展会的组织、成本控制、展会服务、定期发布研究数据和报告,会展营销管理、会展服务承包商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后勤管理、会展场馆管理、会展风险管理、会展融资管理、会展预算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
Ⅳ 从旅游景区运行管理的角度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旅游景区管理的内容有景区的环境卫生管理,还有景区景物的维修,还有景区票价的管理等。
Ⅳ 旅游管理学的学习内容有什么
1 旅游管理基础来
2 旅游宏自观管理
3 旅游微观管理
4 旅游综合管理
Ⅵ 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调控乏力
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管理权限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各个景区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已由林业部门管理,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而这些景区已在区域位置上往往又相互重叠、交叉。造成了旅游发展中管理混乱,互相制约,缺乏协调统一,具体表现为管理滞后,管理体制与模式落后,制约了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忽视游客体验,产品过于雷同
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主题公园重大投资失误的项目屡见不鲜,其中代表是投资十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查,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这些具体案例都说明了,旅游产品的供需错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我国的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也试图在为游客提供一种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参与性,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产品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行业的高失败率。模仿不但自己不会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游景区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综合性问题
我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捷,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Ⅶ 旅游管理学什么
1 旅游管理基础
2 旅游宏观管理
3 旅游微观管理
4 旅游综合管理
Ⅷ 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方面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也是连接旅游学、景观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以及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桥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既是整合"旅游区总体规划"与"旅游区详细规划"成为旅游系统整体性规划控制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旅游规划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选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仁不让地成为现代旅游规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目前面对我国应用而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中心",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其实践,以至出现各层次旅游规划之间脱节的现象,由此成为影响旅游景观高效利用、永续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制约着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解决我国旅游区规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推动旅游区规划进一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旅游景观设计,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景观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多样性原则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异质性原则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五)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综合效益原则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六)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多样性、进化性、自然性、畅达性、标识性、和谐性、经济性、文化性。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Ⅸ 旅游景区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1.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旅游活动的构成,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即从经济的侧面去考察旅游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与旅游产品、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旅游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旅游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运动及现象,了解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政府三者的满足是旅游经济活动顺利运转的本质因素。
3.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将心理学基本原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旅游服务业的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旅游者行为、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管理心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应用于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4.专业英语
《专业外语》是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旨在提高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形式,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主要分为《旅游英语》和《饭店英语》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着重培养学生读、写、译的能力,在学习英语专业术语上、阅读《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的相关的英语课文,同时进行专业知识的英汉互译的教学,以达到阅读英语原版文献以及用英语发表科研结果的目的。
同时,《饭店英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预订部、前厅接待、餐饮部、客房部、工程部、会计部等饭店不同部门职能、职责分工的学习,模拟英语对客服务场景,强化听说练习,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5.饭店管理原理
《饭店管理原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从饭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和探讨饭店的含义、起源与发展、类型、等级,以及饭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饭店连锁与集团化的问题;研究和探讨饭店的基本管理理论,重点为组织管理、计划管理、战略管理、安全管理等理论,其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管理素质。
6.餐饮经营管理
《餐饮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饭店餐饮经营以及餐饮企业经营运做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构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餐饮经营管理》是以餐饮经营过程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餐饮组织、经营理念、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储存与发放、厨房业务与生产管理、宴会服务与组织、餐饮销售管理、餐饮促销等方面的运做流程、概念、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管理课程。
7.饮食营养与卫生
《饮食营养与卫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课之一。是构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饮食营养与卫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平衡膳食的措施及营养食谱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掌握合理烹饪的措施与方法;了解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认识搞好饮食卫生管理的重要性,掌握餐饮生产与服务过程中的卫生要求与管理方法,以适应餐饮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
8.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涉及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原理和方法,并就旅行社人力资源、旅行社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风险、旅行社财务和旅行社组织等内容进行论述。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其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能力。
9.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以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事业构成的旅游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与旅游系统合理规划的结构性筹划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旅游开发与规则的基本理论,为以后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0.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高等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方法,了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对人力资源计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录用、培训、薪酬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奖惩等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环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1.总台与客房管理
《总台与客房管理》是一门研究饭店总台与客房管理内容、方法、及规律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以饭店总台客房销售及客房产品生产活动的流程为中心线索,从客房产品的特点出发,对总台客房销售管理及客房产品的生产管理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饭店总台与客房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管理重点,对饭店前台与客房这两个部门有全面的了解和直观的印象。
12.娱乐业经营管理
《娱乐业经营管理》是研究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中娱乐项目经营的一般规律和管理方法,指导和完善娱乐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以现代娱乐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主线,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现代娱乐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类型、运作程序、服务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娱乐企业的人员管理,定价和营销方法。
13.酒吧经营管理
《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的选修课。本课程借鉴了国内外酒吧业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讲授世界著名酒水知识、酒吧的本质与经营特征、酒吧的设计与配置、酒吧服务、酒吧销售、酒吧的营业管理、酒吧的成本控制以及酒吧的经营评估与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学会酒吧开业前的筹划、业务经营、成本控制和管理技巧与方法,提高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酒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14.烹饪学
《烹饪学》是研究与学习菜肴食品原料与菜肴制作工艺的一门理论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烹调工艺实验又是烹饪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烹饪学”主要内容包括:原料知识、原料加工、配菜、调味、火候和工艺实验等内容。通过对“烹饪学”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与实验课学习中,重点学习和了解菜肴制作工艺流程理论和比较系统的在实验课中运用和掌握加工技能,烹调方法原理,验证所学的“烹调工艺理论”。并在今后的旅游饭店管理中结合所学的“烹饪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培养独立工作和学会鉴别菜肴,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导游业务规程与技巧
《导游业务规程与技巧》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以新世纪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导游国际化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对导游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对导游操作规程的最新要求作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初步具备科学、实用的现代导游技能。
16.厨政管理
《厨政管理》是研究饭店企业经营活动中餐饮项目经营的一般规律的管理方法,指导和完善餐饮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高等商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好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后,对餐饮经营管理方向进行研究的同时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以厨房生产活动的生产流程为中心线索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17.服务学原理与实务
《服务学原理与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是从服务业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探讨服务业的基本特征,服务业的分类,服务业的基本经营观念,服务产品及其特征,服务组织,服务质量等基本理论。并据此研究旅游饭店经营者与服务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研究旅游饭店的服务项目设计与服务技巧,确保旅游饭店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我国旅游业、尤其旅游饭店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形象,参与世界旅游业的竞争。
18.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是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为: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物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是关于人类或某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样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学问。
本课程本着再现历史揭示规律;沥清事实总结经验;阐述科学,继承精华;并以阐述科学继承精华为原则,专题性地做了介绍。说它再现历史揭示规律,是因为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的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所取得的成就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是民族的瑰宝。
饮食文化现象是普遍且具有很深的内涵,食的任何现象都能其背景找到答案。饮食文化最终要在精神层面上体现和反映民族文化涵养、历史成就。从这一特定的领域,展示着该民族的素质、智能,同时也预示着发展前景,及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19.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研究对象为旅游地域综合体的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其主要内容为旅游者地理、旅游资源地理、旅游交通地理、旅游信息地图,其中旅游资源地理包括旅游资源的一般知识与开发、欣赏的有关知识原理。通过旅游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资源有充分的了解,掌握旅游资源的一般理论知识,为旅游开发规划、导游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0.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为餐旅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特征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与人类及其他生物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在食品加工贮藏中防止腐败变质和提高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的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