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珠三角旅游发展定位

珠三角旅游发展定位

发布时间: 2021-03-13 19:49:52

A. 泛珠江三角洲的构建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一)面临的有利因素:
1、国际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制造业、服务业国际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分流的趋势,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外商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加。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和研发环节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基础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将直接受益。外商投资方式多样化,更多地采用了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逐步从制造业向金融、保险、旅游、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
2、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区域内投资增长成为资本流动的新特点。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的逐步形成,将较大幅度地降低区域内资本流动的成本,促使投资更多地在整个区域内进行,我国与东盟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安排逐步实施,将对湘西州招商引资产生积极影响。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已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布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构建,给湘西州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国内招商引资区域布局出现变化,外商投资梯度转移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的逐步加剧,外商投资"西进"的趋势也正在加快。湘西州作为中西部的结合部,承接境外和东部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望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基地、生产配套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
(二)面临的不利因素:
1、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湘西州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区位环境相对较差、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以及产业集聚度不高,现代物流业尚不发达,商务成本相对较高,资源配置的承载能力不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涉外经济管理人才不足,投资促进体系还不完善,法制建设、执法能力、监督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招商引资的软硬条件不足,使湘西州扩大招商引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招商引资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近年来,不仅俄罗斯、印度、泰国、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竞相推出了吸引外资的新举措,而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加大了对国际投资的争夺。在国内的外资梯度转移中,中西部地区为抢占国际、国内资本流入的先机,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加大,湘西州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谢谢

B.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在旅游资源上的异同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相同处:交通非常便利 旅游基础设施齐全 人文文明开放内程度高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不容同处:
语言不同 (这个涉及到旅游的鸟语花香,还有人文感的)
长三角自然景观较珠三角多,但购物为目的可考虑珠三角
长三角气候常年温和,长三角气候常年偏高

C. 珠三角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急求,非常感谢。

首届珠三角经济论坛,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东莞举行。会议围绕地区发展战略、珠三角的竞争优势、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萧灼基、童大林等著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让与会者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动向及区域战略,把握投资与合作的机会及方向。
在太平洋东岸的经济版图上,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汕头、惠州、江门、中山等地,正形成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群与产业群,珠三角产业链正逐步配套完善,成为包括全球信息产业、家电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制造基地和战略基地。
但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开始了各自新一轮的赛跑。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如生产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和应对竞争的优劣等等方面,成为本届论坛与会人士关注争鸣的热点。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比内地还要大。一是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比重,国际市场波动对珠三角的影响比较大;二是珠三角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重,而高新技术又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三是珠三角的金融发达,而金融市场受国际影响的波动较大,如何防止金融风险,这也是珠三角必须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目前珠三角的产品主要集中于非科技创新类产品,科技创新含量不高,许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参与国际竞争靠廉价劳动力决定的低生产成本,产品市场开拓具有依赖性。
德勤国际总监吴群女士接受记者专访提出,长江三角洲拥有在市场、土地、人口以及 G DP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人才储备也是珠三角要重视的环节。在与上海、浙江和江苏三个省市相比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占全国的13.9%和12.7%,而广东只占4.7%和5.2%,因此,对珠三角更大挑战的将是人才的挑战。

对策一:打造大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认为,珠三角的发展一直与香港和澳门密切相关,他提出了经济意义上的大珠三角概念,广州和香港、澳门构成三角,在这个区域中,广州是几何中心,香港是为亚洲服务中心。
科龙总裁刘从梦先生认为这个大的珠三角的优势非常突出,依托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加强港商、台商与珠三角经济的融合,将大大提高大珠三角经济的整体活力。
国家经贸委秘书长甘智和先生认为: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应加速加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珠三角的航道、港口、道路要加强统一规划,城市之间加强信息资源和信用评估等资源的共享,在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深、港、澳的衔接,应该加强经济布局的分工与合作,做强一批产业。

对策二:建设世界工厂
王廉谈到,如何把珠三角建成“世界工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珠三角外贸依存度为80%,有三种工商语系和三种货币,有5大产业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已经为走向“世界工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历史上的“世界工厂”演变规律告诉我们,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最需要做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的 W TO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
王廉指出,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独立自主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新技术的“世界工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日后在竞争中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对策三:物流打通粤澳板块
据王廉介绍,广东省现有对外开放口岸达150个,一类口岸51个、进出口装卸和起运点99个;广东的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长、港口吞吐量等均在全国排名第一或居前列,每年进出港澳的人数也是全国第一,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流资源充裕。而珠三角更拥有优越的交通物流中心优势,珠三角都市区现有5大机场,每周国际航班1600个以上,是上海的40倍,是北京的20倍左右,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建设是全国最好的区域之一,而珠三角的集装箱生成量是全国的1/3以上,珠三角已具备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基础,物流运输应该是珠三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珠三角都市圈内,至少可发展2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工业城市,10万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300~500个以上,正在相互渗透形成城市链条,并形成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区,而且这些都市区与香港经济合作血脉相连,也为珠三角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最重要的互补因素。
因此,王廉提出了“物流打通粤港板块”的论点,粤港两地正研究推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将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粤港区域型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国际的亚洲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并推进专业性服务领域的合作,推进粤港在管理咨询、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为制造业提供高效服务。

对策四:培育投融软环境
国家计委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平认为,现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软环境的角度看已经由优惠政策推动为主,逐步向制度设计结合人文关怀打动为主的方向过渡。因此迫切要求各个地区加快创新和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和投融资软环境。
有鉴于此,珠三角政府要加强执政能力,加快对公有资源的整合,这其中包括土地、国有资产、市政设施、政府信息等整合,建立地方政府的服务平台和有利人才的就业环境。现在已经不是那种靠“放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时期了,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尤其重要,例如物流,像快速通关、区域道路航线等建设的规划协调等问题;像加速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与香港的协商谈判等,这些离开了政府是不可想象的。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纷纷提出,随着 W TO的加入,珠三角政府要在二次创业中发挥应有的、有异于以往的职能作用,从市场经济“小政府”的误差中转变过来,在共同分享利润、机会和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和分工。

对策五:做好城镇环保

杜平认为,珠三角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更必须注重城镇环境,尤其是人居环境的维持和建设。从区域经济来讲,这体现了一个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王廉指出,在珠三角目前经济发展、产业变更过程中,只要污染治理得好,完全可以有多种发展可能和空间。珠三角企业可以将目光放到开发广东山区的旅游,这既是粤西、粤北山区土地变成财富的机会,也将是珠三角民营经济新增长点,开发山区旅游有望成为珠三角下一阶段投资的新增点,也可让珠三角带动粤北山区的发展。

D.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轨迹

首届珠三角经济论坛,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东莞举行。会议围绕地区发展战略、珠三角的竞争优势、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萧灼基、童大林等著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让与会者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动向及区域战略,把握投资与合作的机会及方向。
在太平洋东岸的经济版图上,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汕头、惠州、江门、中山等地,正形成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群与产业群,珠三角产业链正逐步配套完善,成为包括全球信息产业、家电业在内的多个行业的制造基地和战略基地。
但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落开始了各自新一轮的赛跑。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如生产成本、政府效率、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和应对竞争的优劣等等方面,成为本届论坛与会人士关注争鸣的热点。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的冲击比内地还要大。一是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占有重要比重,国际市场波动对珠三角的影响比较大;二是珠三角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重,而高新技术又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三是珠三角的金融发达,而金融市场受国际影响的波动较大,如何防止金融风险,这也是珠三角必须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目前珠三角的产品主要集中于非科技创新类产品,科技创新含量不高,许多核心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参与国际竞争靠廉价劳动力决定的低生产成本,产品市场开拓具有依赖性。
德勤国际总监吴群女士接受记者专访提出,长江三角洲拥有在市场、土地、人口以及 G DP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人才储备也是珠三角要重视的环节。在与上海、浙江和江苏三个省市相比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分别占全国的13.9%和12.7%,而广东只占4.7%和5.2%,因此,对珠三角更大挑战的将是人才的挑战。

对策一:打造大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认为,珠三角的发展一直与香港和澳门密切相关,他提出了经济意义上的大珠三角概念,广州和香港、澳门构成三角,在这个区域中,广州是几何中心,香港是为亚洲服务中心。
科龙总裁刘从梦先生认为这个大的珠三角的优势非常突出,依托香港这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加强港商、台商与珠三角经济的融合,将大大提高大珠三角经济的整体活力。
国家经贸委秘书长甘智和先生认为: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应加速加强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珠三角的航道、港口、道路要加强统一规划,城市之间加强信息资源和信用评估等资源的共享,在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深、港、澳的衔接,应该加强经济布局的分工与合作,做强一批产业。

对策二:建设世界工厂
王廉谈到,如何把珠三角建成“世界工厂”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大珠三角外贸依存度为80%,有三种工商语系和三种货币,有5大产业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已经为走向“世界工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历史上的“世界工厂”演变规律告诉我们,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最需要做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的 W TO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
王廉指出,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成为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独立自主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新技术的“世界工厂”,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日后在竞争中保持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对策三:物流打通粤澳板块
据王廉介绍,广东省现有对外开放口岸达150个,一类口岸51个、进出口装卸和起运点99个;广东的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长、港口吞吐量等均在全国排名第一或居前列,每年进出港澳的人数也是全国第一,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流资源充裕。而珠三角更拥有优越的交通物流中心优势,珠三角都市区现有5大机场,每周国际航班1600个以上,是上海的40倍,是北京的20倍左右,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网建设是全国最好的区域之一,而珠三角的集装箱生成量是全国的1/3以上,珠三角已具备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基础,物流运输应该是珠三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珠三角都市圈内,至少可发展20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工业城市,10万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300~500个以上,正在相互渗透形成城市链条,并形成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都市区,而且这些都市区与香港经济合作血脉相连,也为珠三角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最重要的互补因素。
因此,王廉提出了“物流打通粤港板块”的论点,粤港两地正研究推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将运输、仓储、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粤港区域型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国际的亚洲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并推进专业性服务领域的合作,推进粤港在管理咨询、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为制造业提供高效服务。

对策四:培育投融软环境
国家计委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杜平认为,现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软环境的角度看已经由优惠政策推动为主,逐步向制度设计结合人文关怀打动为主的方向过渡。因此迫切要求各个地区加快创新和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和投融资软环境。
有鉴于此,珠三角政府要加强执政能力,加快对公有资源的整合,这其中包括土地、国有资产、市政设施、政府信息等整合,建立地方政府的服务平台和有利人才的就业环境。现在已经不是那种靠“放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时期了,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等软环境的建设尤其重要,例如物流,像快速通关、区域道路航线等建设的规划协调等问题;像加速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与香港的协商谈判等,这些离开了政府是不可想象的。
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纷纷提出,随着 W TO的加入,珠三角政府要在二次创业中发挥应有的、有异于以往的职能作用,从市场经济“小政府”的误差中转变过来,在共同分享利润、机会和成本的基础上,达到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和分工。

对策五:做好城镇环保

杜平认为,珠三角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中,更必须注重城镇环境,尤其是人居环境的维持和建设。从区域经济来讲,这体现了一个城市化的水平,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
王廉指出,在珠三角目前经济发展、产业变更过程中,只要污染治理得好,完全可以有多种发展可能和空间。珠三角企业可以将目光放到开发广东山区的旅游,这既是粤西、粤北山区土地变成财富的机会,也将是珠三角民营经济新增长点,开发山区旅游有望成为珠三角下一阶段投资的新增点,也可让珠三角带动粤北山区的发展。

E.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范围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为中心,东莞、佛山、珠海为副中心,还包括广州、深圳 、佛山、肇庆、惠州、珠海、江门、东莞、中山深汕特别合作区、共9个城市。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最早由广东省政府在1994年确立,其发展主要得益于邻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投资来源,港商资金雄厚,一直扮演重领导角色。据<<广东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3720.86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的8.4%,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大陆第三大经济总量的都市经济圈。而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以广州、香港和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超级都会区。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概念(即知名的“9+2”经济地区概念)是2003年7月在国内正式提出来,“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大珠三角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粤港澳都市圈,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粤港澳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珠三角城市群,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运输工务司三方,首次合作开展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报告。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门联合发布成果,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作为中国首个跨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该报告制定的分区目标是:珠三角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香港要继续巩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努力建设享有优质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门要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
研究报告提出构建大珠三角的多层次、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其中,“一湾三区”是指珠江口湾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对外,它将以“标志”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间;对内,以“中枢”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未来,通过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珠三角将实现城际一小时交通圈。
珠三角列入国家优化开发区域
国家发改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称《规划》),按开发方式,全国国土空间将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规划》多处内容涉及我省,明确将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珠三角形成特大城市群
《规划》在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提出,“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这意味着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并明确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

F. 长三角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规划纲要

(一)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是2005年年前在南京召开的第五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形成的共识。长三角区域合作涉及交通、旅游、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等广泛领域,硕果累累。
区域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围绕国家长三角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沪苏浙将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和铁路项目的衔接,2005年底将完成《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在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启动方面,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已经完成;宁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也已开始;上海—南通铁路预可行性报告编制完成,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工程可行性报告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也已完成。
“无障碍旅游区”雏形初现。通过积极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沪苏浙加大了旅游市场拓展和项目开发合作的力度,共同构建“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2005年7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将三省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计划中。三省市正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旅游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相互认可业务资质证书,实行导游管理信息、执法信息的共享。
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以规划编制、联合治理太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三省市共同开展了长三角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会议,标志沪苏浙之间又一个环保合作项目即将启动。
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拓展。《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推进方案》提出“信用长三角”,力求实现三省市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试运行、三地信用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企业信息的相互查询。目前已确定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的工作目标:力争2006年前,共同制定区域内三方信用信息标准,完成信用信息的分级管理,实现基本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定期更新机制,制定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服务导则和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通报制度;争取2007年前,建立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联合奖惩机制;争取2010年之前,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信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背景链接
已建与在建交通工程纵横成网初步形成上海与江苏5个接口32条车道、上海与浙江4个接口26条车道、江苏与浙江5个接口24条车道的衔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延伸江苏项目也已初步衔接。沪苏浙高速公路继上海、浙江开工建设后,江苏段2005年7月正式开工。继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公路后,由苏州通往上海的第三条高速公路———苏沪高速公路2005年9月建成通车。上海接启东的崇明过江工程已开工建设。
“联合促销”成为旅游合作特色三省市联手以“同游江浙沪,阳光新感受”为旅游促销口号,利用上海大都市、苏州园林和浙江山水组合出中国东部旅游产品,在西班牙、埃及等地的推销产生了轰动效应。同时,在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上组织了联合展台,突出展示了中国东部精彩旅游的共同形象。
合力推进环境保护成为共同选择国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实施由于三省市协调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长三角近海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的共同实施,有效加强了海洋环境检测体系建设、赤潮防治和海洋废弃物倾倒管理;在探索建立区域污染联防机制、区域信息沟通和通报机制、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交流机制等方面有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尤其对遏制江苏、浙江两省交界断面水质突发性污染事件效果显著。
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扩展至年底前已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对区域产业布局和协作发展的建议》等合作方案;三地还成立了长三角城市物流信息一体化工作推动小组,上海、南通等地已经开始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合作试点。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以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契机,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社区管理新体制。通过整合基层各类资源,协助珠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在街道、镇建立“一站式”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理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引导和协助业主组建业主委员会,建立居民委员会指导和监管业主委员会的机制。二是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简化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办法,探索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放宽异地商会成立条件,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推动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制度、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出台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设立社会组织党工委。三是积极培育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力争到2020年底,社会工作者数量达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二。争取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以2010年亚运会为契机,广泛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者组织,提供志愿服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三角长远发展的基础。

G. 旅游开发定位及总体目标是

影响客源目标市场选择的因素有:旅游资源特点及其规划前景、客源市场发展趋势、客回源地的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与接待地的距离及交通条件等。大王山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定位为:以天柱山风景区、天柱山旅游度假区客源为依托,重点拓展国内市场,逐步开拓海外客源市场。国内市场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等城市为重点,积极拓展省内其它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地区国内三大主要客源市场,开创条件引导国内其它地区市场。

目标人群定位

●家庭旅游市场
●自驾车旅游市场
●养生度假旅游市场
●户外运动旅游市场
●科考探险旅游市场
文化旅游市场
●夏令营、冬令营师生旅游市场
●“银发一族”候鸟式旅游市场
●“创意、写生、创作一族”旅游市场
●超大型企业法定保健疗养市场
●总裁级别的社会精英
●大型企业绿色总部休养市场

H. 今后在利用生态环境吸引珠三角旅游客源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和做法

试题答案:(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活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生态型居住、都市型消费正是新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新地标的建设也推动了消费的发展。(3分)②消费会带动生产,一个消费热点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和居民高度聚集,到动了新塘消费圈的形成,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分)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意识已渐深入人心,全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3分) 试题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抓住生态型居住、都市型消费的原因,可以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说明人们的健康、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想到这些,答案就不难解决了。

I. 珠三角发展前景如何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同样水涨船高。那么,究竟珠三角九市之间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如何呢?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根

1 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

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排名依次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珠三角九市可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深圳、广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887、1344,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层级为佛山、东莞,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430、383;第三层级为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指数分别达到277、276、212、207、100。

总而言之,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