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
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
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
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
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
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
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
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
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
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
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
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
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
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
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
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
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
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
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
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
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
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
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
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
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2.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3. 我国生态现状 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旅游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几千年的农业发展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旅游是为了休闲,达到精神上的愉悦与丰富。农业与旅游应做到相辅相成,将旅游与农业交叉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它是集原始风味、现代感、特色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体验,符合当下游客多层次、全方位、高品位的休闲体验需求,而这样一项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态,必成世界新潮流。
但当大家都在讲农业+旅游模式,却很少有人真正能意识到如何能把这一新型业态做好,而高源飞实业集团对农业旅游发展有着独到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之路。观音山生态旅游项目正是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的重点项目,项目按国家5A标准规划设计,项目占地17700亩、项目总投资10.85亿,其中贵州高源飞旅游科技有限公司(高源飞集团子公司)投资6.85亿元。该项目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大胆创新、打造卖点,通过农业观光、工业观光及户外运动体验和特色文化展示等结合,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丰富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提升区域地产价值,实现农业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项目。在消费层面上,国内的游客越来越多的注重旅游过程中娱乐休闲的内容,从以前马不停蹄走马观花模式,转变到更加注重感受的体验型模式,而观音山生态旅游资源正好符合新时代游客渴望脱离都市、体验原真文化的新需求。从政策层面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为贵州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战略机遇。
4. 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最经复搞的毕业论文和这个有关,给制你几篇参考文献吧 自己看一下,不过要上知网下载,如果要具体的话 给我你邮箱
参考文献:1、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2、浅析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个貌似网络文库里面有)
内容要靠自己删选和归纳
5. 简述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该年的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生态旅游的风潮在全国兴起了。国家旅游局随后推出的“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以及2006年推出的“中国乡村游”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后来逐渐形成在北方以北京为中心,长江中下游以上海为中心,东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西南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建设格局。目前我国各地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正朝着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从2009年10月11日举行的“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休闲农业与农家生态旅游正呈现迅速发展的喜人态势,截至2009年8月,仅经营农家生态旅游的农户即已接近130万家,形成了806亿元的年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休闲农业园区达到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2823家。仅在地处中部的江西省,就已有各类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态旅游园区或企业1467家,直接安排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80320人,间接带动农民就业60540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8亿元。农家生态旅游正日益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缺乏工业或不能搞工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半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6. 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情况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理论界研究发展,我国各地实际行为较少。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动接受的。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
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只是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虽然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并被誉为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但是并没有被专家和生态旅游景区所接受,恰恰相反。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旅游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正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景区与线路相结合、普及生态旅游与发展会奖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展会。她将给近期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和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关于生态旅游实践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
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