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旅游发展机制不完善

旅游发展机制不完善

发布时间: 2021-03-13 22:52:45

1. 现行旅游法规存在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现行旅游法律规范缺乏足够的权威;某些规定不合理;内容不够详细,不便操作等。其次是旅游法律体系不完备

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而存在许多问题。从宏观上讲,主
要是:1、旅游宏观调控乏力。行政管理部门权威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机构。部门所有、各自为政的传统习惯难以改变,局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使
市场难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与管理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律法规、措施
未跟上,使行业管理形成既无“权力”又无“法力”。2、现行旅游体制难以适
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国营旅游企业,面临着与全国国营企业共同的问
题,也就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问题。3、旅游业发展到如此规模,但“旅游法
”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法律,如“饭店法”、“旅游安全法”、“旅游景区安全管
理法”等至今未出台。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日趋成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使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问题无法确定下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能法定化,
旅游行业管理的范围、旅游管理职能的划分等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从微观上讲,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旅游市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企业之间利用
不正当手段窃取商业秘密,盗用企业名称,损害企业利益等竞争行为;推销假冒
伪劣产品,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服务态度恶劣,故意刁难旅游者,擅自减少服
务项目,改变旅游日程;导游不导,擅离职守,造成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失;餐
饮质量低劣,不符合卫生标准,甚至出现食物中毒;“黑导”、“黑车”、“黑
摄影”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景区商贩尾随兜售,强买强卖,致使景区秩序混乱等。
旅游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
联系,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些联系都带有某些法律上的特点,都有可能转化为法
律问题。这是因为各个主体都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如果
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即会引发出法律问题。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实
施管理行为时,侵犯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违法对其造成损害就要承
担赔偿责任;旅游企业未向旅游者提供约定的服务标准也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
因旅游职工个人原因所造成,企业则要追究个人的法律责任;旅游者在游览过程
中进行违法活动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样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也会要求
直接责任者担当法律责任等。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在法制的国家里,一切问题都
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

2. 大荔县旅游业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1、思想认识不到位。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版突破。权对旅游产业的作用认识不足,旅游协作意识不强,工作措施落实不力,齐抓共管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
2、景区开发有待加强。景区普遍存在着景点结构单一、配套设施不足、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难以形成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一是多数景区没有专职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无从了解景区内涵,游兴降低。二是旅游产业链短,缺少商业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三是行业管理有待加强,景区“三乱”现象还时有存在,严重影响了大荔形象。
4、旅游品牌不够响亮。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客源市场半径较小。认识大多局限于大荔西瓜、冬枣、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大荔旅游品牌认知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3. 旅游业面临怎样的问题

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 临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一、 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在机构设置、部门合力、政策扶持、规划统筹上,都与我区旅游强区的地位不相匹配。从机构设置来看,今年,区旅游局并入区文化局,客观上是机构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资源整合,但无形中弱化了旅游工作的地位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不少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明白,认为是在走回头路、下坡路。从部门合力来看,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从横向看需要宣传、发改、交通、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从纵向看要对各乡镇规划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但各地各单位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推诿扯皮,相互拆台现象仍然存在。

从政策扶持来看,我区旅游专项资金呈逐年下降之势,2013年1526万,2014年1381万,2015年1140万,在其它地区不断加大奖励的情况下,我区资金投入不升反降,政策推动力不断减弱,另外在招商引资中,土地指标或地价往往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从规划统筹来看,我区旅游规划体系与市政建设、生态保护、交通等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内容互相矛盾和制约,给规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各镇乡“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区域规划,也导致了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后果。

2、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依旧,有待进一步改观。“弱”是指现有景区项目普遍规模偏小,开发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存在留不住人、留不住钱的问题。“散”是指我区旅游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空间上、功能上的有机规划整合,尚未形成区域优势线路和特色板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乱”是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游客集散等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景区标识标牌用语不规范甚至错字连篇,拉低档次。

如每年杖锡樱花节期间道路拥堵严重,大大影响了游客兴致;“五龙潭”景区最后一公里的羊场小道被区内外游客所诟病;宁波博物馆百字停车提示牌有6处错别字被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曝光。“慢”是指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五大旅游项目”一拖再拖,迟迟难以见效,罗蒙环球城因资金链问题一再推迟开业时间,目前虽人气火爆,但未来能否保持目前势头业内人士多表示忧虑。其他如华侨城项目进展缓慢,天童景区不温不火,它山堰项目几乎陷于停滞。

3、优秀旅游企业和旅游人才匮乏,有待进一步引进和培育。本土从事旅游开发的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理念,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开发项目大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引进的首旅、开元旅业真正生根开花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缺少擅长沟通交流、具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一线导游人才,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旅游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

4、旅游营销推介不够精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口号,品牌形象模糊很难让游客对鄞州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旅游推介营销力度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手段比较单一,各个景区、旅行社单打独斗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二、建议对策

如何把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是未来几年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区旅游产业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旅游业发展新机遇。要坚持旅游经济强区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一,在目前两局合并的大前提下,要服从服务好大局,缩短磨合期,加快两局融合,实现一体化运作。在新组建的文广局中,区政府要强化突出旅游职能的权威性和工作地位,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配强配足人员和经费,切实发挥其行业管理协调功能。

第二,在目前暂时无法像湖州、宁海等地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构筑并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机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

2、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旅游业发展新步伐。针对当前我区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把握好三个重点。

第一,要强化规划引导。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各片区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开发。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或是在谈的重大项目,要突破常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抓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第三,要抓好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方面尤以梁祝文化和佛教文化最为知名,但近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弱化,因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不断深挖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梁祝爱情”、“天童育王”的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

3、进一步强化保障,落实旅游业发展新举措。发展大旅游,需要大营销和大人才。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眼前可以做到三个一:征集一句朗朗上口的鄞州旅游形象和口号,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鄞州旅游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设计一张标有景点信息、交通信息、食宿信息等多要素的建议旅游折页,放置于各大宾馆、人流集聚区;打造一台高水准的大型音画实景演出,聘请国内外高端策划人才,以我区特有的梁祝或是它山堰文化底蕴为素材,打造一台可以比肩“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的大型音画实景舞台剧,提升鄞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尤其要加强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强旅游一线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5. 生态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

6. 论文求助 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旅游业自“九五”以来,我市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距离市委、市政府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建成极具活力的区域性旅游中心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相比较,信用仍然比较滞后,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未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定位,也成立了全市人文生态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但是还没有引起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性发展战略,才能够突破体制局限,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有力,各级各部门配合紧密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就快、效益就好。例如,宁夏、银川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银川市政府主导有力,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的“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打出了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收益颇丰。从我市的现状看,有的县对旅游产业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个别景区(点)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从保障,出现“抱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的现象。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在各级领导层还没有真正树立,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多是喊在嘴上,写在文件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二)、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六大”要素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目前我市还没有统一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就我市目前而言,七县(区)均没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龙头景区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上也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论证。县(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全市、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制定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发展规划刻不容缓。
(三)、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在整合市内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研究。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很多不够的,各县(区)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握昆拳头、突出特色、一举成名的效果。加之旅游宣传促销相对投入资金大,我市财政有比较困难,仅靠政府主导出资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只是杯水车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我市还未形成,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二、发展措施:
(一)、精心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使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施配套上,体现人性化特色和细微服务,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二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规划要体现的重要一环,要处理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文化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三是要体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要重点突出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垄断性资源,以全力建设道源圣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回中山、伏羲诞生地古成纪、神州祭祀古灵台、帝王祭天上下田寺和百万亩农业生态梯田以及皇甫谧陵园为重点,发挥资金的集约性作用,整合资源,块带结合,块带结合,打造精品产品,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一条龙”布局的腾飞。
(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培育精品产品
要把跑项目、争项目、立项目作为提升旅游景(区)点档次,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建设精品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项目建设。一是要加快旅游项目库建设。按照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筛选一批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具有开发前景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大项目,调研论证搞好前期工作,建立起市县(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库。积极向省、国家有关部门推介。目前我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旅游局实施红色旅游的投资导向,加快论证申报红色旅游项目,抓住省政府实施“陇东交通会战”的机遇,加快申报旅游景区(点)断头路的项目,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大加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筹资机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出让所有权、出上经营权、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目前,首先制定全市统一的政策导向,其次要筛选拟定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开发建设项目库,再次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三是要提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产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要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观念,融文化寓景点、产品之中,增强景点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如我市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可成立崆峒文化研究会、崆峒武术学校、西王母文化研究会、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加强对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提升与传播推动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三)、多方协作,强化宣传,努力提高平凉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宣传推介是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按照“稳近拓远,细分市场,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的营销理念,努力开拓三大旅游市场。
一是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集中资金,重点突破。要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瞄准目的,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较大的效果。可以采取在我市主要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对来平游客进行综合问卷调查,分析主流客源市场,了解接待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掌握客源市场,瞄准主攻方向有的放矢量,全力开拓主流客源市场。二是要创新理念,提高手段,多方联合,整体推进。要采取跨行业联合,跨区域联合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促销理念;制作装帧精美、文化涵量丰富、科技含量高的宣传画册、光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世品、纪念品。目前重点要借助全省旅游重点宣传规划和“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提供的宣传平台,采取电视、媒体、节会网络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内旅游产品,瞄准市场,提高手段,集中资金重点突破,力求在主流客源市场取得轰动效应。三是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旅游市场和宣传推介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这样既作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也达到了资源区享、效果显著的目的。要能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施依法治旅,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素质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新型经济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良好的旅游环境,努力实现经营有序,市场良好的格局。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国素质,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和细微服务,提升全行业的文明程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满足游客的根本利益。二是树立环境意识。旅游就是环境,旅游就是服务,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营造环境与保护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环境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促使建立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行业风尚。三是要诚信经营,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开展市场整顿、大力宣传行业法规,在全行业推动“守法诚信经营”活动,倡导诚信经营、游客明白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达到“秩序、质量、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四是要加快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就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中流抵柱。要通过参加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旅游队伍人员素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7. 求问:21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距离市委、市政府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建成极具活力的区域性旅游中心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相比较,信用仍然比较滞后,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未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虽然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定位,也成立了全市人文生态旅游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但是还没有引起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性发展战略,才能够突破体制局限,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有力,各级各部门配合紧密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就快、效益就好。例如,宁夏、银川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银川市政府主导有力,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的“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打出了大联合、大开发、大市场的路子,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异军突起,收益颇丰。从我市的现状看,有的县对旅游产业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个别景区(点)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从保障,出现“抱着金饭碗到处讨饭吃”的现象。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在各级领导层还没有真正树立,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多是喊在嘴上,写在文件上,却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二)、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六大”要素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目前我市还没有统一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这样势必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景区(点)整体形象,甚至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现象。就我市目前而言,七县(区)均没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的龙头景区在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上也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论证。县(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全市、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制定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域发展规划刻不容缓。
(三)、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在整合市内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研究。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很多不够的,各县(区)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代低,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握昆拳头、突出特色、一举成名的效果。加之旅游宣传促销相对投入资金大,我市财政有比较困难,仅靠政府主导出资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只是杯水车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在我市还未形成,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二、发展措施:
(一)、精心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使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传播为出发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施配套上,体现人性化特色和细微服务,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二是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规划要体现的重要一环,要处理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文化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三是要体现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要重点突出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垄断性资源,以全力建设道源圣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回中山、伏羲诞生地古成纪、神州祭祀古灵台、帝王祭天上下田寺和百万亩农业生态梯田以及皇甫谧陵园为重点,发挥资金的集约性作用,整合资源,块带结合,块带结合,打造精品产品,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一条龙”布局的腾飞。
(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培育精品产品
要把跑项目、争项目、立项目作为提升旅游景(区)点档次,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建设精品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项目建设。一是要加快旅游项目库建设。按照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筛选一批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具有开发前景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大项目,调研论证搞好前期工作,建立起市县(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库。积极向省、国家有关部门推介。目前我市要紧紧抓住国家旅游局实施红色旅游的投资导向,加快论证申报红色旅游项目,抓住省政府实施“陇东交通会战”的机遇,加快申报旅游景区(点)断头路的项目,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二是大加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筹资机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出让所有权、出上经营权、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和民营经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目前,首先制定全市统一的政策导向,其次要筛选拟定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开发建设项目库,再次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三是要提高文化内涵,培育精品产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产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要树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观念,融文化寓景点、产品之中,增强景点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如我市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可成立崆峒文化研究会、崆峒武术学校、西王母文化研究会、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加强对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含量,以文化的提升与传播推动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三)、多方协作,强化宣传,努力提高平凉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宣传推介是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旅游经济产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按照“稳近拓远,细分市场,整体联动,重点突破”的营销理念,努力开拓三大旅游市场。
一是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集中资金,重点突破。要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瞄准目的,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金全力突破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较大的效果。可以采取在我市主要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对来平游客进行综合问卷调查,分析主流客源市场,了解接待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掌握客源市场,瞄准主攻方向有的放矢量,全力开拓主流客源市场。二是要创新理念,提高手段,多方联合,整体推进。要采取跨行业联合,跨区域联合等多种形式,创新宣传促销理念;制作装帧精美、文化涵量丰富、科技含量高的宣传画册、光盘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世品、纪念品。目前重点要借助全省旅游重点宣传规划和“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提供的宣传平台,采取电视、媒体、节会网络等多种形式,整合市内旅游产品,瞄准市场,提高手段,集中资金重点突破,力求在主流客源市场取得轰动效应。三是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旅游市场和宣传推介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这样既作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也达到了资源区享、效果显著的目的。要能够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施依法治旅,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素质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新型经济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良好的旅游环境,努力实现经营有序,市场良好的格局。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传播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国素质,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人性化服务和细微服务,提升全行业的文明程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满足游客的根本利益。二是树立环境意识。旅游就是环境,旅游就是服务,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营造环境与保护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环境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促使建立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的行业风尚。三是要诚信经营,依法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大力开展市场整顿、大力宣传行业法规,在全行业推动“守法诚信经营”活动,倡导诚信经营、游客明白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达到“秩序、质量、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四是要加快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就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中流抵柱。要通过参加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旅游队伍人员素质,并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

8. 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制约旅抄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 资金的制约 旅游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旅游 开发需要直接或配套的一次性投入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风险较大,金融部门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对旅游业的发展认 识不足以及投资风险都使民间资本很难往旅游开发上面流动. 2.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制约.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如果没有具体的法规和政策,会导致旅游业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不思创新和失去个性化,盲目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 3.交通条件制约 旅游业的发展一个比较重要的制约条件就是交通通达度。4. 旅游专业人才的限制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又需要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留住人才.缺乏专业的人才,严重制约旅游业发展. 5. 旅游季节因素的限制 许多观光旅游项目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旅游业发展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明显.

9. 当前中国旅游业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较低,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当前全国很多景区,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各自分散经营,相互合作少,游客消费成本高,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游”向“吃、住、行、游、购、娱”横向延伸,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和多样化需求的纵向延伸,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报道称,我国旅游产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慢。国内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尽管一些旅游景区已经取得了大部分旅游景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细化景观设计、更新旅游理念、扩大延伸旅游层次方面进程缓慢,仍面临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性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导致对“门票旅游经济”的严重依赖。中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前进,旅游已走进普通家庭,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5亿人次。但中国旅游产品数量供给不足与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与游客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化多样化进程缓。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经营模式普遍;旅行社承包、挂靠现象普遍,加剧了低价恶性竞争;旅游商品购物点、旅游景点的门票和旅游酒店的住宿费用虚高标价,导游获取回扣问题严重。虚高标价,导游和经营点相互勾结,从而获取回扣在旅游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既严重影响了旅游形象和旅游服务质量,也不利于自助式的散客旅游的壮大发展。此外,我国各个旅游城市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四黑”现象。欺客宰客,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海鲜大排档等旅游餐饮点短斤缺两,以及黑团黑车甩客现象等都是游客常有的投诉。《光明日报》等报道称,当前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
1、市场定价不规范。买卖双方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部分景点定价随意。
2、服务标准不统一。旅游消费活动链条多,一旦出现合同条款不明晰、各项活动安排服务标准和责任界限模糊。此外,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教育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相对滞后。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没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存在。
(三)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监管机制不健全
当前不少旅游景区存在着重开发、轻规划,先开发、后规划的现象,开发规划工作没有摆在重要位置,规划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景区开发初期,建设的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明显。有些景区虽然在开发前制定了规划,但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或是景区内各投资主体只进行了局部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规划,还有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再加上管理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不利,导致旅游开发失控。此外,由于景区的多重管理,使得控制权力过于分散,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因此景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旅游主管部门对景区的纵向管理职能也受到了进一步削弱,景区内无序开发、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中国报告大厅”关于《中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由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庞大,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扩大的步伐,国家投资也相对较少,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花钱多的项目几乎很少触及,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景点周围,遍布着各种散发小广告、让游客参加价格低得离谱的旅游团、或者自称是导游可以提供讲解的人。每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时,这些人马上销声匿迹;联合执法行动结束,他们又全回来了。中国青年报旅游周刊经连续多年报道北京地区的“非法一日游”现象,北京市也年年加大力度整顿市场,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表示,杭州是全国整顿市场秩序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野导”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想管,可管不到,只能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执法,而这种联合执法无法常态化。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主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旅游监管的职能和手段有限。
2、对旅游监管工作重视不够。
3、旅游监管力量薄弱。
4、旅游监管职能交叉。

10. 目前,国内的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远景设计院谈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
(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仅依靠旅游法规只是奢望,总有旅游者对此置之不理。现今所谓的“生态旅游者”较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大多数几乎没有或者只有表面的生态意识,具有浅显的环境责任感,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在我国无论是生态旅游实践还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均晚于并落后于国外,国内迅速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多年来日益泛化并不断走向异化,生态旅游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而被陷于“破坏生态”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处理不好社区参与的问题,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开展。而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上面,缺少关于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致使大部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和大众旅游者无异。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5] 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都还处在初始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