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秦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黑河森林公园美景
秦岭生态保护区 记者 王健 摄
秦岭的美,四季分明。
告别了郁郁葱葱的春夏时节和层林尽染的深秋,在一场初冬大雪的装扮下,巍巍秦岭展现出了另外一种大气磅礴的美,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含义,也更增加了世人对于大秦岭的依恋和热爱。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其中就包括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明确提出要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持续推进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安。
保护好大秦岭,让绿水青山永续,是西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近5年来,全市上下持之以恒、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保护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与维护其生态功能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效机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国大中城市中,首次为一座山而专门设立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西安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进入了“法治”时代。这部条例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各部门法规一起编织起了一道“法网”,构成了较为完备的秦岭保护法规体系。
同时,我市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相继完成《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翠华-五台、楼观、太平、沣峪、汤峪五个片区控制性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空间规划冲突、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现实矛盾。
市秦岭办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出调整理顺市、区(县)秦岭保护机构职责,夯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和镇(街道)直接责任,推动执法力量下沉等建议,有效推动了管理机制的完善。
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安已经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径。
主动作为
全面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如今,提起环山公路的绿道,许多骑行爱好者都非常熟悉,这一标志性路段,不仅成为沿山群众工作休闲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岭北麓一条最重要的景观长廊。
近年来,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精心施工,已累计投资30亿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岭北麓生态环境,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深受百姓好评的工作。2011至2014年,开展了秦岭北麓直观坡面绿化工程造林2.89万亩;2015年起,高品质推进环山路两侧166公里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类乔、灌木310万株,绿化面积104万平方米。太乙宫至沣峪口转盘21公里太阳能路灯建成点亮。2个生态节点广场、4个农贸市场和21个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户县21公里绿道示范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节点、重点峪口、子午大道及东西出入口等7个界碑标识建设完成;沣峪口片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阶段建设已完成;老沿山路连接改造工程和秦岭北麓18条河道的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实施顺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建成开放。
数字的背后,是艰辛而扎实的工作。“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建美丽西安”的目标已经取得实效,树多了、灯亮了、路宽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来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审批,严格执行禁止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区内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坏环境的建设项目这一规划保护要求。2013年以来,共审核准入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项目88个,多个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被“拒之门外”,秦岭北麓的生态也一天天地向好发展。
铁腕治乱
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说“不”
保护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说“不”。近5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整治,严打“乱占乱建、乱采滥挖、乱排乱放、乱砍滥伐”行为,“四乱”得到有效遏制。
市国土局矿管处处长郑世骅介绍说,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持续开展对秦岭非法采砂采石的严厉打击,非法开采问题已得到全面遏制,没有发生大面积、系统性非法开采现象,矿山监管形势总体可控。2015年,违法勘查开采行为已全部取缔到位;有序关闭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由2004年的106个合法矿权减至45个。4年来,已关闭矿山40个。到2020年底前,采矿权控制在17个以内,全市矿山数量比2014年减少72%,达到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在对环山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市秦岭办按照“一根绿线穿到底”的思路,协调组织区县秦岭办开展常态化的环山路两侧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及时拆除清理违规乱设门头立柱、灯笼、门头牌匾、占道经营摊点;及时清理生活、建筑垃圾;及时清查整改违规超高建筑,如今那条纵横东西的环山路景观廊道,变得更加亮丽多姿。
曾几何时,秦岭北麓违法建设愈演愈烈,使青山绿水伤痕累累,伤疤不断,使原本属于西安市民的后花园变成了少数人私人领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打击力度,让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藏身”,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出现了崭新局面,这一作为得到了中、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栋违法建筑处置任务,依法拆除145栋、没收57栋,并对拆除点及周边环境实施了生态恢复145.06亩。2015年,新查处违法建筑10栋(周至县2栋、长安区8栋),依法拆除5栋,整改4栋,没收1栋;重新核定拆除202栋违法建筑中的3栋(户县)。西安以实际行动遏制了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行为的蔓延、扩散,不仅极大震慑了秦岭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也从整治规模、执法程序、惩罚方式上,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法整治违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参与
为后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绿水
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与富民工程相结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贫攻坚工作中,全市涉贫镇(街办)共72个,秦岭保护区内就有40个,占总数的56%。为尽快帮助秦岭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取代传统经济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蓝田核桃及长安区现代农业为代表的规模农业;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和采摘旅游为依托的农家乐经济模式;进行蓝田县玉山古镇、葛牌古镇和周至县厚畛子古镇为代表的古镇建设,推进户县化羊庙、阿姑泉等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灞桥区洪庆山风情小镇;对6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8.4万群众进行移民搬迁,加强水源保护,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秦岭生态旅游经济,与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关中平原旅游带优势互补,共同构成西安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依托6个自然保护区、14个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8个旅游景区、2个地质公园及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古迹、6个佛教宗祖庭、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宗教寺庙,开发旅游资源,突出“秦岭山、水、森林自然美与古长安悠久历史文化美”相结合的地域特色;建设以秦岭野生动物园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扩展的沿山文化旅游带,辐射和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让保护秦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岭办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向市民展示秦岭的人文生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秦岭、爱护秦岭的行动中来。从2012年起,连续4年组织开展“感恩秦岭——我为秦岭植棵树”志愿者活动;2013年组织“第三届秦岭高峰论坛”和“呵护与守望——大美秦岭”当代国画名家邀请展、百年经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赛活动;2014年举办“重走红军路,感恩大秦岭”教育活动;2015开展“守望大秦岭——问道终南山”专题活动,就秦岭保护问计于群众、问计于社会、问计于名家;今年,还组织了2000余名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护绿行动”公益活动。润物无声,这些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已进入新阶段,这种保护还将持续下去,也必将成为一项惠及西安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❷ 陕西省富民强省政策有哪些
主 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
破解三大难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
构建四大产业体系
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
实施五大任务
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五项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三个上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三个大幅提升
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两个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
一个大跨越
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社会民生】
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公共资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难群体、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10万套
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发放租赁补贴10万户,改造棚户区45万户。
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达到3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
新增就业200万人
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类补贴政策,构建创业服务体系等措施,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创业,鼓励群众争创殷实家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9年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
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到2012年全面达到安全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改善高中学校尤其是县域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4%。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办好西北大学等一批有特色的省属高校。
主要健康指标位居西部前列
公共卫生 构建疾病预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应急救治、采供血、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等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 全面推进县医院标准化建设,五年后所有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
“新农合” 力争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政策性补助。
药品供应 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有效降低老百姓在用药方面的支出。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以申办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支持力度。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适龄视障、听障、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3%。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和谐陕西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城乡社区、优抚安置、家庭婚姻、收养、殡葬等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产业发展】
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服务”转变。
现代农业:实施新增25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
重点扶持32个粮食主产县,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全省第二粮仓。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建设大中城市设施蔬菜基地。
能源化工: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工程”。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
先进装备制造: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加快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
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现代物流 重点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
旅游业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
金融业 重点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各项金融体制改革。
房地产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
商贸流通 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
【开放创新】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建设创新型陕西
深入实施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型区域;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科技:构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构建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若干军民技术融合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杨凌示范区、西安经开区等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试点。深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左右。
文化: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省
文化事业 以公共财政为依托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市有“三馆”、县县有“两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产业 做强文娱演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网络广告、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互联网内容产业。重点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精神文明 培育陕西人文精神,弘扬“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精神品格,树立海纳百川、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和气度。支持西安、宝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其他市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覆盖面达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
实施“三秦学者”、“百人计划”、“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壮大优化人才队伍,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急需紧缺人才,突出为基层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4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73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
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5%
完善“扩权强县”和“财政直管县”改革,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根据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有条件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推进房地产税等地方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
开放: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00亿美元
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五年引进境外资金185亿美元。开拓对外贸易新领域,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开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合作。
【
基础保障】
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障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建设。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交通:市市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重点区位建机场
铁路 五年投资约2000亿元,新建铁路2500公里,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
公路 五年投资240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3万公里。
航空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第二跑道建设,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商洛和壶口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水运 建成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城际轨道交通 先期建设“V字形”西安北客站-机场、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重要路段,实施西安-临潼、乾陵-法门寺轨道旅游专线,做好阎良-韩城、西安-商洛等线路前期工作。
管道储运 建设神木-蒲城水煤浆长输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关中环线输气管道网络,新建西安-安康、西乡-镇巴输气管道,建设西安储气储油设施;煤、油、气年输送能力突破1100万吨、2500万吨和130亿立方米。
水利:推进“引汉济渭”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水源工程五年投资300多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重点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和榆林王圪堵等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大泉引黄、月河补水、城固焦岩等重点工程。其中,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库,贯通秦岭隧洞。
电网:推进“陕电外送”,建设三大煤电基地
全面建设陕北、彬长和安康三大煤电基地,外送能力突破2000万千瓦。推动骨干网架升级,全面建设关中环网,连接陕北电网,实现省内南北互供和跨区域调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低压改造覆盖面达到100%。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力争实现县县电气化。
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
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构建覆盖全省、畅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网络。光缆线路总长达到45.84万公里,宽带用户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深化“数字陕西”建设,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全覆盖。
生态环保: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
五年营林造林2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3%,森林蓄积量达到4.7亿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
渭河 按照修堤、治河、滩岸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进行全线系统治理,确保渭河安澜;建设渭河两岸生态林带,打造横跨关中的八百里绿色屏障;统筹建设渭河城市段,打造河、林、田、城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特色功能区。
秦岭 加大秦岭生态保护执法力度,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强化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修复。争取设立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打造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
低碳示范省 树立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通过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种手段降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力争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固碳能力年递增2%左右。
【强化支撑】
全面实施富民强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设综合运输网络、水利和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富民强省十大工程,总投资5.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4万亿元。
突出抓好“58123”项目
5个过2000亿元项目 包括民生工程、油气产能、大型电源、新能源、物流园区。总投资11950亿元。
8个过1000亿元项目 包括神华陶氏循环经济榆林煤炭综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烃、榆林盐化工、煤炭产能建设、油气化工、秦岭生态旅游、军民结合产业化、城中村改造。总投资10012亿元。
10个过5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境)及汉中站改扩建、干线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西安地铁骨干网络建设、电网保障工程等。总投资5739亿元。
20个过200亿元项目 包括西安软件新城建设、关中城际铁路网一期、新材料、钢铁改造、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工程等。总投资5922亿元。
30个过100亿元项目 包括引汉济渭工程、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示范园、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园、西安(沣渭)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等。总投资3310亿元。
【美好家园】
构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世界东方人文之都
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构架,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空间格局。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高标准建设西咸新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宜居生态园林城、中国西部新地标。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000万人以上。
城镇化:构建“一核四极两轴两带”城镇发展新体系
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和陕甘宁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五十万人以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条件促进杨凌设市。加快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建设在西部具有领先水平、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关中城市群。
城乡统筹:五年转移转化户籍农民600万人
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工程。鼓励和支持村组搬迁合并,按社区标准建设中心村。支持西安搞好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延安率先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迁280万人任务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大扶贫力度,实现278万人脱贫。试行“城市居住证”和“城市居民证”制度,“十二五”末城镇化率提高到57%。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天然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加大城市街区和城中村及旧城改造,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地铁方面建成西安地铁2号线、1号线、3号线,加快推进4、5、6号线,运营里程达到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各市县(区)实现气化,2015年前50%以上重点镇实现气化。供热方面实施城市供热设施完善工程,加快县城供热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❸ 急!对西安旅游业或者会展业的看法,对旅游六大要素(或其中某一要素)或会展活动的现状评述和看法。
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会展业为例,会展业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关注。会展业和旅游业在推动西安经济结构调整上、促进西安的经济发展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作为中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之一,西安具有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西安应大力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将会展业和旅游业作为西安的主导产业来发展。
一、大力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必要性
1. 入世给西安会展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将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这将给西安会展业和旅游业带来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望成为“入世”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同时由于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使得近几年来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不少城市已分别将其列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与邻近的黄渤海地区的大连、青岛、天津等城市相比,西安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明显不如上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安会展业和会展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国内国外众多办展企业也纷纷抢占市场,这也给西安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2. 将进一步提高西安的知名度,加速西安的国际化城市进程。
能否举办一个国际大型会展,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一个国际化城市没有发达的旅游业也是难以想象的。国际大型会展和国际旅游业能够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不仅能够增加西安的财政收入,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西安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进一步扩大西安的对外开放,为西安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机遇。以西安举办的三次APEC盛会(第二届APEC贸易博览会、第二届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第二届APEC投资洽谈会)为例,协议外资额分别高达17.4亿美元、9.9亿美元、25.8 亿美元,其中西安占了大部分,有力地拉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改善了西安的基础设施和市容市貌,加快了西安的国际化步伐,使西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3. 进一步优化西安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西安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突出的表现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在三产内部的结构亦不合理,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尚占比较大的比重,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会展业和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大力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将进一步优化西安的产业结构,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一系列部门的发展。
4. 将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批在过去曾经拉动西安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现正趋于成熟或衰退,其带动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丧失。在目前,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未能及时形成,因而出现了主导产业的阶段性“断层”。而会展业或旅游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其拉动系数分别高达1:9和1:4.3,同时还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就业。从西安近几年来看,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将会展业和旅游业作为西安的主导产业则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二、西安发展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
1. 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交通发达
西安是陕西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一环,是连结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中枢。西安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西安拥有四个国家一类港口开放口岸,其中西安港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通航。公路也比较发达,已建成数条高速公路,分别与青岛、威海、潍坊相接。莱山机场为国际空港,已开通数条国际航线。西安已逐渐形成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今后随着烟大铁路轮渡、同三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项目的竣工投入使用,西安在东北亚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 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西安作为沿海十四个首批开放城市之一,十八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等之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6亿元,在省内仅次于青岛、济南,位居第三。西安的经济总量尚在郑州、长沙、昆明等国内大城市之上,位居全国前列。西安的农业较为发达,是北方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众多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其“葡萄酒节”、“果蔬会”等会展的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工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张裕”、“北极星”、“三环”等国有名企和“龙大”、“东方电子”等新兴企业共同构成工业的主体框架。西安还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3. 气候适宜,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西安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水充沛的特点。西安依山傍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全国著名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西安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14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33处,市级75处。此外西安还拥有3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蓬莱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会展旅游很适合西安的特点。
4. 接待设施比较完备,且具有良好的声誉
西安的接待设施较为完备,目前拥有各级各类旅行社15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9家;涉外饭店102家,其中星级饭店30座,四星级1座,三星级15座。滨海假日酒店、太平洋酒店、虹口宾馆等具有良好的接待条件。前几年刚建成的西安国际会展馆建筑面积达3.96万平方米,属于国内一流,具有举办国际大型会展的能力和条件。西安地处胶东半岛,胶东人民秉承齐鲁遗风,古朴淳厚,热情好客,具有良好的声誉,也最为海内外所称道。
❹ 2015年国家对陕西旅游这方面有什么政策
在舆情应对方面,建立了旅游政务舆情“专人负责、定期分析、及时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是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舆情监测,指定信息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定期查看,对陕西旅游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二是利用陕西省社情民意云服务平(http://www.eagtek.com)两个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关键词查找,对陕西旅游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研判,实现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的监测处理工作。
建立了相应的新闻发言人工作制度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公共项目信息依法公开工作
利用官网平台,做好陕西旅游信息发布和网上办事工作
❺ 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目前陕西省文化产业已涵盖了国家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所有方面。主要包括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文化艺术及演出、广播影视、网络文化、文物博览、会展和体育产业。其中不少产业门类特色突出、潜力巨大,在全国居于重要位置或领先水平,极大地拉动了相关产业,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分布和发展,以西安为核心,充分发挥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全省各地坚持依托当地资源,在挖掘开拓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构筑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西安立足省会城市和古城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会展博览、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卡通动漫等产业,突出打造文物-文化-会展-旅游相互促进的新兴产业链。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陕西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文化企业涉及演艺、影视制作、音像、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培训、艺术品展销、对外文化交流等文化产业储多领域。民营影视制作享誉全国。2008年全省共拍摄电影17部,电视剧19部503集,电视动画片3部,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2008年,陕西广电人克服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经营收入年平均增幅超过了22%。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陕西省新近出台了若干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产业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2010年底以前,对新办的广播电视企业,其广播电视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的,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实行前两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筑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为发展重点,以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格局,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产值、税收、从业人数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GDF的增速。到2020年,实现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使文化产业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
中投顾问2009-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❻ 分析西安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说来话长啊,我来做旅游5年,这自5年也是西安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的5年,主要是因为有曲江团队的介入,先后整合打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池、寒窑、大明宫、法门寺、楼观台等国家级景区,曲江可谓西安市包括陕西省目前大力扶持的旅游集团,接下来曲江会继续整合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资源打造陕西唯一一个旅游文化集团,近两年的重点会在临潼国家度假区,楼主可以关注一下,望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