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林区发展旅游设想

林区发展旅游设想

发布时间: 2021-03-14 02:52:19

㈠ 东北旅游区发展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什么

一、旅游来地理环境自 1.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2.便捷的交通运输铁路、内河、海上运输发达第八章 东北旅游区( 概况) 东北旅游区(第一节 概况) 二、旅游资源特征 1.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2.冰雪资源独一无二:冰雕、冰上项目如滑冰、滑雪、冰球 . 3.中西合璧的建筑群.4.生态旅游地域广阔:本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林区和珍惜的野生动物资源。 5.丰富的民族风情

旅游发展规划有那些合理建议

1.必须有特色。现在的旅游区很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吸引游内客。
2.完备的安全保障制度。不要容泛泛的在网上或是完全借鉴他处的制度,应从自己旅游地区特点考虑如何保障安全,真正的让游客感到有安全感。
3.服务区的建设。每一个旅游点都会有相应的服务区,但是怎样做到让游客打心眼里感到满意这是非常重要的。
4.旅游区内的导游一定要有热情和耐心,在介绍景点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干巴巴的只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游客买东西,一定要带游客看些货真价实的东西否则会影响旅游区的信誉。
5.游客意见的回馈。一定要急时的和游客沟通,不要只是把张表格发给游客让他们填写,其实很多情况下表格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只是发给表格很多游客会填写满意,不会有多大意义。
6.特色文化、饮食、娱乐设施的建设。

㈢ 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森林旅游策划,是旅游策划的一种。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策划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远景设计院提出森林旅游发展要随着旅游者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要和森林创新经济学理论和创意休闲紧密结合起来。

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和大众观光旅游一样,森林旅游同样面临着季节性的问题
森林旅游的季节性是由森林旅游产品决定的,受季节性的约束,很多相关旅游产品只能在特定的时段产生,而这个特定的时段称之为产品的可游天数,产品的生产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可游天数。森林旅游所开展的森林探险、森林浴、漂流、温泉疗养、滑雪等活动,很多都是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森林旅游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目前森林旅游产品中文化森林休闲,如森林坐禅、森林生态博物馆、青少年营地等受季节性影响较弱的特色文化项目开发相对较少,这导致先天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森林旅游在后天也没有做到很好的补救,最终致使森林旅游发展的偏差性。
2、森林旅游产品规划力度不够、类型不均衡
这一点从上面所提到季节性问题也能看出来,现阶段森林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主要是普通大众、没有特色的观光产品,具有参与性的、赋予历史文化内涵的度假旅游产品、面向高端市场的新型主题休闲旅游产品以及科考教育、运动体验等参与型森林旅游产品相对匮乏。也就是说目前森林旅游的开发只做到旅游的阶段,没有上升到休闲的层面,更没有合理利用森林的强大作用,因此很多森林旅游目的地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今后森林旅游规划中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更是其产品提升的入口。
3、森林旅游规划中的产品尚需创新,管理体制同样存在缺陷
受区域性的影响,森林旅游项目地之间很难形成凝聚力,而充分利用森林旅游项目来单独创造品牌有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造成景区孤立、分散,未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给游客游览造成不便,降低了前来旅游的兴趣。另外,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森林和旅游在管理体制上的两张皮以及协调上存在的困难致使森林旅游在开发时,制度上存在缺陷,最终导致盲目开发以及开发效率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环境保护上仍存在些许问题
旅游开发的利益性和保护性的均衡一直是旅游业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对于以对环境起巨大调节作用的森林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其本质上应该是保护大于开发,更准确的讲,必须得在有利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开发。然而对于很多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商来说是一个难题,所以在目前各种体制不完善的情况,很多地区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着环境损害这样一个风险,例如开发过程中宾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整体景区的生态原貌,再如,景区运营过程中,为了利益最大化,对于景区容量控制不到位,导致游客对于森林景区的破坏,不但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下去对于整个森林旅游的环境氛围的塑造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今后的开发中要尤为注意这一点。

㈣ 滩涂区发展旅游业需要什么条件

我国现有滩涂面积350多万公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滩涂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场所,自古“营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就与滩涂紧紧相连,现代滩涂开发更是有增无减,新一轮滩涂大开发又掀热潮,政府像参与西部大开发一样重视开发滩涂资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滩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沙质滩涂,还是泥质滩涂,都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感知、期望和价值趋向也在变化,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层次,而是追求更高的旅游层次。发展东部沿海的滩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滩涂资源条件,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省(市)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全国
沿海滩涂面积(104ha)51.3233.876.1528.86217.09
占全国%23.6415.602.8313.29100
浅海面积(104ha)2437814834651523504123802
占全国%19.6911.985.2618.99100
江苏省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块沿海滩涂湿地,总面积达65.8万公顷,江苏沿海滩涂地处长江、淮河、沂沐河三大水系的下游,位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大表1沿海省市海岸线、沿海滩涂和-15m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陆海岸线全长953.8km。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总面积达980万亩,居全国沿海省市之首,主要分布在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内、。与全国沿海各省市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虽然江苏省滩涂面积、浅海面积均处于全国前列(见表1),与北邻的山东、南邻的浙江相比,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却相当缓慢。
一、开发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1.发挥地理优势,形成区域特色
江苏沿海一带有着丰富的滩涂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围垦了数万亩的滩涂,形成了高产养殖基地、农牧基地、盐业基地、以及沿海珍禽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形成了沿海的经济特色。滩涂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良好基地,更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难得的宝地,如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有益。江苏省的沿海滩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自然资源未被开发利用起来。我们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发,不断推出特色生态旅游产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游客的需求。
2.增强吸引力,促进对外开放
虽然江苏沿海地区蕴藏着很大的资源潜力,但是目前处于全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薄弱带,对外缺乏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交通、能源、通讯不发达,被称为全国沿海的“经济洼地”。而通过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为外商来此投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建成便捷的海、陆、空交通和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等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全国沿海的交通枢纽和黄金海岸,就能吸引外商纷纷前来投资或者观光游览,从而促进黄金海岸的建设。
3.产生集聚效应,加速海岸建设
目前整个沿海的潜在优势仅是分散的优势,开发建设还未形成综合优势和效应,许多开发建设项目之间缺乏应有的实质性联系。例如开发旅游项目同开发其它服务项目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而开发建设沿海的滩涂生态旅游,则可把潜在的优势挖掘出来,将分散的优势聚集起来,从而形成聚集效应和综合环境效应,加快黄金海岸建设的步伐。
4.发展滩涂旅游,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江苏沿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明显受到旅游空间容量的限制。其原因是沿江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尤其是太湖旅游区旅游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并呈现出过度利用状态,主要表现在旅游接待人数增加缓慢。同时,沿江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过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例如太湖景点分布过于集中,水体污染严重,从而影响到该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沿江地区特别是太湖旅游区为核心的江苏旅游基本格局已经难以维持江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沿海滩涂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
二、开发建设江苏沿海滩涂旅游的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各异
⑴各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
各自然保护区景观各异,特色鲜明,或以珍禽异兽显示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或以山海磅礴之势令人神清气爽,这些必然会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发展前景广阔。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已建立起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①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丰林场鸭儿荡,占地15000亩。保护区共分为3个放养圈:核心圈面积45亩,中圈1815亩,外圈13140亩。麋鹿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名“四不象”,属世界稀有动物。
②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由射阳沿海滩涂组成,总面积338.7万亩,其中核心区18万亩。丹顶鹤俗称仙鹤,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高尚文雅,属世界稀有珍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盐城沿海滩涂素有“丹顶鹤第二故乡”之称,为丹顶鹤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栖息环境。
③云台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市郊,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为江苏第一高峰。云台山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林木苍翠,花果满山,云气蓊郁,成为苏北平原上自然植被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植被岛”,被誉为“东海第一胜境”的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⑵海岸风光
江苏沿海地区海岸线长,风光优美,从地质类型上分基岩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两种。基岩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境内,是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理想选择,集生态观光、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而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苏北盐城境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备资源,可以作为南淤北蚀、辐射沙洲等多种景观开发。多姿多彩的海岸景观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体验海的神韵,一睹海的风采。
⑶生物奇观
江苏沿海滩涂宽阔平坦,土层深厚,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不少生物奇观可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在辽阔壮观、一望无垠的滩涂风光带上,滋生着品种各异的海产品和滩涂动植物资源。盛产青蛤、泥螺、文蛤、四角蛤蜊等贝类,以及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其中由于底栖动物的埋居深度较浅,即使没有赶海经验的游客,也可以进行采捕活动。南通现已开展名为“海上迪斯科”的采贝娱乐旅游项目,反响很好。潮落后滩涂上随处可见泥螺、锥螺、寄居蟹等,可开展以“风采渔民”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让游客与渔民们一起下海采集海产品,体验渔村生活,感受渔民乡情和海洋渔业文化。
⑷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以其特有的风貌,具有特殊的作用。沿海地区人民长期以渔业、盐业和农业为主,自古民风淳厚朴实,长期形成的民俗风情极富旅游项目的开发价值。以盐城为例,民俗风情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岁时风俗。当地的渔民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自发举行龙舟竞赛活动。这种海滨渔民的龙舟竞赛活动从“龙舟”的装饰到队员的服饰,从竞赛的规则到设置的锦标,都与湖南、广东等地的赛龙舟活动有较大区别,地方特色浓郁。此外如春节、元宵等节气活动很多,不再一一介绍。②生产生活习俗。海边渔民出海打鱼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极为严肃庄重,农民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场合穿戴的服饰也很有观赏价值。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极易引起旅游者的陌生新奇感,是开发旅游业很好的人文资源。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江苏海岸带处于我国海岸中心部位,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沿海南北交往的通道与枢纽。东陇海铁路横贯本区北部,它东起连云港,途径中原,向西抵达我国大西北,是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对外门户和经济贸易重地。江苏沿海南隔长江与苏州、上海相望,地处黄金水道的咽喉。东出黄海,可达国内外诸多港口;西有长江与中上游城市相连。宁连、宁通高速公路将本区与省会南京连接起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3.客源稳定,市场广阔
双休日的实行、高速公路的开通,沿海周边城市,包括上海、苏锡常、南通、扬州、合肥、芜湖、杭州等均已进入二日(三日)游的地域范围。交通活跃、休闲时间的增加、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能带动江苏滩涂生态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抓住机遇,开发沿海滩涂旅游,创造新的旅游热点,把丰富的客源变为现实的旅游收益。并且紧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客源市场稳定可靠。同时,连云港地区又是最接近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海滨区域,其经济腹地占全国国土面积36.5%,总人口的24.5%,是华东、西北、中原等十一个省区最便捷的出海口,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带动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居民到江苏沿海地带旅游。
4.政策稳定,环境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加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欣赏口味的提高使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对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的大环境十分有利。连云港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南通是长江北第一个大型港口城市,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素有“扬子第一窗口”、“江海明珠”之称。
5.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在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滩涂的开发建设项目历来十分重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沿海滩涂旅游开发在资金、土地、投资环境等多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和优越的前提条件,而且沿海地区人民早就盼望把沿海一带建设成黄金海岸,对加快滩涂开发建设举措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并予以大力支持,投资旅游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群众闲暇之余对旅游、休闲、娱乐的渴望等,均将成为滩涂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启示我们:沿海滩涂旅游开发时机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加大力度,使其水到渠成。

㈤  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构想

1.河南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内涵

()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A.旅游的区域重心向东方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扩大,旅游市场的重心开始从欧洲、北美东移,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亚洲是近十年来国际旅游比重上升最快的地区,增长势头仍在继续。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国际旅游达10亿人次,旅游业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亚太及非洲、拉美地区可能以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B.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内涵的追求开始发生一种质的跨越。游客更加重视在清心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增加知识、清除疲劳,那些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逐渐转变,被集文化、娱乐、观光、疗养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代替。旅游观念的转变,为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C.旅游客源趋于分散化

“旅游无限化”是国际旅游界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无限化理念的可贵之处,是打破了传统旅游项目、旅游景点独霸市场的局面,标志了旅游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旅游无限化”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负担的加重,特别是城镇市民中的年轻一代,为逃避喧啸、寻求刺激,在回归自然中获得解脱的心态日趋增长。猎奇、探险、攀岩、登山、蹦极及科学考察等参与性项目,已经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无限化”的提出是对传统旅游业的挑战,同时也给旅游业寻求新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2)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河南“十·五”计划中的旅游产业导向

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旅游业作为消费品生产的重要部门,具有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汇能力强、投资见效快的特点。河南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应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施旅游经济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在必行。因此,河南省第九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指出: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预期‘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

为此,我省旅游产业政策可以理解为:实施政府主导、适度超前、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旅游战略,在规模和效益上推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增长,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B.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追求

把旅游作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具备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吸纳力强的客观条件。依据旅游业开放性的特点,利用加大投入来实现超前于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是适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旅游消费的需求,达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目标的惟一选择。

C.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

WTO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河南旅游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勇敢地走向国际大市场。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就是要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旅游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就是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建立有序的科学规划、营销和经营管理体系;引用借鉴旅游业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研究掌握市场营运规律和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格局内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取得驾驭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动权。

D.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蕴涵之深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就为实现省委省政府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为创造国际名牌、国内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焦作、西峡、登封、林州、济源等县市,是近几年涌现出的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成功典范。典范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实施“旅游立市”的结果。它们把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促建设的发展轨迹。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建成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实施我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有借鉴意义。

总之,河南旅游业应以现代化的面貌展示古老黄河文化的风采,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2.河南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展开

(1)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概来塑造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中,“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哈拉巴文化》是幼发拉底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体现。发育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洛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此,就展现中国华夏文明而言,中原《河洛文化》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应该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慨来塑造。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新近推出的“黄河之旅”是一部颂扬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史诗,是河南旅游开创国际名牌线路的开始。在产业形象塑造方面,首先应揭示“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使之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摩诃婆多》和《罗摩衍娜》齐名。线路规划应力争保持黄河文化的完整性,可适当向西延伸至西安,向北延伸至安阳。景区建设要充分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论断的现实意义,向世人展示华夏文明从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阶段内的历史演进过程。

(2)勘查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议

建议在河洛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羲氏、燧人氏、女娲氏及尧、舜、禹为代表的远古文化旅游项目;

b.以阳城、黄台、稍柴为代表的夏文化旅游项目;

c.以商丘、郑州、安阳为代表的商文化旅游项目;

d.以洛阳、三门峡为代表的东周及春秋文化旅游项目;

e.以赵长城、魏长城、楚长城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旅游项目;

f.以禹贡河、汉志河、明清河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旅游项目。

建议在河洛地区强化开发的项目有:

a.商丘商祖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开封宋都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郑州商城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安阳殷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e.新郑黄帝故里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f.灵宝黄帝筑鼎原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g.巩义宋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h.孟津汉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i.洛河河图洛书及伏羲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j.陕县虢国贵族墓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k.邙山黄河游览区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3)以“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的标准来锻造河南旅游精品

在当今世界,许多旅游胜地的形成(如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亚喜马拉雅高山雪域等)都是利用独居特色的自然资源,开展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旅游项目而著称于世的。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世界范围内最典型的陆内碰撞造山带,地质学界将其命名为“中国中央造山系”。河南境内的伏牛山是中央造山系的东延部分。她的靓丽之处在于构成我国南、北及东、西四方气候区带、生物区系、地质地貌单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天然过渡边界。其自然资源具备了组建世界级“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客观条件。“伏牛之旅”可集休闲观光、科学考察、猎奇探险为一体,并与“黄河之旅”南北呼应,展示出河南旅游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地质旅游项目;

b.以宝天曼高山植物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

c.以丹江口水上运动场为代表的体育旅游项目;

d.以栾川钼矿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项目;

e.以楚长城遗址考查为代表的探险旅游项目;

f.以黄花墁、五垛山花岗岩峰丛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g.以玉皇顶、龙池墁、桦树盘变质岩峰岭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强化开发的旅游项目有:

a.白垩纪恐龙蛋化石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淅川楚祖文化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南阳东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链接工程;

e.伏牛山旅游景区链接工程。

(4)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强化区域联动、提高感知质量,是行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决定因素。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经济文化现象,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界,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组建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规模型旅游精品热线,乃是重中之重。

建议创建国际品牌旅游产品地域合作范围:

a.黄河之旅 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商丘、三门峡、安阳等地区;

b.伏牛山之旅 包括南阳、洛阳、平顶山等地区。

建议国内品牌旅游项目地域合作范围:

a.天中山之旅 包括驻马店、漯河、周口等地区;

b.太行之旅 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区;

c.红色之旅 包括信阳、驻马店等地区。

(5)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

鉴于河南各级政府已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区域基础建设应为旅游开发提供有利的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规划上应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把城镇基础建设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建设项目以特定的旅游功能,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加强“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城市文化”的培育,实现社会环境的安全有序、经济环境的合理公平、人文环境的热情友好,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建议作为旅游城市重点发展的地区有:

a.郑州市,登封市、巩义市、新郑市;

b.洛阳市,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新安县、孟津县;

c.开封市,兰考县;

d.商丘市,民权县、永城市;

e.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市;

f.安阳市,林州市、汤阴县;

g.鹤壁市,浚县、淇县;

h.新乡市,辉县、卫辉市;

i.濮阳市;

j.焦作市,博爱县、沁阳市、温县;

k.济源市;

l.平顶山市,鲁山县;

m.南阳市,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南召县、桐柏县;

n.信阳市,新县;

o.驻马店市,遂平县;

p.周口市,淮阳县。

建议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的项目:

a.宁西高速公路,信阳—南阳—西峡段;

b.许南高速公路,平顶山—鲁山—栾川旅游线、云阳—南召—宝天曼旅游线;

c.洛平高速公路,嵩县—车村旅游线;

d.郑少高速公路,登封—嵩县旅游线;

e.伏牛山旅游环线高等级公路;

f.伏牛山地质剖面高等级旅游公路;

g.郑州—桃花峪水库。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㈥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景应怎样规划

让清远温泉走向世界促清远旅游整体提升

———陈家记市长就温泉节答记者问

关于第二届温泉节记者:温泉作为广东的拳头产品,不仅能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也能提升广东独特的温泉文化品牌。温泉在清远旅游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2007年6月,清远的温泉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请简单介绍一下清远温泉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清远旅游乃至广东旅游的地位?

陈市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的温泉资源仅次于西藏、云南,在全国名列第三。清远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温泉资源得天独厚,经中国矿业协会专家勘察,清远的温泉资源位居广东之首,现已发现温泉资源24处,分布在全市各个县(市、区)。

清远温泉的发展历程,还得从清新温矿泉说起。1998年,全国首创的大型园林式露天温泉度假区———清新温矿泉度假区建成并正式向游人开放,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在此带动下,清远的温泉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至今,全市有20多个企业在经营温泉旅游项目,以天然温泉、原生态环境为依托,集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体育运动、商务会议于一体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温泉景区、度假酒店有10多个。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旅游市场已由过去的观光型、简便型等单一型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文化生态型、体育探险型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温泉旅游因集疗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符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在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倍受人们青睐,清远温泉也因此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在清远旅游业中,温泉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几年,清远的温泉旅游在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两项指标中约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清远仅温泉旅游一项,全年接待游客预计可达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为13亿元人民币。温泉旅游已成为清远,乃至整个广东旅游业中名副其实的拳头产品。

记者:去年首届温泉在阳江举办,今年第二届国际温泉节落户清远,将在哪些地方有所突破?世界级温泉专家云集于此,又将对清远旅游业发展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

陈市长:有了首届温泉节的宝贵经验,我相信,今年在清远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温泉节一定会新的突破。这些突破,我认为将体现为“三个更”:一是准备更充分。今年5月份,省旅游局批准我们的申请,同意本届温泉节在清远举办。6月,清远市政府就专门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各项筹备工作。之后,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紧锣密鼓做好温泉节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20日,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在广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公布了温泉节举办的各项具体问题。从开始筹备到温泉节开幕,历时近半年,时间安排和各项工作准备十分充分;二是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本届温泉节的内容包括:国际温泉学术报告会、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大赛、广东温泉旅游生活展、体验温泉普及月、《泉在广东》书刊首发、文艺表演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三是水准更高。本届温泉节我们不仅邀请了温泉企业界的行家里手、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还邀请了国内及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外温泉专家学者来参加。这么多世界级的温泉专家云集温泉节,共同研究探讨温泉旅游发展大计,使本届温泉节的规格、水准更高。

这次温泉节能邀请到这么多高水平的专家,不仅能促进清远与国内、国际温泉旅游界的企业家、专家朋友们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清远的知名度,而且,这些专家带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将开阔清远各界,尤其是旅游界的视野,使我们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进一步创新观念、创新规划、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推动清远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记者:据了解,“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的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入围者,将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温泉礼仪、公关等系统课程的培训,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评选?您心目中合适的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是怎样的?

陈市长:开展“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评选活动,我觉得这也是本届温泉节的创新之举。这样的评选,其实也是一种旅游促销手段,是对广东温泉的宣传与推介,它对进一步扩大广东温泉的品牌效应,提高广东温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广东温泉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广东温泉形象代言人”,我认为,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要有较为深厚的旅游文化和温泉文化知识;其次是要熟悉广东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历史和现状;第三是要热爱旅游事业,尤其是温泉旅游事业。当然,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仪表仪态,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代言人,才能代表文化底蕴深厚、热情开放的广东,才能展现广东温泉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作为温泉节重头戏的国际温泉学术报告会落户清远,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清远温泉的国际地位。您认为,清远温泉能走向国际水准的最大优势是什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改进?

陈市长:清远温泉能够走向国际水准的最大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资源优势。全市五县二市一区都有温泉资源,储量居广东省首位,而且清远温泉水质优良,含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二是品牌优势。近年来,我市打造了多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温泉品牌。其中,清新温矿泉是全国首个温泉类4A级景区;去年,清远荣获全国首个“中国温泉之乡”称号;今年6月,清远温泉又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景区”,是广东唯一入选景区;三是环境优势。清远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002年就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最近,清远又荣获“中国宜居城市”、“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眼中最具魅力的休闲度假之都”称号。这些,都是清远温泉走向世界的强大优势。

但是,清远温泉要达到国际水准,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品位与档次。清远温泉项目还比较零散,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档次的温泉景点还不多。必须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目前各地相对散乱、各自为政的温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完善配套设施,做大做强温泉品牌。同时,要大胆开拓思路,挖掘潜力,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和推出一些新、奇、特项目,进一步丰富温泉旅游的内涵,提升温泉旅游品位;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制定包括温泉旅游在内的旅游行业标准,大力推行旅游合同制和同业诚信公约,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抓好导游队伍管理和购物环境治理,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以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游客;三是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充分利用外事、侨务、对台、文化、出版等对外渠道,加大清远温泉的宣传推介力度。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举办或承办各种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展览、赛事等大型活动,集聚人气、积累经验,提高清远温泉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旅游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关于清远旅游记者:“第二届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在举办之初,有很多市都希望竞选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请问您们有何旅游资源及特色优势,争取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

陈市长:今年初,我们就有举办清远温泉节的计划,后来,我们得知省要举办第二届国际温泉旅游节,市委、市政府认为这是做大做强清远温泉旅游、提升清远知名度的大好机遇,就向省旅游局申请举办第二届广东国际温泉节。能够争取到此次活动的举办权,既体现了上级部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清远的支持与厚爱,同时,也充分证明,清远具备举办全省第二届温泉节的独特优势。除了刚才所说的温泉旅游优势之外,清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一是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清远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湖光水色和民族风情,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温泉、漂流、山水、奇洞、风情等五大品牌和五条旅游热线,是广东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四大热线之一。来清远旅游,可以寻幽访胜、休闲度假,也可以探险健体、品味民俗风情。清远一年四季都有旅游项目,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二是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清远地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距广州市区仅60公里,是广东与内地市场连接的经济走廊,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清远交通基础设施完备,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大、小北江通达港澳,市区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特别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及其配套设施清远客运站、清连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的相继动工建设,使清远形成了"海、陆、空"齐全的发达交通体系,来清远旅游轻松畅快。三是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丰富。近年来,清远相继成功举办了世界飞碟大赛、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阳山四驱越野车节、清远国际漂流锦标赛等国家级和国际性活动或赛事,积累了举办大型活动的宝贵经验。我相信,本届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定在清远举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清远有优势、有能力、有信心将这届温泉节举办好。

记者:打造旅游产业链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清远将如何利用温泉优势,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陈市长:打造旅游产业链也是清远今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清远目前有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点)70多处,但仍是“星星多,月亮少”,存在各自为政、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温泉作为我市旅游的重头戏,我们将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强,并充分发挥它的品牌效应,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格局和部门、行业壁垒以及区域限制,通过合并重组、发展连锁企业、统一冠名、集中发展等措施,围绕做大做强温泉产业,将“漂流、生态休闲、溶洞奇观、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链,推动整个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及旅游部门的主导作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布局上加强引导,促进各景区景点加强协作与配合,使同类型或相关联的旅游项目集中发展、连片经营,在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的同时,发挥旅游整体效应,实现景区景点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提升清远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记者:为了促进清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你们在优化当地旅游环境上有何措施?未来清远两、三年内旅游发展有怎样的大体规划?

陈市长:在优化旅游环境方面,我们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继续开展旅游创建活动。通过大力开展“创优”、“创强”和“创A”活动,推动旅游景点档次的提升、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连州市、英德市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清新县在荣获广东首个“旅游强县”称号之后,又马不停蹄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佛冈县、连南县也计划在明年初启动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资源特色县”活动;各旅游景区(点)也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4A级以上景区(点)活动,到2010年,预计全市将创建10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二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景区景点的管理,坚决打击欺客宰客、随意降低服务标准等行为,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服务行为。健全旅游安全体系,确保游客的健康与安全;加大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是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创造整洁、舒适、卫生的城市环境。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新时期清远人精神,提升市民素质,使人人都成为旅游的形象大使。同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大力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游客来得安心,玩得开心,走得放心。

在旅游发展规划方面,今年上半年,清远市政府投入上百万元,请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重新编制了《清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发展全市“一盘棋”的要求,围绕打造“漂流、温泉、山水、奇洞、风情”五大品牌,对清远今后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对清远北江至英德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规划。总的来说,清远今后的旅游发展要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旅游项目要突出清远的特色,体现清远的个性,展示清远的文化内涵。我相信,随着旅游总体规划的实施,清远在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旅游形象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创新,清远的旅游业在未来两、三年内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记者: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传播很好的载体。清远温泉业及旅游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应该做到什么来促进?

陈市长:邵局长对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令我们深有同感。不管是温泉业,还是其他旅游业,没有文化的交融是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近年来,为丰富我市温泉业及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我们重建了千年古刹飞来寺,开发了连南千年瑶寨,在阳山修建了韩愈纪念馆,在清新县修建了陈可钰将军纪念馆,还有碧桂园的“故乡里”,把历史文化、古迹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等融入到旅游之中,提升了清远旅游的品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清远就有两处地方被道教列入天下七十二福地,一处是十九福地飞来峡,另一处是第四十九福地连州的抱福山,这在广东省也是仅有的。今后,我们将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清远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将人文历史、饮食文化、风土人情融入旅游产品中,赋予旅游项目以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塑造具有清远个性魅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充分发掘清远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的特点,打造文化精品,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使其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交融。

㈦ 山区适宜发展旅游业吗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山区,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最佳选择是发展林业,这样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㈧ 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林区总体发展方向定位

1、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进行了科学定位。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了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了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了林业以基础地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赋予了林业以主要地位。这就明确了林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新时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2、林区生态作用不可替代。大兴安岭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之一,也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有林地面积653.2万公顷, 占黑龙江省的37.1%, 占全国的4.1%。大兴安岭山脉及其森林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是东北松嫩平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两大集水区内的大小河流500多条,年径流量149亿立方米,为流域内的广大地区提供着宝贵的生产生活用水,维系着“两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同时,大兴安岭林区又是我国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 区内有各类植物966种,各类动物325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54种,珍贵植物38种, 区内还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7个省部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3、资源状况呈明显恶化趋势。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我区活立木总蓄积由开发初期的7.3亿立方米减至5.2亿立方米,减少27.4%;可采蓄积由4.6亿立方米减至1.3亿立方米,下降68.5%。其中,商品林区内的成过熟林蓄积仅有3,334万立方米;开发初期的南部林缘已向北退缩140公里,在东南部形成了大面积的无庇护的三角形干旱、半干旱地带;寒温带针叶林湿地也由开发初期的80多万公顷减至41万公顷。洪水、沙尘、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次数呈上升趋势。同时, 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 区内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锐减,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特别是由于我区气候寒冷,林地生产力低,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资源破坏容易,恢复十分困难。

4、坚持建设生态林区的定位。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国土生态安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区可采资源锐减、林木生长缓慢、森林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要顺应国家对林业主导需求的转变,及时调整和明确我区林业发展方向,把大兴安岭的未来发展定位在建设生态型林区上,这是我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这一定位对于我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定》,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加快经济发展,实现林区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

5、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按照生态林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天保工程实施方案,逐步扩大公益林保护区面积,争取把大兴安岭林区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区,实行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尽快扭转森林资源逆向演替的局面。通过森林分类,调整林业资源经营方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调减木材产量,直至全面停止主伐生产,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乙建立以家庭管护、机动巡护和木材检查站为主的“三道防线”, 严厉打击偷拉私运、滥砍盗伐的不法行为;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长效治本机制,避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6、抓好植被恢复工程。对采金采煤矿体、荒山荒地、岩石裸露地、退耕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等无林地,按照适地适树、见缝插针的原则,采取人工促进为主、人工更新为辅等方式,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争取用10年的时间完成迹地更新和宜林地造林任务,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遏制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林缘退缩。

7、抓好森林质量优化工程。科学、合理经营天然中幼林和人工幼林,通过及时抚育等人为措施,努力优化和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生长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一般限伐区的森林,以培育为目的进行更新和抚育采伐,在促进森林恢复的同时,生产一定数量的木材产品。生产时要依法、依规程作业,保证伐区作业质量。

8、抓好“两江”源头生态建设工程。对“两江”源头内生态功能低下的无林地、疏林地、护岸林、国防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切实搞好综合治理,建设护岸生态体系,保障国土安全。对重点区位的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遏制“两江”源头植被的破坏,使其充分发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功能。

9.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按照依托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动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发展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思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保护、监测站点的作用,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扩大森林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面积,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在提高已批复的9个国家和省(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嫩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同时增加物种引进、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驯养与合理利用项目。建立以森林、湿地、河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为主体,集保护、旅游、科研、生态建设于一体,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具有自养能力的自然保护网络。

10、抓好城乡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要把城镇乡村绿化美化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与城镇周边的荒山 造林结合起来,逐步提高绿化质量和档次。要对道路建设与绿色通道建设统筹规划,做到道路建设和改造到哪里,就绿化到哪里,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林区的生态文明程度。在城镇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中,要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形—式,鼓励军队、社会团体、机关、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造林,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镇和乡村、各单位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义务植树责任体系,使义务植树成为林区人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