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颐和园的特点
有其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
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
“虽由人造,宛自天成”.
B. 颐和园的特点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园中的长廊、石舫、佛香阁、宝云阁、大戏楼、十七孔桥、玉带桥等建筑堪称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全园分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华丽雄伟,气势磅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湖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 历史遗迹。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智慧海在万寿山巅。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C. 北京颐和园有哪些特色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 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 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 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 “园中之园”。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移用海军经费约3000余万两银子,重加修建,取“颐养冲和”之意,改清漪园为颐和园。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重修,即成现在的规模。辛亥革命后属溥仪私产,1914年由逊清皇室售票开放。1924年辟为公园。1949年后成为北京主要游览点之一。
现在的颐和园是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总面积290公顷。全区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和风景浏览区三个部分。政治活动区以仁寿宫为主体,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风景浏览区是以万寿山为中心,分为前山、昆明湖、后山三部分;乐寿堂是其寝宫。颐和园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长廊728米,彩画8000余幅,是其它苑圃所不可及的特色和长处,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胜之一。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造园艺术的特色在于: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但它的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颐和园里有许多景点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游颐和园建议你最好从东宫门开始。东宫门是正门,门外的牌坊经过修缮,重展秀丽风采。门口有两只造型生动的铜狮,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东宫门台阶正中,有一块龙云石,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精致、活泼。 入门西行,过仁寿门,这一部分都叫东宫门内。主要建筑有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等。 仁寿殿原名叫勤政殿。1890年重建时,为了迎合慈禧希望长寿的愿望,根据"仁者寿"的古语,改为仁寿殿,它是慈禧在园里召见群臣和处理国事的地方。您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珍贵古物。如商代的青铜器皿,翠鸟羽毛粘贴的洞庭风景,天然树根雕刻的狮子,200年前的国产镜子…… 长廊,全长728米,是我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廊子。长廊顶部有彩画14000多幅,有“画廊”之称。
前山部分主要有排云殿、佛香阁等景区,是全园的中心建筑群,建筑形式丰富而辉煌华丽。 佛香阁是中国古建楼阁的代表作,是颐和园的标志,高21米,建筑在20米高的石砌台上,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顶为八攒尖式。阁内二至三层有旋转式楼梯,登阁远望,西郊景物尽收眼底。 排云殿是全园的精华汇集之处。它的最前端是位于湖岸的一座牌坊,南北两面题着:“星拱瑶枢”,“云辉玉宇”。在牌坊和排云门之间,有四季常青的柏树,还有12块形状不同的太湖石。有的象虎,有的象龙……据说是按照12属的形象选择出来的。门前两侧分立着两只精美的铜狮。进门正中为排云殿,建筑居万寿山中心,是慈禧接受百官庆寿朝贺的地方。殿前丹陛平台,绕以石栏,上列铜龙、铜凤、铜鼎。台下有铜缸及露陈座。当年,石座上陈设青铜器,以示皇家之富。
后山部分的景色与前山不同:前山豪华;后山幽静。 后山山路盘旋曲折,山下流水清澈,山上松柏郁茂,灌木丛生,颇有江南情调。主要的建筑有:景福阁,苏州街,谐趣园等。 景福阁是慈禧赏月赏雨的地方。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街的南北两侧店铺依山而建,面水开业,现已重新修复,游客可兑换清朝式铜钱购货,展示了仿古旅游江南商镇的风貌。 谐趣园为“园中之园”,具有江南庭院风格,其趣有三:声趣、楼趣、桥趣。 后山还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丁香廊”。春天来临的时候,丁香花盛开,香气袭人。 南湖部分:昆明湖上有一座南湖岛,龙王庙位于南湖岛的中央,远远望去好像一座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连接龙王庙和东堤的那座十七孔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桥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狮子544只。桥全长150多米,宽8米,由十七个卷洞组成,桥的两头有4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生动。桥东的廓如亭,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居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之冠。东岸有一只铜牛,卧置在刻有波浪的青石座上,牛背上篆刻有清乾隆御笔《金牛铭》,意为镇压水患。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国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9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D. 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
颐和园的特点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4)颐和园的旅游资源类型扩展阅读: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占地面积290.8公顷,水面(昆明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
1、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E. 颐和园有哪些特点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颐和园的设计还集中了全国的主要名胜景区。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芦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的。
对外宾旅游路线的建议:进东宫门参观仁寿殿后——往北拐(右手)三百米,走10分钟,经“紫气东来”城关到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修建的,是最能代理中国园林特点的,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与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整体特色也不同,因外宾对中国园林和江南园林了解很少,所以建议一定不要遗漏,外宾在此经常表示赞美。参观谐趣园然后到昆明湖——玉兰堂——乐寿堂——长廊——排支殿景区——石舫——为了节省时间紧可出北如意门,不要去苏州街了。
在后湖的西段,有一处湖岸两边怪石高耸,是仿长江三峡的景色。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
F. 颐和园景区的划分是怎样的考试题简答
颐和园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几个时期。1750年至1913年期间,清漪园(光绪时改称颐和园)一直是皇家圣地,百姓没有机会进入、游览。
1913年起,清朝退位、民国成立,颐和园开始对外有选择的开放,主要面向的是军政界和学界人士。
1949年解放后,颐和园的管理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7年颐和园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大跃进及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园区管理受到了冲击。直到1979年起,颐和园的游览与开放才真正逐步走入正轨。
各具特色,景区格局初露端谜
颐和园在1913年对外开放时,终于有机会揭开神秘的面纱。根据当时的管理文件《瞻仰颐和园简章》记录,园区每月只开放三天,排云殿、南湖岛、谐趣园需要另外购票才能进入。
直到1979年,园区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合作,编辑出版了《颐和园导游解说(试用本)》。当时,颐和园的游览路线还停留在“一条线、一个点和一个面”的初级阶段。一条线指由东宫门到西如意门一线,一个点指谐趣园,一个面说的是昆明湖。
1984年,园区加强了对两个主要游览区域的维护和修建,一条是知春亭经长廊到石舫沿途,另一条是东堤和西堤。景区的格局初露端谜。
2002年,穆景元和建华编著的《颐和园沧桑史话》中,将园区分为三个区域,就是宫寝区、生活居住区和游览区。
2006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颐和园志》中,对颐和园的布局概述包括了宫庭区、前山、后山及湖河沿岸。
2008年出版的《颐和园导览》由颐和园管理处编著,将园区的划分又进一步细化。包括了宫苑、前山、画廊、明湖、南湖、后山后湖、园中园和西部景区等。
2009年夏成钢先生出版了《湖山品鉴——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书中将园区分为七个区域,包括朝政宫寝区、前山景区、东部景区、后山后溪河景区、西部景区、昆明湖景区和耕织图景区。
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颐和园》中,作者贾珺对园区的划分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等。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让颐和园的景区格局逐步显现,也为游客理清了各有侧重的旅游线索。同时,这些景区划分的陈述,也显示出颐和园作为一座世界知名的园林,在事关游览线路和游客规划出行计划方面存在的小小不足。
考虑到景区的科学划分,涉及到很多方面,名称的标准化、旅游线路的规划、游客游览出行的便利程以及园区内大量景观、文物的定位等等,都需要有一个确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命名与规划,以减少因为人为判断、描述不同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前辈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颐和园景区进行一个明确且固定的定义,着眼点主要是简洁、好记,尊重历史,尊重民间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标准规范的需求。
举例来说,颐和园可分为“六大景区:,就是:中轴景区、湖景区、山景区、长廊景区、殿堂景区和耕织图景区。一个山景区,其中还包括了前山与后山,东山和西山。通过山的属性很容易识别,同时依山而建的园林景观也易于汇总,便于比较。同样,一个湖景区则又可细分出明湖、南湖、西湖和后湖(后溪河)。即尊重了历史的延续,保留了当初乾隆建清漪园时对西湖情有独钟的偏好,又兼顾了如今园区内湖景区的现有格局,不同大小、方位的湖区在统一的景区内兼顾了个性化的特征属性,保留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非常希望听到各界专家、爱好者的建议和意见,如果能够由此推动,建立起颐和园景区的分类规划,则可称的上是幸事一件。
G. 北京旅游资源的特征
基本类型就是人文景观,比如天安门,颐和园,四合院都是人造景观,分布特点就是比较集中,都在北京市区
H.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又称清漪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按照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景色极具优雅,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区域概览
颐和园规模宏大,全园可分3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为主的苑园游览区。
整个园区约四分之三为昆明湖所占据,湖畔有亭、台、楼、阁、廊、榭等建筑物百余座三千余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等皆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也是游览颐和园不可错过的地方。
泛舟昆明湖
游览颐和园,除了参观金碧辉煌的殿堂建筑,乘坐景区内的游船,泛舟昆明湖上,既轻松惬意,又不误观光赏景。园内有游船码头8个:八方亭、文昌阁、玉澜堂、排云殿、石丈亭、铜牛、石舫和南湖岛,5种不同类型的游船:脚踏船、手划船、电瓶船、龙船和大型画舫。游船价格路线各异,可各取所需。
园内餐饮
颐和园面积较大,完整的游览完至少要4-5个小时。逛得累了饿了,可以坐下来补充下能量。园内共有三个快餐亭,分别位于知春亭、排云殿东九间和石丈亭处,主要经营日常饭菜和面食,价格相对来说还算公道。
如果想要应景儿,园内还有一处专营宫廷御膳的老字号饭庄:听鹂馆,在那里可以品尝到具有宫廷风味的食物,不过价格就比日常菜贵一些了。
开放时间:
旺季(4-10月):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最晚离园时间20:00。 淡季(11-次年3月):大门开放时间7:00-17:00;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最晚离园时间19:00。
门票信息:
旺季30元,淡季20元。园中园门票(不分淡旺季):德和园5元,排云殿-佛香阁10元,苏州街10元,文昌院20元。联票:旺季60元,淡季50元(含大门票、园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