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 2021-03-15 05:33:27

㈠ 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培植新增长点的潜力和优势
资本实力。经济的蛋糕做大了,创新的底气才充足。尤其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创新动力明显增强,新增长点处于加速孕育和扩展的过程。诸暨处于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的后工业化时期,块状经济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大的逐利欲望和扩张需求,推动现阶段产业结构的更新和演变,引发区域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科技基础。诸暨的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七位。日前通过对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等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诸暨已位居全国县级市创新能力第五位。人才资源、企业研发经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加速了信息、产业、人才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科技支持。
宏观背景。从政策导向看,中央在采取适度从紧政策的同时,仍将对国家的鼓励类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尤其是加大了对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优化产业结构,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提供政策支持。诸暨作为改革的先行区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将更多更快地把握到政策和环境带来的机遇。
二、培植新增长点的理念和思路
善于彰显特色,寻求增长突破。诸暨有形资源的约束已触及天花板,传统以资源依赖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产生的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要立足市情,充分激活区域位置优越、块状特色明显、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机制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等方面沉寂的无形资源,通过整合提升,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尤其要顺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注重挖掘名人、名胜、名居、名品等具备典型区域人文品牌特征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与文化大市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中寻求新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
善于“无中生有”,激发增长潜能。新一轮经济发展亟待新的产业来支撑。而诸暨在选择产业发展模式上恰恰具备了多宜性和可塑性。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学会“先吃螃蟹”,以发散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和大胆的实践实现“腾笼换鸟”。改革开放初期,浦江没有水晶产业,义乌没有小商品城,德清没有钢琴制造业,昆山没有电子信息产业,诸暨也没有电脑刺绣机和环保基地,如果当初只是一味沿袭原有产业板块和增长惯性,就可能错失良机。当然,寻求新的增长点不等同于好高骛远,盲目效仿,要依据产业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来进行大胆地选择、探索和培植,实现新一轮的嬗变。
善于创新思路,拓展增长空间。在经济发展环境和模式处于同质化的时代,如果能创新思路,另辟蹊径,就能柳暗花明,抢占先机。在结构调整方面,要突破原有的增长路径,实现从产能扩张型、劳动密集型和存量增长型向技术扩张型、资本密集型和增量增长型的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既强调工业的带动作用,又充分拓宽一、三产业的发展潜力,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的渗透与融合,提炼和挖掘出新的增长动因。在模式转型上,要克服一味地求高求大求特,应立足产业基础,通过科技的创新、品牌的开发、工艺的改进、产业链的延伸来走内涵提升之路,开辟差异化竞争新优势。 依据国家的鼓励类政策导向,结合诸暨实际,在强化“工业立市”、做大做强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选择所占比重偏小、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势头看好、增长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五类产业作为培植新增长点的突破口。
依托新的需求倾向,培植消费性服务业。相对于许多发达县市而言,消费对诸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消费外流倾向明显,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动来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培植新的消费增长点已成当务之急。重点从三大消费性产业中寻求新的突破:一是引导品牌消费。要找准品牌消费、多元化消费这一定位,引进和培育餐饮、居住装饰、休闲娱乐、百货、汽车等行业的品牌连锁店,推广新型的经营业态,并将触角向农村延伸。二是促进旅游消费。以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业商贸旅游、城市晚间休闲娱乐为载体,培育开发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健身养生为内容的新型旅游产品,打造“诸暨·西施故里休闲胜地”的主题形象,以个性化、特色化来吸引旅客资源。三是激发婚庆消费。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诸暨“玫瑰产业”的不断壮大。要延伸婚庆这条产业链,带动整个消费服务业的发展。
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培植文化创意产业。诸暨作为西施故里,越国古都,是一块亟待挖掘的文化投资创业宝地。文化产业能耗少,污染小,附加值高这些特点,也恰恰与诸暨的发展实情相符合。要重点从三方面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一是开辟生态影视基地。要充分利用诸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品、名人、名胜、名居等地方文化资源,借助新景点开发和影视制作等手段,进行艺术塑造和包装,使得诸暨的山山水水变得更为“值钱”和“出名”。二是搭建文化创意平台。最新的《绍兴市产业导向目录》将文化创意第一次列入鼓励类项目。适时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筹建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诸如“文化创意协会”和“文化创意平台”等方面的创意集聚点,完善创意产业链,鼓励现有的文化经营组织和规模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塑造、品牌研发、产品包装、节会策划、经营理念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三是完善演艺组织。诸暨被誉为“全国篮球之乡”、“体育强市”,诸暨越剧的产业根基更深。为更大程度激活这些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经济增长点,要参照当今国内外的新颖的组织管理理念,采取“企业化管理、品牌化运作”的模式来经营演艺活动和赛事,以激活市场、做强做大。
依托“学在诸暨”的教育品牌,培育教育产业。诸暨“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学在诸暨”的教育品牌,形成全国独有的“诸暨现象”。目前在诸暨就读的外地学生达2万多(不含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民办教育优势更为突出,仅三所民办学校一年的费收就达2亿多元,有700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美国、韩国、印尼、西班牙、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外籍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诸暨教育产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吸引民间资本、扩大就业以及由庞大的教师群、学生群带动下的服务业消费上。要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诸暨教育这块“金字招牌”。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吸引更多的外资、民资和企业资本投入教育产业。
依托科技强市优势,培植高技术产业。总体上看,诸暨的高技术产业行业单一,比重偏低,规模小而散,缺乏自主创新、研制、开发方面的机制和实力,与诸暨在全省的经济强市地位不相适应。要依据《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结合诸暨产业现状,重点发展医药制造、汽车电子及通讯设施制造、胶印设备制造、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服务等高技术行业。加大对诸暨绣花机、电脑袜机、珍珠加工、仪器仪表、汽配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化改造力度,建立以税收和利润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考核体系,力争使高技术产业成为引领诸暨跨越式发展的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工业块状,培植中介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中介作支撑。一是健全科技服务实体。诸暨形成了以行业专业平台为龙头、4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骨干、2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主体、143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科技网络服务体系。要克服点对点式的服务方式,扩大对同类块状行业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的辐射面。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合作、职能的拓展来延长科技咨询服务链,努力摆脱对杭州等地科技服务型企业的依赖现象,提高科技方面的自主配套能力。二是培育现代物流业。要充分发挥诸暨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加大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发展面向企业和社区的第三方物流,打造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物流集聚区,营造“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现代物流体系。三是壮大信用担保业。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市外资金涉足担保行业,并尝试采用政府投资控股的形式来激活这门产业,以多方位满足快速增长的企业融资需求。

㈡ 如何找到旅游业与五大发展理念的最佳结合点

“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最本真的自己”一句话道出了旅游的真谛!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旅游成为不少人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人们期望在旅游中寻找被快节奏的生活冲淡的生活的美好和惬意。然而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做到独树一帜的景点少之又少,“乘兴而往,败兴而归”是很多景点留给游客的印象,景点不能满足游客的期望和需求。

旅游业是最能完整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产业之一。在大众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体现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行动的问题。找准五大发展理念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对旅游业发展的脱胎换骨至为关键,是增加旅游业有效供给,把旅游推向新境界的根本路径。

创新决定着旅游发展的高度与内涵

旅游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创意,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取决于创新。旅游创新的外延非常广泛,包含了旅游产品、旅游科技、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以及服务提供方式等多种创新。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正悄然变化,人们对旅游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可以说,创新成效决定了旅游发展的高度与内涵。否则,就很难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也很难收到引人入胜的市场效果。

撇开旅游业界内部的各类创新,从政府的角度思考,促进旅游业的科学发展,应该着力推进旅游公共政策、促进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以促进机制为例,旅游是一个前期投入大、收益见效慢、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社会资本投资旅游的意愿不强。因而,过去不少地方,由政府直接出手,包办项目策划、景区投入、营运管理等本应由市场来推动的事项,滋生了盲目投资、债务沉重、灰色交易等不少问题。

创新旅游促进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该由市场来做的事交给市场,同时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改革旅游投融资机制,就是有效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的连接点。我们改变过去财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以一部分资金撬动,发起设立旅游发展引导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就可以聚沙成塔,形成一股强大的推进力量。引导基金由专业化的GP团队采取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这样一则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避免了越位式的大包大揽和政府过度负债;二则撬动了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旅游发展;三则铲除了权钱交易的制度性土壤;四则大大提高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谓一举多得。

㈢ 什么是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

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在充分尊重回农答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架构,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
农旅融合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还存在融资难、用地难等政策瓶颈,投融资体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农业生产基地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路标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还不完善。三是精品旅游路线缺乏。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的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过夜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四是农特旅游商品不够丰富。

㈣ 家庭农场与农业旅游如何融合发展

家庭农场与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需要以目标市场为导向,依据家庭农场的资源特点,提升融合发展的综合接待能力。家庭农场与农业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及其他相关的机构与企业,需要规划和建设家庭农场与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家庭农场与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方面,至少需要研究解决以下十大问题:(1)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例如,是选择到农场参加修学旅游的学生,还是选择到农场享受生态环境的养老者?(2)旅游吸引物的设计。如春花、夏荫、秋色、冬青的自然环境的营造。(3)旅游交通的安排。特别要安排好从市区到农场最后500米的交通。(4)旅游餐饮的提供。如农家菜、农家鱼、农家鸡、农家酒的提供。(5)旅游住宿的配备。如向台湾的民宿学习,提供具有当地民俗风情与现代卫生条件的民居。(6)旅游娱乐体验活动的安排。插秧、除草、施肥、收割、采摘、养殖、制作米酒等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和农业、生态知识的学习。(7)旅游购物活动的安排。深度开发作为最好旅游纪念品的当地土特产品。(8)旅游价格的可接受性。总的价格与每一部分的价格都要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9)家庭农场旅游活动形象与信息的传播。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协会与企业要积极合作推广。(10)季节性波动的管理。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设计与推广适合目标市场需要的农业旅游活动。

㈤ 农业一二三产业如何加快融合

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说,当前农业农村部正以编制村庄布局规划为重点,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加快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乡村善治为重点,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村新动能加快成长。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增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利润总额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7.4%。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31.9,较去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目前全国农村网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上半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共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

乡村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农村消费投资较快增长。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927亿元,同比增长10.5%,快于城镇增速1.3个百分点。农业农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872亿元,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二、三产业9.7个、6.7个百分点,持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亮点。农产品进出口平稳增长,1―5月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5645.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1993.7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3652亿元,同比增长5.1%。“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其中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

特别让人欣喜的是,上半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外出务工收入继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4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与GDP增速保持一致,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7,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其中,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达到1.8亿人,同比增长0.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661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㈥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有哪些

“一路一带”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梳理出国内产业发展的五大主题机遇:
一、“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联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走出去”,也将带动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及整机生产等产业增长。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优势,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服务和交通运输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走出去”。中国的港口有用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存在强烈的建设大港口的需求,我们认为这些领域的优质企业存在建设和运营“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而且中国依靠压倒性技术和成本优势,将成为铁路建设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能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区域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属后列,新疆、青海、甘肃跻身倒数5位,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需求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
在“一路一带”的战略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整个“基建产业链”。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目前贸易环境下,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的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紧迫的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然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但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包括: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工程,轮南-吐鲁番、伊宁-霍尔果斯等干线及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等,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
需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仅仅约为1655.52KWH,而同期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约为7579.49KWH,前者仅仅为后者的21.84%左右,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国家的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伴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气设备需求。
由于这些国家国内制造业比较薄弱,“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电气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上述国家的总体进口比例约为56.73%,按照此比例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地区的未来投资趋势计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OECD国家大约有年均1396.06亿美元或更多的电气设备进口需求,今后我国的电力企业有可能会分享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
供给面来看,现阶段我国电气设备的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我国的年均装机水平只有5000万-6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有“出海”消化这些过剩产能的迫切性。
我国电气设备的技术水平在诸多领域都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水电项目及设备在国际上是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的水电工程中大约有80%是中国企业建设的。在光伏市场方面,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转换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出口组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展开,我国电气设备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的电气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非OECD国家市场上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可期的。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电气设备企业2014-2020年期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总额将可能达到约984.35亿美元/年左右,这将使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大幅受益。例如根据印度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的统计,中国的电气设备在2012年已经占有了整个印度电气设备市场的44.92%的份额,而且据印度电力部统计,2012年到2017年,印度已开工建设的装机容量为7.6万兆瓦,其中超过六成的设备可能由中国制造商提供。
四、“通商”主题:商贸与文化产业
长期来看,道路联通、贸易联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汇的体现,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人员的流动还会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开展旅游管理协作、旅游业务合作、旅游包机航线、旅游投资贸易、旅游服务采购。
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伴随着“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的推进而迎来新的增长空间。“丝绸之路”是中国旅游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重要支撑。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中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美丽中国—2015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
五、“信息产业”主题:抓住各国经济的数字化趋势,加快我国信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互联互通”是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组成,还包括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中国通信行业,特别是像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来说,构成重大利好。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电信系统设备厂商中已占据两席,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爱立信跃居第一。目前华为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70%,中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来自海外,中国电信系统设备厂商的全球竞争力,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回想中国企业的第一轮“走出去”,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公司,受益于国务院扶持优势装备出口的优惠政策,相继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数百亿元规模的买方信贷融资支持,从而在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国家市场拓展中占据优势;现在中国企业迎来第二轮“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趋势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存在持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必然会积极对海外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融资,这可以更加直接地关联到对中国设备的需求。中兴、华为等已经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头兵,以及ICT领域其他已经开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将迎来重大产业机遇。

㈦ 如何落实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目的地的系统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场的吸引核,也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形成系统的功能构架。目的地系统,需要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并且应该形成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动修正,可以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1、目的地核心吸引力打造
目的地的形成,需要有独特的,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新的游乐景观创造,都必需具备对游客需求的高程度满足,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标。
2、游憩方式设计与项目策划
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吸引游客不断到来,不仅仅因为吸引物本身的独特性,还必需形成最大程度满足游客游憩需要的具体的观赏、游乐、体验方式,即:游憩方式设计。游憩方式,落地为具体的项目和游线安排,成为可以实现的目的地内涵。
3、目的地要素配置与配套
旅游目的地的运作,需要围绕吸引核及游憩过程进行要素配置,形成旅游功能的完整组合,并通过空间结构的安排,形成功能布局。一般而言,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配置,又可以按游览项目与配套服务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功能配置,功能配置结合空间结构,形成布局安排。
4、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
战略是目的地运作的纲领。目的地战略是以目的地的合理建设、持续发展、有效营销为目标,形成目的地的高效率推进;旅游产业的运作战略,不局限于目的地系统,还着眼于分行业的整合与发展,对于旅游产业带动与富民等效益发挥更加侧重。运作战略的内容,包括目标定位、主题定位、市场定位、重点选择、路径选择、顺序选择以及配套构架。
运作战略的核心,是发展路径的选择。
总体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往往偏重于定位与市场,对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目标,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的限制,都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与策划,这是造成规划不实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在商业策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现实途径。对于旅游产业及旅游目的地来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两个项目的就达到长期目标。我们必需找到一种“动力机制”和“带动机制”,通过“龙头突破”、“薄弱突破”、“联动互动”等等方法,形成整合运作的动力链,实现整体目标。

㈧ 1.什么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内际状况出发,综合国际国容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至少3-5年的战略性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因此成熟规划设计院提出,战略性规划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再造,成熟规划设计院一直以来坚持调研先行,策划跟进,规划落实的原则,从数据分析、现场勘查到可行性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规划,为当地量身定做成熟的战略性规划方案。

成熟企划通过为某区域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帮助客户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和建立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抓住重点,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路径;设计重点任务和措施,集聚产业要素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链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总体发展。

㈨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选择

专家预测:未来,文化旅游的市场空间将有望达到2万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把文化与旅游攥成“拳头”,既抓住了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又顺应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规律。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1、聚焦“大融合”,在统筹兼顾上发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速增效,必须以统筹全局的视野加快推进“三个融合”,充实完善旅游产业内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
2、规划“大项目”,在强化支撑上发力。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当前,正从点状开发、线路统筹向区域联动转变,必须通过区域内规划布局和实施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中的强大引擎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在更大时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发休闲、体验和度假型产品。
3、开发“大产品”,在有效供给上发力。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引领消费。当前,我国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以“用户为王、体验至上”为核心,充实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更好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快速增长的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

㈩ 乡村旅游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

乡村旅游升级基本思路与方向
(一)产品精致开发
乡村旅游的升级,首先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导入生态与文化创意理念,基于对乡土文化与自然充分理解、重构与设计,开发精致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文化民宿、乡村遗产公园、休闲农庄(场)、主题庄园、花海田园、亲子乐园、乡村营地等,在传统的农家食宿之外,形成丰富的乡村旅游业态,提供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
(二)参与主体扩展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和乡村旅游业态丰富,必将推动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将进一步扩展。除旅游接待户、当地政府之外,在管理层面,可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从投资开发层面,可引入外部旅游投资企业、乡村连锁酒店、新农人群体等;在规划设计层面,鼓励旅游规划公司进入;在营销层面,则可广泛与各类新媒体平台展开合作。以此吸引外部资本、人才进入乡村,在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资运营、营销宣传等各个阶段,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三)经营模式创新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
(四)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全面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一方面,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渔业、林果业、手工业等乡村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导入,吸引文化创意、体育、商贸等新型产业业态进入乡村,丰富和更新乡村产业体系,全面激发乡村地区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