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土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土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1-03-15 13:11:42

『壹』 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简要

然而,想到我国旅游业起步不久,旅游学科十分年轻,绝大多数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尤其是对旅游文化了解不多,甚至在校的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对民俗民情旅游的认识也零零散散。于是,我们改变了初衷,决定以较为严谨呆板的条条框框和遣词造句来规范和描述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从而指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风情旅游,参与民俗风情旅游和经营民俗风情旅游。因为我们坚信理论的力量,尽管“生命之树常绿,而理论是灰色的”。
事实上,大概是民俗风情过于活跃和魅力无穷,因此,我们无法用框框完全框住它们。在我们归纳那些“原理”前和展开那些“概念”后,我们的心情仿佛又开始上路,又开始作我们永远的民俗风情旅游。

『贰』 谁有关于土族民俗的资料

1、婚嫁,土族的婚姻,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2、丧葬,火葬是土族传统习俗,除对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民和县土族多行土葬外,一般都行火葬。

3、中秋节,互助地区的部分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往往向月亮打一把灰。

4、纳顿,是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5、佑宁寺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土族传统庙会,流行于青海互助县等地。每年夏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日,六月初八至初九日举行。

『叁』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回二者
相沿悠久答,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
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
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
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
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
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
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
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
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
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
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肆』 怎样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旅游经济价值,开内发民俗旅游资容源的综合潜力,建立民俗旅游点,设计民俗旅游线,规划民俗旅游区,不仅仅是旅游学界和应用民俗学界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变化的特殊需要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伍』 简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民俗是来一种民间传承自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陆』 民风民俗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哪些

第一大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又分为三个亚类: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2)消费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
(3)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通讯民俗等。

第二大类.社会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亦可分为五个亚类: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第三大类,精神民俗旅游资源。这一类型民俗旅游资源也可以分为四个亚类: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2)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柒』 简述我国西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您好,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内久,后者刚刚兴容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
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
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
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
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
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
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
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
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
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
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捌』 青海的土族民俗风情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淳朴勤劳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和青海东部地区的民和、乐都、大通、湟源、同仁县,以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等地。

土族民间盛行各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情节动人的口头文学,如叙事诗、民间故事,以及“花儿”、“安昭”等。土族山乡还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花儿会”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届时方圆数百里的群众、成千上万的民间歌手和正在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花儿会”上,尽情地赛歌。“花儿会”一般举行3天。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100--4374米之间。县城威远镇距省会西宁市30公里。截止1999年,总人口36万多人。有土、藏、回、汉等11个民族。其中土族6万多人。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
土族的男子服饰,以短为主,长短结合,青年人的衬衫、腰带、鞋袜都要绣花。青年妇女的夏装是长短结合,在家里一般穿长衫,在田间一般穿短衣。她们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镶方块绣花布(汉语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宽的黑布镶边。腰间系采绸或绣花棉布带子,足蹬浅腰鞋,鞋面绣花。头戴"拉金锁"翻边毡帽或礼帽,有的还在礼帽上插上花。
土族妇女的长衫,有单的,有夹的,还有上棉的,土族语分别?quot;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红、黄、绿、紫、黑色缎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语叫"绡藻"。妇女们的裤子,一般为蓝色长裤,并套上裤筒。未婚姑娘为大红色,已婚妇女为黑色,四十岁以上的妇女不再用了。裤筒边沿为蓝白色夹缝。裤子上面还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为大红色,民和地区为 绯红色和绿色。老年妇女都穿长衫,套一件黑色蓝色镶边坎肩。
土族妇女的头饰繁多,原来有"马鞍"型、"三叉"型、"铧尖"型和"干粮"型等。到了四五十年代,互助等地又开始讲究"土人头"、"藏民头"、"达子头"、"汉人头"。土族妇女中的"藏民?quot;,夏季戴礼帽,冬春戴狐皮帽。头发梳成两个从头顶到辫梢,由红、白彩珠串连起来,辫梢连绣花辫套,辫子垂至膝盖以下。穿长衫、长裤,勒绸、布彩带,蹬绣花鞋。"达子头",戴翻边黑色毡帽,穿长衫、长裤,勒绸、布彩带,蹬绣花鞋。
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团结的结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闻乐见并踊跃开展的传统活动。关于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家曲《杨格喽》。

『玖』 开发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意义中国有哪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第一问: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
有利于内物质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穿承\保护
促进民族间交流与合作
带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
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二问:
皖南古村落..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