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发展 » 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20-12-06 22:59:37

㈠ 运用消费相关知识,联系当前实际,为我国“黄金周”模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品味景点所具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但也应注意到,当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不少的问题,诸如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力,文化旅游企业融资困难,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式单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民营资本引入不够等。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很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例如,有些地方依靠本地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做大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但有些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却走入了误区:看到“名人故里”的品牌效应不错,就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把本地与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套上关系,结果却不甚理想,甚至闹出种种笑话。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不必牵强附会,而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加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当前,一些地方在开发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重开发、轻保护,有的地方甚至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些资源一旦受到破坏,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势在必行。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保护是前提、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有序适度开发是核心”的理念,把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应着重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发展要求,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同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能使游客充分感受文化与旅游的双重魅力,获得富含特色的文化与旅游享受;同时,成功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旅游者,带动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城市软环境等,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应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提高影响力,就需要保持连续性,坚持不懈举办,并且每年都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常办常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提高吸引力,就需要加强具有独创性的策划,改变领导光临、明星走穴,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做法,融入独创性的文化理念和元素,以提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品位和档次。此外,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应强调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自娱自乐;借助节庆活动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注重做好对外宣传和推介,打造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注意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进行评估,建立对活动资金使用效率、节庆效果的评估机制,做大做强影响大、效益好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停办低效率、低水平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引入民营资本,创建中小旅游服务企业。民营资本能为文化旅游业带来强大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起到支撑作用。引入民营资本,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路。从目前情况看,民营资本在文化旅游业总资本中占的比例较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在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创新业态,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应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投资者来说,应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业,从投入到盈利的过程较长,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加强和改进,才能获得理想的收益。
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企业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主力军。当前文化旅游企业发展较快、取得不小的成效,也遇到了资金不足等难题。为此,应加大扶持力度,开阔思路,拓宽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对文化旅游企业开办质押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以筹集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推行和推进农家乐、乡村游、自助游、保健游、健身游、探险游、海岛游、潜水游、科考游等多种旅游形式。要规劝旅游者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爱护旅游旅游设施和景点的一草一木,不随意丢弃垃圾,不任意涂鸦刻画。旅游管理部门要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合理疏导游客人流,缓解“黄金周”各大旅游景点的人流压力。

㈡ 关于加快旅游发展的建议

㈢ 请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旅游业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自己应该怎样加深理解、贯彻落实

范文在此,自己改一改就能用啦!哇哈哈! 学习《文件》精神心得体会:强势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旅游资源是伊犁最具特色和优势的资源之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着力建设“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工作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力度、发挥优势、提升品位,强势推动伊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科学谋划旅游布局。充分挖掘西域历史文化积淀、边疆民俗风情和跨国边境贸易等特色和优势,着力建设集“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冬季冰雪和跨国边境游”等五大产品体系为主导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根据资源的相近性和地域的相邻性,把伊犁河谷旅游资源整合为四大区域板块。一是那拉提草原生态旅游区。以那拉提为龙头,由唐布拉、库尔德宁、喀拉峻、夏塔草原生态旅游区,果子沟-赛里木湖高山湖泊观光区,夏塔森林冰川探险区等构成,突出发展自然风光游。二是伊宁民俗风情旅游区。以伊宁市为中心,由察布查尔县、伊宁县民俗资源为依托,围绕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察布查尔锡伯民俗文化旅游名镇、伊宁县维吾尔族和回族饮食一条街等构成,突出发展民俗风情游。三是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由霍城惠远古城、特克斯八卦城、昭苏夏塔“三古”(古城、古道、古墓群)构成,突出发展历史文化游。四是中亚跨国边境游旅游区。以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国际合作中心为核心,由口岸国门、边民互市等旅游购物中心等构成,突出发展边境跨国游。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一是切实抓好旅游开发项目的储备、论证、申报、立项,建立《伊犁州直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库》,对符合伊犁旅游投资导向、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优先纳入国家、自治区、州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予以积极支持。二是要做好旅游项目招商,做到“四突出”(突出重点、突出配套、突出规模、突出特色),与规划相衔接,建立伊犁州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提前做好旅游项目开发论证和政策支持。对重大旅游发展项目,实行“一项一策”。三是要充分发挥财政、发改委、文化、林业、交通、水利、民宗、农业、国土、城建、环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各类项目资金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加快建立项目支撑体系。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旅游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区域旅游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的顺利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益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促进旅游商品开发、重大旅游项目的启动和旅游形象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牵头完善《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完成各主要景区(点)控制性详规,形成全州旅游业的三级规划科学体系。要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项目建设。以旅游网络营销、旅游展示、旅游电子政务、旅游投诉救援、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业务远程管理、旅游安全等应用体系为重点,建设和完善州、县(市)、旅游企业三级旅游信息平台,建立全州统一的“伊犁之旅”旅游信息网,提供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健全旅游者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需求动态,引导有序旅游。

㈣ 如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对我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㈤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条令内容

创新发展理念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坚持深化改革、依法兴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转变发展方式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游发展动力
(三)深化旅游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各地要破除对旅行社跨省设分社、设门市的政策限制,鼓励品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和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对景区游客进行最大承载量控制。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经营边境游资格审批和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框架下,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中非旅游合作。加强旅游双边合作,办好与相关国家的旅游年活动。(五)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国家旅游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研究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对外开放口岸开展外国人签证业务,逐步优化完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数量适当、布局合理。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邮轮出入境政策。为外国旅客提供签证和入出境便利,不断提高签证签发、边防检查等出入境服务水平。
空间拓展
(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推进整形整容、内外科等优势医疗资源面向国内外提供医疗旅游服务。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八)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杜绝低水平的人造景观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支持传统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的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反对低俗、庸俗、媚俗内容,抵制封建迷信,严厉打击黄赌毒。(九)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十)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各类景区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鼓励地方和企业针对老年旅游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老年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旅游景区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措施要打破户籍限制。(十一)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老字号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整治规范旅游纪念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鼓励各地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单。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可按照规定设立出境免税店,优化商品品种,提高国内精品知名度。研究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符合条件的地区。在切实落实进出境游客行李物品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二)完善旅游交通服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建设要统筹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加油站点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将通往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推进旅游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与改造。重点旅游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增开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列车和旅游专列,完善火车站、高速列车、旅游专列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增加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线,支持低成本航空和旅游支线航空发展,鼓励按规定开展国内旅游包机业务。规划引导沿江沿海公共旅游码头建设,增开国际、国内邮轮航线。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十三)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道路特别是桥梁、隧道等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场所特种设备定期开展安全检测。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旅行社、景区要对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开展安全培训。景区要加强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将其纳入当地统一的应急体系。重点景区要配备专业的医疗和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基地统筹建设。(十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行业协会要完善行业自律规则和机制,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完善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依法严厉打击“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和价格欺诈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引导旅游者文明消费。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推动景区景点进一步做好文明创建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加大景区文明旅游执法,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十五)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景区应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实行门票费用减免。所有景区都要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各类变相涨价行为。
完善旅游发展政策
(十六)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十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力量开发建设一批新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科普教育功能完善、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十八)加大财政金融扶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规划编制、人才培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十九)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二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完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导游评价制度,落实导游薪酬和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导游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活动。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规划单位建设,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重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落实配套法规。发展改革委、旅游局要定期汇总各地区及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开展督促检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㈥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个文件名翻译成日语应该怎么说呢 谢谢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旅行业界の発展加速に関する意见
(りょこうぎょうかいのはってんかそくにかんするいけん)

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规定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国内旅游吗

是国际国内旅游,说的是整个艺术市场

㈧ 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的意见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
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转型升级是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因此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自然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而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胜出。一般而言,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水平。但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与产业、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反的选择,比如很多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不是企业的责任。对产业而言,转型升级是在充分发挥企业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业内资源,吸引新增资源,吸纳其他产业转移的资源,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会增加一个地区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种“软化”经济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则包括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对集约化发展方式强调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结果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指依托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进而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程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体现的过程。
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比政府更能发现和捕捉市场机会。因此对旅游行政部门而言,决不能越俎代庖,试图取代旅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旅游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旅游企业反应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市场目前在中国还并不成熟,因而很难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而先前并没有引起旅游行政部门注意的经济型饭店,最近几年却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两厢对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当然,旅游行政部门虽然不是转型升级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比如景区道路的建设),因此单靠分散的企业,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旅游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游公共产品投入。再比如,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单个旅游企业理性的选择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而很少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变市场运行的规则。因此如果市场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劣币驱除良币”,这无疑不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其他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一起,创新监管方式,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
此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有些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比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可能会要求旅游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条件;应该引导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深入了解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把握游客和旅游企业的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来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旅游企业,但旅游部门应该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从大的方面说,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旅游发展的全过程。而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内外条件的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旅游业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正因为此, 2008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推进转型升级被作为国家层面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也为今后数年旅游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认识转型升级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这个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显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背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下一阶段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在新的时期,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这些机遇也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是在发展环境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而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的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的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的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对提升地方竞争力发挥了独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为此,各地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增加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继四川省之后,多个省市召开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旅游发展大会。海南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形成了省委书记任国际旅游岛领导小组组长,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组织架构,这种重视程度,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可谓空前。受日本“观光立国”思想的启发,河南推出了“观光立省”战略,而广东、云南等地也在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各地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发展条件上,支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明显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生存性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减少,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的比例则会显著增加,而旅游消费无疑会成为这轮消费结构转变中的一大亮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旅游自身消费的结构也会发生进一步变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旅游会变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游产品,也因逐渐增加的中高收入阶层,而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中,有1.5万亿投入了以机场、铁路、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当中。交通条件的改善无疑会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大步迈入“汽车王国”的时代,这意味着自驾车旅游等相关旅游业态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同样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发展潜力上,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释放。医疗改革的稳步推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居民的看病压力,这有利于增强居民对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信心。而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也将会对旅游市场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表现
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是从旅游产品看,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从旅游市场看,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从旅游方式看,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四是从旅游运营方式看,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五是从旅游者的诉求看,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
无论对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因此,游客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不仅是评价旅游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也是衡量旅游行政部门工作优劣的基本依据。
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就是要使旅游产品的结构适应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而这可以通过旅游企业的自由竞争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来实现。要增加游客的满意度,核心在于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存在的认识误区之一,是认为旅游业应该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实,集约化经营,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相较而言,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虽然旅游业是一些科技应用的领域(比如主题公园里的高科技游艺设备),但提高科技水平并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旅游业的主要任务。旅游发展的优劣与好坏,根本是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水平上。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要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像工业抓科技研发一样抓旅游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把促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特色化的结合,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结合作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基本方向。当前,由于过分强调旅游就业的低门槛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总体提升。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旅游培训力度,使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五、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任务。当前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非常明显,要把统筹发展作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在统筹的同时,还应该突出重点,努力解决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游消费时,既要考虑旅游需求的激发,更要把重点放在旅游消费环境的优化上。多年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从增加和优化旅游供给入手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各地纷纷出台旅游消费券政策,对拉动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旅游行政部门从需求入手推动旅游发展的一次积极尝试。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不断加以发扬。但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旅游需求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收入和时间。而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从时间看,中国人的假期已处于国际中上水平,进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间有限,而落实带薪休假,旅游行政部门虽然在不断呼吁,但进展如何,也很难预料。至于“旅游进社区”之类的设想,主要应该是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行政部门不宜过多介入。在收入与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潜在旅游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而一个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同时也能够给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无论是从工作职能看,还是从现实的旅游消费环境看,旅游行政部门都有必要,也应该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时,既要考虑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帮助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旅游发展上。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从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旅游经济也相对发达,同时已经基本具备了内生的增长能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未来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支持力度。当前,国家正在通过支持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方式来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样的,旅游行政部门也有必要积极争取东部向中西部的“游客转移”来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一种生态补偿。可以考虑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加大东部地区向旅游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送客源力度。还可以借鉴汶川地震后,北京等地在公交车等媒体上免费宣传四川旅游,支持四川旅游恢复振兴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形象在东部地区公益性宣传的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区域旅游发展之间的差距。
三是在统筹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上。自上世纪开始,通过大规模的创建活动,已经有近一半的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这表明城市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未来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增强城市旅游的个性化、特色化,通过创新旅游城市的评价办法,形成促进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长效机制。最近几年,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发展迅速,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而另一方面,随着大批乡镇企业的衰败,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式促进村镇经济发展的模式,不仅受到市场的制约,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大力发展村镇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中国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习惯的逐渐形成,以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度假带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新增消费的汇聚之地。但是较之城市,乡村和小城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应该加强对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指导,通过提高乡村和小城镇旅游的发展水平推进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㈨ 促进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有哪些

你好,量价骄阳解答 有2009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12年2月,《关于内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容的若干意见》 ;2012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 年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5 年《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2015 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希望有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