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省本科大学排名
1中南大学、2、湖南大学3、湖南师范大学4、湘潭大学5、长沙理工大学6、湖南农业大学
7、湖南科技大内学8、中南林业容科技大学9、南华大学10、吉首大学(按社会影响力排名)
(1)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扩展阅读
在最新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700强中,中南大学全国排名第17,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湖南省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冠军,荣膺2017中国五星级大学美誉,跻身世界知名、中国一流大学行列,跻身国际公认的2017英国QS、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三大世界大学排行榜。
湖南大学第2,湖南师范大学第3,湘潭大学第4,长沙理工大学第5。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信息学院名列2017湖南省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前3强;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名列2017湖南省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前3强。
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是未来几年内湖南省最有实力冲击全国100强的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望跻身全国前200强。
2. 湖南省有哪些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估计不少,省级的很多。建议登陆湖南省科技厅看看有没有
3. 吉首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3年12月,该校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
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吉首市人民医院)、附属中医院(湘西州民族中医院)、附属黔江医院(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批准单位批准时间1湖南省林产化工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1995年2(武陵山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2008年3湖南省生态旅游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2010年4湖南省杜仲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2012年
省级社科研究基地 序号 基地名称 批准单位 批准时间 1 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 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 2002年 2 国家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 2003年 3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省计生委 2004年 4 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2005年 5 湖南西部经济基地 省社科规划办 2006年 6 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省教育厅 2008年 7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省文化厅 2009年 8 湖南省湘西民族语言研究基地 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 2010年 9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社科重点基地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2010年 10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2012年 11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 2012年 12 民族经济研究基地 省民委 2012年 13 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省民委 2012年 14 武陵山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2年 15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重点基地 省民委 2013年 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700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课题50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0项,立项数连续多年居全省高校前列,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00余项。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9项,争取国家自科基金经费首次突破千万元。 2014年,该校主持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达到41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7项,省部级课题129项,科研经费达到3340万元。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0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发表学术论文1038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 、CSSCI四大索引收录的达到291篇,出版学术专著53部。
吉首大学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27个项目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2项,平均立项率为28.1%,立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比2014年立项数增加3项。此外,附属医院和图书馆实现了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的突破。
该校研究开发了美味猕猴桃“米良一号”、杜仲、葛根、椪柑醋、矿产品与金属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开发项目,在全国16个省(市)推广栽种,仅湘西自治州种植面积就达10万余亩。由学校研制开发的猕猴桃“果王素”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科技新产品”称号,猕猴桃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帮助湘西近30万农民摆脱贫困。区域经济及开发模式研究多项成果被各级政府和企业采纳。
更多科研成果请参考官网 校徽的主题图形为两只展翅飞翔的凤与凰,表现了“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吉大精神,以及招才集贤的办学宗旨。标志为圆形向心式旋转构图,外形趋向于中国传统的“太极图”,象征吉大和谐、团结、浑融的整体状态。
4. 湖南瑞景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南瑞景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2017-05-22在湖南省长沙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回人投资或控答股),注册地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金星中路383号西京公寓三期商业广场9006房。
湖南瑞景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30100MA4LP48602,企业法人黎楚文,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湖南瑞景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湖南瑞景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5. 湖南有哪些重点大学
湖南重点大学如下:
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简称“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的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国防部、教育部双重领导,副大军区级编制。
二、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简称“中南(CSU)“,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湖南省副部级大学。中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也是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入选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是一所以工科和医学为特长,涵盖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辐射军事学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三、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简称“湖大(HNU)”,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市,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同建设,
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一流学府,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PACE计划。
四、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现有7个校区,占地2700余亩,建筑面积119余万平方米。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学校设有24个学院,85个本科招生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五、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简称“湘大”,是一所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创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共建。
入选“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高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6. 湖南大学有哪些省级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机构: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部省级科研机构:
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结构损伤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物流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汽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环境生物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桥梁抗风及新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
湖南省计算技术研究所
湖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检测中心
湖南省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
结构工程研究所
环境保护研究所
系统科学管理工程研究所
建筑监理中心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湖湘文化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所:
“经济开放与贸易发展”985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类)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学校批准设立科研机构:
1、激光研究所
2、机电研究所
3、工程软件研究所
4、电力测功机研究所
5、汽车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6、机器人研究所
7、电子工程研究所
8、智能仪器研究所
9、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传感技术研究所
10、精细化工研究所
11、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
12、岩土工程研究所
13、结构工程研究所
14、功能材料物理研究所
15、建筑与环境研究所
16、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17、应用力学研究所
18、应用数学研究所
19、高等数学研究所
20、陶瓷研究所
21、固态离子学研究所
22、金属材料研究所
23、新型炭材料研究所
24、医药化工研究所
25、汽车整车开发及动态模拟研究所
26、模具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27、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28、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所
29、先进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30、钢结构工程研究所
31、药物研究所
32、水工程技术及设备研究所
33、桥梁工程研究所
34、智能楼宇与建筑环境研究所
35、光电子与信息材料研究所
36、湖大惠利普智能电机电器研究所
37、材料物理研究所
38、高分子研究所
39、工业设计研究所
40、品牌设计与管理研究所
41、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中心
42、信息与控制研究所
43、湖大红华氟化学研究所
44、建设工程管理研究所
45、微电子研究所
46、介观功能材料与计算材料物理研究所
47、实验仪器研究所
48、教育技术研究所
49、理论物理研究所
50、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51、爆炸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52、电池与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53、塑料模具研究所
54、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所
55、纳米技术与信息材料研究所
56、生物仪器研究所
57、运筹与控制研究所
58、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控制中心
59、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
60、湖南大学工程结构综合防护研究所
7.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围绕上述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共承担科研究课题项,其中主持的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它们分别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年启动,2800万元,首席科学家刘永定研究员)和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2004年启动,2500万元,首席科学家桂建芳研究员),主持的863重大水专项2项,它们分别是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2003年启动,2583万元,首席科学家吴振斌研究员)和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2005年底启动,2000万元,首席科学家宋立荣研究员),还主持973课题3个,863课题6个,杰出青年基金3项,重点基金6项和欧盟项目1项等。这些项目的承担体现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47篇,并有相当多的论文被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级杂志接受发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发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论文;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广为引用,据不完全查证,其中105篇SCI论文被SCI刊源论文引用353次。同时,还主持编写出版著作8本,获授权专利23项。通过研究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或在应用上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如2005年已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大成果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渔业资源调控及高效优质模式,采用生物操纵和生态对策原理,系统探讨了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途径及主要工艺,提出了湖泊小型鱼类、食鱼鱼类生产力动态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鳜鱼规模化养殖、河蟹生态养殖和团头鲂增殖等技术,2000-2004年在长江中下游600多万亩湖泊推广,增加产值超过20.5亿元;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重建生物工艺学对策研究,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垂直流构建的人工湿地用于中小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银鲫两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及其育种意义,首次以确凿的分子遗传证据证明银鲫存在雌核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并阐明了其遗传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发表的论文广为引用,并收入国际知名专著;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异育银鲫营养、饲料与投喂技术,根据鱼类能量学研究结果,研制出高效、无公害、无污染营养饲料,建立了异育银鲫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重要水产动物病毒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在建立和筛选到一批用于病毒增殖的水产动物细胞的基础上,从患病的鳖、蛙、鳜鱼和牙鲆的组织中分别分离到相应的病毒病原,并对这些病毒的病原性质、理化特性、分子结构、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应答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004年获总装备部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重复再搭载仍然会导致性状分离等新的空间生物学效应,发现质膜、钙离子、细胞储存产物(甘油)共同作用于重力感受、传导和响应的实验证据,设计并生产出进行空间生物学研究的通用生物培养箱;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土壤藻的研究,实现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养,发明了干旱区微藻固沙技术,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试验研究,首创性地开辟了藻-草-灌-乔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新途径;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特优淡水鱼养殖技术丛书,将名特优鱼类养殖品种和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促进了名特优淡水鱼类的健康养殖及其规模化养殖,带动了水产行业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是科研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些成果有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有的推动了鱼类发育遗传学和水生病毒学以及渔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的解决了我国城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难题。
此外,本实验室在世界上率先开展转基因鱼研究,并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家系;首次系统完成了转基因鱼大规模养殖试验,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在科技部组织的现场鉴定会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本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为转基因鱼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科技部等主编出版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认为我国转基因鱼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本实验室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构建人工模拟湖泊,在受控隔离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转基因鱼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自行设计并构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基因鱼生态安全研究人工模拟试验湖泊,全面评价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实验室取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采用反义转基因技术,研制获得性腺完全不发育的转基因鱼。迄今只有本实验室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控制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结果被遴选为第5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并分别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与此同时,本实验室还首次提出组织特异性的两性互补外源基因剔除概念,并首次建立了鱼类转植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实现了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剔除。
在鱼类抗病毒基因细胞模型研究方面,应用差减技术克隆灭活病毒感染鱼类培养细胞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已鉴定出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干扰素系统基因。自2003年底以来,已相继发表论文1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如鲫鱼的类-PKR基因于2004年10月在《鱼类和贝类免疫学》发表后,很快被评为该刊的热点论文之一,并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实验室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评价其研究目的时说:这里,我们对一个与哺乳类PKR最相近的来自于斑马鱼的基因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该基因的预期产物在N-端含有Z-DNA结合结构域,而不含dsRNA结合结构域。一个类似的基因最近在鲫鱼中已被报道。这些发现支持Z-DNA结合结构域在鱼类抗病毒应答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生态毒理学和生物监测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技术的规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恶英研究专用实验室,按照国际标准对二恶英进行灵敏、准确的检测;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委托的数十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多次举办环境生物学监测及水污染治理的国内国际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环境生物学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示范方面,开展了氧化塘与污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在内污染防治生态工程技术和湖区生态优化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发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为主的可持续利用水质管理工艺及对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武汉、上海、深圳等地推广应用;围绕城市受污染水体的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系统稳定等问题,研发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原位水质净化、藻类控制、基底修复、水力调度等一批水质改善技术,形成以水力调度和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城市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在示范工程得到应用,而且在武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水体修复提供借鉴。
围绕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蓝藻毒素,我们从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毒性效应,此项研究加深了对微囊藻毒素环境风险的认识,为制定饮用水和水产品中的毒素阈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微囊藻毒素对于水生动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吞噬微囊藻并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这种金藻具有鉴别产毒和非产毒藻类的能力,此项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应用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技术体系,研制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国藻毒素纯品紧缺及检测方法不完善的尴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为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对微囊藻毒素将于2006年6月起进行检验的要求提供方法学依据。
与世界上从事藻类学和藻类生物技术研究的机构相比较,本实验室具有全面、系统而且相互衔接的特征。我们的研究覆盖了系统分类、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和环境生物学4个层次。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是较为突出的;有关蓝藻适应力的遗传学研究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能够与国外生物学主流相接轨,发现了一些蓝藻生存适应或细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统学依然是我所藻类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于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结皮技术的开发达到国外同类研究水平;发展了葛仙米优良藻种筛选和培养技术,在我国率先实现规模化养殖。
底栖动物生态研究旨在定量阐明底栖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底层系统调控提供操作依据。在经济底栖动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实现河蟹最大持续产量为目的的放养量模型,2005年底,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在河蟹增殖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区域湖沼学的研究致力于运用比较湖沼学的方法和预测生态学的理论探讨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的宏观规律。开展长江中下游富营养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营养化机理。同时,开展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研究,以期提出整体保护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产养殖也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水产发展越来越面临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挑战。但是由于对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动物的营养学、饲料技术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水产养殖出现效益低、饲料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就是对其营养需求、营养素利用、饲料配方等有关水产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不清楚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从基础入手,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术、能量学利用模式等,为无公害水产养殖提供理论基础。有关鱼类的营养学研究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在鱼类能量学模型、补偿生长等方面居国际前沿。本实验室对国家对水产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饲料配方、水产养殖均有重要的意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改进,可以明显地节约饲料,降低对环境的氮磷排放,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渔业污染。
水环境工程示范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课题通过验收后,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武汉新区水专项示范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在视察时说,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蓝藻水华最严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义,你们有一支队伍在这里,做出了效果,国家要继续支持,你们要继续做下去。
针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议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为《2001高技术发展报告》第五章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撰写的开篇文章《转基因安全与对策研究》,提出了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三条对策建议;2004年,为中共中央党校撰写了理论学习材料转基因及其安全性,阐述了转基因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转基因安全争论的实质,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转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鱼类品种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了国家良种场,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验室的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已成功主办了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国际培训班 等8次国际和多边学术会议,有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欧盟等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承担并完成了1项欧盟项目。国际合作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我室研究人员出国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到外国人来我室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
总之,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努力寻求保护健康水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资14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态学技术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平台;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引进和更新,实验室已有50岁以下研究员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通过课题开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级访问学者来室合作研究,进室博士后20多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业务水平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8. 湖南有几所大学
湖南省共109所大学。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专科院校7所,高职院校66所。版拥有三权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A类两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B类一所(湖南大学),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湖南师范大学) 。
拥有三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拥有四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另有省部共建的中国重点大学湘潭大学。
(8)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扩展阅读
湖南省教育事业发展:
2017年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9所。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生1.9万人,本专科毕业生33.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9.5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34.4万人,初中学校毕业生73.3万人,普通小学毕业生78.1万人。在园幼儿229.0万人,比上年增长1.8%。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1]91.5%。各类民办学校12907所,在校学生282.1万人。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9.3亿元,资助高校学生53.4万人次。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5亿元,资助中职学生34.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