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城旅游 » 湘西巴代扎

湘西巴代扎

发布时间: 2021-03-07 09:31:43

㈠ 巴代雄膏药是什么产品

湘西苗族巴代仪式概述“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是苗族的上层文化人,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巴代扎仪式又称为:客老司、客教、武教。而巴代雄则称为:苗老司、苗教、文教。巴代仪式主要分为巴代扎仪式与巴代雄仪式。巴代扎仪式是融合了佛、道、儒以及本土宗教多为一体的形式。巴代雄仪式是湘西苗族土生土长的宗教仪式。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苗族历史知识、科学技术、人生观道德观很大一部份都体现在巴代仪式中,而在举行巴代雄仪式时,最常用的一种古老乐器与法器就是蚩尤铃。二、蚩尤铃的形制及演奏方法(一)蚩尤铃的形制苗族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蚩尤,蚩尤发明了稻谷、宗教、铁器等,因此苗族人为了纪念蚩尤所以叫“蚩尤铃”。蚩尤铃又称“魂铃”“铜铃”“铃铛”。蚩尤铃主要由响铜制作而成,蚩尤铃高约20cm,底部直径约7cm,重约0.5公斤,内部挂一小铁棒,在摇铃时铁棒撞击..
巴布贴又叫做水凝胶贴,与传统的膏药存在本质的区别。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水溶性材料,与人体有良好的亲和性,对皮肤无刺激,不会造成过敏及撕揭贴剂时粘连汗毛导致疼痛。目前很多美容产品,如面膜及眼贴等采用了水凝胶。
如何鉴别所买到的膏药是不是巴布贴?能否买到真正的巴布贴,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然钱白花了不说,还严重影响心情。
巴布贴与传统膏药的区别有以下五点: 厚度不同:传统膏药一般比较薄,厚度不会超过0.3mm;巴布贴厚度一般都有1~2mm。
手感不同:传统膏药由于采用橡胶等材料为膏体,质感比较硬;巴布贴由于是以水凝胶做为膏药,富有弹性,与捏QQ糖的感觉相似。
皮肤感觉不同:传统膏药由于加入的化学成分多,且不透气,对皮肤刺激大,贴上后经常会有皮肤过敏或者是皮肤发红等情况发生。巴布贴贴上去会有清凉的感觉,没有刺激性且透气,极少会有皮肤过敏症状发生。
粘性不同:传统膏药的粘性是靠加入的化学粘合剂产生的,使用时会有如502沾到皮肤上的感觉;巴布贴是靠贴剂本身的粘性, 也就是水凝胶的粘性贴于皮肤,和平时做面膜的感觉相似。
能否反复揭贴:传统膏药贴上去再揭下来就不能贴了,巴布贴贴上后,如果你要洗澡,可以揭下来,洗完后可以再贴上去。
通过以上对巴布贴与传统膏药区别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能够鉴别出真假巴布贴了,如果你需要购买,建议你选择正规品牌。

㈡ 求推荐像茅山第一百零八代传人类型的小说

《茅山术》,湘西赶尸之鬼事系列的小说 ,《天师鬼录》。。。。希望能帮到你

㈢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发

3.1.1 总体思路

3.1.1.1 基本认识

中国地域广大,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斜坡岩土体含水状态与滑坡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滑坡泥石流事件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具有离散性。因此,尽可能细化预警区域的划分,对每个预警区的斜坡坡角、坡积层工程地质特征、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特定环境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表植被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下引发地质灾害的大气降雨量临界值,作为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判据是可行的。

3.1.1.2 预警对象与预警重点区

降雨引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预警重点区是:

1)威胁山区的乡镇、居民点,且无力搬迁的地区;

2)威胁重要工程如桥梁、水坝和电站等地区;

3)威胁线状工程如公路、铁路、输油(气)管线和输电线路以及水上交通线等地区;

4)重要经济区(发达经济区、工矿区和农业区等);

5)重要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区;

6)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且又必须开发的地区。

3.1.1.3 预警类型

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两种类型。

空间预警是比较明确地划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根据长期气象预报),一定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主要适用于群发型;

时间预警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单体),给出地质灾害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适用于单体如大型滑坡,并有群测群防网络或专业监测网络相配合。

空间预警是减轻区域性、全局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空间预警是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层突变等)和引发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引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极大差异。

3.1.1.4 预警等级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为5个等级:

1级,可能性很小;

2级,可能性较小;

3级,可能性较大;

4级,可能性大;

5级,可能性很大;

国家层次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按以下考虑:

1~2级不发布预报,用绿色和蓝色表示;

3级发布预报,用黄色表示;

4级发布预警,用橙色表示;

5级发布警报,用红色表示。

3.1.1.5 预警时段与地域

预报预警时段是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

预报预警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1.1.6 技术路线

1)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预警区域。

2)确定预警判据。对每个预警区的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和降雨过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每个预警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图,确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低值、高值),作为预警判据。

3)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后,对每个预警区叠加分析,根据判据图初步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判定预报预警等级。对判定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或以上等级的地区,结合该预警区降雨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次日的降雨过程引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报或警报。

5)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

6)发送预警产品。将预警产品报请有关领导签发后,发送国家气象中心。

7)发布预警产品。国家气象中心收到预警产品后,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在中国地质环境网站上进行发布。

8)发布预警后,预警人员跟踪校验预警效果,总结提高预警准确率。

3.1.2 科学依据

根据1990~2002年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类统计,发现持续降雨引发者占总发生量的65%,其中,局地暴雨引发者约占总发生量的43%,占持续降雨引发者总量的66%。也就是说,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由于大气降雨直接引发的或是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是有科学依据的。

3.1.2.1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特点

1)区域性: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内出现;单条泥石流的流域面积:≤0.6km2者11.9%;0.6~10km2者61.6%;10~50km2者22.4%。

2)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区域多灾种呈群体出现。

3)同时性:巨大灾难在数十分钟—数小时内先后或同时出现。

4)暴发性:滑坡、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暴发性,宏观上完好的坡体突然滑塌或“奔流”;当地人称为“涡旋炮”或“山扒皮”。如陕西省紫阳县同一地点伤亡人员最多的联合乡鱼泉村7组(瞬间造成37人遇难)是5个“涡旋炮”同时击中的结果。

5)后续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

6)成灾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

3.1.2.2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

1)区域性持续降雨或暴雨使松散堆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

2)成灾地区地形陡峻,坡形变化复杂,坡度25°~70°。

3)地质上具备二元结构,上为松散堆积层,下为坚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触处形成强大渗流带。

4)松散堆积层厚度1~10m,一般1~4m。

5)一般植被覆盖率较高,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起到滞水作用。

6)居民防灾意识薄弱,房屋结构简易,抗灾强度低。房屋大多建在溪沟出山口地段,属于泥石流的流通路径。调查发现,虽然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性,但多数地点仍有数小时至数分钟的躲避时间,因防灾基本知识缺乏,以致有的村民在抢运财物过程中丧生。

7)对大型滑坡滞后于降雨过程的机理缺乏科学认识。

3.1.2.3 来自统计学的认识

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均证明,地质灾害具有可区划性、可监测预警性。

1)分析发现,滑坡的发生在过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两项参数中,存在着一个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时,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

2)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

3)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或局地单点暴雨达到临界值时出现突发性群发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过程后期或雨后数天内出现。

3.1.2.4 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

据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我国泥石流的时空分布频率具有以下特点:

(1)泥石流频率与地貌

3500m以上的高山占9%;1000~3500m的中山占56%;小于1000m的低山占15%;黄土高原区占11%。

(2)泥石流频率与工程地质岩组

变质岩区占43%;碎屑岩区占32%;黄土区占11%;岩浆岩区占9%;碳酸盐岩区占7%。

(3)泥石流发生频率与年平均降雨量(mm/a)

<400区域占10%;400~600区域占16%;600~800区域占18%;800~1000区域占24%;1000~1400区域占22%;>1400区域占10%

(4)泥石流暴发时间(月份)分布频率

5月:9%;6月:18%;7月:34%;8月:24%;9月:10%

上述统计说明,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多出现在易于风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区;年均降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暴发泥石流;发生时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

3.1.3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基于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全国气候区划和滑坡泥石流与区域降雨关系的各类研究文献,编制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

3.1.3.1 资料依据

基于气象因素的《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1∶500万)》的编制主要依据以下资料:

1)中国泥石流及其灾害危险区划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2)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3)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1

4)中国泥石流灾害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2

5)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2

6)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92

7)中国地形图(立体,1∶600万),地图科学研究所,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气象出版社,2002

9)区域降雨资料与滑坡、泥石流关系的各类文献

3.1.3.2 预警区划分原则

根据研究需要,在此提出斜坡划分原理:

1)滑坡和泥石流是在斜坡地区发生的;

2)区域分水岭的两坡气象降雨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

3)我国的最大斜坡是帕米尔高原—东海大陆架的多级多层次斜坡;

4)区域斜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水岭到海滨,如后界燕山—鲁儿虎山,左界辽河,右界永定河/海河和前界渤海圈闭的区域;二类如大别山—淮河—黄河圈闭的区域;三类如四川盆地周缘区域。

一级区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区划和地质地貌环境条件;

二级区主要以重大水系、区域分水岭、区域气候、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质环境条件、斜坡表层岩土性质和年均降雨量分布。

3.1.3.3 预警区域划分

本研究立足全国范围,暂时提出两级区划,共划分7个一级预警区,28个二级预警区,可以满足初步工作要求(图3.1)。

(1)预警区的地质灾害特征

A东北山地平原区

A1三江地区

图3.1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28个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佳木斯/牡丹江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微弱。

A2东北平原

桦甸/敦化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东麓,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弱。

B大华北地区

B1辽南地区

辽东半岛地区(千山),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2京承地区

北京北部和河北承德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B3晋冀地区

太行山东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4山东丘陵

泰山和胶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B5豫西地区

灵宝/许昌之间和伏牛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6皖苏地区

大别山北麓和张八岭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7江浙地区

临安/嵊州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C中南山地丘陵区

C1闽浙地区

武夷山/九连山以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2江西地区

九岭山和赣南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3豫鄂地区

南阳、神农架、大洪山和大别山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C4湖南地区

湘西和湘南(雪峰山)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C5桂粤地区

桂西和两广北部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D西南中高山区

D1陕南地区

秦岭南麓和大巴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2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外的其他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3黔渝地区

黔北和重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4滇南地区

滇南和黔南部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5川滇地区

川西、滇西和滇中地区,气象因素(含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E黄土高原区

E1吕梁地区

大同—太原—临汾一线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E2陕北地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E3陇西地区

陇西和海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F北方干旱沙漠区

F1内蒙古东部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F2阿拉善地区

祁连山北麓、玉门/武威地区,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3南疆地区

天山南麓、阿尔金山北麓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4北疆地区

天山北麓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G青藏高原区

G1藏北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G2藏南地区

雅鲁藏布江及支流流域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藏东南

暴雨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2)一级区域界线标志

A/F大兴安岭—七老图山

漠河—凤水山(1398)—古利牙山(1394)—太平岭(1712)—兴安岭(1397)—巴代艾来(1540)—罕山(1936)—黄岗梁(2029)—七老图山

A/B云雾山—长白山

小五台山(2882)—赤城—云雾山(2047)—七老图山—阜新—铁岭—莫日红山(1013)—白头山

B/E太行山—中条山

小五台山(2882)—恒山(2017)—北台顶(3058)—阳曲山(2059)—历山(2322)—华山(2160)

E/F毛毛山—靖边—东胜—小五台

海晏—仙密大山(4354)—毛毛山(4070)—景泰—定边—靖边—榆林—东胜—丰镇—小五台山(2882)

EB/DC秦岭—伏牛山—大别山—括苍山

海晏—龙羊峡—同仁—鸟鼠山(2609)—武山南—凤县—太白山(3767)—首阳山(2720)—秦岭—华山(2160)—全宝山(2094)—老君山(2192)—太白顶(1140)—鸡公山(744)—霍山(1774)—安庆—九华山(1342)—黄山(1873)—桐庐—括苍山(1382)—北雁荡山(1057)

F/G阿尔金山—祁连山

公格尔山(7649)—慕士塔格山(7509)—赛图拉—慕士山(6638)—乌孜塔格(6250)—九个达坂山(6303)—阿卡腾能山(4642)—阿尔金山(5798)—大雪山(5483)—祁连山(5547)—冷龙岭(4849)—毛毛山(4070)

C/D老君山—梵净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武当山(1612)—大神农架(3053)—建始—来凤(>1000)—酉阳—梵净山(2494)—佛顶山(1835)—雷公山(2179)—岑王老山(2062)—富宁

D/G九寨沟—察隅

武山—九寨沟—雪宝顶(5588)—马尔康—炉霍—新龙—巴塘—察隅

(3)二级区域界线

A1/A2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白头山

呼玛—大黑顶山(1047)—平顶山(1429)—大青山(944)—大秃顶子山(1690)—大石头(1194)—甑峰山(1677)—白头山

B1/B2下辽河

B2/B3永定河—海河

B3/B4黄河

B4/B5黄河故道

B5/B6淮河—黄河故道

B6/B7长江

C1/C2武夷山—九连山

黄山(1873)—玉京峰(1817)—黄岗山(2158)—白石峰(1858)—木马山(1328)—九连山(1248)—龙门

C2/C34霍山—幕阜山—罗霄山脉

霍山(1774)—九江—九宫山(1543)—幕阜山(1596)—连云山(1600)—武功山(1918)—井冈山—八面山(2042)—石坑埪(1902)

C3/C4长江

C124/C5南岭山脉

雷公山(2179)—猫儿山(2142)—韭菜岭(2009)—石坑埪(1902)—雪山嶂(1379)—龙门—飞云顶(1282)—莲花山(1336)—神泉港

D1/D23米仓山—大巴山

九顶山(4984)—广元—米仓山—大巴山—大神农架(3053)

D2/D3长江—重庆—华蓥山—万源北

D123/D5夹金山—大凉山

雪宝顶(5588)—九顶山(4984)—二郎山(3437)—贡嘎山(7556)—铧头尖(4791)—大凉山(3962)—长江—五莲峰(2561)—陆家大营(2854)

D3/D4苗岭山脉

陆家大营(2854)—黄果树瀑布—惠水—雷公山(2179)

D4/D5乌蒙山—哀牢山—高黎贡山

陆家大营(2854)—黎山(2678)—马龙—玉溪—哀牢山(3166)—猫头山(3306)—高黎贡山—(3374)—尖高山(3302)

E1/E2吕梁山脉

岱海—管涔山—荷叶坪(2784)—黑茶山(2203)—关帝山(2831)—禹门口

E2/E3屈吴山—六盘山脉

景泰—屈吴山(2858)—六盘山(2928)—太白(2819)

F1/F2

古尔班乌兰井—呼和巴什格(2364)—贺兰山(3556)—香山

F2/F3

马鬃山(2583)—大雪山(5483)

F3/F4天山山脉

托木尔峰(7443)—比依克山(7443)—天格尔峰(4562)—博格达峰(5445)—巴里坤山—托木尔提(4886)

G1/G2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扎西岗—冈仁波齐峰(6656)—冷布冈日(7095)—念青唐古拉峰(7111)—嘉黎—洛隆—邦达—巴塘。

3.1.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研究

3.1.4.1 判据确定原则与资料依据

根据有限研究积累和历史经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不但与当日激发降雨量有关,而且与前期过程降雨量关系密切,本项研究选定1d,2d,4d,7d,10d和15d过程降雨量等6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一个地区气象因素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与临界雨量判据的确定具有全面认识。

本次研究的资料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立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中气象因素引发的历史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999个);

2)国家气象中心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供的滑坡、泥石流数据,整理提供了731个相关站点15d内历史降雨量数据。

3.1.4.2 预警区的临界降雨量判据研究

(1)不同降雨过程代表数据的选定

中国气象局系统对日降雨量(Q)的预报是按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计算,而滑坡、泥石流事件可能发生在此24h的任一时段。

若灾害事件在接近24时发生,则基本可对应1d(即当日)过程降雨量;若灾害事件在次日0时以后的夜间发生,则对应前一日(2d)过程降雨量更符合实际。因此,本项研究选定的数据代表时段(日:24h)是:

1d过程降雨量:0≤Q1≤1

2d过程降雨量:1≤Q2≤2

4d过程降雨量:3≤Q4≤4

7d过程降雨量:6≤Q7≤7

10d过程降雨量:9≤Q10≤10

15d过程降雨量:14≤Q15≤15

(2)临界过程降雨量预警判据图的建立

根据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研究,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发现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界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因此,利用1d,2d,4d,7d,10d和15d等过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图3.2)。

图中横轴是时间(1~15d),纵轴是相应的过程降雨量(mm)。我们规定,α线和β线为两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线,α线以下的A区为不预报区(1,2级,可能性小、较小),α~β线之间的B区为地质灾害预报区(3,4级,可能性较大、大),β线以上的C区为地质灾害警报区(5级,可能性很大)。

(3)预警区临界降雨判据图研究

在28个气象预警区中,18个预警区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预警判据图(上限值β线、下限值α线);10个预警区因缺乏资料尚不能形成判据图,其中,A1,B5,F1和G24个区完全缺数据;B4,B6,E1,E2,F3和F46个区数据不全(只能形成α线或β线,甚至散点)。这10个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不发育区或人口稀疏地区,暂时对全国的预警工作效果影响不大。

图3.2 预报判据模板图

代表性数据及曲线举例

A2东北平原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3个样本。

A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B1辽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9个样本。

B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C1闽浙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C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1陕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45个样本。

D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5川滇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60个样本。

D5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E3陇西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E3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F2阿拉善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8个样本。

F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G1藏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15个样本。

G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3.1.4.3 预警判据校正

为了提高预警精度,依据以下资料对预警区判据图进行了校正:

1)中国大陆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各类科技文献;

2)历年中国地质灾害公报;

3)部分省(区、市)的地质灾害年报;

4)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资料(主要是福建省);

5)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项研究报告等。

检索发现有13个预警区具有部分滑坡、泥石流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研究资料,有15个预警区暂未收集到或完全缺乏研究资料。

13个具备部分研究资料的预警区分别整理成图、表,可供确定相应预警区预警级别时参考,或与预警判据图配合使用。

以C1区为例,见下表(图3.3):

图3.3 C1区地质灾害点分布与临界降雨量统计关系

3.1.5 预警尺度精度评价

3.1.5.1 预警尺度

(1)空间预警尺度

图面表示3000km2(基于1∶500万~1∶600万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

(2)时间预警尺度

地灾预警与气象预警时间尺度同步。

3.1.5.2 预警精度评价

1)取决于气象预报精度。目前全国性的气象预报精度尚不高,特别是对引发泥石流影响明显的局地单点暴雨的预报有待加强。

2)雨量站点代表性精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图依赖于气象站点经(纬)度和地质灾害发生点的经(纬)度(距离)的接近程度。

本次资料地质灾害灾情点的经(纬)度与相邻气象站点的经(纬)度之差在0.3°~1.0°之内,也即相差40~50km,反映在平面上即存在约2000km2的误差。

3)地质环境-气象因素耦合机制的研究精度。地形坡度、植被、岩土类型、含水状态、地表入渗和产流等的研究尚很薄弱。

4)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与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尚缺乏科学界定。

3.1.6 地质灾害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

3.1.6.1 预警产品制作、签批与发布

1)国家气象中心提供全国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每天16:0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送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

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接到降雨量数据后,根据此数据和预警判据图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

3)专家会商、分析判定预报预警结果,根据会商后的结果,做出空间预警,在预警图上划出预报或警报区,此称预警产品;

4)领导审定、签批预警产品;

5)经签批的预警产品于当天16:3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回国家气象中心;

6)国家气象中心接收预警产品,并和天气预报产品统一制作,配音;

7)中央电视台在当天晚上19:30新闻联播后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或警报及等级;

8)预报或警报地区的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在预警发出24h至48h内,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反馈预警效果校验结果;

9)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分析研究预警效果校验结果,改进预警判据,逐步提高预警精度。

3.1.6.2 预警产品发布形式

(1)中央电视台发布播出

预警产品署名: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模拟预报词:

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请注意防范。

(2)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发布

主要供专业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门参考,跟踪研究预警效果,讨论研究预警方法与对策。

设计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专用“符号”(图3.4)。

图3.4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专用“符号”

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片时,同时配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动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社会影响力。

3.1.7 地质灾害预警软件系统

3.1.7.1 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

2004~2006年,模型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具备自动生成降雨等值线、雨量站点上自动计算预报等级、查看雨量站点雨量等功能(图3.5)。缺点是无法自动成区、不具备GIS图层操作功能。

图3.5 基于C语言的第1套预警软件Predmap抓图

3.1.7.2 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

2007年,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模型仍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图3.6)。主要改进在于将软件系统升级为基于GIS开发,且实现预警区的自动圈闭。缺点是ArcGIS软件庞大,软件操作、升级等方面不便。

图3.6 基于ArcGIS的第2套预警软件抓图

㈣ 董马库乡的基本民情

苗语口音操东部苗语西部方言吉首音。
花垣苗语口音参考
1.花垣音(又称吉卫音,花垣大部分乡镇使用)
2.保靖音(长乐乡使用)
3.凤凰音(雅酉镇使用)
4.吉首音(董马库乡、排碧乡、排料乡使用) 董马库乡属苗族聚集乡,风俗禁忌同县内其他苗族地区大致相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忌踩三脚架 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忌吹口哨 苗族风俗认为吹口哨是招鬼。
忌带未满月婴儿去别人家, 乘坐他人车辆。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尤其以赶秋节最为隆重。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是湘西花垣、凤凰、吉首及贵州松桃地区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之日举行。董马库乡一直是花垣县苗族传统节日传统举办地。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公”和“秋婆”,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立秋日那天,当地群众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结伴成群,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来到赶秋的集上,欢聚在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流,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
传统节日主要节目有锥牛、秋千、刀梯、苗鼓、舞狮、武术、杂技、演戏、散棋、扑克、篮球等等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苗语称“弄涅”。由苗老司主持, 四个手执梭镖枪的枪手在他的指挥下将圈在将军柱上的神牛锥杀,再由他做法送魂升天。该活动主要流行于湖南花垣、凤凰、湖北恩施、贵州雷山等地, 是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在人类学范畴中属于 “年度仪式”的一种,但又同时具备一定的“生命危机仪式”性质,是一个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复杂仪式体系,它以祈求平安与祭祀先祖为目的,在长时段的发展中吸收了各种的文化因素与“神话素”最终形成这样一 个具备巫师、行动与表象成份的完整集体现象——巫术。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苗语称“求侗”。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都有勇士表演。相传民族英雄吴八月打响反清第一炮就是利用“刀梯会”聚集苗民起义的。上刀梯时,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双脚睬在刀刃上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领头人在刀梯顶上吹响海螺,下面勇士接踵而上,一个个神态自然,如走平梯。刀梯器材,立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眼安插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O点五到一厘米,刀刃锋锐。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共三十六梯。桩杆四周拉线固紧,即可攀登。关于上刀梯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苗山出现了一个兴风作浪的妖怪。一位叫石巴贵的青年,自告奋勇为民除害。百姓们有的提公鸡,有的扛供桌,簇拥着身带三十六把钢刀的巴贵来到一座山上。巴贵将钢刀全钉在一株古树上,一步一步攀上树顶,站在树尖舞动手中降妖鞭,吹响大海螺。与此同时,树下百姓点燃鞭炮和铁铳,敲起响具,终于把妖怪吓跑了。为纪念石巴贵为民除害,上刀梯活动世代流传下来。解放后,上刀梯经过改革,弃其封建迷信糟粕,保留了精华之处。那些有深厚武功基础的苗族小伙子每逢热闹场面都要参加表演。上刀梯之前必须运足气力,气贯涌泉和劳宫,节节向上攀登。
八人秋即八人秋千,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 1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传说,以前有个苦孩子叫“苦人”,从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猎时,看见天上飞着一只叼着绣花鞋的岩鹰,苦八岖把岩鹰射了下来。他想,做绣花准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着水车的样子做了一个八人秋,送给了调秋会,好在调秋会上找绣花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做绣花准的花妹,苦八岖 向花妹讲了射绣花鞋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花妹的爱慕,他俩结成了 终身伴侣。从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赶秋节上不可缺少的活动。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模仿动物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根据其表演人数不同,可分为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女子单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边,同时起舞。凤凰县就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进门之前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拟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属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摹拟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巧 ,舞姿非常轻盈敏捷,情绪激昂。此舞既可化妆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拟猴儿状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胜。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妇女两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进行伴奏,或敲包包锣与大锣进行伴奏。舞蹈者根据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等等。男子单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边伴奏,另一人击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紧奏鲜明。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这种鼓舞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苗族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在湘西花垣地区尤为流行,2006年花垣县已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苗族武术 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武术主要项目有拳术、气功、耍棍、甩连枷、扔流行陀等。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带伤逃走了,雄狮救下了苗家猎人,不送了张狮皮,嘱今后遇到猛虎和妖魔,披着狮皮,学着他们腾跳、怒吼,自会消灾免难。从此苗家人视狮子为神物。平时逢喜庆节日,那些体强力壮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狮子皮,学着狮子的翻腾跳跃,嘶鸣怒吼,串乡走寨,表示驱妖除怪,祝贺节日幸福,苗家安乐。现在舞的狮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狮子头用石灰纸浆压模,并用彩笔画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动,狮身的皮毛,则是用苗家自织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苎麻编织而成。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 “宝”,还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对、八对甚至二、三十对的苗族短打“武装”。他们手持棍、刀、棒、枪等各种器械,在前头开路,边走边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种招势,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武庄严。跟着的就是耍“宝”武士,他们舒展优美的动作举“宝”引狮出山。跟着狮子后面的是戴着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罗汉”,不时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最后是锣、鼓、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响乐,绕山转水可传数里。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听到熟悉的乐曲,便知道:“狮子来了。”这是和汉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龙,苗族人称为“舞融”。相传苗族始祖“普戒”是龙人,故苗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现今花垣苗族崇龙、敬龙仍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观念,所以视龙为吉祥、富贵的神物。每逢喜庆,往往选择龙日龙时,修房建墓必须选龙脉龙地,屋梁桥柱,无不雕龙画凤。舞龙也是花垣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舞龙”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时大的节庆也举行“舞龙”活动。龙头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纸,画好龙眼,做好龙须。龙身是细蔑扎在的圆筒形,再用苗家的机织连成长长的龙身,在布上画上龙鳞。苗家的龙分黄、白、花三色,以三三九节起底,三九二十七节为最长。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对彩灯开路,继而是扎制的鱼虾、蚌、蝴等,象征着巨龙出宫,鱼类相伴,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在锣鼓号角声中,巨龙摇头摆尾,穿山过林,走乡串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舞龙”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体力较弱的人还真难以担负起舞龙的重任。龙头一摆动,龙身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要按照“龙出洞”、“龙观景”、“龙转身”、“龙抱柱”、“龙抢宝”、“龙戏水”、“龙归海”等套路,变换队形,你追我赶,时而仰身侧翻,时而旋转起跳。舞完一场龙,苗家后生们往往一个个都大汗淋漓。“舞龙”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烧龙”。这一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事先准备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药,将火药放进三四尺长的竹筒里,待龙绕场起舞时,就开始点燃引线,火药花和鞭炮花直对龙身喷去。而“要龙”的勇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体魄、技艺和勇敢精神,有的脱下外衣,光着膀子,面对燃烧着的花炮和火药,随着龙头摆动按照套足翻腾跳跃,来往穿插。这时,“耍龙”人也要点燃预先备好放在龙头、龙尾的火炮筒,龙在翻舞中喷出朵朵烟花,时上时下,时弯时卷,整个场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龙”的青年门,随着龙身的滚动,发出阵阵的吆喝声,此起彼应。在场内场外一片欢笑声中,苗家热热闹闹地“送龙归海”,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龙”活动。
篮球,为外来体育运动,篮球运动约上个世纪50年代传入后,很快受到苗区很多年轻人热爱并追捧,成为苗区最热门的一项体育运动。董马库每逢苗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比赛,届时吸引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上百支球队赶来参加比赛,三个球场同时比赛,往往要赛至3-5日后才能决出冠军,球场上拼搏厮杀十分激烈。
山棋,下山棋,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苗寨,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会下山棋,成为他们歇脚休息的最好娱乐。赶场天在路边、在溪旁、在山坳歇担时,苗族人们喜欢随手拾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一“”形,两人蹲下来就可拉开战幕。对弈时,你放一草,我下一石;我隔断你的子,你拆除我的“锤”。
2013年2月17日,董马库乡卧大召村举办了中国首届“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巴代文化学会组织了128人的苗师(巴代雄)队伍和189人的客师(巴代杂)队伍参加了此次祭祀仪式活动,来自花垣、吉首、保靖、古丈、凤凰、泸溪等县市50多个苗寨约4万苗族同胞齐聚欢度艺术节。节庆节目分表演类和比赛类共36项,分为文艺表演、舞龙舞狮、苗鼓舞、上刀梯、椎牛、苗歌6个赛区进行;其中椎牛仪式从13日开始到17日共进行24场,每天的法事各不相同;800名苗族青年男女参加了古老的跳鼓舞。这是花垣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