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写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凤凰的文章一篇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来历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历史
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战国 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属楚国疆域。据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汉文化已影响到这里。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
汉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所以凤凰在西汉、东汉、时期为辰阳县地,属武陵郡。
三国 时期,凤凰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刘备战败,吴占其地,凤凰仍属武陵郡。
西晋 时凤凰归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时为舞阳县地,也属武陵郡。
南北朝 时期,凤凰一直属武陵郡。
隋朝 一统江山,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凤凰当时属辰溪县,隶属沅陵郡地。
唐朝 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属锦州卢阳郡。
宋朝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宋神宗熙宁八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
元 朝设五寨司,属思州安抚司。这是土司政权时期,由本县少数民族的统治人物执政,五寨司设在今凤凰县城。
明朝 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永乐三年,置竿子坪长官司,仍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
清朝 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清康熙三年,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通判本应管理地方行政,但当时土司大权在握,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改沅州为府属兵备,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凤凰光复。
民国 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1949 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直至如今。
建筑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美食
湘西凤凰姜糖, 凤凰血粑鸭子, 酸汤煮豆腐,苗家酸鱼,苗家的火烧食,农家菜豆腐,酸辣子炒沙萝菇,湘西糍粑,湘西腊肉, 凤凰酸萝卜,蕨菜炒隔年熏腊肉
工艺品
这里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作工精细;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古城区内银饰较多,作工精巧,款式多样。这里的银饰分老银和新银。老银从民间收集而来,无论在作工和设计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这里一般以苗族银饰为主,这样的银器价格较贵。新银,现代加工及设计,都具有标准含银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价格不同。
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民间剪纸, 编织花带等。
旅游禁忌
1. 不要打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
2. 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
3. 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
4. 到苗族家里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
5. 苗寨里尽量不要和已婚妇女套近乎。
6. 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召鬼)。
此外,在凤凰古城内是不通行硬币的,进入古城前最好准备一些纸币。
景点介绍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
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
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 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 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城墙厚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顶部的中间填充物改为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约0.33米,上面铺以红砂块石。
城楼高11米,大门上方有枪眼8孔。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沈从文故居 --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几十个国家所翻译,如《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被誉为世界乡土文学之父。
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凤凰人民的骄傲。他的一生所创作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也给后人研究中国和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
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10间,沈先生1902年12月28日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88年沈老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县听涛山下,同年故居大修并向游人开放,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熊希龄故居--
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调,故居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9年6月25日(农历)熊希龄先生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
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杨家祠堂--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祠堂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南方长城--
中国南方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长城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被称为“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
南长城沿城墙每三五里便设有边关、营盘和哨卡,以防苗民起义。如:亭子关、乌巢关、阿拉关、靖边关等,如今这一线还依稀可见碉堡、炮台和边墙。它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开,以北为“化外之民”的“生界”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了苗 、汉的贸易和文化交往。
南方长城,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实体遗存,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
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位于县城正西24公里处,古称渭阳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朝廷为了安抚和镇压少数民族,这里设立了凤凰直隶厅和沅永靖兵备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这里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苗民起义,也就是历史学家称这次起义是清朝中之战,从此清朝走向落。黄丝桥古城属南方长城的一部分,是苗汉相争的前沿阵地。
古城坐西朝东是一座青石结构的石头城,城墙所用石料皆采用石灰岩的青光巨石,最大的约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余斤,石面平整,工艺讲究。
城墙周长686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总面积29070平方米,城墙高5.6米,厚2.9米,城墙上走道宽2.4米可以跑马,大小箭垛300个,开东、西、北三门。1983年10月黄丝桥古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奇梁洞--
奇梁洞位于县城北四公里处,属典型的碳酸盐岩洞,该洞以奇、秀、阔、幽四大特色著称。洞长6000余米,共分五大景区:即古战场、画廊、天堂、龙宫和阴阳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飞瀑于一洞,由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瑰丽的画卷。
一条小溪穿洞而过,水流平缓,灯光打在岩壁上,皱襞倒影在水中,如梦如幻。
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打在石笋、石幔及石花上,营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内有一大厅,据传是苗民纠集的地方,厅里立着一块带一个小孔的石头,对着小孔“呜呜”地吹,整个大厅会回荡着低沉的号角声,当年的苗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传令的。
少数民族
[编辑本段]
凤凰古城是多民族聚居县,主要由苗族、土家族、汉族、回族,以及解放后分配到这里工作和其他原因来本县居住的其它民族组成,其中以苗、土家、汉三族为主,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的73.26%,汉族10.75万人,占27.74%。苗族为本县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是与汉杂居。
苗族是凤凰古城最古老的民族。远古苗族生活在黄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与炎黄部落作战,失败后苗裔退居江汉、洞庭湖一带,建立三苗国。商周时,三苗被破,苗祖迁徙到湘西“五溪”一带,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又由湘西分迁到西南各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远古骧蔸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个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土家族具有长远的历史渊源,凤凰古城土家族据考证,可能是:廪君蛮巴人后裔。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是一个较稳定的民族。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隋代称“岳左”。宋代称北江诸蛮。《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贰』 思乡文章
思乡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叁』 我爱小月我爱湘西
你爱小月,那你就去追求她,爱湘西这座城市,你还爱这个女人,要好好对待,那是你的生活的家园,最好跟你心爱的人在江西成了家庭,祝福你们
『肆』 赞美湘西的文章
里耶古镇
邂逅里耶,是一个偶然的缘分,也许正是这种偶然,才有着一种意外的惊喜。
从长沙到吉首,如果去里耶,距离会要近些,可我们的目的地不是里耶,而是龙山县城。翻过逶迤连绵的盘山公路到达一片宽阔的高原平地,在这个湘西北边陲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鄂湘渝三省交界之处,建有两个县城——湖南龙山县和湖北来凤县,两个县城的交界处就是一座几十米长的桥。在这座美丽的县城龙山县工作完成后,本来是要直接回长沙的,可有人提出来去里耶看看,去看那个与王村、浦市、茶峒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的里耶古镇。龙山县城在龙山的最北端,而里耶在龙山的最南端。于是,只好沿着湘渝交界的公路从北往南走。
颠簸的山路,5-6个小时的车程,穿行在乌龙山大峡谷之中。有人提出疑问,跑这么远的山路专程去看那么一个小镇值不值得。而在我心中认为是很值的。
且不说古镇的风景会怎样,光是穿行在乌龙山峡谷中,那迷人的景象就令人流连。《乌龙山剿匪记》中那片神秘美丽的地方一直只是在梦中萦绕,如今已经悄然真真切切的穿行在神秘的乌龙山大峡谷中了,那种心情自然是格外兴奋。路的两边高处是莽莽苍苍、蜿蜒秀丽的山石险峰,路的下边是如玉带盘缠绕的清澈的河流,有时是悬崖峭壁,险象环生,有时是曲径通幽,郁郁葱葱的高丘林荫,可见到小块的梯田,散居在山中的苗家木屋。头上是白云悠悠,山中是鸟语花香,令人忘记了山路颠簸的辛苦。
5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视野豁然开朗起来,宽旷的平原上,金色的秋阳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稻浪滚滚,瓜菜连畦,让人忘记这是在湘西了。路边的房屋也渐渐多了,直觉告诉我,里耶到了。
但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一片现代的房屋建筑,三四层高的楼房,有的已经完工,有的正在施工,而有的是已经停工,没人居住,也没完全建好。难道这就是古镇?同行的龙山的朋友说,这是里耶的新城开发区,划出这片地对外招商,但是招商的效果并不好,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
几分钟的车程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古镇。
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土家风格的民清建筑,雕花栏杆的古老木屋,古风荡漾的商号招牌,让人沉醉在厚重的历史中。然而这里没有象凤凰古城那样的游人的喧嚣,没有急匆匆赶路的人群,只见斑驳的老屋前,悠闲得坐着几位老人,或品茶或叼着烟袋闲聊,有的在老屋里悠闲的做着自己的家事。
大凡称之为古镇,往往是在历史的尘烟中蛰伏太久,在散发淡淡的时代气息的同时,更多的是弥漫着浓郁的原始风味。漫步在里耶的青石板路上,我的感觉是,里耶在历史的尘烟中蛰伏得太久太久,她一直还沉睡在明清小说的意境里,如果还这样沉睡下去,以致若干年后会慢慢的让人遗忘。
然而,2002年的初夏,一口古井的发现,一下惊醒了一个2000多年的梦,激发出了这个养在深闺隐山居水的湘西古镇的激情。
这是一口古井,是一口会说话的井,一口能诉说两千多年前历史的井。
2002年,里耶古城的发掘中,这口古井一次性出土秦代简牍近3.6万枚,远远超过中国历次出土的秦简总和,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井”,其简文有10余万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邮递、军备、算术、记事等。简牍的时代皆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时期,纪年由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里耶秦简是继1975年、1989年云梦秦简、1979年青川郝家坪战国秦简、1986年放马滩秦简、1993年王家台秦简发现后最重要的、数量最庞大的一批秦简(上个世纪发现秦简的总量不过2000枚),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朝的历史记载只有只字片言,里耶秦简极大弥补了秦史空白,复活了秦朝历史。
同时的挖掘中,里耶数百座古墓葬群与这座古城同时重见天日。古城邻江而建,紧靠酉水,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夯土城墙、护城河、房屋建筑遗址、排水设施,多座古井规则地分布在古城内外,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统。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考古专家们的一致共识,使里耶——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一跃成为“中华第一古镇”,“湘西历史上不是蛮荒之地”。
行走在里耶,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心灵漫步。不时感受她勃发的历史气息,你可以浮想联翩,你可以寻觅那岁月封尘的记忆。“里耶”的含义是土家语“辟地”的意思。相传开发之初,土家先民从渔猎转入农耕,以人力拖犁耕地,故名。几千年前,这个隐居大山之中的古城,又遭受过怎样的战火洗礼?从古城出土的建筑材料、陶片、青铜兵器以及生活堆积物来看,里耶古城是战国时期楚国修筑的军事城堡,用来开疆辟土和抵御秦国的进攻。战国末年,秦国大军从乌江流域攻入酉水流域,楚军被迫东迁,这座古城就被放弃了。
那么,又是什么时候,是谁把那么多完整的秦简沉埋在一口井里。
这口井出土的洋洋数万卷秦简是迁陵县的县丞所留下的官方文书。查阅资料中知道,保靖县在古时候一直叫做迁陵县,今天的保靖县城关镇仍然叫做迁陵镇,这个名字能从两千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自有她厚重的历史底蕴。而现在属龙山县的里耶镇的南边是酉水河,酉水河的另一边就是保靖县的清水坪镇。也许里耶镇在两千多年前当是保靖的辖区,也许,里耶镇还是保靖县(迁陵县)的县城,就算不是县城,两千多年前的里耶镇也是迁陵县的一个重镇。
迁陵县的县丞在始皇帝的统治下,战战兢兢,虽天高皇帝远,却也不敢怠慢,所有的官方文书皆做得一丝不苟,连一些日用的账目也记得清清楚楚,等待着始皇帝随时传阅。
有一年,秦相吕不韦被始皇帝罢黜后,放逐到巴蜀时曾路过迁陵县,他在那里盘恒了数日,县丞曾把自己收藏的文书账目拿给被免了职的吕相过目,吕相看后对县丞赞不绝口,说要是始皇帝看到这些文书定会给县丞加官进爵,县丞听后,更是把这些竹简当成了宝贝。始皇帝当然没有时间去看一个小县丞的日用记录,他有许多军国大事要去思考,于是,那些写在竹简上的记录被县丞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官衙的书记室里,而且,每天都有一名小官吏用一块橘黄的丝巾去拂拭竹简上的灰尘。
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用高压和苛政来统治百姓,那么,他治下的百姓当然也没有幸福生活可言,为了生存,他们定然会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只是众多起义的百姓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例证。
一个漆黑的夜晚,迁陵县丞如平时一般,办完公事,锁好官衙大门,回到自己家中,与自己的妻子儿女共进晚餐,那天,县丞的心情颇好,他的小妾还陪他喝了几杯酒,就在他稍有醉意的时候,一个守城门的衙役匆匆闯进了县丞家的大门,这是从来都没出现过的事情,县丞正准备怒斥衙役的时候,却被衙役带来的消息吓呆了。
原来,迁陵县的乡民不甘始皇帝的欺压,一个平时颇有名望的乡农,或姓田、或姓石、或姓彭、或姓向的,登高一呼,从者趋之若鹜,趁着天黑,攻上了县城的码头,正朝着官衙冲来。县丞是个胆小羸弱之人,也是个存有侥幸心理的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赶紧逃走,但他还想着再回来做他的官,那么,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是万万丢不得的,于是,他果断下令,把数万卷的竹简全部扔进书记室门外的一口防火井里,再推倒书记室的泥墙,把水井堵死,匆忙之间,衙役们把县丞的小儿子每天背诵的九九乘法口诀表以及一些尚未使用过的空白竹简也扔进了井里,一直保存到了今天。县丞是亲眼看着衙役们把古井封好后,才卷了细软、带了官印,仓皇出逃。
县丞这一走,就没再回来,因为,起义的乡民们早就控制了所有的舟船,在那时的湘西大山里,没有了舟船就如同被砍掉了双腿,为了争夺一条生命之舟,县丞和他的衙役们在县城的码头上与造反的义军们激战了一场,当然,战斗的时间并不长,养尊处优的县丞和他的家人、衙役们瞬间便全军覆没,黑暗中,县丞没有看清是谁杀死了自己,懵懵懂懂地到阎王处做了一个糊涂鬼。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起义,虽不是轰轰烈烈,却给后人们留下了一把开启秦王朝大门的钥匙,可惜,历史没有记住这个没有星月只有呐喊的夜晚,仓促间,县丞也没有把这次突发的战事写进他的竹简里。那晚,愤怒的义军杀光了所有的官差,一把火把官衙烧成了白地,于是,被县丞埋藏在防火井里的数万竹简一直沉睡到了公元2002年,而这数万的竹简能让今天的你我一抬腿就能走进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
这样一段想象的故事已经无从考证。然而,悠悠酉水河还在,千年酉水,流淌着千年历史,见证了古镇的兴衰。
里耶城外的酉水河,发源于湖北宣恩,流经重庆,从里耶注入湖南,再在沅陵汇入沅江,全长1200余里。也正是这条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酉水,以其丰富的资源养育了我们的土家和苗家先民,诠释着里耶古镇的的悠久与辉煌,在时代的变迁里见证了里耶岁月的沧桑。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其《白河流域几个码头》一文中对里耶有过这么一段描述,“白河上游商业较大的水码头名‘里耶’。川盐入湘,在这个地方上税。边地若干处桐油,都在这个码头集中。” 沈先生所称的“白河”即现今的酉水。银带似的酉水从南面绕过里耶镇后转向东流去。
古镇还是那个古镇,酉水还是那条酉水,历史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会随着清清酉水河而流逝,一去不复回。
随着水运交通的淡出,很多靠水运的城镇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就象里耶。
然而,古镇的文明却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古老的里耶已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美学诸方面结合得尽善尽美,她是精美之作,也可以说是人类创建的和谐之作。秦简的发现更增添了这个古镇的神秘。
这趟意外的里耶之行,我一直觉得是非常值得的。里耶,已深深地在我记忆里。
『伍』 我的乡愁我的湘西菜的作文
你好,这边有几篇文章可以供你参考一下。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一:舌尖上的家乡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陆』 求!描写湖南湘西女子的文章
湘西女人 (作者:彭学明)
走进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让人牵挂的。
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尽管你有时会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办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
在湘西长满绿草绿树和鲜花的背景里,湘西女人总是行走着的最好的风景。脸尖尖的唇薄薄的,皮嫩嫩的,腰纤纤的,胸挺挺的,柔而不弱,媚而不俗,穿着自己刺绣的花衣,戴着父兄铸造的银圈,在你的心尖尖上摇曳穿行。蝴蝶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蜻蜓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南来的紫燕一声呢喃,也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她们是质地优良的一种花木,大朵大朵地开放,大片大片地生长。
这独个的、行色匆匆的,是上了年纪的婆姨。她要到坡上去,她会隐没在庄稼里好长一段时间不会出来。手上的锄头镰刀,会在她汗水溽溽的滴淌里薅出一大片诗句割出一大片文章。女人,文章与诗句里的一张犁,弯着腰躬着背,驮着辣热的日光和人生的乞望,匍匐前行。庄稼的叶掌越肥越厚,叶掌的果实越壮越甜,女人额上的皱纹却像犁下的沟沟又深又黑。可女人依然站在庄稼里,让山风吹拂,与白云为伴,然后把星星和月光带回家里,做成油灯,照亮全家人的生活。
那些结婚不久的嫂子和没结婚的妹子,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山麻雀,整日整夜,飞来飞去。银亮的声音在山谷里抖动飘逸,涨一河春水,催一树花蕾,把一片片慵绻的黄叶心事泡得伸直了腰身,游溶杯底。他们要翻越这一座座绿色,到山的那边去,走亲戚,看热闹,会情人,或者仅仅是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们不描眉化妆。她们不烫发整容。她们只穿戴一身好衣服。她们跟自己的情人一样,恨那些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妖女人。
那些情人,常常在河边或林地的一块岩板上等着,守望这些即将翻山越岭而来的爱情。脚下的水,水底的鱼,都像女人曾经的手掌抚摸他的心。当女人的铃香摇近时,情人站起来,对着她们打一声响亮的吆喝,“喔——喔!”亮丽的湘西女人就都竖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笑对,一齐响应“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个河谷一片“喔”声。不是山誓海盟,没有花言巧语,湘西的女人跟男人,就这样面对我们宣传爱情。
那个穿线格衣的、早已归属了情人的湘西女人,羞羞的,却勇敢的,走出队列,迎住男人。可是不成!那帮子柔起来比谁都柔,野起来比谁都野的好女人,一下子嘻嘻哈哈地扯住了她的衣角,不准上前,咦!就等不及了!还未过门就不要我们了,那亲乖乖就那么好?我们不信!我们就要看看你这亲乖乖是傻蛋蛋还是俊馍馍!我们要整整后生!说了说了就蜂拥上去,团团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拧男的脸蛋,剐男人的衣裤,然后四脚朝天抬了,往红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双双拱手告饶才甘罢休。那么,好吧,接个吻,做做示范动作!那各怀“鬼胎”的二人就半推半就地,做了一个示范动作。哎!湘西女人的一滴水,该会淹死多少男人?
湘西的女人心灵手巧,会绣花做鞋。
湘西的女人壮实漂亮,会生儿育女。
湘西的女人美丽多情,会酿造爱情。
湘西的女人唱歌时,歌里的子弹能击倒一颗铁打的心。
湘西的女人跳舞时,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远去的背影。
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纯最真最善最美最举世聪颖的人。
可是她们命苦,她们似乎注定了是深埋地下的一条药根。自小,她们就没有儿童乐园,只有蓝天草地,她们固然也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样在父母的背篓里长大,可她们永远没有哥哥弟弟的优越尊贵。当哥兄老弟穿戴一新地去上学时,她们往往留在家里扫地、哄弟妹或做其它什么。穷,盘不起,爹娘的天平只能倾向哥哥弟弟,委屈她们。因为她们是迟早要泼出去的水,收不回的人,她们迟早会成为别家的媳妇做别家的事情。她们常常站在自家的阶檐或坪场,看样高样大的童年在校园的操坪里跳呀闹呀、无忧无虑,她们常常静听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枫下钟的声音。当她们爬到教室外的门缝里随着伙伴失声读出“1+1等于2、2+2等于4”时,老师惊异地发现了那双乌溜溜的眼睛:“妹子,进来,我教你!”可妹子一脸绯红,跑了,以后再也不来。湘西女人,一串未甜先熟的葡萄,酸透了世人的心。
『柒』 湘西贺新春的民风民俗
古城依山傍水,布满山坡的吊脚木楼绽放湘西的古韵,静谧清浅的沱江缓缓流淌,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锈迹斑斑的铁门,斑驳的裂痕,依稀可见当年威武的模样。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乌篷船静静的飘在沱江上,千万不能错过了凤凰古城灯火璀璨的夜景。
湘西游,有一站是猛洞河漂流。导游讲,此漂流被某位名人称为“天下第一漂”,单位的同事也说过,他去过很多漂流的地方,猛洞河漂流是最好的。而另一位同事则说,猛洞河的漂流是湘西行程中最好玩的。
玩水是小时候最乐意的事,为此还被父亲教训过数次,每一次下河之后,都要受到父亲的惩罚,所以至今也只会比划几把“狗刨式”,也游过十几米的大河,但我真的不觉得我会游泳。到现在孩子也已经到了像我当初喜欢玩水的年龄,自己对玩水的兴趣更是减弱了许多。因此,在漂流之前,我真的不觉得漂流会有多少的乐趣。
“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风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整个景区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走近德夯,世界公路奇观“矮寨天路”蜿蜒盘旋,“世界天桥”矮寨大桥横跨峡谷,壮观无比。走进苗寨,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千山飞瀑环抱,民居飞檐跷角;封火墙,吊脚楼,雕花窗等湘西民居造型奇特,格调鲜明,色彩纷逞,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景区内的“拦门酒”、“苗家特色宴”、“玛汝篝火晚会”等享誉湘西,令游人流连忘返。
土家赶年有着丰富的节日活动:备年肉、送灶神、扫扬尘、推豆腐、炒炒米、炸团馓、打粑粑、做糖糁、贴年对年画、杀鸡宰鸭、柏梅钱纸、过赶年、吃团年饭、守岁抢年、拜年……各种各样年味十足的土家族习俗,直把年的氛围闹得红红火火。
2019年1月26日-2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一至正月十五),芙蓉镇·红石林度假区将举办一场盛大的“土家年”活动,年猪宴、年货集市、土家庙会、芙蓉灯会、非遗文化演艺和系列土家年俗体验活动等,吃、游、娱、乐应有尽有,让游客深度体验土家赶年文化和非遗民俗时,唤起人们对传统过年的记忆。
元宵节当天,还有千人河灯祈福活动,成百上千盏载满心愿与祝福的河灯将点亮瀑布湾、酉水河。还能在芙蓉镇、红石林猜灯谜、赢福礼。更有篝火元宵晚会,与阿哥阿妹们一同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摆手狂欢,共同迎接新一年!
『捌』 电影芙蓉镇是《记住乡愁》第四季里的那个芙蓉镇么
芙蓉镇不仅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还有记载土家族政治军事历史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和电影《芙蓉镇》外景拍摄现场等人文景观。
『玖』 走进科学湘西赶尸人
奇风异俗——湘西“赶尸”
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
据有赶尸奇俗的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人士说:赶尸是不给人看的,赶尸是昼伏夜行的,三更半夜谁敢出去看会走的死人呢?不过,据在四县开旅店的人说:死人决不是用人背着走,确是死人自己象麻雀似的跳着走,因为赶尸的要住旅店,所以他们比较清楚,确是三五具尸体只有一个人赶。
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
论其实际形式,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
夜里行走时,尸体都带着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画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做着赶尸者生意的旅店,一年到头不关大门,白天是当然不关的,夜里也不关。其用意有二:
一、那两扇大门后面就是尸体的休止之所,在黎明前到达,入夜后离去,尸体都在门后倚墙而立,天气不好不能走时,可能停留几昼夜。
这种旅店的大门,除了过路的赶尸法师以外,是没任何人移动它的,由于对尸体的恐怖,无形中这门后面成了极神秘、恐怖的禁区,连旅店里的工作人员,也没人探头去张望一下,即使明知那里没有什么尸体,也没有人想看神秘的门后边。
二、尸体来去是在入夜以后和黎明以前,其实都是夜间,为便于尸体出入,所以不必关门。关门不外防盗,这种旅店不会遭遇失窃,小偷不敢光顾,即使大胆去偷,也偷不到什么。
据说,尸体之所以能跳动,全靠脸上的黄纸画符,所以到个地方停下来,法师立刻就把他们脸上的纸符除下来,否则他们会自己跳出来。
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代办运尸还湘”
听说过“赶尸”这回事的人,看了那张纸条,已知道是赶尸的了,因为他说明了“还湘”,若非赶尸,其营业范围绝不会只限于湖南,同时也不会写明“运尸”那么恐怖,“运柩”岂不较为文雅些吗?
这位“代办运尸还湘”的人,是个六十岁的老头,据他说,赶尸的情形,确实如上所说,一点儿都不假,何时何人所创他不清楚,这一怪诞方法,跟“奇门遁甲”有密切关系。
他还说:这件事外人难得一见,并不是他们不给人家看,而是没人敢看。
他说:这一行业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难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问题。第二、夜行人不知闻锣趋避,反而来看热闹,非吓死人不可。第三、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何况是跳跳蹦蹦的活尸呢?同时沿路的居民不懂这一情况,没办法要求他们合作—―听见锣声就把狗关起来,因为尸体是怕狗的,狗咬住尸体衣服一拉一扯,尸体非倒不可,一只狗还容易对付,来上一群,把尸体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乱七八糟。连赶尸的都给咬伤,事情就严重了,但在湘西没有这些困难。
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汉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汉人在传统上,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创行了这一奇怪的经济办法运尸回乡。
一个人可以赶几个尸体,开销自然也小到不可再小了。
至于防腐,据说,凡是用这方法运的尸体,自起运到目的地,都不会腐化,不过在起运前就已腐化的,就没法起运了。
湘西赶尸,也许是一种神秘的巫术,也许是愚弄人的一种迷信,也许只是为了骗取钱财的把戏,也许仅仅是一种耸人听闻的传闻?是耶非耶,盼读者明辨
『拾』 美丽的湘西一游作文400字在一起
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凤凰玩,我听了一蹦三尺多高,听说李可惟、张斯然和刘心雨他们也去。
我一到凤凰就被这里的古迹给吸引住了,河岸两边杨柳依依,吊脚楼底游客如云,青石板街巷给人仿佛回到了古代。我们找好旅馆后,就去南华门玩,走进南华门,抬头一看,天花板上面刻着的龙和凤,栩栩如生。出了南华门,我们顺着沱江往下游走去。听爸爸说,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果然,在街道两旁,我们看到了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在摆卖,如湘绣、银饰等。还有很多民族乐器,如葫芦丝、笛子等,在一个乐器店里,一位老爷爷正在用葫芦丝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优美动听的曲子让人如痴如醉。到了晚上,凤凰更热闹了,街上人来人往,挤得水泄不通,五颜六色的彩灯倒映在沱江上,把沱江衬得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