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诗《夜归鹿门歌》的诗词赏析是什么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⑵ 谁是鹿门居士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大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后卒于淮阳军治所。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长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⑶ 青莲居士是谁,东坡居士是谁,六一居士是谁,淮海居士是谁,易安居士是谁,鹿门居士是谁,石湖居士是谁,
青莲居士是唐代诗人李白;
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六一居士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淮海居士是北宋词人秦观;
易安居士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鹿门居士是北宋书法家米芾;
石湖居士是南宋诗人范成大;
六如居士是明画家、文学家唐寅;
柳泉居士是清文学家蒲松龄。
(3)凤凰古城鹿门居扩展阅读:
该问题中的居士是文人雅士的自称,与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之人的泛称有所区别。
除了上述文人雅称的居士之外,各朝代比较有名的自号居士还有: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⑷ 孟浩然在鹿门隐居了多少年
您好,这个无法查找到哦。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
⑸ 石湖居士和鹿门居士指谁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也是位南宋的“中兴宰相”,范成大是北宋 名相范仲淹的族人裔孙,因而,范成大称范仲淹为仙翁.)
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鹿门居士等。)
⑹ 《夜归鹿门歌》全文
《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注释译文
1、鹿门:山名,在襄阳。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2、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余:我。
3、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6)凤凰古城鹿门居扩展阅读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隐者洒脱的形象,也都随之托出。
用韵也很新颖:前四句连用四个平声韵,句句相押,这在古诗中实属罕见;后四句以“鹿门”引起,紧接前句的尾词,是为“顶针法”,并自然转换成仄声韵,音节显得条畅而浏亮。
⑺ 庞德公是谁鹿门山又有什么典故
庞德公,字为德公,名不详。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名士,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鹿门山,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后人谓之“圣山”。
⑻ 鹿门山在哪里
区位概况
在鄂西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鹿门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编辑本段]历史简介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远远望去,五山如仙女,云遮雾绕,忽隐忽观:怎不叫人心驰神往,投入其怀抱。近观渚山,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王山雄、鹿门山峭、李家山旷,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汉光武帝刘秀慕名而来,留下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据清同治本《襄阳县志》记载:“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与习郁(巡游苏岭山)梦见山神(两只梅花鹿),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后来,庞德公不受刘表数次宴请;携其妻栖隐鹿门。因此山东麓遂建有庞公祠。又由于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贤,山上有孟浩然归隐处和皮日休书屋。所以唐以后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
坐落于鹿门山半山腰的鹿门寺是中国有名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无数海内外香客云集于此,佛光高照。原先的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古朴雅致,蔚为壮观。故历来常有名僧如处贞、丹霞等来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至1117年)最为兴盛:当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共560余间。
⑼ 易安居士,六一居士,青莲居士,香山居士,鹿门居士,浮休居士分别是谁,
青莲居士是李白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 易安居士是李清照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
⑽ 鹿门居士是谁的别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狱外史等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