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城旅游 » 湘西彭英雄

湘西彭英雄

发布时间: 2021-03-10 12:47:31

1. 抗日时期大湘西将领名单

1、贺龙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2、粟裕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3、傅良佐(1873-1924),字清节,湖南省乾州厅(今吉首市乾州街道)人。少入私塾。稍长,求学长沙。戊戌政变后,弃文学武,考入北洋武备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北洋官费生派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蔡锷、蒋方震等同学。毕业归国后,供职北洋近畿军队,为段祺瑞所宠信。

三十三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时,他被调任东三省督练处总参议。后因在总办吉长铁路职中,拒绝宦官李莲英索贿,致遭谴责,调北京陆军部任科长。他是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其他三人为靳云鹏、徐树铮、吴光新)。

4、刘戡(1906-1948),湖南桃源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参加北伐战争。曾任93军军长、37集团军总司令。

5、田君健(1907--1947)号俊夫。湖南凤凰人。国民党少将,追赠中将。

生于1907年2月21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4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1937年冬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1939年夏任第73军暂编5师参谋长;

1942年夏任第20集团军少将副参谋长,1943年春任第73军77师副师长,1945年春任第4方面军副参谋长,11月任第73军77师师长,1947年2月23日在莱芜战役中阵亡。1948年1月被国民党追赠为陆军中将。

2. 湘西剿匪时,湘西有那些大土匪

湘西大土匪有李兰初,彭玉清,陈子贤,曹振亚,杨树臣,蒋燮琴。

剿匪第一阶段:中心区进剿很快奏效。夏秋两季,解放军攻克永顺“五连洞”,生擒匪首李兰初;在保靖县野竹坪消灭“湘鄂川黔反共救国军”股匪;围歼盘踞芷江东北角的彭玉清股匪;合歼沅陵凤鸣山一带2000多名土匪,擒获匪首陈子贤。到10月,中心区剿匪基本完成。

剿匪第二阶段:进入冬季,边缘区会剿战役又拉开帷幕。在湘、鄂、川、桂、黔5省边缘,分南、北两线会剿,主要匪首曹振亚、杨树臣、蒋燮琴等或被击毙,或被活捉,其余逃窜川、黔边境的土匪也被消灭。

1951年1月20日,凤凰县上万群众大搜山,“川湘黔反共救国军”司令龙云飞料难逃命,拔枪自杀。至此,历经一年有余的湘西剿匪获得决定性胜利。

肃清残匪:此后的1951年、1952年,湘西地区持续肃清残匪,匪患得以彻底荡平。



(2)湘西彭英雄扩展阅读

湘西剿匪英雄:湘西剿匪的胜利,是鲜血换来的。据《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载,仅解放军第47军就牺牲了上千名战士。湘西剿匪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集体和战斗功臣,如打退1000多名土匪进攻的“老溪寨英雄排”。

月行750余公里,终于将敌歼灭的“长追千里连”;连续7次爆破土匪巢穴的英雄丛士林;单身夺机枪,一次歼匪70余名后壮烈牺牲的赵启英等。

湘西剿匪主要指挥官:

1、曹里怀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军长。6月28日写出《关于奔袭作战的几个问题》一文,指导部队适应长途奔袭作战的环境。7月中旬,组织指挥了宜昌、当阳战役。之后,奉命率部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9月下旬,率部进驻湘西,执行剿匪任务。

2、刘贤权

1947年1月,任合江军区富锦军分区司令员。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三师政治委员。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8月,任第一纵队三师师长。

3. 彭公刀的彭公是谁

彭公刀的彭公原型是彭鹏,彭鹏(1635年5月7日-1704年),字奋斯,又字古愚,号九峰,莆田小横塘(今黄石镇七境钱塘村)人,由于为官清廉而史称“彭青天”。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邀请为之效力,被拒绝。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朝廷选授为直隶三河知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表现卓越,调任为广东巡抚。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69岁。



(3)湘西彭英雄扩展阅读

彭公刀人物经历:初为三河县令,康熙至宝九龙杯失盗,命彭朋查找。彭朋受忠义金镖侠黄三太、白马李七侯、千里飞行侠邓飞熊、小方硕欧阳德、杨香武等英雄好汉相助,邀各路江湖好汉查询,终查出实情。

众好汉至扬州劝周应龙交出九龙杯,周应龙拒之,杨香武二盗九龙杯,众好汉大破避药庄,周应龙逃往河南紫金山。彭朋、黄三太伴杨香武回京送杯请罪,肃亲王不信杨香武有盗杯技能,令杨香武入王府盗杯。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得以免罪。

为追查周应龙拒交九龙杯之罪,众好汉破紫金山擒周应龙归案。河南北星庄庄主花得雨为害地方,彭朋率众好汉大破北星庄,花得雨逃往大同,盘踞溪皇庄。彭朋至大同私访,被得雷识破押禁。得雷欲杀彭朋为兄报仇,众好汉乔扮戏人混入溪皇庄,杀死得雷,救出彭朋。

4. 王静的拍摄花絮

记者探班《借问英雄何处》导演王静:我是湘西人 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以一个湘西人自居,不屈不挠,无惧无畏,永不言弃——
王静出现在你眼前时,你很难猜出他的职业。深蓝色西装,白色衬衣,V领羊毛衫,他站在人群中,看上去朴素、随和,不酷,也不拽,当一口地道的湘西话从他口中蹦出时,你就彻底被迷惑了,这个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分明是湘西某部门的公务员嘛。
可在永顺县芙蓉镇大型电视连续剧《借问英雄何处》拍摄现场,导演王静的强大气场就显现出来了。巨型吹风机吹动着空中的旗幡,他右手拿着喇叭,左手打着手势,指挥着眼前的百余号人,“吹风机要左右吹,别在一个风向。”“摄影师要注意,推镜头时一定要与所表现的内容相关,而不是外在主观的强加。”“太阳光快没了,大家抓紧时间准备,5、4、3、2、1,开始——”
霎时,拍摄现场黑烟滚滚,旗幡飘动,一把黄豆唰地洒在地上,影视界大腕唐国强满脸悲痛,掀起青色长衫,缓缓下跪,身旁穿着白色孝服的孝子们也端着灵牌跪在地上;蓝衣军人,黑色枪支,身着土苗服装的村民,芙蓉镇的广场,仿佛又重回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
33年前,永顺人王静还是吉首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如果按部就班地行走,他现在或许是个收入不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桃李满天下的数学教师,不过他选择了导演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是国家一级导演了。
30年来,他先后执导了《神光》、《野火》、《女童班》、《湘西往事》等各类题材电视连续剧四百余部集;他囊括了94年度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金奖、全国第七届“骏马奖”一等奖、全国首届电视散文展播金奖等各类国家级大奖;他所执导的《窗口》与谢晋的《芙蓉镇》、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同被选入北京广播学院编导专业教材,从1988年沿用至今。
其实除了这些,王静与你身边的湘西好友没什么分别,他与朋友扯谈时语速飞快口沫横飞,丰富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一下就抓住了你的注意力;他豪爽地喝下你敬来的啤酒;他不抽烟却首先客气地掏出烟来发给你。当家乡的朋友们因他这部投资几千万的《借问英雄何处》电视剧,夸他能耐时,他就来给自己浇冷水了——哎呀,真的没什么,就是写个剧本,把外面的人聚到这里来,一起做个事,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但当记者与他单独谈到《借问英雄何处》这部电视剧的用意时,王静变得严肃起来。“我感到当前社会信仰与精神追求的严重危机!从当前网络热议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以及网络恶炒‘凤姐’、‘犀利哥’等等现象,都反映了一种民族情绪,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中缺乏诚信、向上、奋进、拼搏的精神,缺乏亲情温暖情怀、英雄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情怀……”
“而目前这些缺失掉的精神,恰恰从我们湘西可以找到。”王静举了两个例,明嘉靖三十四年,湘西土司彭翼南、彭荩臣各自率领三千湘军土著士兵,在杭州湾火攻倭寇老巢王江泾,斩倭寇首级1900余;1937年淞沪保卫战,还是杭州湾,由湘西人组建的少数民族武装——新编128师,用大刀土枪土炮,与全副武装的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师团十余万人血战七天七夜,从而使70多万中国军队主力得以撤出重围,为日后的八年抗战保存了力量。
“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中,湘西人每每挺身而出。湘西人说话算话,诚信,勤劳,勇敢,永不言弃,这不都是当前社会需要的精神吗?”
这也是王静创作《借问英雄何处》剧本的初衷。该剧根据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创作而成,由著名演员唐国强、孙海英等联袂主演,讲述抗战初期,分别投奔红军、国民党军及“刀匪”的3个湘西兄弟,从互相争斗到为了保家卫国而重新聚首、为抗战献身的英雄事迹。他要让别人知道,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是湘西人,该片中并没有写土家族和苗族,只写湘西人这个概念,就是要传达出湘西人民重信义、轻富贵、爱国家、忘生死的淳朴性情和英雄气概。
“这些精神都是我们湘西人绝不应该舍弃的宝贝,也是当前社会需要加强的精神特质。我和唐国强讨论的时候我就说了,如果每一个湘西人在外面面对别人的问询时,都敢拍着胸脯说‘我是湘西人’,那么我拍出这部片子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在北京时,许多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大声答,湘西人!在外地,有我在场时,别人说湘西土匪,我就晓得说的是我,哈哈。”
此剧里,王静对湘西做出了深度挖掘,并进行了通俗而富有意蕴的故事化表达,如民俗“妹妹出嫁要哥哥背”的婚嫁文化等,在对白中,他还运用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湘西俗语,甚至连他亲手写的主题曲《砍头歌》,也充满湘西魅力:“老子本姓天,家住山里面;吃的千家饭,抽的百家烟;皇帝把我怕,菩萨把我嫌;快活靠自己,砍头当过年;要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
从上世纪90年代的《野火》,到2006年的《湘西往事》,到如今的《借问英雄何处》,歌颂湘西人,宣扬湘西精神,一直是王静执导作品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从不含糊妥协。《借问英雄何处》在确定投资商之前,还有个小插曲。一位浙江投资商对王静的剧本很有兴趣,开出不菲的投资数额,但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把湘西人改为杭州人,二是把拍摄地点湘西换到浙江横店影视城。面对投资商强硬态度,王静当场拒绝,拂袖而去。
“面对生活,有时我会妥协,但是面对家乡血浓于水的情感,我不会为几斗米折腰。”谈起家乡湘西,王静感慨,“其实湘西最大的亮点不在自然风光,而是在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老天赋予,人文景观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湘西走旅游路线,应该重视开发本土人文景观,要树立湘西的人品,要歌颂湘西的人,山美水美,人要更美。人不美,山水都谈不上美了。本报记者:向培东,通讯员:瞿绍华、周凤; 原载《团结报》

5. patapon2终极boss前一关怎么打

这个东西~貌似是打一点生命值走一下,而且要有耐心~~首先用盾神将-大大PON-骑士PON-盾兵PON~~这是慢慢的打过的~一直防3下,打3下~他走远了你跟着走~~~~~应该就可以过了~若觉得慢的话~用大大PON神将~大大PON~盾兵PON~骑士PON~边蓄力边打~两下就过了~~~~~~~

6. 彭无望是哪部小说的主角

大唐行镖
作者:金寻者
简介:
位镖局少历程少迷恋厨艺荒废武功令家伤青州酒家遭遇却让遇高高超武功满门血仇令挥泪告别忧虑代肩负起复仇重任追杀仇家程与越宫结怨与少林寺、山派结缘更青凤堂杀手集团结仇瑰丽迷武林世界纵横代高手更发愤图强重振彭门镖局
新武侠抗鼎作网络广泛连载网虫争相追捧读连呼瘾台湾版掀起新武侠旋风誉武侠迷读作品 彭望疑今青新代英雄偶像并完美侠骨柔肠倾倒美缺点甚至白痴——情白痴 故事发唐朝初期荡安代内忧外患困扰着英雄彭望乱世报仇青民侠……
共 995712字 已完结

7. 彭家珍的人物生平

其父彭世勋为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主张实业救国。8岁后,其父即授以西方近代科学,对他有重要启蒙作用。由于其父结识了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其时他年14,随往读书。在省城,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对改良道路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同年其父娶妾,遭到他的激烈反对。从此父子分途,其父思想停止于维新,而他则步步走向革命。
1903年,他考入成都武备学堂,以期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他在习武以外,还阅读了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著作,思考国家前途。 1906年他以最优等成绩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与同乡武备生多人同时在日本秘密参加同盟会。他接受孙中山布置的任务并携带一批革命书刊于同年返川。初在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实习,旋被派到清新军第三十三协六十六标一营左队任排长,驻成都外北凤凰山。
1907年,同盟会在川的骨干分子集于成都密谋起义。布置就绪后,被奸细告密。当日军阀赵尔丰下令全城戒严,并调新军入城搜捕革命党人。他趁入城之机,立即设法通知革命党人,并掩护他们转移。事后,他被当局列入怀疑对象,但被他机智沉着地应付过去。1909年4月,他反调回原标任左队队官(连长)。
1909年夏,原武备学堂老师、他未婚妻的舅父张蓬山在云南升任协统,函邀他去工作。他考虑有此亲戚依托,或可在云南更好进行革命活动,乃于6月去昆明。初任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营级)兼教官,旋升提调。时仅半年,张失势、随营学校亦撤销。他随之失业,筹思去向。闻东北民气可用,乃毅然直去沈阳。 1910年5月初抵沈阳,无业可就,路费用尽,困居旅馆。7月底,得同盟会员刘介藩介绍,任奉天讲武堂附属学兵营前队队官,他借机吸收革命党人入队,并发展学员加入同盟会。他们分工去附近驻军第二十镇等部队基层官兵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筹备起义。当时东北革命形势甚佳,军、政、文教、民间武装之中,党人皆有相当力量。他所联系和指挥的人,在武昌起义以后遂成为东北起义的骨干力量。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他预感全国革命风暴将至,趁学兵营撤销机会,去北京了解情况。恰逢老友陈鸣谦自四川来,告以蜀中民气及沿途所见。为了更好的为全国大起义做准备,他从清廷军谘府要人处谋得八行书推荐,返回沈阳通过关系,由赵尔巽委派为天津兵站副官长,代理标统,武昌起义后几天即到职。10月下旬,清廷从欧洲购得大批军火经京奉路南运长江前线,到沈阳后,他被派为主要押运人员之一。他秘密同二十镇驻滦州军官,党人施从云、王金铭联络,促成该镇统制张绍曾下令在列车过滦州时予以截留,事后一推了事。时清军南方前线急需枪弹,此举使其统帅袁世凯及清廷大为惶恐。他还拿出大量军用车票供京津党人使用。后因筹措起义,挪出一批枪支、军马、军粮及资金而被发觉,清陆军下令通缉。他化名出走,仍来往于京、津、奉、滦、沪、宁之间,联络起义,制运炸弹。辛亥十二月下旬,在上海得孙中山接见,受到鼓励,更为意气风发。在上海曾任四川同盟会党人旅沪支部军事部副部长,积极参加筹组北伐蜀军,旋被推为蜀军副总司令;蜀军政府也邀他回川与老友张培爵共事。他皆婉谢,以自己有秘密工作经验,毅然决定回北方敌后,只领受了江苏都督程德全委派的北方招讨使名义,以便于策反。回津后,他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部长,并对军事部加以整顿。他除召集会议筹划以三万元支持京、津、保武装,迎接北伐军外,还总结了北方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敌人力量强大,认为诛锄其魁首至为重要。 1888年4月9日彭家珍生于金堂县姚渡石龙三堰(今金堂县杨柳乡同合村)。他的父亲彭复恒,名仕勋,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之一。彭家珍自幼禀赋聪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4岁就能背诵《孝经》《正气歌》,8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由于他的父亲与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相交甚好,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14岁的彭家珍随往到省城读书,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最后他对新派的改良道路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这年他的父亲看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娶之为妾,遭到他坚决反对。从此后父子思想不一,父亲停止于维新,而家珍却步步走向革命。
20世纪初,中国民贫国弱,饱受列强的欺凌,因而在进步知识分子中逐渐兴起了军国民主主义思想,他们希望通过发展军事力量,使中国逐渐强盛,摆脱列强的控制而独立。彭家珍受此影响,也主张“非武力不足以救亡”。
1903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成都也建立了四川武备学堂,对外广招学生。这所按照西方军事教育体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校,除了教授军事知识外,还开设了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课程。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员也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使得学生中具有新思想的爱国进步青年对清王朝的暴政和黑暗腐败更为不满,他们相互间传播革命书籍,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都成为他们如饥似渴的阅读物。这年,15岁的彭家珍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有了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的理想。口试在楼上举行,考官问考生楼梯有多少级,只彭家珍回答无误,让在场的考官无不刮目相看。在四川武备学堂学习期间,彭家珍除精研智育、体育外,尤以德育力行。他阅读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开始思考国家前途,向往加入革命组织,参加革命活动。 1906年春,彭家珍以优等成绩毕业,随后与张思聪、陈鸣谦等7人一道,由四川总督锡良选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并领受为新军订购军火的任务 。其时日本东京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在革命的门槛外彷徨、苦闷了数年的彭家珍十分兴奋,热血奔涌,于是主动与革命党人接触,并拜见了十分景仰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接受了孙中山布置的携带一批革命书刊返川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的任务,从此踏上了为振兴中华,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征途。
彭家珍回川后,被分配在高等军事研究所。1907年他加入清廷新军,任排长,驻成都凤凰山。他在军队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当时四川同盟会一些骨干汇集成都密谋起义,因叛徒告密,革命党人遭到清吏全城搜捕。总督赵尔丰先调新军入城警卫,闭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家珍未暴露身份,奉调随军入城,得知赵的部署后,及时报信通知党人转移,使参与起义的一百多同盟会员大部幸免于难,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
事后,彭家珍遭到怀疑,被免去职务。 这年6月,他离开成都去昆明,初任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练官,不久升为提调。半年后,随营学堂撤销。1910年5月初他去到沈阳,7月底出任学兵营左队队官兼教练,他趁挑选学兵之机,选入同盟会会员,并发展该队队员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所联系和指挥的人,在武昌起义以后成为东北起义的骨干力量。
家珍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善于隐蔽自己,与学兵营管带崇恭(此人与清贵族关系密切)相处“甚善”。上司认为家珍“可靠”,在清廷陆军部考绩中,他被列为一等第一名,授予相当四品的正军校衔。凭此,他通过关系,1911年夏任东三省天津兵站副站长,代理标统之职。11月初,清廷从欧洲购置了5000支步枪,500万发子弹,通过西北利亚铁路转京奉线,再运武汉以镇压革命军。彭家珍负责押运,他授意革命党人商震等联络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当军火列车通过滦州时截留全部军火,使清廷及前线统帅袁世凯极为震惊。彭家珍从天津兵站搞出军米800包,军马90余匹,银元10000余元,供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之用。由于他挪出了兵站大量款项物资,被清廷通缉。他化名为朋锡三,朋嘉祯,从此转入地下活动,机智地奔走于京、津、滦、奉、沪、宁之间,在上海担任同盟会支部军事部副部长,并被选为蜀军北伐副总司令。1911年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良弼为总揽文武内外事宜之全权大臣,他坚决反对与革命政府议和,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拟集结十万清军与革命军决一死战。
良弼是宗社党的首领,而袁世凯却握北洋重兵窥视观望,欲乘机篡夺革命政权,故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彭家珍等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北方革命之所以不能很快发展,主要是敌人力量太强大,擒贼先擒王,只有去其首恶以杀其势,先诛杀阻碍革命的死敌才行。京津同盟会专设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等领导,作出先诛除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军谘使良弼、宗社党骨干载泽三人的行刺计划,并迅速与上海方面取得了联系,谋刺所需的各种武器先后从上海运到了北京。彭家珍将军事部的工作委托给他人,与参与暗杀小组的同志每天到京西门头沟、十三陵等处荒山演习。然而刺杀行动并不顺利,几次行动均未成功。1912年1月16日炸袁世凯未成,袁世凯大惊,遂派出大批清军警在北京城内搜捕革命党人,先后被逮捕的党人达百余人,直接参与暗杀袁世凯的勇士全部被捕牺牲。袁从此闭门不出,警卫森严,不便再刺。暗杀团失利后,彭家珍认为街头狙击的办法并不好,那样投弹准确性差,且敌人易逃脱和反击。因此,最好采取堵上门或直接将敌人暗杀在室内的方法。彭家珍觉得形势危迫, 而同盟会内部又组织松散,此成败之机,他作为京津同盟会暗杀部长,自告奋勇决定舍身前往刺杀良弼。1月25日,即刺杀行动付诸实施的前一天,彭家珍在“绝命书”中写道:入同盟会以来“未见大效”,“良弼不除,共和必难成,则后生灵涂炭,何堪设想乎。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不杀此人,共和绝望也。良弼虽力,我独当之”。
但刺良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彭家珍不认识良弼, 炸错了怎么办?于是他辗转于良弼的朋友之间,和这些人一起赌博,一起玩耍,在客厅偷取了良弼的相片,知道了良弼的样子。知道了样子,接近良弼又成了问题。彭家珍也用了心,他发现,良弼的亲信弟子、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与自己外表相似,可以假扮他去见良弼,于是在津沽印了一匣崇恭的名片,又购清军上等官服全套。暗杀原本要找助手的,但彭家珍想找的同盟会员王崇义、段子均均不能相助。王崇义膂力很好,可惜练习投弹时被炸伤 右眼和右手,在医院躺着。段子均又密往他处,他只有孤身前往。
行刺前的一天,彭家珍与资产阶级女革命家郑毓秀进行晤谈,郑的大姐与彭正在热恋之中,生离死别,郑姐当场晕厥。郑毓秀也是泪如雨下,欲语无声。但彭家珍却视死如归,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八。清廷有在该日为贵胄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宗社党魁良弼想趁此机会与贵胄们商讨进击南方革命军的事宜。为此,彭家珍计划在这一天行动。刺良前,彭家珍曾打算趁资政院各王公开会时,用炸弹把他们一锅端了!可找到资政院的入场券时,资政院已散会,没炸成。
彭家珍的口袋里有一张崇恭的名片。崇恭几天前就应良弼的要求到北京与其商议事情,彭家珍所要做的就是赶在崇恭之前到达,冒充他才有机会进入良弼的府邸行刺。
彭家珍先到军咨府和良弼旧宅看了一遍,未见良弼的马车和随从,随后便命车夫驾车驶往西城红罗厂良弼新宅。他下马车敲开良宅大门,递上崇恭名片,对守门人说有要事面见良大人。
“崇监督,我家老爷到摄政王府去了,还没有回来,您稍坐。”良府的仆人给彭家珍上了杯茶,让他等候。
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正是冬天最冷的时节。呼呼的北风咆哮着,北京西四的那个牌楼僵硬在肃杀的天气中。牌楼四周的街道没有了平常日子的繁华热闹,显得格外冷清。清廷禁卫军头领良弼乘坐四头骏马拉的大车穿过牌楼回到府邸, 刚从马车上迈下一只脚,就看见一个身着清军官服的英武青年迎上前来,递来一张名片却不开口说话。良弼并不认识眼前这个精目炯炯的小伙子,诧异之间欲转身快步回府。突然,青年从怀里扔出一枚炸弹!一声巨响,良弼应声倒地,左腿当即被炸断。一块弹片击中了青年的头部,他当场壮烈牺牲。这个青年就是彭家珍,时年23岁。
两天以后,良弼死去。同时殒命者有良弼卫兵八人,马弁一人。据传,良弼临死前哀叹:“杀我者,好英雄也,真知我也。”“我死,清廷也随之亡也。”原来彭家珍在客厅里等候了一个多时辰,心急如火,决定外出去找良弼,谁知出门就遇到良弼归来,遂发生了开头一幕。
从炸弹掷出到爆炸,瞬间历史就定格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红罗厂事件”。半个多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终结,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他“陆军大将军”头衔。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英雄彭家珍应该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