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去 湘西花垣 谁能帮下小忙介绍下 要具体资料
我有大把的照片,但都是反映少数民族古朴生活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版就没有传上来,不知道是否符合权你的要求,可以去我的相册看看http://hi..com/%D5%FE%D6%CE%D0%A1%C7%E0%C4%EA/album 凡是带“花垣”或“湘西”字样的相册基本上就是。
需要得到更多的消息,可以去花垣县的论坛发问 http://www.0743hy.com/bbs/
② 湖南吉首有什么好玩的
德夯风景区
德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部,距市区约18公里,地处云贵边缘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景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分小龙、峒河、德夯三个景区。1987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园,199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二十多部影视片在这里取景拍摄。
德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C–18°C。地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景区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是典型的石灰石峡谷地貌,被国际地质界誉为“金钉子剖面”。
位于景区核心的德夯苗寨,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曾出过两代杰出的苗鼓王。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
每年“接龙”这天,桥上桥下彩旗飘扬,人群熙攘,唢呐锣鼓喧天。来自四乡八寨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簇拥着“龙女”,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接龙队伍登桥而过,去寨旁的玉泉门“接龙”。象这样大型的苗家传统活动,还有“苗鼓节”“清明歌会”、“赶秋”、“百狮会”等。活动之后,你可应邀去苗家做客,感受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品尝苗家风味的阴米茶、五谷饭、酸鱼、酸肉及包谷浇酒。还可应邀加簧火晚会,观赏苗家姑娘小伙为你表演“跳鼓”、“接龙”、“尤拳“等传纣文艺节目。每年9月,还可观看一年一度的国际攀岩比赛。
这里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民风古老纯朴。他们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品巧夺天工。这里的人们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德夯村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文化活动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赛牯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30多种节目。
苗鼓节
苗鼓节是苗族传统的神圣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九,四乡苗民请出封祭苗鼓,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德夯被称为华夏苗族文化第一村。02年的中国湖南旅游节期间,旨在向来湘的海内外游客展示苗家文化、民俗、风情,提升湘西旅游知名度,同时也为吉首市建市20周年市庆活动增添一道风景。本次苗鼓节由湘西自治州政府和省民委联合主办,它首次邀请全国七省市自治区苗鼓队表演参赛。同时,还有苗鼓椎牛、百狮登高、苗歌盘唱、八人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活动加盟,并举办湘西风情美术展览和摄影作品展。
苗家赶秋
苗家赶秋节是在农历立秋的那天(农历是七月十四,阳历是8月22日。)或后一两天举行。这时节,田里地里一
云中的问天台
片金黄,秋收作物在多成熟,眼看丰收在望,一年收入基本定局,丰收景象振奋人心。为此人民举行集会,称之为“赶秋”,热热闹闹地欢庆苗家一年一度的节日,喜庆既将五谷丰登的年成。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男女老少,有的手舞巨龙,有的扮演雄狮,有的耍着元宝、钢叉,有的吹着螺号、唢呐、一队队,一行行,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从四面八方涌入秋场。秋场的平坝中,山岗上,龙飞狮跃,剑叉飞映,民间文艺,秋千飞转,苗歌回响,人群簇拥,笑脸张张,霎时,秋场内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流沙瀑布
流纱瀑布
德夯顺溪边小路右行3里许,至流纱瀑布,瀑布高216米,据说高度落差居全国之冠。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大部分时候,瀑布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极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就散落成流沙状。游人可以沿着两边山路,从瀑布下走过,淡淡的水若雾似纱般纷纷扬扬飘下来,感觉如进入水帘洞一般,有丝丝细雨,浸入心脾。由于峡谷的风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飘舞,“流纱”二字恰好能描绘出它的特点。
流纱瀑布附近有燕子峡瀑布群,它位于德夯溪的尽头,它由10道落差在200米左右的瀑布组成,雨季时瀑布群连成一片,宽约300米,景象十分壮观。[5]
矮寨公路奇观
矮寨大桥(4张)
矮寨奇观旅游区位于湘西州吉首市西北,湘、鄂、渝、黔边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地处张家界至凤凰古城的黄金旅游线上,有长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恩高速、吉怀高速、G319、G209国道、省道S229经过,距贵州铜仁机场70公里、张家界飞机场150公里,枝柳铁路穿境而过。
“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是矮寨景区的鲜明特色,其休闲旅游品牌已闻名全国。景区内天桥(世界第一桥——矮寨大桥)、天路(矮寨公路奇观)、天瀑(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天台(问天台景观)、天谷(七大峡谷)勘称“天地奇观”。[6]
湘川公路(319国道),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生命之路。 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是这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440米垂直高度,水平前行不足100米,6公里13道大弯,一个8字形弯道,一座立交桥……构成了壮丽的世界级公路奇观。矗立在路边的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上,那些民国人物题写的碑文,已成传说;开路先锋雕塑,已成为吉首的精神图腾。
谷韵吉首
世界路桥奇观100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他们分别是建成于1936年的“矮寨坡公路奇观”和即将通车的跨矮寨大峡谷“世界第一悬索桥”。
“史上最牛交警”矮寨交警,正感动着中国;将来,这段传说级的公路,还将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必将谱写新的传奇。[7]
乾州古城
乾州城又名乾城,古为苗疆要塞之地,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畔,209国道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传统的物质集散中心。石城墙垣逶迤回环1980米,约二公里。全城有“向日门”、“鸿文门”、“宜化门”三门。明代嘉靖年间在此筑边城近200公里,以堵击苗族人民起义反抗,此城中心成了统治者“苗防”的大本营。
历史概况
乾州古城,距今约有上千年文明史。乾州四周环山,中为盆地,有天星河、万溶江从中穿过,形成三陆横陈,状如乾卦,两河中间古时称州,因曰乾州。周围群山似九龟寻母,万物向荣,按照古代地理学规则,这里是建城造市的理想之地。
五帝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土著人。商朝时期僰人在此繁衍生息,后迁入西南,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又来了苗人。秦汉时期乾州就是重要商埠码头,是湘西四大古城之一。宋元时期,“潕溪蛮夷”不服朝庭管辖,朝庭常派军队征剿。明清时期朝庭在湘西、川黔东南地区广修边墙、设兵营、建碉卡、阻隔蛮夷。乾州古城北有喜鹊营,南有镇竿城,是南长城防御线上重要军事指挥中心,并与铜仁、镇远等古城遥相呼应,共御边关。
十里古街
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早在沈从文著作《湘西》中是这样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个古老神秘、繁荣昌盛地方。
乾州古城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期间,涌现了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和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苗族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风景如画胡家塘
胡家塘,相传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后因胡氏木材商贾为塘之主,而名胡家塘。她是古城独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占地约2900多平米,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小塘中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之地,风水宝地。环塘而居的几十户人家,明清古建筑别具一格,养育了金石书画家杨味蔬,陆军少将高昆麓,武科举人高巡一、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许多人才。
胡家塘洋溢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尤其是满塘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宛如圣洁含羞的仙女,伴随翠绿阔大的荷叶在轻风中漫舞,那叶心凹处,晶莹剔透的玉珠在闪烁,真如神仙抛珠玉,凡间似仙境。夜深人静,青蛙欢歌,蛐蛐悠唱,萤火虫点亮思念……荷塘成了旅游度假、闲庭若步、垂钓嬉水、赏荷观景的好去处,也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之地。
举世无双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因城开三门,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纵观中国的月城,均为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的高矮错落、间距搭配可说尽善尽美,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 “梳齿长边”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河街,河街临万溶江一面是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河街内侧是城墙。“三门开”位于南城墙的中部。沿河而息形成的乾州集镇是狭长的,从河街垂直延伸入集镇,最深处不到三百米,乾州厅府设在集镇中心,门对万溶江,距万溶江不到百米,南城门的修建,考虑厅府的安危是极为重要的。
在远古的冷兵器时代,修建城池主要是军事需要,以城墙和护城河构筑军事屏障,御敌入侵。乾州古城的南门需建在万溶江岸边,万溶江沿岸均为陡峻的青石岩壁。南门的修建在符合军事需要外,还应方便居民下河取水、洗涤.保持河街的繁荣,人货入城畅通。
“三门开”她的外墙像一面傍水而生高耸的石壁,“壁”下无路,紧临河水,万溶江是极好的护城天然军事屏障,敌人不可兵临城下,只能望而生畏。月城的主城楼高约16米,两边的耳城楼高约10米,城墙体全部用钻凿方正的青条石,墙体用糯米粉浆拌石灰粘合砌筑,接缝灰浆如线,极为密实。主城楼为砖木结构,二层,脊顶彩色葫芦瓷瓶、飞檐翘角、悬挂铜铃,对内一面装有轩窗,其余三面为特制的巨砖砌筑,开有两列嘹望眼,呈卧升形,内宽超50公分,外为一长缝隙,两层均可屯兵,第一层的两侧各开一个小门,便于城上巡察出入。
两边的耳城均为一层,装修与主楼一样,内可屯兵。月城内的两耳城之间傍外墙是一排营房,为屯军所用。三座城楼各有两扇城门,用坚硬杂木做成,足有20公分厚,门两面包铁皮,并用无数巨大的圆尾铁钉铆固,以防枪弹、刀劈、火攻,城门一扇重约千斤,开关时要两三个壮年兵丁一齐合力方能启动。月城的三座城楼连成一体,既有楼道相通,又有楼门相隔,这样的布局设防易守难攻,坚如磐石。两座耳城,坚实的城门一关闭,即可截断河街,把来犯之敌拒之城外。视情开耳城门出击,亦利在我方。平日城门敞开,无碍居民下河取水、洗涤,整个河街仍为一线,畅通无阻.保住了河街商贸繁荣,人货进城都十分方便。
“三门开”是嵌镶在乾州古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乾州古建筑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
杨岳斌故居
杨岳斌故居位于乾州古城,为陕甘总督、太子太保、光复台湾的一代名将杨岳斌于同治、光绪年间所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三间五进,烽火墙式砖木结构庭院,住宅深邃,院中有院,是乾州古城统一建筑格局的典范,保存完整。保护范围:耳城旧址东、北、西三象,各向院墙外延伸10米,南以街为界。
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
乾州城隍庙位于乾州古城老电影院后,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六十年毁于战火,嘉庆六年,道光十年两次重建,有碑文可考此庙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现可互通。
天心庵
天心庵位于乾州西北近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近百年庵史。其庵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庵内有清泉,山半有风洞,洞外有古亭,历来为文人墨士游览吟咏之处,故为本地著名景点和古刹之一。加之佛鱼梵罄声播山泽,香火历来弗绝,然其几经沧桑又因年久失修丁酉之后已不复返。国运昌盛,地方人士克念古迹,爰邀信念众集资于壬申年之秋重修以弘佛法,俾造福后代化民从善。电视剧《父亲的战争》中田樱姑娘所在的尼姑庵既是取景于此。
罗荣光故居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雅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军大多不堪一击。罗荣光却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据史料记载,罗荣光生活简朴,“见有奢糜者,辄面斥之”,“位渐显,服食俭约,若老兵然”。[8]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吉首市乾州城东,万溶江东岸,阁高20余米,直径10余米,为三层木质结构。下为青灰色鼓石奠基,上为灰瓦盖顶。阁楼四方翘角,翘角上立有飞禽雕塑,角下悬挂有风铃,每当风起,铃声传闻。阁楼建造得十分精美,每层镶嵌有古雅的花窗,显得即秀气又别致。观音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据《乾州厅志》(光绪版)载:“观音阁在厅东对河,道光十六年杨镇源重建,添修偏房三间,厢房一间,门楼一座。”阁楼结构和装饰风格显示出我国清时期建筑艺术的风格。[9]
黄永玉博物馆
黄永玉博物馆坐落在吉首大学风雨湖畔,博物馆结合了湘西民居特点和现代建筑手法,以灰色为主色调,大量采用木质结构,古朴典雅。黄永玉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5个展厅,陈列了黄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一进博物馆序厅,就可欣赏展示了黄永玉代表作之一的大型青铜雕《山鬼》。[10]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坐落于吉首市风景秀丽的芙蓉岗公园内,距离市中心1.5公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湘西分馆、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11月,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少
数民族地区级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属于地区级旅游点。馆舍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建有湘西民俗风情馆、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碑等。馆藏文物已达 10余万件,尤其拥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民俗文物,许多民族民俗文物是全省仅有的,甚至有些是全国罕见的,这些珍贵文物是湘西文明发展史的真实见证和写照。
③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素材
湘西这块大地孕育了一个美丽的民族——土家族,很多人觉得她很神秘,今天我就为大家来揭开这层面纱。同时也是承接古代之文化,符合现代之形式。
土家族历史
全国土家族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
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土家族人使用汉文。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早在两千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我国的湘西、鄂西山区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和9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享受到了当家作主的民族平等权利。
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明朝嘉庆年间,湘西土家族苗族官兵数千人被调赴东南沿海参加抗击倭寇入侵,获得王江泾大捷,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鸦片战争中,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及其子陈举鹏镇守沙角炮台,英勇抗击英军入侵 ,父子壮烈殉国。1928-1935年间,土家族人民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为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土家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西兰卡普”和“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旎人民的艺术之花。“西兰卡普”又名“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的传统工艺,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而闻名于世。“摆手舞”是土家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舞姿洒脱,风格粗犷,深受群众喜爱。“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器乐演奏,用四件打击和吹奏乐器能演奏二百多套曲牌,被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白虎是土家人的图腾。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社巴”节和“赶年”节。社巴节在“岁正月”举行,从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在摆手堂前,举行盛大的摆手舞会,祭祀祖先,祈祖先,祈祝丰年。“赶年”节俗称过“赶年”,即赶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过年,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场面同样隆重热烈,充满祥和欢乐。土家族群众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本民族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有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采,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摆手歌、丧歌和哭嫁歌等类。山歌,结构简单朴实、多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的,唱时首数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歌及较为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动听。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歌词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而作,随编随唱。也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和民间传说。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肯有民歌鲜明开朗风格,起着协调生产劳动以及助兴取乐的作用。据传,古代人们还以歌助威,驱赶野兽。
摆手歌:“摆手”来源于祭祀土王的礼仪歌舞,“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年歌舞。丧歌是举行丧葬仪式时为表达哀思唱的歌,其内容除了固定的唱词,如“孟宗哭竹”、“王化买父”等外,还有些是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死者生平即兴编唱,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泛流行,内容大都是描写姑娘出嫁时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还反映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人的哭嫁歌和历史上土家妇女受包办婚姻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包办婚姻给土家姑娘带来莫大的痛苦。哭嫁歌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姑娘哭嫁时,要向亲人、向祖宗哭诉自己的不幸,长期相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歌体。哭嫁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妹哭姐、姐哭妹、哭哥嫂、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其中不少歌词,反映现实深刻,感情强烈诚挚,语言真切自然,句式灵活,颇富有思想性歌词两句为一小段,每句七字,上下句子押韵,每句可换韵脚。
山歌:土家人喜欢唱山歌。其形式简单朴实,一般多为一句七字,四句一首。唱时首数不拘,总是触景生情,即兴而虽。或歌唱生活,或歌唱年景,或歌唱理想中的未来。可以说是歌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人立新屋要唱“上梁歌”,钉大门在唱“开门歌”,丧场要唱“散花歌”(又叫散花文)。这些仪式歌都是歌唱吉祥、幸福的。它反映了土冢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
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为“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还有诸多英雄人物传说故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在历史上不畏强暴,不怕艰辛,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渴望获得粮食丰收的《狗尾草》;与贯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作斗争、发明了船浆、船纤的《乌江纤夫号子》;与野兽作斗争的《猴子屁股为什么无毛》、《土家小姐智斗“毛手杆”》以及与人类疾病作斗争的《乌家姊妹》和《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有《金刀峡的来历》、《菩萨为什么飞到梵净山来》、《太子石的来历》、《九个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有的反映了土家族人民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述了土家族地区风景优美的灵山宝地。
音乐舞蹈
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须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如唢呐,有的地方还吹木叶。以“打溜子”最为闻名,它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件乐器组成,有的伴以唢呐和以小锣为总指挥。“打溜子”的曲牌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 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现在,摆手从内容上发生根本变化,涉及土家人生产 、生活的各方面。过去是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跳舞时一人有圆圈舞蹈,有薅秧、插秧、扯草和古代打仗、狞猎、宫衙朝拜土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采。八宝铜铃舞则别具一格,是建国前土家族由“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的一种祭祀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举行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头包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动作古朴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在土家族中也很流行。
戏曲
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它是以“坛”为单位进行活动的,故又称“傩坛戏”或“傩堂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祭、傩舞和傩戏三个阶段,以傩祭最为古老、原始,主要是从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以求驱鬼除邪,消灾延寿,祈祷平安。傩舞不仅有供祭仪式,还伴之有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则为较高层次,演出时有固定的场地,甚至还要搭成台子,每个戏都有场次,而且有很多唱本,如《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柳毅传书》、《仁贵征东》、《扬家将》、《三国》、《封神》等。这些唱本戏目多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内容。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三日者谓之‘太保’,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均染此习”。傩戏的扮演者头蒙红布,身穿法衣,面戴脸壳(群众习惯称为“脸子”,即面具,其谱有:报福三郎、土地、先峰小姐、唐氏太婆、甘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开山先锋、判官、押兵仙师、关帝、周仓等二十多个),时而挥刀舞枪,时而吹牛角弄牌带。首先是“开坛”,酬神请神,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次是“开洞”,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开洞有“正戏”和“外戏”之属于较雏型的戏剧,按照剧目一场一场地登台表演。“扫坛”是演出结束时,祭祀列位神仙,然后一一送回天府神界。每个坛设有一名“掌坛师”,负责主持每次活动,一个坛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多人组成,这些人被称为“土老师”,土家语叫“梯玛”,他们既是宗教的活动者,又是扮演者,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土家族人民所尊敬。从事傩戏演出活动者也非常普遍,仅据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六十多坛,演员达三百多人。
工艺美术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采,较突出的有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等,其中,“西兰卡普”更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 、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 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 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 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 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哥,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剪纸多用于刺绣临拓、贴墙、门、窗和灯笼,或盖礼品,其花样有鲤鱼跳龙门、蝴蝶戏花、凤凰穿牡丹等等,格调古朴,神奇多姿,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为原料,以背篓、提篮、萝蔸等最为普遍,印江的伞和思南的斗笠最负盛名。建筑艺术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的风格。雕刻有的以石雕见长,有的也以木雕著称,如梵净山佛寺建筑中的雕刻、绘画技艺都十分精湛。
开心的羊 2004-12-12 03:18
土家族礼节习俗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姐儿想郎真想郎,
煮米忘记滤米汤,
喂猪跑去抱茅草,
喂牛又去撮猪糠,
魂魄丢在郎身上。
也有以郎开头的情歌:
郎在山上耨高梁,
姐儿在河下洗衣裳。
耨两下高梁望一下姐,
洗两下衣裳望一下郎,
棒头捶在岩板上。
④ 湖南鼓王是谁
德夯代表队的黄娟胜出,成为第5代女子苗鼓王
⑤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意义
民族价值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艺术价值
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外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苗族鼓舞这种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舞蹈艺术,多次派出舞蹈专业工作者深入苗寨村落,搜集、整理、传承、保护苗族鼓舞的舞蹈素材及表演艺术。1953年,凤凰县落潮井苗族艺人麻管送、麻顺太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表演了精湛的苗族花鼓并获奖。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被选拔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五界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苗族女子单人鼓舞并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第一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女鼓王龙大姐,被原中南民族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专门传授苗族鼓舞。1991年,第二代鼓王龙菊兰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表演苗族鼓舞获得极大成功。 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已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溯源,笔者赞同苗族学者石启贵的观点,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论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此时,苗鼓的社会功利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⑥ 吉首市有什么好玩的
德夯风景区
德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部,距市区约18公里,地处云贵边缘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景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分小龙、峒河、德夯三个景区。1987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园,199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二十多部影视片在这里取景拍摄。
德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C–18°C。地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景区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是典型的石灰石峡谷地貌,被国际地质界誉为“金钉子剖面”。
位于景区核心的德夯苗寨,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曾出过两代杰出的苗鼓王。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
每年“接龙”这天,桥上桥下彩旗飘扬,人群熙攘,唢呐锣鼓喧天。来自四乡八寨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簇拥着“龙女”,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接龙队伍登桥而过,去寨旁的玉泉门“接龙”。象这样大型的苗家传统活动,还有“苗鼓节”“清明歌会”、“赶秋”、“百狮会”等。活动之后,你可应邀去苗家做客,感受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品尝苗家风味的阴米茶、五谷饭、酸鱼、酸肉及包谷浇酒。还可应邀加簧火晚会,观赏苗家姑娘小伙为你表演“跳鼓”、“接龙”、“尤拳“等传纣文艺节目。每年9月,还可观看一年一度的国际攀岩比赛。
这里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民风古老纯朴。他们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品巧夺天工。这里的人们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德夯村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文化活动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赛牯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30多种节目。
苗鼓节
苗鼓节是苗族传统的神圣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九,四乡苗民请出封祭苗鼓,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德夯被称为华夏苗族文化第一村。02年的中国湖南旅游节期间,旨在向来湘的海内外游客展示苗家文化、民俗、风情,提升湘西旅游知名度,同时也为吉首市建市20周年市庆活动增添一道风景。本次苗鼓节由湘西自治州政府和省民委联合主办,它首次邀请全国七省市自治区苗鼓队表演参赛。同时,还有苗鼓椎牛、百狮登高、苗歌盘唱、八人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活动加盟,并举办湘西风情美术展览和摄影作品展。
苗家赶秋
苗家赶秋节是在农历立秋的那天(农历是七月十四,阳历是8月22日。)或后一两天举行。这时节,田里地里一
云中的问天台
片金黄,秋收作物在多成熟,眼看丰收在望,一年收入基本定局,丰收景象振奋人心。为此人民举行集会,称之为“赶秋”,热热闹闹地欢庆苗家一年一度的节日,喜庆既将五谷丰登的年成。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男女老少,有的手舞巨龙,有的扮演雄狮,有的耍着元宝、钢叉,有的吹着螺号、唢呐、一队队,一行行,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从四面八方涌入秋场。秋场的平坝中,山岗上,龙飞狮跃,剑叉飞映,民间文艺,秋千飞转,苗歌回响,人群簇拥,笑脸张张,霎时,秋场内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流沙瀑布
流纱瀑布
德夯顺溪边小路右行3里许,至流纱瀑布,瀑布高216米,据说高度落差居全国之冠。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大部分时候,瀑布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极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就散落成流沙状。游人可以沿着两边山路,从瀑布下走过,淡淡的水若雾似纱般纷纷扬扬飘下来,感觉如进入水帘洞一般,有丝丝细雨,浸入心脾。由于峡谷的风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飘舞,“流纱”二字恰好能描绘出它的特点。
流纱瀑布附近有燕子峡瀑布群,它位于德夯溪的尽头,它由10道落差在200米左右的瀑布组成,雨季时瀑布群连成一片,宽约300米,景象十分壮观。[5]
矮寨公路奇观
矮寨大桥(4张)
矮寨奇观旅游区位于湘西州吉首市西北,湘、鄂、渝、黔边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地处张家界至凤凰古城的黄金旅游线上,有长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恩高速、吉怀高速、G319、G209国道、省道S229经过,距贵州铜仁机场70公里、张家界飞机场150公里,枝柳铁路穿境而过。
“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是矮寨景区的鲜明特色,其休闲旅游品牌已闻名全国。景区内天桥(世界第一桥——矮寨大桥)、天路(矮寨公路奇观)、天瀑(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天台(问天台景观)、天谷(七大峡谷)勘称“天地奇观”。[6]
湘川公路(319国道),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生命之路。 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是这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440米垂直高度,水平前行不足100米,6公里13道大弯,一个8字形弯道,一座立交桥……构成了壮丽的世界级公路奇观。矗立在路边的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上,那些民国人物题写的碑文,已成传说;开路先锋雕塑,已成为吉首的精神图腾。
谷韵吉首
世界路桥奇观100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他们分别是建成于1936年的“矮寨坡公路奇观”和即将通车的跨矮寨大峡谷“世界第一悬索桥”。
“史上最牛交警”矮寨交警,正感动着中国;将来,这段传说级的公路,还将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必将谱写新的传奇。[7]
乾州古城
乾州城又名乾城,古为苗疆要塞之地,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畔,209国道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传统的物质集散中心。石城墙垣逶迤回环1980米,约二公里。全城有“向日门”、“鸿文门”、“宜化门”三门。明代嘉靖年间在此筑边城近200公里,以堵击苗族人民起义反抗,此城中心成了统治者“苗防”的大本营。
历史概况
乾州古城,距今约有上千年文明史。乾州四周环山,中为盆地,有天星河、万溶江从中穿过,形成三陆横陈,状如乾卦,两河中间古时称州,因曰乾州。周围群山似九龟寻母,万物向荣,按照古代地理学规则,这里是建城造市的理想之地。
五帝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土著人。商朝时期僰人在此繁衍生息,后迁入西南,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又来了苗人。秦汉时期乾州就是重要商埠码头,是湘西四大古城之一。宋元时期,“潕溪蛮夷”不服朝庭管辖,朝庭常派军队征剿。明清时期朝庭在湘西、川黔东南地区广修边墙、设兵营、建碉卡、阻隔蛮夷。乾州古城北有喜鹊营,南有镇竿城,是南长城防御线上重要军事指挥中心,并与铜仁、镇远等古城遥相呼应,共御边关。
十里古街
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早在沈从文著作《湘西》中是这样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个古老神秘、繁荣昌盛地方。
乾州古城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期间,涌现了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和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苗族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风景如画胡家塘
胡家塘,相传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后因胡氏木材商贾为塘之主,而名胡家塘。她是古城独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占地约2900多平米,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小塘中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之地,风水宝地。环塘而居的几十户人家,明清古建筑别具一格,养育了金石书画家杨味蔬,陆军少将高昆麓,武科举人高巡一、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许多人才。
胡家塘洋溢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尤其是满塘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宛如圣洁含羞的仙女,伴随翠绿阔大的荷叶在轻风中漫舞,那叶心凹处,晶莹剔透的玉珠在闪烁,真如神仙抛珠玉,凡间似仙境。夜深人静,青蛙欢歌,蛐蛐悠唱,萤火虫点亮思念……荷塘成了旅游度假、闲庭若步、垂钓嬉水、赏荷观景的好去处,也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之地。
举世无双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因城开三门,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纵观中国的月城,均为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的高矮错落、间距搭配可说尽善尽美,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 “梳齿长边”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河街,河街临万溶江一面是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河街内侧是城墙。“三门开”位于南城墙的中部。沿河而息形成的乾州集镇是狭长的,从河街垂直延伸入集镇,最深处不到三百米,乾州厅府设在集镇中心,门对万溶江,距万溶江不到百米,南城门的修建,考虑厅府的安危是极为重要的。
在远古的冷兵器时代,修建城池主要是军事需要,以城墙和护城河构筑军事屏障,御敌入侵。乾州古城的南门需建在万溶江岸边,万溶江沿岸均为陡峻的青石岩壁。南门的修建在符合军事需要外,还应方便居民下河取水、洗涤.保持河街的繁荣,人货入城畅通。
“三门开”她的外墙像一面傍水而生高耸的石壁,“壁”下无路,紧临河水,万溶江是极好的护城天然军事屏障,敌人不可兵临城下,只能望而生畏。月城的主城楼高约16米,两边的耳城楼高约10米,城墙体全部用钻凿方正的青条石,墙体用糯米粉浆拌石灰粘合砌筑,接缝灰浆如线,极为密实。主城楼为砖木结构,二层,脊顶彩色葫芦瓷瓶、飞檐翘角、悬挂铜铃,对内一面装有轩窗,其余三面为特制的巨砖砌筑,开有两列嘹望眼,呈卧升形,内宽超50公分,外为一长缝隙,两层均可屯兵,第一层的两侧各开一个小门,便于城上巡察出入。
两边的耳城均为一层,装修与主楼一样,内可屯兵。月城内的两耳城之间傍外墙是一排营房,为屯军所用。三座城楼各有两扇城门,用坚硬杂木做成,足有20公分厚,门两面包铁皮,并用无数巨大的圆尾铁钉铆固,以防枪弹、刀劈、火攻,城门一扇重约千斤,开关时要两三个壮年兵丁一齐合力方能启动。月城的三座城楼连成一体,既有楼道相通,又有楼门相隔,这样的布局设防易守难攻,坚如磐石。两座耳城,坚实的城门一关闭,即可截断河街,把来犯之敌拒之城外。视情开耳城门出击,亦利在我方。平日城门敞开,无碍居民下河取水、洗涤,整个河街仍为一线,畅通无阻.保住了河街商贸繁荣,人货进城都十分方便。
“三门开”是嵌镶在乾州古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乾州古建筑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
杨岳斌故居
杨岳斌故居位于乾州古城,为陕甘总督、太子太保、光复台湾的一代名将杨岳斌于同治、光绪年间所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三间五进,烽火墙式砖木结构庭院,住宅深邃,院中有院,是乾州古城统一建筑格局的典范,保存完整。保护范围:耳城旧址东、北、西三象,各向院墙外延伸10米,南以街为界。
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
乾州城隍庙位于乾州古城老电影院后,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六十年毁于战火,嘉庆六年,道光十年两次重建,有碑文可考此庙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现可互通。
天心庵
天心庵位于乾州西北近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近百年庵史。其庵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庵内有清泉,山半有风洞,洞外有古亭,历来为文人墨士游览吟咏之处,故为本地著名景点和古刹之一。加之佛鱼梵罄声播山泽,香火历来弗绝,然其几经沧桑又因年久失修丁酉之后已不复返。国运昌盛,地方人士克念古迹,爰邀信念众集资于壬申年之秋重修以弘佛法,俾造福后代化民从善。电视剧《父亲的战争》中田樱姑娘所在的尼姑庵既是取景于此。
罗荣光故居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雅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军大多不堪一击。罗荣光却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据史料记载,罗荣光生活简朴,“见有奢糜者,辄面斥之”,“位渐显,服食俭约,若老兵然”。[8]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吉首市乾州城东,万溶江东岸,阁高20余米,直径10余米,为三层木质结构。下为青灰色鼓石奠基,上为灰瓦盖顶。阁楼四方翘角,翘角上立有飞禽雕塑,角下悬挂有风铃,每当风起,铃声传闻。阁楼建造得十分精美,每层镶嵌有古雅的花窗,显得即秀气又别致。观音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据《乾州厅志》(光绪版)载:“观音阁在厅东对河,道光十六年杨镇源重建,添修偏房三间,厢房一间,门楼一座。”阁楼结构和装饰风格显示出我国清时期建筑艺术的风格。[9]
黄永玉博物馆
黄永玉博物馆坐落在吉首大学风雨湖畔,博物馆结合了湘西民居特点和现代建筑手法,以灰色为主色调,大量采用木质结构,古朴典雅。黄永玉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5个展厅,陈列了黄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一进博物馆序厅,就可欣赏展示了黄永玉代表作之一的大型青铜雕《山鬼》。[10]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坐落于吉首市风景秀丽的芙蓉岗公园内,距离市中心1.5公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湘西分馆、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11月,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少
数民族地区级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属于地区级旅游点。馆舍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建有湘西民俗风情馆、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碑等。馆藏文物已达 10余万件,尤其拥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民俗文物,许多民族民俗文物是全省仅有的,甚至有些是全国罕见的,这些珍贵文物是湘西文明发展史的真实见证和写照。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⑦ 吉首周边哪里景点好玩
德夯风景区
德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部,距市区约18公里,地处云贵边缘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景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分小龙、峒河、德夯三个景区。1987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园,199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等二十多部影视片在这里取景拍摄。
德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C–18°C。地处中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爬升的临界点,地理断层造成了壮丽的峡谷地貌。景区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是典型的石灰石峡谷地貌,被国际地质界誉为“金钉子剖面”。
位于景区核心的德夯苗寨,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曾出过两代杰出的苗鼓王。德夯苗寨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几条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编织着百余户人家。九龙溪穿寨而过,一座古朴典雅的石拱桥横跨山溪。
每年“接龙”这天,桥上桥下彩旗飘扬,人群熙攘,唢呐锣鼓喧天。来自四乡八寨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簇拥着“龙女”,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接龙队伍登桥而过,去寨旁的玉泉门“接龙”。象这样大型的苗家传统活动,还有“苗鼓节”“清明歌会”、“赶秋”、“百狮会”等。活动之后,你可应邀去苗家做客,感受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品尝苗家风味的阴米茶、五谷饭、酸鱼、酸肉及包谷浇酒。还可应邀加簧火晚会,观赏苗家姑娘小伙为你表演“跳鼓”、“接龙”、“尤拳“等传纣文艺节目。每年9月,还可观看一年一度的国际攀岩比赛。
这里居住着一群苗族百姓,民风古老纯朴。他们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品巧夺天工。这里的人们沿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构建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德夯村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文化活动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赛牯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30多种节目。
苗鼓节
苗鼓节是苗族传统的神圣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九,四乡苗民请出封祭苗鼓,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德夯被称为华夏苗族文化第一村。02年的中国湖南旅游节期间,旨在向来湘的海内外游客展示苗家文化、民俗、风情,提升湘西旅游知名度,同时也为吉首市建市20周年市庆活动增添一道风景。本次苗鼓节由湘西自治州政府和省民委联合主办,它首次邀请全国七省市自治区苗鼓队表演参赛。同时,还有苗鼓椎牛、百狮登高、苗歌盘唱、八人秋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活动加盟,并举办湘西风情美术展览和摄影作品展。
苗家赶秋
苗家赶秋节是在农历立秋的那天(农历是七月十四,阳历是8月22日。)或后一两天举行。这时节,田里地里一片金黄,秋收作物在多成熟,眼看丰收在望,一年收入基本定局,丰收景象振奋人心。为此人民举行集会,称之为“赶秋”,热热闹闹地欢庆苗家一年一度的节日,喜庆既将五谷丰登的年成。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男女老少,有的手舞巨龙,有的扮演雄狮,有的耍着元宝、钢叉,有的吹着螺号、唢呐、一队队,一行行,锣鼓喧天,彩旗飞扬,从四面八方涌入秋场。秋场的平坝中,山岗上,龙飞狮跃,剑叉飞映,民间文艺,秋千飞转,苗歌回响,人群簇拥,笑脸张张,霎时,秋场内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
流纱瀑布
德夯顺溪边小路右行3里许,至流纱瀑布,瀑布高216米,据说高度落差居全国之冠。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大部分时候,瀑布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极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就散落成流沙状。游人可以沿着两边山路,从瀑布下走过,淡淡的水若雾似纱般纷纷扬扬飘下来,感觉如进入水帘洞一般,有丝丝细雨,浸入心脾。由于峡谷的风很大,使得水流左右飘舞,“流纱”二字恰好能描绘出它的特点。
流纱瀑布附近有燕子峡瀑布群,它位于德夯溪的尽头,它由10道落差在200米左右的瀑布组成,雨季时瀑布群连成一片,宽约300米,景象十分壮观。
矮寨公路奇观
矮寨奇观旅游区位于湘西州吉首市西北,湘、鄂、渝、黔边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0'—110°04'、北纬28°08'—28°29'。地处张家界至凤凰古城的黄金旅游线上,有长吉高速、吉茶高速、吉恩高速、吉怀高速、G319、G209国道、省道S229经过,距贵州铜仁机场70公里、张家界飞机场150公里,枝柳铁路穿境而过。
“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是矮寨景区的鲜明特色,其休闲旅游品牌已闻名全国。景区内天桥(世界第一桥——矮寨大桥)、天路(矮寨公路奇观)、天瀑(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天台(问天台景观)、天谷(七大峡谷)勘称“天地奇观”。
湘川公路(319国道),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生命之路。 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是这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440米垂直高度,水平前行不足100米,6公里13道大弯,一个8字形弯道,一座立交桥……构成了壮丽的世界级公路奇观。矗立在路边的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上,那些民国人物题写的碑文,已成传说;开路先锋雕塑,已成为吉首的精神图腾。
谷韵吉首
世界路桥奇观100年来,这里先后创造了两个路桥史上的工程奇迹,他们分别是建成于1936年的“矮寨坡公路奇观”和即将通车的跨矮寨大峡谷“世界第一悬索桥”。
“史上最牛交警”矮寨交警,正感动着中国;将来,这段传说级的公路,还将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必将谱写新的传奇。
乾州古城
乾州城又名乾城,古为苗疆要塞之地,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区内的万溶江畔,209国道和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传统的物质集散中心。石城墙垣逶迤回环1980米,约二公里。全城有“向日门”、“鸿文门”、“宜化门”三门。明代嘉靖年间在此筑边城近200公里,以堵击苗族人民起义反抗,此城中心成了统治者“苗防”的大本营。
历史概况
乾州古城,距今约有上千年文明史。乾州四周环山,中为盆地,有天星河、万溶江从中穿过,形成三陆横陈,状如乾卦,两河中间古时称州,因曰乾州。周围群山似九龟寻母,万物向荣,按照古代地理学规则,这里是建城造市的理想之地。
五帝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土著人。商朝时期僰人在此繁衍生息,后迁入西南,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又来了苗人。秦汉时期乾州就是重要商埠码头,是湘西四大古城之一。宋元时期,“潕溪蛮夷”不服朝庭管辖,朝庭常派军队征剿。明清时期朝庭在湘西、川黔东南地区广修边墙、设兵营、建碉卡、阻隔蛮夷。乾州古城北有喜鹊营,南有镇竿城,是南长城防御线上重要军事指挥中心,并与铜仁、镇远等古城遥相呼应,共御边关。
十里古街
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早在沈从文著作《湘西》中是这样描述乾州古城的:“乾州,地方虽不大,小小石头城却整齐干净,且出了近三十年来历史上有名姓的人物……”他道出了乾州古城,是个古老神秘、繁荣昌盛地方。
乾州古城人杰地灵。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率兵抗击八国联军、保卫大沽口、以身殉职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民国期间,涌现了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和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苗族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风景如画胡家塘
胡家塘,相传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后因胡氏木材商贾为塘之主,而名胡家塘。她是古城独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占地约2900多平米,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小塘中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之地,风水宝地。环塘而居的几十户人家,明清古建筑别具一格,养育了金石书画家杨味蔬,陆军少将高昆麓,武科举人高巡一、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许多人才。
胡家塘洋溢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尤其是满塘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宛如圣洁含羞的仙女,伴随翠绿阔大的荷叶在轻风中漫舞,那叶心凹处,晶莹剔透的玉珠在闪烁,真如神仙抛珠玉,凡间似仙境。夜深人静,青蛙欢歌,蛐蛐悠唱,萤火虫点亮思念……荷塘成了旅游度假、闲庭若步、垂钓嬉水、赏荷观景的好去处,也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之地。
举世无双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因城开三门,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纵观中国的月城,均为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的高矮错落、间距搭配可说尽善尽美,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三门开”。
乾州古城呈狭长的梳子形, “梳齿长边”的城墙沿万溶江边而建,城外是一条绵延数里的河街,河街临万溶江一面是一排排架在河岸青岩壁上的吊脚楼,河街内侧是城墙。“三门开”位于南城墙的中部。沿河而息形成的乾州集镇是狭长的,从河街垂直延伸入集镇,最深处不到三百米,乾州厅府设在集镇中心,门对万溶江,距万溶江不到百米,南城门的修建,考虑厅府的安危是极为重要的。
在远古的冷兵器时代,修建城池主要是军事需要,以城墙和护城河构筑军事屏障,御敌入侵。乾州古城的南门需建在万溶江岸边,万溶江沿岸均为陡峻的青石岩壁。南门的修建在符合军事需要外,还应方便居民下河取水、洗涤.保持河街的繁荣,人货入城畅通。
“三门开”她的外墙像一面傍水而生高耸的石壁,“壁”下无路,紧临河水,万溶江是极好的护城天然军事屏障,敌人不可兵临城下,只能望而生畏。月城的主城楼高约16米,两边的耳城楼高约10米,城墙体全部用钻凿方正的青条石,墙体用糯米粉浆拌石灰粘合砌筑,接缝灰浆如线,极为密实。主城楼为砖木结构,二层,脊顶彩色葫芦瓷瓶、飞檐翘角、悬挂铜铃,对内一面装有轩窗,其余三面为特制的巨砖砌筑,开有两列嘹望眼,呈卧升形,内宽超50公分,外为一长缝隙,两层均可屯兵,第一层的两侧各开一个小门,便于城上巡察出入。
两边的耳城均为一层,装修与主楼一样,内可屯兵。月城内的两耳城之间傍外墙是一排营房,为屯军所用。三座城楼各有两扇城门,用坚硬杂木做成,足有20公分厚,门两面包铁皮,并用无数巨大的圆尾铁钉铆固,以防枪弹、刀劈、火攻,城门一扇重约千斤,开关时要两三个壮年兵丁一齐合力方能启动。月城的三座城楼连成一体,既有楼道相通,又有楼门相隔,这样的布局设防易守难攻,坚如磐石。两座耳城,坚实的城门一关闭,即可截断河街,把来犯之敌拒之城外。视情开耳城门出击,亦利在我方。平日城门敞开,无碍居民下河取水、洗涤,整个河街仍为一线,畅通无阻.保住了河街商贸繁荣,人货进城都十分方便。
“三门开”是嵌镶在乾州古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乾州古建筑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
杨岳斌故居
杨岳斌故居位于乾州古城,为陕甘总督、太子太保、光复台湾的一代名将杨岳斌于同治、光绪年间所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三间五进,烽火墙式砖木结构庭院,住宅深邃,院中有院,是乾州古城统一建筑格局的典范,保存完整。保护范围:耳城旧址东、北、西三象,各向院墙外延伸10米,南以街为界。
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
乾州城隍庙位于乾州古城老电影院后,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六十年毁于战火,嘉庆六年,道光十年两次重建,有碑文可考此庙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乾州城隍庙与观音堂现可互通。
天心庵
天心庵位于乾州西北近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近百年庵史。其庵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庵内有清泉,山半有风洞,洞外有古亭,历来为文人墨士游览吟咏之处,故为本地著名景点和古刹之一。加之佛鱼梵罄声播山泽,香火历来弗绝,然其几经沧桑又因年久失修丁酉之后已不复返。国运昌盛,地方人士克念古迹,爰邀信念众集资于壬申年之秋重修以弘佛法,俾造福后代化民从善。电视剧《父亲的战争》中田樱姑娘所在的尼姑庵既是取景于此。
罗荣光故居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雅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军大多不堪一击。罗荣光却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据史料记载,罗荣光生活简朴,“见有奢糜者,辄面斥之”,“位渐显,服食俭约,若老兵然”。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吉首市乾州城东,万溶江东岸,阁高20余米,直径10余米,为三层木质结构。下为青灰色鼓石奠基,上为灰瓦盖顶。阁楼四方翘角,翘角上立有飞禽雕塑,角下悬挂有风铃,每当风起,铃声传闻。阁楼建造得十分精美,每层镶嵌有古雅的花窗,显得即秀气又别致。观音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据《乾州厅志》(光绪版)载:“观音阁在厅东对河,道光十六年杨镇源重建,添修偏房三间,厢房一间,门楼一座。”阁楼结构和装饰风格显示出我国清时期建筑艺术的风格。
黄永玉博物馆
黄永玉博物馆坐落在吉首大学风雨湖畔,博物馆结合了湘西民居特点和现代建筑手法,以灰色为主色调,大量采用木质结构,古朴典雅。黄永玉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5个展厅,陈列了黄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一进博物馆序厅,就可欣赏展示了黄永玉代表作之一的大型青铜雕《山鬼》。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坐落于吉首市风景秀丽的芙蓉岗公园内,距离市中心1.5公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湘西分馆、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11月,是湖南省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级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国家民委首批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属于地区级旅游点。馆舍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建造,建有湘西民俗风情馆、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碑等。馆藏文物已达 10余万件,尤其拥有大量的土家族、苗族民俗文物,许多民族民俗文物是全省仅有的,甚至有些是全国罕见的,这些珍贵文物是湘西文明发展史的真实见证和写照。
⑧ 苗族迎宾鼓的意义
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也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辅助功能
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苗族自古骁勇善战,在远古时期与炎黄部落大战之时,苗族先民就曾使用鼓来振奋士气。后来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直到今天,苗鼓一直都是激励苗族人民斗志的工具。他们用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络,传送军情。
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利用鼓声激励战争中受挫的情绪,让幸存的将士从失败中振奋,恢复族群的战斗力。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苗族而言,鼓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传递功能
鼓声可用来传递信息。苗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声音强大,传播远,被用来作为族群之间的联络工具是十分有效的。崇山峻岭中间的苗族山寨相隔甚远,每逢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大事,如果靠步行通知往往是来不及的。但是,在合适的地方置一面大鼓,用约定俗成的敲击方式进行联系,即减少了山间往返的辛劳,也为应付突发事件节约了时间,从而对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今天由于通讯工具的发达,而使得苗鼓这种功能逐渐消亡,但它在苗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全民欢庆功能
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年鼓”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它与各种戏剧、舞狮相得益彰。“年鼓”敲响以后,全村寨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于公共场所中进行娱乐活动。其中情趣最浓的为年鼓中的“拦路鼓”。“拦路鼓”包含了迎宾、喜庆等,反映出苗族人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每当丰收年成、立秋日、挑葱会等,都有舞狮、跳鼓等欢庆活动。“跳鼓”时,最多时用大鼓达99面,号称“100 面”,场面宏大。每当望村望族取得重大成功、举办婚事等,均“跳鼓”相庆。到时候,鼓声、锣声、唢呐声,鼓舞、人舞、群体舞,鼓声一片,欢声一片,千山万岭,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苗族鼓舞除有很强的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许多苗族同胞用高超的鼓技来获取观众的赞许和尊敬,甚至以鼓为媒,借此赢得爱情。那些鼓艺精湛,表演出色的姑娘小伙,还不时推陈出新,变出许多花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驰神往。在湘西苗区还流传着一种习俗 ——“鼓王大赛”。届时,苗区所有鼓艺高超的姑娘小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进行角逐,最终决出“鼓王”。在苗区,“鼓王”的地位很高,倍受人们的尊敬。建国以后的湘西苗族第一代鼓王龙大姐、第二代鼓王石顺民,还曾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呢!
⑨ 沈从文独特的湘西情结是怎样的
沈从文的湘西情结(一)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枫叶在书,我便记得过去 浏览/评论:83/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08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却无时无刻不在自称是“乡下人”,他比任何作家都更加热爱自已的故乡——湘西。作为一位作家,最值得自豪的莫过于自己一部衷情的作品也能博得世人的叫好声,沈从文把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献给了它的故乡,他的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西》、《湘行散记》都是因为蕴含着深深的湘西情结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到底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能叫作家本人一生都为之魂牵梦萦呢?下面我就想对这个问题发表我自己和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湘西 乡土文学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沈从文从小受到私塾教育,自幼聪明的他却非常顽皮,依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所以经常逃学,也甘心忍受小学老师和父母的责罚。1918年加入地方军队,从此踏入了他的从军生活,他的军人生活长达4年,1922年,沈从文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离开部队,一个人前往北京,在忍受了一系列的困苦生活之后,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当初来北京时候立下的志愿,寻找一条可以达成理想,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文坛上几经沉浮,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开成了独特的写作理念,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他的湘西风格的创作理念,以此来解开他的湘西情结。
一、神奇的湘西土地给了沈从文以创作的源泉。
在前面我已经简单扼要地讲了沈从文的生平,那么,湘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们就一起到他的故乡——湘西去看一看。正像他的学生汪曾淇所说的那样:“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沈从文只是在二十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沅水上,那是一条养育了祖祖辈辈湘西人的河流,而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城只是一个偏僻的闭塞的小城,这是一个苗民与汉民,山区与河谷,西部与东部有明显冲突的地方,历史上,汉人与苗人的冲突与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暴发以后,这里更加成为血腥的地方。不过,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把湘西描绘成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充沛的乐土。沈从文并不是第一人,早在十九世纪, 湘西就以风景优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未曾点染吟咏过而赢得“中国的瑞士”的美称,外国观光者更把湘西推崇为扬子江流域中风景独特的地带,因为只有湘西这个地区在二十世纪还与外界隔绝。湘西的山不算高,然而蜿蜒流经其间的条条江水,却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师那样,把它映射得千奇百怪,浸泡成一片碧绿。山中的岩洞,悬湍的激流,以及层出叠嶂插入平川时构成的景观,足以使最富于浪漫的人也叹为观止。许多风景区至今游人们还难于涉足于其间,因为苗民一般不愿意汉人知道这些仙境。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仙境,据沈从文统计,城中共有一千多座碉堡,三百座营汛。一七九五年到一八O六年的苗民大起义中被血腥荡平一百年之后边区的战斗气氛已被乡村气息所替代,原来山顶上星罗棋布的碉堡已经变成富有浪漫色彩的废墟,,居住着戍族和他们的家属的后人,一九一一年民国成立后,还有许多人仍可领取饷银,今天凭高眺望,还可依稀“想见当时鼓角齐鸣,烽火报警的光景。”
这类有围墙壁的住所除了为沈从文的小说提供富于浪漫的色彩的背景外,还把当地人象征性地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两种。这就是为什么沈老爱称自己为“乡下人”,他的意思就是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民,因为在当地,“乡下人”不只是城乡之分,还暗含的种族之分,在苗民被汉化的程度不断加大之后,这种分别又成为文明程度的区分说法。
沈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既封闭却又相对开放的地方开始的,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他的祖父沈宏富是前清的贵州提督。在当地算是非常显赫的了。但是,正象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几起几落的人生一样,虽然沈的家庭在其后已经没落了,然而,在沈的童年时代,他的家庭仍然是一个小康之家。家中田地丰足,所以他的爸爸能把他们都送到私塾去读书,沈在私塾中不好好读书,却对凤凰城中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大自然中的种种新奇大感兴趣。他甚至天天逃学,到各处去逛,但是,现在我们能从《从文自传》中读到,他并不是闲逛,正像后来我们看到的种种有关他的童年时代的分析来看,他的多彩多姿的童年时代是他的创作源泉,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作品里把湘西生活描写得那么真切,那么吸引读者的目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对在县城看到的榨桐油,做花炮的各种生产工艺非常感兴趣。他每天上学要走很长一条街,路上他就有许多有趣东西可看。这些店铺有磨针的,有做雨伞的,也有皮鞋店、染房、豆腐房、,豆粉店等。他还非常喜欢两样行业。就是磨粉和打铁。让他从小到老都流连难舍。 沈从文的湘西情结(二)
作者:芭蕉的往事 出自:放一片枫叶在书,我便记得过去 浏览/评论:86/0 日期:2008年4月13日 21:22
二、青年时代的军队生活磨练了他,湘西的片片土地更是他日后成为学者的沃土。
湘西对沈从文后来偏爱文学可以说是影响深远,这片他热爱的土地,给他的创作以无限的,但却是有据可依的想像空间。因为沈从文从小生活在军官之家,并非是书香门第,而且当时湘西地区的文化水平不高。沈从文14岁就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军队的生活,在军队生活的几年中,他始终辗转于湘西,四川,贵州一带,一直生活在蒙蒙睚睚的境地之下,他之所以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热爱文学,完全是一位姓文的秘书的功劳,是他,像划过的流星一样,惊醒了沈从文沉睡的生活,这位旧中国文人再一次在沈从文面前提供了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一个典型。文秘书一来到就穿了青缎马褂各处拜访,从军官们眼里看来,他是个很可笑的不合时宜的人。但他教沈从文要看报纸,还要看辞书。谆谆劝告沈从文好好读书识字,说天下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能在书里找到出处。那时沈从文还叫做“岳焕”,他因为人机灵能干,所以被提升为文书,能有机会和长官们在一起,一次,一位精通典故的上司问他的名字,他通报之后,这位上司晃着头若有所思的说:“焕乎,其有文章?你就叫沈从文吧!”没想到,他的这句话却得到了验证。
在沈的军队生活中,还有这样很多值得回忆的人物。在沈的《从文自传》中,他写到了一些,所以,在沈的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这类作品记述的都是一些湘西军队中的小军官,普通士兵,或者是更不起眼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一种喜怒哀乐,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他们俨然是这动乱世界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棋子,有时任人摆弄,有时被人毫无怜惜的扔掉。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看到,一谈到军人这项职业,甚至评说它对中国人民影响时,沈的心情显然是矛盾的,他刻画军队屠杀无辜老百姓的情景比同时代的左翼作家写得更为透彻,更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他没有由此引出结论,认为地方军队是造成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他强度的是,社会性崩溃是掌权者的责任,祸首在于政客。他描绘的士兵形象都是无辜的。
何况军营中弥漫着相亲相爱的感情。而且,沈从文指出,士兵们能团结成一块也靠中国那种土匪义气。虽然沈从文经常嘲笑当兵这个行当,可他在嘲讽中却仍然称道他从军人生涯中找到的这种有朝气的。无政府主意的思想。
三、沈从文主要湘西系列作品简析
1、沈从文描写的有关的湘西生活的作品和他童年及青年时代的参军历程密不可分。主要的可以在《从文自传》中找到,这部书在“1934年我最爱读的书中”曾被老舍和周作人选中,可见它作为一本自传体的书籍所具有的魅力,在这部书中,他只回忆了自己将近二十年的生活,从湘西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到他背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北京,处处都充满了湘西神秘的传说。那里的人们都单纯,善良,质朴,承传着古代游侠的精神,他们在汉人与困苦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仍不以为然,继续着似乎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份生活。1934年沈回到湘西探亲,他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结成一些杂记,实际上是他写给妻子的信,后来取名为《湘行散记》。这本书与以往描写故乡的文章有所不同,它不仅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更加了一份对湘西更加落后,更为贫穷的担忧与无耐。整个湘西的精神世界的瓦解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湘西》——《凤凰》,其中揭露了种种造成家乡贫穷落后的原因,由此能够看出,他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的湘西。
1、还有一系列根据湘西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小说,本来是要送给他的弟弟,起名为《月下小景》,《媚金,豹子和那羊》等,这一系列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令人读起来如梦如幻。
2、一些赞扬和讴歌湘西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特别强度那里人爱情的观念,他们不讲嫁妆,不讲财礼,也不讲门当户对,讲的是一颗真诚的心灵和一份执著的爱如《阿金》,《旅店》,《阿黑小史》,《三三》,《雨后》〈龙朱〉等
3、当然,最值得我们提起的是那部牧歌式的充满浪漫情调的《边城》,它不仅一如既往的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而且近于完美,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此作品在美国、日本、德国翻译出版,为外国读者所传诵。沈从文多数描写湘西题材的作品,都带有那种历来的缠绵的乡土情节,但《边城》却与其它篇目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曾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那种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显而易见,作者创作的缘故是出于对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
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充满了“爱”与“美”的天国。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他的故乡,那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人性皆纯。由每个人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些人又都是作者当年在湘西时所熟悉的人们,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他们的原形都在湘西,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湘西人生活的精神在里面,如果没有湘西这片土地,就不会有《边城》这部人性化的作品问世。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几乎占了整个作品的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整部作品是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的升华,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与真实的湘西有着很大的差别,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是作者的一种超现实的创作方法,它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它包括了作者所说的创作中应该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为了达到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沈从文在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总之,《边城》中各色人物表现出的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这也是作家一生都热爱的故乡——湘西!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 ,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湘西小说 ,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 ,更重要的是 ,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 ,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 ,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 ,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读沈从文的散文,忘却不了的是群峰罗列,如屏如障、烟云变幻,积翠堆蓝、白浪黑潭,清幽迷人;白鹭在稻田上幽雅地掠过、水车悠悠然踩着不变的步伐、石碾在屋檐下咕噜咕噜转、吊脚楼苗家女临溪刺绣、苗家鼓王挥舞着强壮的肩膀,在咚咚的鼓声中欢庆丰收的喜悦……这一些富有湘西民族色彩的风景民俗,像一张张底片存在我的脑海里,已成为我生命中非常亲切、熟悉的并且非常珍贵的一部分。她若水一样地流淌,潮湿着我的心。沈从文是一个文字的智者,他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湘西民族色彩风景,他懂得如何去渲染这一氛围,极似那拙者的画笔,像那童趣的稚儿,涂抹出去分毫不用力道,出来的线条却自然清朗;他又知晓如何去触动读者的心弦,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议论在里面,一个个字摆那里,却熠熠生辉。虽然故事不怎么感人,人物那么陈旧,但就在这不多的文字里,让你去揣摩那时那地那人的心理,而予人更大的关注。这如水的文字,也便那般的奇妙。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用这如水的文字不仅描绘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湘西风情画,还展示出湘西特有的风物:河街、码头、木筏、吊脚楼。记述了当地日常生活以及乡风习俗:漂滩、呼号、放蛊、筛锣。描写了苗乡水边的人们:船主、舵主,烟贩、女巫。这些民情风俗画,若连起来,则是美丽而完整的长轴画卷,我以为这更是一个大师心灵的情结。而这也正是沈从文之所以卓然迥异于现代文学史上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独特性之所在。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到这种情结:“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我以为汪曾祺的这个说法适于沈从文散文的。“我的作品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1]
沈从文先生从十五岁即开始在沅水流域随土著军队过了五年的流浪式生活,他说他的智慧得之于沅辰诸水,他学会思索、认识美全是在水边,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维系着沈从文先生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流波逝水中裹挟着沈从文先生揪心的情结——浓浓的乡愁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此揪心的情结辽远深长,绵绵无尽。
沈从文又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2]水较之其他物质更具天性,它是流动的,只适以疏导,强硬的堵塞只会使它泛滥成灾或者干涸无迹。沈从文作品里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具备了水的柔软和强韧。在沈从文看来,水是一种高贵的美,同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至纯至真。“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载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3〕这是沈从文关于水的一个集中诠释,作为一种精神化的东西,水这一物种已溶入他的血液,他对“神性”的赞美,对爱和美的追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外化在水的精神内涵之中,并提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沈从文钟情于湘西山水,水作为生命之源,从自然深处流出,最终流入沈从文的信仰。“对于清澈的水的感觉,已牵连着原始信仰,催生了他的杰作。青山绿水荡漾着他的灵性。”〔4〕实际上,沈从文将健全的人生形式放到带有原始特征的文化环境中去表现,这是作者的睿智,也是作者的无奈。
在由乡村山水和“抹布阶级”构成的“湘西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润和扭曲的人生形式。湘西并不辽阔,但辽远而神秘诡谲。多山的土地深沉地藏卧在三省边缘地带;酉水和澧水横亘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土家人的场坝,吊角楼和古老的水车,山与水的融合,同时也诞生风流倜傥的土匪和作家。沈从文对湘西倾注了一种幽雅的体恤,这种体恤是对湘西男性精神的人性宽容,这种宽容自然也包含了由女性所激活的全部原始状态。所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野蛮但是优雅,《湘行散记》中写道:“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四点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船停了,真静。一切声音皆为大雪以前的寒气凝结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使人感觉到它的声音,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沈从文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层闲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稚、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就连当地水手的粗野对话,也显得极具温情和惬意:“牯子大哥,你怎么的,天气冷得很,大清早还赶来送我!”他钻进舱里笑着轻轻地向我说:“牯子老弟,我看好了的那幅画,我不想买了。我昨晚看过更好的一本册页!”“什么人画的?”“当然是仇十洲。我怕仇十洲那杂种也画不出。牯子老弟,好得很……”话不说完他就大笑起来。我明白他话中所指了。“你又迷路了吗?你不是说自己年已老吗?”“到了桃源还不迷路吗?自己虽老别人可年青……” 三十年代辰河的水手,长年与湍急的滩头激流为伴,在浪声哮吼中求活。惟一的乐趣便是小船泊到泥滩后,不再蜷伏在潮湿冰冷的船里,而是烧段烂缆绳,照着路,从跳板一端摇摇荡荡地上岸,直向河街头走去,到吊脚楼暖被窝吃“荤烟”: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也很少了,另外一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的声音……这是沈从文 沈从文在创作思想上,主要是注重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突出一种原始典雅的人性美。他极力探索下民的风雨人生,揭示人生规律。他的着笔点在渡口、码头、石板街、店铺、石拱桥、山间人家、水上船民,这一切都是他在辰河、沅水边逃学与从军得来的。《凤凰》是《湘西》散文集中最重要的一篇,开篇介绍凤凰的山川形势、民情物理和历史沿革。从地域文化的特异性入手,让读者对凤凰先有轮廓性的认识,在文体上着意古典雅致,与当地历史的苍凉感暗合,互生激励。这种历史感的唤起,更促使人去了解湘西之现状,与原有的印象相互证实。他用温和的目光感受着辰河的水和山头的阳光。山头那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着他,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着他。“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5]爱着故乡的草草木木光景声色,沈从文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了淡淡的水彩画,映照着故乡的山水,也映照着自三十年代以来不断湘西行的足迹。
《凤凰》如水的优美文笔,弥漫着强烈的抒情气息,但同时也蕴籍着深厚的悲凉与遗憾。悲凉是因为,沈从文越是感觉到湘西人文景观中浪漫与诗意的一面,也越是洞察其中深掩的悲剧。写蛊婆一节,沈从文总结道:“其实呢,这种妇人与其说是罪人,不如说是疯婆子。她根本上就无如此特别能力蛊人致命。这种妇人是一个悲剧的主角,因为她有点隐性的疯狂,致疯的原因又是穷苦而寂寞。”还有写兄弟二人因受妇人之诬,不得不以凄厉的形式决断,又终至兄长杀妻的故事时,叙述虽然隐忍,言下却悲悯昭然。而遗憾的是,沈从文虽然爱着乡风民俗中这古典而诗意的一切,虽然努力地想要唤起湘西一地人民的信心,想要让世人重新了解一个美丽而有潜质的边陲小城,但他终究自己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他已经在心里意识到,随着时光的推移,随着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扩展,这自己所钟爱的一切终将式微或消弥,而自己这些文字,不过是为它们做一个浪漫的记录,同时做为一种美丽的终结吧。这种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损失,现在早已成为人类最深刻的困境之一,不知是否早为多年前的沈从文所猜中。
《湘行散记》这辑散文, 以还乡为线索,既重投到暌隔16年的故乡山水的怀抱里,享受回到童年的梦想,亦从山水中体认历史变化和人事变迁。在向往着过去平静朴实的生活形式的同时,也关心着故乡人民受到外力的影响而丧失了善良忠实的品德。记事中常常掺杂主观抒情成分。在写人叙事上,或以陌生化的角度写身世奇特之士,或以大篇幅的浪漫笔调写秀美的景物。这一类用了“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6]”写出的文字不但没有给人“歪曲现实”的感觉,反而酿造出一般散文所罕有的自然、粗犷、逼真的效果。沈从文不断以“过去”来说明“现在”,使人生经验同眼前事物连成一体。“我”介入到每个细节之中,山水景物、人事琐闻因“我”的思维和人格的参予而呈现出它们自然、朴实、优美的存在形态。
《鸭窠围的夜》记述作者坐在河中一只小船上,感受四野暮夜下的景色,让周围的码头、峭壁、吊脚楼、木筏、灯火、妓女的歌声、巫师的锣鼓、水手的喧闹、捕鱼的击柝声,人物的各种琐屑的生活细节,交织为一幅充满地方色彩的图画。这些景致,以及人民生活中哀乐,彷佛与历史无关,不因时间而改变,作者看到的是这恒久不变的地方特质的瞬息显现,它同作者的感觉交流,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使他获得智慧:望著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澈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著,十分温暖的爱著!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7]
沈从文又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文章记叙作者遇到一个叫牛保的水手,这水手同吊脚楼一个妓女厮混一夜,早上天气寒冷,不愿下船。这件小事,又触动作者以惯常的浪漫手法描述景色:“河岸吊楼上妇人在晓气中锐声的喊人,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河面众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一个圣境。”[8]。作者曾想给一个水手几角钱,让他遂吃“荤烟”的愿。也曾在一户人家屋里烤火时碰到一双放光的眼睛,“我几乎本能地感到这个小妇人是正在对我怀着一点痴想头的。不用惊奇,我们若稍懂人情,就会明白一张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脸,同一件称身软料细毛衣服,在一个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一种如何幻想。”屋里是熊熊的柴火,主人沉默了,众人也沉默了。沉默中,沈从文体会到了一点“人生”的苦味。“我不能给那个小妇人什么,也再不做给那不手一点点钱的打算了。我觉得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我不配用钱或别的方法渗进他们命运里去,扰乱他们生活上那一份应有的哀乐。
“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9],有了这份故土的养育和滋润,“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近。我如今只用想像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的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10] http://tieba..com/f?kz=294820560
⑩ 湘西赶尸和苗人下蛊,现实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有什么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龙船节等节日,场面浩大,热闹非凡。
总结
土司制度在我国延续了近八个世纪,先后经过了五代、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传承并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传统与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艺,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体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国之所以成功并长久的存在,是由于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内部的结症,把握住了支撑南方蛮夷内部平衡的那一杆称,并将土司势力为己所用。尽管明朝后期土司渐渐脱离掌控,但土司势力确实为我国抗击倭寇和其他入侵势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今土司制度已经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却依旧灿烂,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显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