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城旅游 » 湘西苗语配音诸葛亮

湘西苗语配音诸葛亮

发布时间: 2021-03-16 00:43:21

㈠ 四川话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
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
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
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 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
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
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 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 四川话的物量词,如: 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 道[tau213](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 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 多[to55]: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fei55]:飞辣。 焦[tciau55]:焦苦。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北、东、南、东南、西、中部6全方言。四川彝族分布在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甘孜州、雅安地区、宜宾地区有关各县,主要讲彝语北部方言。使用彝语的人口约有150多万。彝语外来词占一定比例,其中汉语借词校多。
彝文旧称罗罗文或倮文,史书上又彝文。各地的字数多少不同。四川彝文字数1万余个。1980年国务院批准使用四川省凉山规范彝文常用字数为21150多个,是表音文字,现已在教科书,广播、书刊、报纸、公文上大力推行。规范彝文已进入彝区中、小学使用。
藏文7世纪上半叶图弥三菩扎参照当时梵文创制。属拼音文字,由30个表示辅音的字母和4个表示元音的符号构成。书面语和现代口语有一些距离。自左向右横写。读音和各地方言有对应规律,各地都可拼读,故能成为藏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上曾用藏文撰写和翻译过大量书籍,对藏族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四川省出版有藏文杂志、报刊,开办有藏语语文专业,甘孜州和阿坝州有藏文学校。藏文教学已进入中、小学。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安多、康三个方言。四川省有安多和康方言,安多方言分布在阿坝州的一些县,康方言分布在甘孜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全省使用藏语的人口约65万。有较丰富的借词和仿制词。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顷语族羌语支。羌语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以及北川、丹巴等县部分地区。黑水县部分藏族操羌语。使用羌语的人口约134200人。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南部方言有声调;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系藏缅语族,语支末定。分布在黔江地区的石柱、西阳、秀山、北部方言。现能讲土家语的,只分布在酉阳县酉酬、大溪和秀山县的石堤3个区的部分地方,约有居民中。四川土家族使用的土家语与邻近湖南省湘西土家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一致。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四川苗语有两个方言。黔江地区各县分布的是苗语黔东北方言,川南和川西南宜宾地区、凉山州、乐山市、重庆市和攀枝花市有关各县分布的是苗语川滇方言。使用苗语的人口约25万。川东南的多数苗族居民已使用汉语。
苗文苗族古代没有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曾以苗语川滇方言为基础,制定一种拼音文字(后称为“波拉字母”)。曾使用这种文字翻译出版《新约全书》和传教用的小册子,但末能推广。该文字的最大缺点是表能表达苗语的照声调系统。现只有有极少数老年人使用。

㈡ 苗族祖先是谁(听说是炎帝,但没得到证实)

苗族始祖——盘古考
苗族是中华民族极其古老的成员之一,苗族的族源,亦即苗族先祖有蚩尤、伏羲之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汉书·郊祀志》所载的太一天神,即东皇太一实际就是伏羲。伏羲是苗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也是最尊贵的天神)等,并无最后定论。在此,笔者拟从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多视角、全方位探讨苗族始祖——盘古。
一、苗族古老话中的盘古始祖
1、据苗族古老话记载:
古时天上灰蒙蒙,地下黑沉沉,
天地相连,乾坤接近;
水里无通船通筏的道,
地上无走马走驴的路;
天空无飞鸟,水里无游鱼。
盘古开天,南火立地;
地上有土有岩,天上有日有月。……①
2、苗族《古老话》还记录了苗族生成哲学——《事物生成共源根》。
先出现天,
后出现地。
从那时起,
盘古就分开了天和地。
……
最后才育原始人。
……
千万事物同一理,
事物生成共源根。
头号重要搜媚诺,
第二是各薄港搜,
第三是玛汝务翠,
三样缺一不得生。
生成相资双有利,
相制牵掣得平衡。
相征我求彼有应,
相夺我好彼有损,
优劣相斗有胜负,
生成难全古到今。……②
苗族生成哲学是苗族先民创作并代代相传下来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思想是“三位一体论”和“一分为三论”。“三位一体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各薄港搜”(苗语,指事物生成的物质基础)、“搜媚诺”(苗语,指事物生成的能量)和“玛汝务翠”(苗语,指事物的良好结构)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分为三论”认为事物主于能量,基于物质,宣于良好结构,即一切事物都必须通过“三大要素”的相资、相制、相征或相夺的关系而生成变化,变化的结果是“生成难全”、“生成胜负”与“生成增多变好”。关于苗族生成哲学的论述详见《苗族生成哲学研究》(雷安平主编,湖南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3、从现存的苗族巫教、鬼教祭辞中,也可以找到有关盘古的记载:
子丑二年正开天,
先安天来后安地;
先安高坡栽大树,
后立平地烂泥田。
先立朝宗后立人,
后立法师救犯人。
先立老君管天下,
后立法师救病人。
先立铜锣后定鼓,
人类从此得安宁。
——《盘古开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关于盘古的记述,均用苗语朗诵,再经后人整理,而非神话传说。
二、历史文献中的盘古
汉籍历史文献中,将盘古开天地作为创世纪神话始记于公元3世纪三国时代。吴国徐整《三五历纪》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因此传说天地是盘古开创的,有了盘古才有人类,故盘古被人们尊称为开天辟地的英雄。对此处记载,人们历来有三种疑义:一是徐整记录的盘古神话的神秘哲学气味太浓,与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二是三国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流行200年,盘古神话受印度佛教之影响;三是盘古神话创世纪在上古时代没有出现,见诸于历史文献的时间,比禹治洪水神话的记载晚1300年之久。故有鲁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此写道:“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遗留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
上节中提及的苗族生成哲学因多种原因“出土”较晚,且不见经传,世人无多理解也是情理之中。从生成哲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生成哲学的早期理论最早见于《鬻子》中所载的“三生万物论”,而且“三生万物论”在楚国一度占领上风,推动楚国成为七国之雄的巨首。在春秋时期,楚国哲学先师李耳把苗族生成哲学早期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载于《老子千字文》一书中,一举揭开了事物是由三种因素(物质及其能量、结构)所组成的奥秘,标志苗族生成哲学的唯物观。到了战国时期楚人屈原又把“三生万物”记入《天问篇》,所谓的“阴阳三合”一语道破了标、本、化三位一体组成事物的玄机;并在《离骚》等篇中强调了事物由“化”到“成”就之不可违背的绳墨、法度,否则,就会遭到“反成乃之”的恶果。《淮南子·原道训》载:“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道理阐明很清楚。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徐整关于苗族生成哲学“生、成、转、化”之说用数加以阐明记载。至此,徐整记录的“盘古神话”已面目清晰,还盘古人话之本来面目。
据陈久金、卢莲蓉二人考证,有关盘古“传说”可能从印度的佛教故事中移植,是以盘古与印度的阿达摩费的形象相似为依据。宋朝黄休复《益州石画录》引《益州学馆记》云:“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联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由此推知,早在东汉时,盘古就是人们崇敬的“神”,他出自于汉儒学之传统,与佛教故事不可混为一谈,而且有关盘古的传说决非产生于东汉。倘若盘古源自佛教故事,则不应受到地域限制,但未见北方人过盘王节的记载,也未听说有以盘古命名的地方,可见盘古传自佛教故事的推测纯出于附会。(详见《中国传统节庆及其源流》,陈久金、卢莲蓉编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如何正确解释有关盘古的文献出现较晚的这一事实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上古民族史和语言、文字产生的文化人类学角度得到解释和印证。苗族《古老话》按古苗语直译应为《话古话老》,苗语直呼就是“古根”。我们知道,文字出现远比语言出现甚晚,而且《古老话》一直是苗族中集智者、史者、文化人为一身的巫教、鬼教法师(苗语称巴歹)历代口授秘传和再创造传承,从不示外人所知。同时,汉儒有关上古史的著作,大都与先秦古籍为依据,而先秦古籍,大都出现在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盘古则是南方苗、瑶等民族所崇敬的“神”,不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重视,所以,在其著作中没有得到反映。
又据南北朝梁人任方《述异记》说:“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又见《路史·前纪》注云:“兮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湘乡南盘古保,都有盘古祠。”可见长江中下游以南皆有以盘古命名的地方和姓氏。
三、苗历及南方少数民族年节中的盘古
苗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远古时期,文化科技相当发达。如王桐龄、任丘在《中国民族史》中说:“当时苗族文化(指上古时代)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武器,第三发明宗教。后来汉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教,大抵苗族所创,而汉族因袭者。”而且《尚书·尧典》载:“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成熙。’”苗族是中国最早定居的南方稻作民族,古代的苗族先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发明了苗民古历——猫(苗)历,也称鸟历。它是以猫头鹰转变叫声时间,分出了两个年节夏至和冬至,是古代中国南方的太阳历,在汉籍表明称之为颛顼历,说明苗民已认识到物质、结构、能量的不断变化消涨,而形成寒、热二季,进而成为寒、温、热三季,这是苗族生成哲学的具体运用。在汉籍记载中,苗历为“子正人统”,后误认为“寅正天统”的夏历十月底为苗族年节,故有苗族上古十月底(“冬至”前一天)过年之说。
苗族历法总的来说属于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而且历史悠久,较之公历、农历简便易于掌握。阳历以12生肖纪岁、月、日、时,一岁365.25日,平岁365日;闰岁366日,4岁1闰,一岁12个月,天狗周期1460年,比古埃及太阳历早,且与太阳回归年一致。阳历平岁358日,闰岁387日,4岁1闰1个月,为29日。每岁12个月,以冬至为历元,且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古时,历法为帝王所颁布,为国而用,国亡则废。因此熟苗历运用广泛,生苗历民间用于择吉等。由苗历可知,苗岁有大、小两个年节。因此,现在苗族的吃新节、瑶族、布依族的盘王节等均是苗民的古代新年节日,它由上古冬至新年演变而来。关于盘王节,宋代《路史·前纪》有记载:荆湖南北,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生日。而且,天地自浑沌中产生,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体演化理论。且有宋“冬至吃汤园”的年俗、明清“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源于苗族年节的两种两收之说:即夏收秋收之说。至今,南方各地还保留过“冬至”节和“冬至”以后才腌制腊肉的习俗。
据《述异记》所谓盘古国就是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刘锡著《岭表纪蛮》也说:“盘古为一般瑶族所崇祀,称之为盘王。瑶人以为人之生死寿夭贵贱,皆盘王主之,故家家供其像。”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引载》苗族《盘王书》中提到盘古教民使用犁耙种田,教民种麻纺织,又发明商机教民织布等。可见苗民心目中的盘古,就如汉人心目中的黄帝。
综上种种表明,盘古是苗族的始祖,而不是始祖神;盘古是人,不是神。苗族与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同根同源。而且,苗汉同源论,苗人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已有著述,在此不再赘记。
注:①、②《古老话》龙炳文、龙秀祥等整理译著,岳麓书社1990年出版。

㈢ 配音秀诸葛亮骂马谡苗语

楼主别看那些复制出来的垃圾了,就当乱码吧。

事情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吆喝,更不需要拼上性命争辩。

马谡在诸葛平定南蛮的战役上出过“攻心为上”的计谋,加上他又是

马良的兄弟。诸葛认为他有军事才能。加上蜀汉后期值得期待的名将很

少。魏延虽然很有军事才能,但性格有问题。姜维很有军事才能,但却

是降将,在蜀中声望不高。马岱,王平不够突出。

所以,诸葛想磨练马谡,让他在战争中锻炼自己,成为自己死后,蜀汉

值得倚仗的大将---不过很可惜,马谡终究不是那样的将才。

就像现在的NBA,某些教练看好的新秀,教练总是给他打一些重要的比赛

让他磨练一下,想让他成为日后的主力。诸葛用马谡,就是这个道理。

他单凭自己力量是绝对守不住街亭!----上几楼的朋友可能见证了那场战争,不然怎么会如此清楚?

563139367 这位朋友说的就不对了,哪来的学者说过郭嘉是诸葛亮的克星呢?

从哪件事可以看出他克诸葛?

㈣ 苗族人的祖先是谁

蚩尤。

苗族来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下源游)后经炎黄部族的征讨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后来在商周的时候,商朝、周朝的征讨以及百越的侵犯使得他们进入四川,并且他们击败了巴蜀文明(三星堆那个文明)。

在汉朝的时候,历代对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诸葛亮南征,将苗族赶往云南一带。而传说至今苗族的歌谣还是有歌颂蚩尤的,也就是说,他们就是历史上与炎黄大战的那个蚩尤部族的后人。

(4)湘西苗语配音诸葛亮扩展阅读:

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东方九黎族部落首领,又传为主兵之神。据说他有兄弟81人,能呼风唤雨,以金作兵器,常以兵作乱。他们勇敢善战,威震天下。

黄帝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据说蚩尤作战时能呼风唤雨,制作大雾,令黄帝兵迷失方向,不能战胜。

后来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才将蚩尤战败擒杀。蚩尤死后,升天为星宿。蚩尤活动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区。传说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所属部落杂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祖先。

㈤ 诸葛亮用苗语骂马谡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

㈥ 有关于名族民俗风情与旅游的论文如题 谢谢了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