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搞好景区服务发展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做好游客服务、主管单位服务、企业服务。从而提高旅游业务内的综容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景区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将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然后,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街区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最后,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使街区商家经营与旅游内容更有效的进行结合,拓展街区商家的营销宣传渠道,为其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提高旅游业技术含量,加大旅游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从提升行业人才结构,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等方面更好的体现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从而达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网页链接
『贰』 旅游景点景区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LZ你好,
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发展,旅游业越好说明这个城市的发展越好。
一个城市是靠旅游的发展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望采纳 轩轩:1004709606
『叁』 旅游景区的作用是什么
规范旅游市场,确保游客游览时的安全及自身相关的利益,比如在景区遇到欺骗人的小商小贩,你有可以投诉的对象
『肆』 搞好景区服务与管理对于旅游发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做好游客服务、主管单位服务、企业服务。从而版提高旅游业务的权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建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进而推动景区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将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然后,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提高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街区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最后,通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建设,使街区商家经营与旅游内容更有效的进行结合,拓展街区商家的营销宣传渠道,为其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景区智慧旅游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提高旅游业技术含量,加大旅游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从提升行业人才结构,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等方面更好的体现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从而达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网页链接
『伍』 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区别和联系
一、定义不同:
1.旅游景区:
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
2.旅游目的地:
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二、作用不同:
1.旅游景区:
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2.旅游目的地: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三、联系:旅游景区包含在旅游目的地中,两者均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5)旅游景区用途扩展阅读
有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中心”。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
目的地在Leiper的旅游体系中作为第三个要素,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却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目的地以及它的形象能吸引旅游者,驱使人们前来访问,进而激活了整个旅游体系。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所下的定义为“目的地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旅游接待的载体,是建立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的所在地。”
『陆』 旅游业的功能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相对于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旅游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却显得比较滞后,特别是针对旅游业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的理论依据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旅游业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的程度如何?旅游业是否适合作为支柱产业?在哪些地区适合?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首先还得从旅游业的产业范围说起。我国的旅游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对旅游业产业范围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最早的产业统计范围仅仅包括旅游经营部门的营业收入,即传统的旅行社、酒店和景区三大块。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产业统计范围扩大到“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与游客消费相关的各个部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广义旅游业,也称为“大旅游”。相应地,旅游统计也改变了原来的从部门产出的角度来衡量旅游业的产出规模,改为从游客需求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业的活动范围和规模。
从游客的需求角度来统计旅游业的产业规模,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旅游业的产业贡献,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旅游统计思路。但由于游客的消费是分散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当中,使得旅游业难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因而也无法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揭示旅游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因为旅游业具有这样的产业特性,以及对于这一特性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我国一些地区对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地位的认识还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针对旅游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二是针对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功能。
误区之一:我国目前现有的旅游统计制度中,反映经济规模方面的指标主要就是旅游总收入。一些地方在衡量旅游业的经济贡献时,往往是将旅游总收入指标与GDP指标直接相比,用旅游总收入占(或相当于)GDP的多少,来反映旅游业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际上,旅游总收入与增加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具有可比性,比较的结果只会大大高估旅游业所占的经济比重,造成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错误认识,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这一认识误区是建立在传统统计依据基础上的,笔者将之称为收入比重说。
误区之二:在政府和学术界当中,旅游业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关联性强的产业。一些地方为提高政府对旅游业的关注程度,在对于旅游业关联带动效应的说明中经常引用旅游业每创造单位产值和单个就业机会所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多少倍数的产出和就业机会,遗憾的是,这种引用的理论依据往往都是“据国际上测算”、“据估计”等一些缺乏严格科学意义的说明。我国学者李江帆(2001)曾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了一个较为严谨的旅游乘数效应测算模型,但这一模型也仅仅是针对狭义旅游业(即旅行社行业)的测算模型,对于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则缺乏说服力。但在实际工作当中,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在用狭义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来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功能。这种概念上的置换,虽然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客观上则会夸大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作用。这一认识误区是建立在产业测算依据基础上的,笔者将之称为乘数效应说。
因此,笔者认为,如何科学认识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特别是在全国各地日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形势下,科学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更加需要对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
实际上,国家旅游局在制定“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这一提法与一些省区市提出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的提法已有明显不同。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还是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产业地位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一些地区的旅游业客观上也成为了本地区的产业支柱。但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省区来讲,旅游业离支柱产业究竟还有多远?这个标准依然很模糊。
首先一个问题是支柱产业的标准是什么?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国际上都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从产业功能角度来考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产业关联效应是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备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重要条件。
由此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如何测量?这依然是困扰旅游学术界的一个难题。前文已提过,对于狭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但我们对于旅游业的产业范围和产业规模的认识都是基于广义旅游业基础上的,因此,必须用广义旅游业的测算数据来说明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功能。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们在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政策的制定就会带有盲目性。笔者丝毫不怀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但各地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都不一样,旅游业所赖以发展的环境也不相同,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这些都有赖于我们对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功能有一个更深入和更科学的认识,也是旅游产业经济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柒』 旅游开发有哪些作用
1.旅游业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城镇化整体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为提高各古村落之间的可达性、各旅游景点的串联性,解决随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提升旅游层次,政府和相关组织(如开发商等)在旅游区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兴起为古村落的居民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通讯等。旅游业通过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城镇化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2.旅游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在开发初期,村民在旅游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较低下,不能很好胜任这一工作,所以开发商和政府在开发前期将对村民进行培训以提高村民的素质进而适应旅游的需要。
4.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村民的从业结构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商结合的模式发生转化。
5.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多种文化的冲击,使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旅游业的发展会使农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在当地村民与游客的长期接触中所产生的。村民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会不断探索与适应游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视野得到开阔,同时,村民们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事实上,旅游业的发展除了对城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它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在二者的关系处理上要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捌』 简述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旅游来景区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组自成部分,但是真正能去的景点,都是经过旅游局管理开发的。安全隐患以内的景区对外开放。 旅游存在的问题: 游客角度:单纯的追求低价位的线路,导致了整个行程的品质和服务很差,让自己的旅程很累没有达到预期
『玖』 风景名胜区五大功能都是什么急!!!!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人对大自然
精神文化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空间综合体。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与现代国际上的国家公
园接轨,其价值达到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达到国家级的为国家遗产。
无论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还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和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文化遗产,都是满
足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是人与自然精神往来的场所。人与自然这种复杂的精神
联系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标志之一。
1 、人与自然精神联系的含义
人类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建设和索取等括动都属于物质联系。而人与自
然的精神联系,是指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精神寄托、规律探索等行为,其主要有崇拜、祭祀、欣赏、歌颂、
探索、研究、体验等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产、生括水平的提高面日益深化同时也反作用于
物质联系。
人类与自然的这种精神联系从同一自然对象的混合(物质生产对象与精神活动对象)功能,到不同自然对象
的功能分异或者说精神文化活动的特点与发展,大体划分为四个时代:(1 )渔猎采集时代——自然崇拜关系
渔猎采集时代生产力极低,人们靠渔猎采集维持生存与发展,对大自然有强烈的依赖关系,对天地万物之
间的关系,无所了解,只靠天赐良机、人碰运气才能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对大自然的种种物象的认识莫不存在
迷信与崇拜,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是普遍的自然崇拜关
系。
C )农业文明时代——情感关系
中国“名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人与大自然的物质关系是索取、种
植和饲养,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自然,并产生了敬畏、崇拜、祈求与亲和的情感。这种关系,已经从远古的普遍
自然崇拜,上升到选择名山大川作为大自然的原型和代表,进行各种反映天人关系的精神文化活动。天下名山
从作为普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开发对象的自然山岳中分离出来,专门作为人对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胜地,并受
到保护。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名山积淀了深厚的山水精神文化,发展了多种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
①帝王封禅祭祀据文字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已形成“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的祭祀礼仪,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的最高形式是帝王封禅五岳之首泰山,积淀了两千多年来世界
上特有的帝王封禅祭祀文化。
②游览与审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也许是名人登峄山(今在山东邹县东南)和泰
山的游览审美活动的最早记录。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仁者和智者从不同角度领悟山水“生养万物
,取益四方“,使”国家以宁“的品格。反映了文人在农业文明时代与自然山水的精神关系。这种山水比德观
念,对后世山水审美有深刻影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游山玩水已成为时尚,尤其是唐宋以来,更成为名山的
重要功能。
③宗教文化与活动宗教文化对名山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宗教活动逐渐成为名山的重
要功能之一。创立于东汉末年的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名山是他们采药炼丹、得道成仙的理
想场所。到了唐代,道教盛行全国,并形成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道教名山体系。其中有
30处现已成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有3 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教传入中国后,受道、儒思想的影响,遂与
名
山结缘,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均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另有4 处佛教文化
遗
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④创作体验、师法自然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是中国风景名胜区特有的高级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大
川不仅成为审美对象,还开创了山水文化创作的体验功能。许多文人墨客,深入名山,寄情山水,赋诗作画。
如谢灵运踏遍大江南北,赋诗寄情,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宗师。山水诗的创作在唐宋进入了高峰,“一生好入名
山游“的李白,深感名山与创作的关系,得出”名山发佳兴“的结论。诗画同源,山水画派也是在南北朝时形
成的。如山水画宗师宗炳,“栖丘饮谷三十余年,不知老之将至”。每当游履山川归来时,便将其“图之于室
,卧以游之“。此后山水画家人才辈出,他们无不深入名山大川,师法自然。正如明末清初僧人画家石涛被黄
山的自然美所吸引,长驻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了黄山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除了诗画以外,山水游记、
散文及山水园林、山水盆景等无不源于名山胜水。据统计,在拥有近5 万首全唐诗电子检索中,描写风、山、
水
、树林、石以及云等自然景观要素的诗分别占41.49 %、37.46 %、27.62 %、15.23 %、11.52 %、11.52
%。足见自然景观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
⑤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山水科学大自然不仅给人以灵感和情感,而且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宋代博学
家沈括游雁荡山,观奇峰异洞深受启迪,而作出流水侵蚀作用的科学解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问奇于
天下名山大川“,以”性灵游求美,驱命游求真“,既欣赏山水之美,又探索其成因。他不仅是旅行家、文学
家、地理学家,而且是名山风景科学的开创人。正如英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徐霞客说的,“他的
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17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而像是20世纪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日记“。可见,中国名山
早在宋明时代,就孕育了科学研究功能。
⑥隐读名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高士隐居于名山胜水,如庄子、东方朔、严光、嵇康、陶渊明、陈
抟、王夫子等。他们崇尚自然,超然尘外;不求功名利禄,隐居山水之间;读书写作,陶冶情操;养浩然正气
,扬民族气节,留下许多代表中华民族的与青山绿水长存的精神文化。
名山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胜地,也成为学术交流的场所。唐宋以来,尤其是宋代,在名山风景区建立了不少
书院。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武夷山的紫阳书院、嵩山的嵩阳书院等,有的名山多达十来个书院,这也是农业
文明时代中国名山特有的现象。
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天下名山的功能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精神联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数千年来
,有的功能消失了,如祭祀隐读,有的功能发展了,如游览审美、探索规律等,这些都是属于建立在情感基础
上的精神文化功能。
(3 )工业文明时代——理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科技开创了工业文明新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相对减弱,与此同
时,掠夺性的开发、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趋严重。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西部大开发时,要求国会圈地保护,
让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能享受这美丽的大自然。经国会通过、总统签署,1872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
公园——黄石国家公园。100 多年来,国家公园运动波及全世界,现在世界上已有200 多个国家建立了2600多
个
国家公园,平均占其国土面积的2.4 %。一位美国政治家说,“如果说美国对于世界文明发展做过贡献的话,
恐怕最大的就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创见了。“1974年,国际自然及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如下4 条国家公园标准,
成
为国际共识。
①面积不小于10km2 ,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
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
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
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
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准许游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可作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
国家公园是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文化(包括科教)关系的纽带,它的特点是建立在理性即科学基础
上的精神关系。我国于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的国家公园,至今已有151
处
。其中绝大部分是历史上的名山大川。所以我们应继承名山的优秀传统,加强科研、教育功能与国家公园接轨
。
国家风景区的建立,是名山风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关
系中的感性关系阶段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精神关系的理性阶段。强调保护原生自然本底,强调科研、
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使国家公园成为种质资源库、自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和环境教育课堂,限制游人
及其服务设施的数量,使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建立在理性的科学基础上。
(4 )生态文明时代——伦理关系
后工业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给大自然带来空前的破坏。
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环境署发表的《全球环境二千年展望》的
报告指出,地球上的植被、土地已遭严重破坏,全球80%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或被破坏。我国国土荒漠化速度
也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正以平均每年2460km2 的速度扩展。
面对地球村的绿色家园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干扰、改造和毁坏,人们不仅要有整体的保护意识,更需要
保护那些传统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抢救那些尚未被破坏的具有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自然保护区、自然风
景区,以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公约的形式联合全世界的力量,
来保护全球最珍贵的遗产。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这表明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功能的发展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保护原则已成为风景区保护的首
要原则。这种精神文化关系,是建立在发扬传统、突出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承认自然界的生物同人类有着同样
的价值和权利。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使人对自然的情感、理性的关系提高到“伦理”关系,并借以从精神、
伦理和科学上指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与发展
保护是任何时代遗产发展利用的前提。没有保护就没有天下名山,没有风景区和国家公园。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名山,是靠全社会来保护。帝王下诏“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大唐六典。
尚书工部卷)具体到一座山,如“天台山中避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唐睿宗《
复
建桐柏观敕》)。文人从山水审美价值观进行歌颂和保护。宗教从仙山佛国意识保护寺观及其环境。百姓及全
社
会都以风水意识进行有效保护,这就形成农业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保护体系。除了战争,名山一般都能得到有
效保护。
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公园,都是立法保护,并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如在美国,保
护国家公园,带有政治任务性质,每届总统都要为此做出努力,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
生态文明时代,地球已成为“地球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公约
的形式联合世界的力量,保护全人类最珍贵的遗产。公约要求签约国政府竭力保护好所在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
遗产。截至2001年底,全球世界遗产已有721 项,其中有28项在中国。
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遗产的保护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家族遗产(传家宝),国家遗产(国宝),到世
界遗产(人类瑰宝)。无论什么时代,保护遗产的宗旨都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发展遗产地的精神文
化
功能和科教功能,禁止对遗产地进行过度经济开发,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因为遗产地风景区内精神文化
功能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区外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从而为本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只要保护好区内的
自然生态本底,适当的建设也可为所在地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3 问题与对策
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认为,除了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还有人为的因素,包括国际战争、
地区或国内冲突、大型工程和大众旅游及其失控的旅游开发等。
目前,对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区的最大威胁便是失控的旅游开发,尤其是错位的、超载的旅游开发
已经造成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在中国,80%左右的风景区都有上千年的开发历史
,按现代生态文明时代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原则,使得不少名山风景区早已“超标”了。尤其是近十几
年的错位、超载开发,不少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结果,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自然
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所谓的国宝、人类瑰宝俨然成了少数决策者
和股民的摇钱树。
遗产地风景区的“三化”只迎合了那些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山水审美素养,狂热追求
物质享受者的胃口,为经营者牟利,而给国家和全人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面积虽然还不到国土面积的1 %,但却是国土中的精华,是大自然中最高精神
文化活动场所,具有多种高级功能。它好比音乐中的交响乐,戏剧中的京剧。不能为了赚钱,就迎合听不懂交
响乐、看不懂京剧者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让他们在舞台上摆摊叫卖、在剧场里架床设铺,而严重破坏天然大舞
台和影响观众的效果,严重干扰高素质者对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科学文化探求。
对此,美国国家公园手册就指出:“允许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旅游,是对国家公园的独特、绝佳财富的浪
费,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被制止。“”必需的公园内宿营地应根据自然景观要素来设计和操作,豪华宾馆无疑是
不合适的“。”把保护生态系统作为公园的根本目的……成为限制游客设施的理由。“”游人接受‘野外生活
方式‘、’野游体验‘、’公园体验‘。“
韩国国立公园画册的大标题写道:“韩国国立公园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里只邀请热爱自然的人。”
把风景区、遗产地当作旅游经济区开发,不仅破坏了中国名山精神文化功能的优秀传统,更不符合现代国
家公园和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科学要求。例如,某名山的决策者提出要“把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
“把风景的名山,改造成经济的名山。”在此方针指导下,这座反映农业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缩影的名
山,被改造成山下城市上山,山顶闹市盖顶,还有中山小市,三条索道一条公路联成的商业山。山周围还有几
十处采石场,开山取石。近来又搞什么“名人名花园”,还要修破坏性极大的抽蓄能电站。只要有利可图,什
么项目都可上。如此开发“经济的名山”,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最大破坏。去年,
一位美国文物专家慕名参观此山以后,对洛杉矶时报记者说:“此山使我大吃一惊,居然还有索道缆车、垃圾
和唯利是图的商业活动……。“
另一名山也不例外,不仅修了三条索道,造成地形、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而且还在核心区精华地段大兴
土木,继续进行错位、超载的开发。在山顶建体量大、耗能大、服务人员多、污染大的星级豪华宾馆、饭店、
商店等。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建水库、修蓄水池,把山中20个大小水库蓄水池,联成长达40km的给排水管
网,开崖凿壁、垒坝蓄水,破坏了此山的水系、生态、花岗岩体,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此山是一座自
然美学、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无形文化)价值极高的名山,尤其是自然美学价值,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这
样
一座完美无瑕通体皆美的名山,今日为了少数人(股民)利益,而遭此破坏,伤痕累累,严重损害了国家文明
形
象,损害了作为人类遗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其理由是:
(1 )公园东北边界外4km 处,计划采矿,将影响威胁公园;
(2 )违规引入非本地物种——湖生红点鲑鱼与本地的刺喉鲑鱼竞争;
(3 )道路建设与游人压力;
(4 )野牛的普鲁氏菌病可能危害周边地区的家畜。
对此,克林顿政府于1996年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解决了区外的威胁,其他问题尚未
完全解决。据1993年资料对比黄山与黄石的旅游利用强度,黄山要比黄石大16.2倍,现在就更大了,其他问题
要比黄石国家公园严重得多!按黄石以上的“入危”标准,黄山、泰山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该不该列入《世
界
遗产濒危名录》,难道还用思考吗?更有甚者,有的风景区为了牟利,还搞什么“鬼文化”、“开棺立尸”、
赌
场以及名目繁多的人造景观等等。凡此种种,都在开发旅游的口号下进行的,有的还是在“文明山”、“卫生
山“、”十佳单位“等桂冠下畅通无阻地进行的。要知道,破坏世界遗产是现代社会最不文明的行为!出现上
述
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 )管理不力、缺乏权威
世界各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都是中央直接管理,而我们却违背公约的承诺,交给地方政府甚至旅游
公司去管,这是世界极罕见的不负责现象。对比之下,韩国只有20个国立公园,由中央国立公园管理公团直接
管辖,仅中央机构的公务员就有67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制更大。而我国151 个国家风景区,只有建设部
城建司下属一个风景处共3 个人管,而且只管“业务”,有何权力!
(2 )立法滞后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立法,滞后于开发资源的行为,于是就拿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
,难免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
(3 )遗产保护利用对科技的要求很高,世界各国都以科技决策为基础,而我国都是以政府长官(决策者)说
了
算。从80年代初到现在,许多专家、教授、院士,就风景区、遗产地的管理体制、保护利用、制止破坏性开发
等问题,不断向人大、政协直至国务院写信提建议,结果都被推到各部门不了了之。
(4 )无法体现公益性对遗产地、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属公益性的事业,是政府行为,应有政府财政支持。
如2000年,韩国20个国立公园的经费,相当于6 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是国家支出,其余是门票收入和团体捐助
;
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费为43亿美元,其中国家出资20亿美元,社会团体捐助23亿美元。而我国151 个国家风景区,
国家只出1000万元人民币,有的地方政府每年还向其风景区要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而迫使风景区提高门票价格
并扩大商业开发规模。此外风景区多种破坏性的旅游设施,在一条龙服务的口号下,千方百计引导游人“消费
“,最后都落实到游人身上。如何体现社会公益性呢?(5 )问题停留在协商阶段对于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
有的决策者缺乏认识,用经济开发区方针政策去套。有的是为了局部利益,一意孤行地搞破坏性开发去发财。
前者加强宣传教育即可,后者非法律与禁令不足以制止。面对风景区遗产地如此严峻的威胁,建议国务院和人
大应该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拯救遗产地和风景区,不能老推给部门去“协商”,推一天就毁一片。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 )必须由最高领导下决心,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接管理国家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遗产,
其人员即从分属于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林业局等处加以组合,由国务院任命局长确定编制。因这三类遗产都
属于保护性的资源,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在管理上都有共性。而且在国际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及其相关学科系统接轨。这就加强了权力、权威,克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如果各部门不协作,那么
建议先由各部、局相应提高遗产管理处为遗产管理司,直接管理所属遗产。尤其是建设部应建立国家公园管理
司,与国际上国家公园接轨,这也是“入世”后的形势要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立之初就明确是中国的国
家公园,现在应在整治的基础上正名为国家公园,并参与国家公园的国际组织,而不是以风景区的低要求,大
搞破坏性开发。
(2 )建立国家遗产保护法,或分别建立自然、文化、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法。
(3 )抓紧遗产地风景区的整治,以保护为前提,按功能分区原则整治错位开发。以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并突出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整治超载开发,做到分区定位建设,限量旅游,永续利用。
(4 )应明令禁止在风景区内招商引资搞旅游经济开发。与国际接轨,按国家公园标准要求,我国绝大部分风
景区内,都已经处在超载开发状态,只能减不能加!风景区是国家遗产不是企业,不是商品,应禁止上市,并
不
准出让或变相出让。
(5 )建立有关学科组成的遗产专家委员会,参与科技决策、咨询和监督。
(6 )国家应从旅游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支持风景区的保护管理,鼓励社会捐助。
(7 )传播遗产知识,培训有关干部。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表明,世界遗产和国家公园没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是难以实现有效地保护
,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体制不顾、法制不全,经济发展和开发速度很快。对
不可再生的保护性资源来说,一旦破坏,就难以复原。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缩影,是国土
景观的精华,是祖国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遗产,传承文明,永续利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我们不能无
动于衷!(
『拾』 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景区是核心也是关键 决定旅游人数和发展前景 第一差旅网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