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外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情况是怎样的
这是豆丁花了我豆丁费下载的,相当于花钱给你下载,请一定采纳,这是对我最大鼓励,谢谢!
在智慧地球背景下,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引擎以及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智慧旅游受 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智慧旅游建设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智
慧技术趋于成熟,市场需求空前旺盛。2014国家旅游局更将其 确定为年度旅游宣传主题,掀起了全国范围被的建设高潮。但
是,作为新兴事物,智慧旅游并行开发中缺少借鉴与参考,为 避免资源浪费和建设弯路,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智慧旅游建设现
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总结归纳,为下阶段的智慧旅游高速发 展提供经验启示。
一、国外智慧旅游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北美地区
美国是最早提出智慧旅游概念的国家之一。2005斯丁波滑 雪场推出的游客定位装置反馈系统以及2006年宾夕法尼亚州波
科诺山脉度假区引入无线射频手腕带系统均开启了北美智慧旅 游的尝试。在建设过程中,北美地区(部分城市)在智慧交通
层面成果显著,在实施体系完整的智能票务服务之余,游客或 是居民实现实时公交线路运行状态查询。近年来,为更好的迎
合自助游客需求,北美地区“游客自助导航”已经广泛应用。 在智慧酒店建设方面,北美地区以满足客户智能化、人性化和
信息化需求为导向,完善细节服务、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 运营成本。
(二)欧洲地区 欧盟早在2001年就开始实施“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项目。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其重视基础设 施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并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在现有工
程的建设中,欧洲部分城市采用二维码技术和城市信息做对 接,服务智慧旅游。在公共服务层面,欧洲正全面开发应用 远程信息处理技术,计划在全欧洲建立专门的交通无线数据
通信网,通过智慧的交通网络实现交通管理、导航和电子收 费等功能。预计至2015年,欧洲部分公民将可以利用电子政
府,欧盟成员国之间将逐步开放一些关键领域的跨界电子政府 服务。在智慧旅游应用方面,欧盟国公司在资助下协作开发智
能导游软件,在借助全球定位系统和识别软件的基础上,还 原古迹在全盛时期的样貌。旅行路线规划软件也得到了广泛 应用。
(三)亚太地区 以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为代表,亚太区智慧旅游凸显
“以人为本”的特性,利用科技增进游客体验。韩国首尔基于 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I Tour Seoul”应用服务系统,提供五
种语言的服务。在加强移动终端服务的同时,韩国还重视系列
网站系统建设。在智慧酒店建设方面,亚太区注重服务细节的
智慧改良。以日本为代表,酒店及其注重人性化设计,支持多 国语言的智能电话接听系统功能全面,支持Skype,并可携带
出门。就智慧交通而言,与北美区类似,亚太很多城市有着体 系完整且科学、便民的交通服务。部分城市的交通一卡通还兼
顾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消费。旅游观光巴士广泛使用GPS,部 分国家开发设计“风景导航”系统,可根据旅游车的位置,电
视监视器自动显示附近景点的动态视频。目前,亚太国家正着 手加强无线网络、物联网、远程监控、无线感知、云计算等技 术,加强智慧旅游的实时性与互联性。
二、国内智慧旅游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国家层面
目前,国家“金旅工程”和旅游电子商务得到进一步发 展,旅游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日趋便捷。国家旅游局与网络合
作开发“全国旅游景区动态监测与游客评价系统”,与国家 测绘地理信息局合作为游客提供景区地理和空间定位信息服
务,建成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并已部署开展了 两期“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工作,试点项目初见成效。根据
“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智慧旅游建设在城市 试点之外,还将涵盖四大示范工程,分别为智慧旅游IT上市企
业、数字景区示范工程、智慧酒店示范工程和智慧旅游购物示 范点。
2014“智慧旅游”成为年度旅游宣传主题,全国建设热情 持续高涨。旅游信息采集工作全面铺开,智慧旅游工程规模启
动,高校科研逐步接轨,研讨论坛热烈开展,智慧旅游配套的 技术与设备提供商开发范围进一步拓宽,研制技能稳步提高, 并多层面参与政府合作。
(二)省市级层面 “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建设普遍成为新时期快速发
展的重要支撑。各级旅游局在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尝试打通 智慧资源体系,通过重点项目、平台、系统的搭建构设智慧旅 游发展框架。
在推进过程中,智慧旅游在基础设施层面不断加强硬软件 配套,实现范围更广、资费更优的的宽带覆盖、设立实体信息
咨询中心、普及旅游实用信息wifi自助触摸屏,加快旅游二维 码配设,并不断完善智慧旅游基础数据库。
就智慧服务而言,各地着力开发在线平台,陆续推出智慧 旅游系列网站、网络旗舰店、各类包含四导(导游、导航、导
览、导购)功能APP软件、呼叫中心等,并与主流旅游网络平 台合作营销,实现旅游资讯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融合。此外,
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各地智慧旅游的得力推手。多地区正尝试
卡行智慧旅游卡,进一步打通旅游产业链。 在智慧管理与规范方面,各地重视规划与规范类文件的编
制,部分地区针对规范还配套出台考评体系,建立奖励制度。 智慧旅游管理平台的搭建主要包含智慧电子政务、办公系统、
游客及景点监测、旅游团队服务监管、安全运管中心、移动执 法、交通定位、旅游大数据分析的内容。
为确保智慧旅游的稳步推进,各地积极推进试点建设,主 要就旅行社、酒店、景区和乡村旅游推出示范。部分地区在旅
游相关部门的召集下建立“智慧旅游联盟”,并在政府引导下 加强行业合作,通过签订战略协议的形式在智慧旅游领域展开
广泛合作。为提升智慧旅游建设效果,省市级层面普遍重视宣 传、培训和推广。旅游主管部门积极利用网络树立旅游形象, 引导召开展会、节庆,打响智慧旅游品牌。
三、国内外智慧旅游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国内外智慧旅游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概括起来有如下
经验和启示:
(一)优化公众服务是核心目标 顺应旅游个性化与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公众服务”在中
外智慧旅游的建设中备受重视。很多地区和城市将其作为建设 的切入点和核心价值,站在公众的角度,提供更细致贴心的服
务,提升游览品质和便捷程度。智慧旅游建设不是形象工程, 更不是技术探索,必须以游客大众的需求出发,引导工作、组
织工作,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结合实际建设实例,通过优化公 众服务,智慧旅游建设不仅实现了“落地”,显著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和满意度,随之而来的大众认可与支持亦能推动旅游 企业积极探索智慧创新和智慧应用,从而形成行业与大众间
的良性互促。此外,优化公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旅游服 务与目的地整体发展相融合,实现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和谐 相处。
(二)加强组织领导是首要前提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市场化的运作,也需要政府部门的科
学组织和领导。首先,智慧旅游的技术应用、建设环境和涉及 领域非常广泛,加之其与智慧城市的集成、共享关系,又涉及
投资、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行业企业的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建设。虽然国外也有部分国
家完全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操作,但建设进展缓慢,服务管 理集成不理想。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包括中国的智慧旅游
建设均采用政府推进的方式。加强组织领导最大的优势在于能 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协调各方关系、发挥统筹规划、引导集资
投资,从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它是智慧旅游建设有序开展 的首要前提。
(三)完善工作机制是必要基础 智慧旅游建设的成功案例显示,智慧旅游发展不仅涉及旅
游、交通、气象、城管等多个部门的合作,而且还关乎“县- 市-区”的多级联动,需逐步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群,实现区域性
智慧旅游,形成点、线、面、网的连接和结合。此外,为确保 其良性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智慧旅游规划提供商、智慧旅游
经营者、智慧旅游提供者四大主体间的协同运作也至关重要。 以上三个层面的和谐共建无一不依赖于完善的工作机制,因
此,为营造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建设环境,推 进智慧旅游的稳步发展,工作机制改良成为必须。
(四)重点项目建设是重要支撑
重点项目是智慧旅游建设不可缺的支撑内容。它一方面能 吸引资源,引导力量,快速打开智慧旅游建设的局面;另一
方面具有较强的拉动连带作用。以大连“i慧游”平台建设为 例,作为重点项目,其在发挥服务与管理作用的同时,推动了
中银智慧旅游信用卡、智慧旅游导游手机、智慧旅游质量管 理系统建设,配套推出微博和移动APP,并成立大连智慧旅游
电子商务公司,实现合作模式创新。此外,重点项目的成功 推出还能提升关注度、扩大影响力,有助于智慧旅游建设和 推广。
(五)技术创新运用是可靠保障 创新技术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反过来,技术创新运用
是智慧旅游持续推进的可靠保障。以镇江为典型,各地区或城 市在建设中,技术创新首先体现在研发层面,通过技术的发展
推动服务与管理的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创新和互动创 新,使本地智慧旅游水平处于或并保持领先地位。此外,在使
用层面,原有技术的运用面拓展与新领域相结合亦能催生强大 的智慧旅游推进力。目前,各地区技术创新运用主要依托旅游
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与科技公司、研究机构或高校联合,以开 发协议、合作协议、项目、课题等形式加以实现。
(六)人才培养开发是重要依托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一支具有团队精神、创造能力和实操
技能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理论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 智慧技术的研发人员、熟练运用新技术的服务人员,也要有懂
管理的组织人员以及基于上述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人才到位, 智慧旅游建设才能有所依托,才能环环相扣形成“研发-使用-
反馈-推广”的有序传递,不断深化智慧旅游成果。目前,在建 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开发基本上采用“培养+引进+共享”的模
式,除了各层面的人才引进及培训活动之外,成立智慧旅游联 盟也是常规举措。
(七)商业模式创新是关键之举 商业模式创新是智慧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一个亮点,也
是推进其发展的关键之举。O2O--用线上的资源和能力来聚合 线下的商家,无疑是当前最主流的创新商业模式。除此之外,
国际层面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客户自我定价系统、旅游物资 交换平台及个性化智能旅游设计网站;国内层面也着力于尝试
将公益宣传和有偿服务、信息推送和在线交易、企业加盟和产 品分销相结合,智慧旅游产品建设与租赁相结合的创新商业运
作。通过实践,商业模式创新使商业信息更加流畅、商家渠道 加快拓宽、交易支付趋于便捷、盈利手段更为灵活、资源利用
更显集约,进一步催生了多方共赢的智慧旅游新局面。
(八)推进试点示范是可行路径 智慧旅游本身是一个新兴概念,其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之
中。当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完善的、可供依据的参考 模式,因此国、省、市各级在实践中普遍采用“试点示范”,
在当前旅游资源中选择部分基础及条件较好的先行建设。试点 示范一方面有助于在建设初期,集中优势、形成合力,有效推
动优质创新试点的形成;另一方面试点示范的成功模式能发挥 “榜样”作用,帮助同类别建设节约资源、少走弯路,并以其 成果引导智慧的扩展和深化。
Ⅱ 国内外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现状如何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未来发展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各地大量涌现。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
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供给方面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工业化、城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第二,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第三,产品形式单一,参与性不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第四,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乡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周围环境状况较差等。第五,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2.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首先,乡村旅游将继续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是由国家对农村问题日益重视的宏观政策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决定的,即工业化带来了更多的有逃离工业环境需求的城市人口。
其次,乡村旅游将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相对于欧洲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的重视、日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在现阶段则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供需主体素质的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必然得到进一步发掘。这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相符的。
最后,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对乡土民俗文化、乡土地域特征强烈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纯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氛围环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发展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引进外资或者民间投资;以市场需求特征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做好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工作。
第三,政府在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政策倾斜措施的同时,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规制。包括协助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农民或经营者成立民间团体等。
第四,合理开发和规划,改变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进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注重参与性,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努力使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相融。
第五,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行业的发展成熟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于以创造“诗意的栖居”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业来说,管理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特征,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尤为重要
Ⅲ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有什么有效措施
国外的农家生态旅游,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各个发达国家都意识到农家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政府对农家生态旅游的干涉,制定相关政策有效辅助政策。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乡村地区旅游、研究计划、政府政策和行动缺乏关注,农家生态旅游业发展制度和相关政策工具都较为缺乏。直到近几年,政府逐渐对农家生态旅游有了最直接的关注,并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三种方式干涉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如,德国在1919年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立了市民农园的模式,并于1983年进行了修订。法国在1941年首次制定了《工人农园法》,在1946年做了修订;1952年又制定了《家庭农园法》,在1976年进行修订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希望通过“民宿”的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振兴农业。
(2)农家生态旅游参与区域结构调整。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欧盟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1975年设置“欧洲区域发展基金”;1992年与Maostricht签署的自主协议中第一次正式引入旅游业;1999年“单一市场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成立,并将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转变受产业滑坡影响较大地区的格局、减轻乡村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苦难、推动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四项重点工作,其中农家生态旅游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农家生态旅游与乡村社区的调整。1991年,美国国家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的州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0个州中有30个有具体的目标和发展计划,70%以上的美国居民参与了乡村旅游。1993年,英国每天接待乡村旅游者的人数为90000人,有84%的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乡村旅游。农家生态旅游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渗透到各种乡村区域,深入小村镇,变得更加乡村化。然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广泛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以英国为例,约有25%的英国人经常到乡村参与乡村旅游,50%的人偶尔在假日去乡村度假,剩下的25%的人根本没到过乡村旅游。没去过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不具备私人交通工具,而居住地附近又没有农家生态旅游的村庄。在农家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如果乡村旅游政策是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那么就更应该关注在公共政策中统一社会经济目标,合理地制定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办法。
(4)农家生态旅游的统一合作。在美国西部,联邦土地是重要的旅游与游憩资源。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3年亚利桑那州共同签署了联邦理解备忘录,包括了所有州联邦机构的代表、亚利桑那州旅游局、竞赛与鱼类管理局、州公园、土地、商业、交通、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委员会、印第安人事物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宣言”称共同的目标是唤醒国内和国际公众在联邦土地上开发旅游的意识,通过营销乡村旅游机会,重点支撑乡村社区的发展,在环境敏感的地区以独特的方式取得经济、教育和游乐等方面的利益。亚利桑那州旅游促进委员会正在执行州乡村旅游发展计划,通过统一机构支持乡村社区发展旅游。美国农业部运用该计划作为农业部“经济转型中非常重要”的政策保障。
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乡村政策委员会,包括了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机构的所有部门,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包括协调乡村发展尺度,推进乡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委员会为了促进乡村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在其下设立了乡村旅游主题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任务主要有: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合作行动计划;收集、分析区域层面上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统计资料;制定乡村旅游的国家产品开发和发展规划;在国家乡村计划中编辑和收集欧盟发展计划;促进国内和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合作并促进形成乡村旅游的出口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农家生态旅游交流学习;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主动解决影响乡村旅游的问题。
Ⅳ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家生态旅游,也就是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迅猛的工业化大潮,在解放人类社会生产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产生了回归田园、体味乡村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消费需求。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其宗旨就是让城市中的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家的自然风情和文化习俗,让市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别样的休闲放松。工业文明席卷欧洲,也使得乡村旅游在欧洲逐渐受到城市人的青睐。至20世纪30年代,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欧洲城市人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
此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乡村旅游的概念以及命名,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村庄旅游区域和组织方式,几乎全部的旅游活动都是由游客自发组织进行的。旅游者仅仅是利用乡村中农家的种植地、养殖区和农舍进行采摘、钓鱼、骑马等放松活动,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和新鲜出炉的农副产品,借着村庄自然幽静的环境暂时躲避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而对于很多的农村居民来说,也同样没有认识以此可以作为获取利益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收益。很多的村民把城里来的旅客当作是朋友的造访,只是适当地收取客人的食宿费用。
(2)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乡村旅游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与此相对的,农业人口减少,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农业生产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同时,林业、渔业、果木、特色养殖等为辅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农业景观焕然一新。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组织各种乡村旅游的旅行社,同时农民也发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丰厚收益,出现了专门负责接待来客的农户。这标志着乡村旅游已区别于单纯的农业和单纯的旅游业,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的产业。
观光成为了这一时期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容也日趋丰富,不仅包括观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花、草、林、果、家畜、家禽等农村特有的产物,还新增了很多关于村庄传统文化的展示和欣赏活动,例如乡村聚落的欣赏、传统老式建筑的参观以及乡村特有服饰的展示等等。同时,购物、餐饮、游乐、住宿、参与地方节庆、体验民俗成为主要的活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乡村因为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不同,开始分化出各种不同特色和侧重点的乡村旅游,以吸引和满足不同的游客群体。
一方面乡村旅游内容逐渐丰富,品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两地的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农村对城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农村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使得游客开始不满足于短期暂时性的游玩,他们更愿意把周末和假日安排在乡村中度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的怀抱,完整地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式生活。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在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农户们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将其改装成具有乡村气息的旅店来接待过夜游客。一时间,乡村成为周末度假、老人休养的最佳选择。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旁观式的欣赏游玩,更要求积极加入到农村劳作的体验生活中去。于是,乡村旅游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动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而且也拓宽了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在很多国家,游客想要参与到农活中去,不但不会得到酬劳,反而要交纳一大笔费用,这已经成为了旅游价值的一种新取向。这一时期,很多的乡村度假小屋以酒店旅馆的经营方式运作,经营管理以家庭为单位,农村妇女成了管理者的中坚。
(3)成熟阶段。无论是度假旅游还是参与式的活动抑或是体验乡村传统文化,都能让游客既获取愉悦的心情,又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所以乡村旅游在更大的范围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在成熟阶段,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了寻求区域整体的良性发展,开始注重农村整体环境的营造,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加强调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社区居民生活改善,乡村旅游开始具有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特点。
Ⅳ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乡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
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乡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
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
(二)国内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自发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2.全面发展阶段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3.纵深发展阶段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
4.可持续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Ⅵ 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1)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2)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①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②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在利润分配方面采取赎买的办法。①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把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份。②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率息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当时国家决定付息7年,后又延长3年,共计10年。③对资本家和资方代理人按照“包下来”的方针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还保留了他们的高薪。
(4)阶级路线。①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②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自食其力劳动者。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一个历史性胜利。②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③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和意义的掌握。考生在回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时,要紧紧围绕和平改造这个方针。国家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主要是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的。在回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时,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Ⅶ 想了解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请详细说明下,谢谢!!
给你提供个专业、权威的。。。好的话加分哈!
据山合水易了解,在国外,很多学者都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英语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率哟),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从介绍国外乡村旅游的文章来看,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
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
有学者这样界定乡村旅游的:位于乡村地区;旅游活动能够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连,具有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等乡村世界的特点;规模较小,即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控制。
从以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用以区别尘世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
山合水易成功案例《云南开远凤凰谷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北京延庆县京西北乡村旅游综合体策划》
《西洼都市农业生态园提升策划》
Ⅷ 举例简述世界各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和现状
(1)意大利。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意大利的旅游业中,农业旅游属于新兴的生力军,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旅游产业。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旅游。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到1996年为止,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区,已全部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其中尤以托斯卡那大区最为突出,每年接待国内外农业旅游者高达20万人次。
(2)法国。法国既是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也是世界旅游业大国,这为法国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内掀起了建造“第二住宅”的风潮,并开辟人工菜园活动。各地农民积极响应,纷纷推出了农庄旅游,并组建了全国性质的联合经营组织。近年,法国人又推出了全新的“农庄旅游”业,将农业旅游彻底产业化,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以供游客体验农家生活乐趣。1988年,法国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结合此后法国农业经营者工会联盟、国家青年农民中心和法国农会与互助联盟等专门农业组织,联合成立了“欢迎您到农庄来”的联合经营组织,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现在,这种农业旅游能够为法国农民带来每年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
(3)西班牙。西班牙是欧洲除瑞士之外山地最多的国家,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西班牙的乡村旅游在1986年前后开始起步,1992年以后快速发展,目前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海滨旅游,成为西班牙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假期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乡村旅游使西班牙的农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也使农村的设施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班牙农民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但农业产值却很高。过去5年里,西班牙的乡村旅游增长了93%,其中89%的游客是西班牙本地人。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有超过200万的西班牙人远离城市到内地的农村旅游。
(4)美国。在美国,农业旅游业被称为是“乡村旅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旅游业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并且持久不衰的产业。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乡村旅游就开始在美国长盛不衰。
这是由于一方面,美国政府发现乡村旅游与传统的工业相比,投入更少,收益却更大;不需要大量的破坏环境,甚至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美国农村一直地多人少,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还能帮助农场主就近推销农副产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猎奇、回归大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对美国几个窗口城市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他们更加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内部地区的文化、历史、风光。再加上人口普遍老龄化,使得乡村旅游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美国的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农业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场主在乡村旅游的内容和项目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除了采摘果品、饲养小动物、垂钓比赛、露营野炊等传统活动,还新增了绿色食品展、珍稀动物展览、农场博物馆、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美农业地区经济普遍下滑,但农业旅游成了唯一有所增长的领域。根据美国旅游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46%的美国成年人在2005—2007年间曾参加过乡村旅游。在美国夏威夷,2005年全州有4800多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其产值达到3500多万美元,其中38%左右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
(5)马来西亚。1985年,马来西亚根据农业部的计划,建立了一处农林旅游区,作为农林示范、农林生态保护,开展农业旅游参观。从1992年起,将7月2~9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花卉节”,以花卉为主题,发展农业旅游。随着花卉生产的兴起,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了花卉的基地化、产业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使马来西亚旅游业连年创下佳绩。1994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90亿马币,成为排名第三的产业。1995年,马来西亚成功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成为东南亚地区权威性的国际花卉展。
(6)日本。相对于欧洲,亚洲的农家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其中,日本的农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早。其特点在于各地的农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设立贴心的富有特色的服务设施,以此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日本的农家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旅行社组织游客参与春天下农田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一系列体验性极强的务农活动。参加的人员有研究人员、学生、职员、公司白领等。
在日本的岩手县有一座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名为小井农场。自1962年以来,农场先后开辟观光农田40公顷。农场中分立了多个主题的区域,动物农场专门用来饲养各种家禽家畜以供人们观赏逗玩,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一定的饲养知识;游客在欣赏完牧场馆挤牛奶的表演以及奶油的加工过程后,还能购买到新鲜出炉的奶制品;别具特色的农具馆,展示了各种各样新奇古怪的农业用具,从日本古代的耕作工具到现代化的机器工具都一一陈列于其中,游客们能够在这里了解到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在日本也兴起了很多的观光型农庄。人们只需要购买一张门票便能够在农庄内自由的观赏各种瓜果蔬菜、花草树木,同时也有一些农庄提供了采摘乐趣的体验活动,欣赏之余还能够带走自己采到的新鲜蔬果。
1979年,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提出的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为基本理念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振兴了大分县的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项运动中,很多村庄都将自己的传统风俗文化作为特色品牌大力宣传和弘扬,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务农旅游在日本也逐渐升温。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为中心,组织游客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去沿海地区的旅游团还可以参加捕捞虹鳟鱼和采集、加工海带等活动。
(7)韩国。韩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近几年,在一些大城市周边的渔村出现了很多“观光农园”和“度假乡村”。这些农园提供城市居民可以休闲、体验、收获的活动,满足了城市人放松身心的需求,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有特色的是,在一些渔村中有规定20人以上的团体游客在村内的食堂用餐,而零散的游客则会被分配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户家中去享受农村式的聚餐,让游客吃得开心、吃得健康。这些观光农园最初多是农民自发组建的。随着韩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年轻人都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农村劳动人口下降,仅依靠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也不断减少,而很多农户的一些房屋被闲置。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一些农村居民搞起了农家乐一类的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农村吃吃饭、参与劳动,之后收取客人一定的费用。没想到,这样的农家旅游一下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热烈欢迎,周末或节假日来农村进行这样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生意的红火,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效仿这种形式的农家旅游,经营着自己的农庄。不久之后,韩国的农业部门也发现了这种旅游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道路,于是大力提倡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提供的资料表明,韩国农村观光和民俗市场的规模,2001年约为28400亿韩元,到2005年达到了51100亿韩元。
Ⅸ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内、兼容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
1、聚焦重点区域
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建设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
2、注重品质提升
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
3、打造精品工程
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
4、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