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游 » 政协视察乡村旅游汇报

政协视察乡村旅游汇报

发布时间: 2021-03-08 15:37:09

A. 谁能提供永福镇调查报告

永福镇位于福建的东南部,处于新罗、南靖、华安三县交界,海拔700米以上,境内多以山间盆地为主,四周群山耸峙。全镇土地总面积535.5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居委会和27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39.4mm,无霜期262天,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界线分明,高山立体气候明显,垂直气候差异显著, 有“福建阿里山”之称,非常适合花果苗木和蔬菜以及茶叶等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进入新世纪永福抓住了新的机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落户,更是让它的经济飞速腾飞。 永福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独特,据县志记载,北宋时就已是一大镇;在南宋时,永福人就开始培植各种花卉,所产花卉被列为朝廷贡品,蜚声江南。清朝嘉庆八年(1804年),永福镇李邹春被封为兰花“进宝状元”。新中国成立初,朱德总司令曾慕名派人到永福引种素心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永福的茶花,兰花等花卉闻名海内外,畅销韩国、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今,富贵籽、金子兰等也陆陆续续驰名各大市场。 1984年春节,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欣然提笔为永福题写了“永福花乡”铭篇,永福花乡由此得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允许农村土地多种形式流转,为花农们集约化利用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政策保证。花卉生产、科研和销售的发展,进而成立了花卉研究所,各种花卉生产公司和花卉联合体,不断涌现出种花大户、营销专业户,花卉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1999年9月了花卉节的成功举办,从而掀起了新一轮花卉发展热潮,花卉生产由永福镇向全市扩张,同时吸引了一批外商和国内客商到此投资兴办花卉产业。西山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是赢取了“华夏杜鹃第一村”的美号。目前,永福镇专职或兼职花卉营销大军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浦滩头、珠江之畔,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营销网点,其中杜鹃花占全国杜鹃花市场的70%以上,北京的销量也达到这个百分比,而且摆进了人民大会堂,摆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十里花街,行走此间,花香鸟语,沁人心脾. 永福花卉的发展扩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地理气候优势,组织力量进行栽培试验,成功对比利时杜鹃进行引种、示范推广,以比利时杜鹃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2年种植花卉7133亩, 比 1982年120亩增长近59倍。2003年永福又利用山地开发种植花卉近千亩,同时永福花农走出永福到漳平市区及广州、成都、重庆等地开辟新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市区其它乡镇种植1300多亩,在漳平境外种植3228亩。在各地经商的永福人新近发现了贵州贵阳的各个条件都符合种植花卉,而且气候、交通、市场还更优越,更是争先恐后地到那大力发展。永福花农通过聘请高级专家,与大专院校以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花农反复试验,已经掌握了杜鹃花花期调控和大棚管理技术。种植规模由家家户户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除积极采用国外普遍应用的无土栽培技术外,还着重研究花卉化学促控技术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目前又引进了组培、滴灌、喷灌等管理技术,花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永福花卉经历了起步、发展、衰落,再发展的历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品种结构就必修合理。用市场创新策略打造花卉产业竞争力是其主要做法。尽快壮大实力,立足高起点,增强竞争优势成为漳平发展花卉产业的经营理念。花卉品种以观花,观叶花卉为主,主要有西洋杜鹃、兰花、茶花、铁树及绿化苗木,近年引进的金琥、等花卉新品种种植较少。据调查,现有花卉面积中,杜鹃花种植约占90%以上,近年新增加的花卉面积中仍然以杜鹃为主,观叶植物、鲜切花、绿化苗木及其它花卉品种所占比例偏低,整个花卉结构比较单一。广大花农深刻认识到市场创新是影响和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源泉。为此调整一部分种植茶花、瑞香兰花等花卉;针对一些没有品种,就及时引进,如西洋杜鹃,高山杜鹃,小叶铁红杜鹃,虎石红,富贵籽、大花惠兰,美国茶花及鲜切花,红球、红掌,郁金香,康乃馨等;还收集、驯化开发野生花卉建立资源基因库,为开发新品种贮备种源。目前全镇拥有各类花卉资源100多类,1200多个品种。以市场看好的常规品种为导向,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加强营造环境,技术创新,营销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花卉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永福镇大力拓展山海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沿海知青人员回第二故乡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建立了澳门的宝盛花卉,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台湾的北岸种苗场、菲律宾的大湾桂花园及安海的康德花场等5家花卉企业,利用外资1150万元,种植花卉面积成倍扩张.花卉业成为港,澳,台及内地客商新的投资热点。 目前,永福拥有小叶铁红、红双喜、皇冠、二乔、玫红,高山杜鹃等名贵杜鹃花百余个品种, 占约国产杜鹃品种的17%,并建立了漳平杜鹃资源基因库,与宁波柴桥乡、辽宁丹东市形成“两乡一城”的全国杜鹃花生产格局。截至目前永福杜鹃花已发展到6000亩左右,产品销往国内30个省市并打入香港、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永福杜鹃花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2003年4月在无锡中国第四届杜鹃花博览会上获金奖。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据有关花协调查,永福杜鹃花在全国杜鹃花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 70%以上。 创新始终贯穿花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开发新品种.永福花卉除加强传统产品的生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外,还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以满足花卉市场的不同需求。永福花卉经历了“茶花、兰花、瑞香、铁树到杜鹃花”等多种类花卉发展的过程。目前永福已开发杜鹃花品种20多种,并在花卉造型上有所突破,如开发种植宝塔杜鹃,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出。二是创新技术优势。“永福花卉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带头对新品种进行驯化,繁殖栽培,目前已突破关键瓶颈,成功掌握杜鹃花花期调控、无土栽培技术,同时掌握了虎舌红这一观叶观果植物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还开展温湿度控制技术、组织培养、自动喷灌等技术研究。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永福花农结束了既抓花卉种植又搞花卉营销的历史,形成了新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养花经验的营销人员1000多人。这些花农出身的花商无疑对永福花卉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大增强了广大客户的消费信心.把基地建到销售地。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永福花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花卉基地61家,开辟花卉销售窗口,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一花引来万花开”,永福花卉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经比例由1994年的58.6:41.4调整到2002年的39.3:60.7,花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4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8%。二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市农村住户调查点资料显示:2002年花卉销售收入人均7120元,占家庭总收入9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1220元提高到2002年3765元,年均增长15.1%;私人拥有小汽车近百辆,电脑200多台,永福花农从花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花 卉种植户由1985年872户发展到2002年的3780户,从业人员从 800人增加到2500人,雇请外地工2000多人,专职营销人员 1000多人,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的大量转移,形成一大批农业产业“工人”。四是产业辐射扩大。花卉生产带动了商贸、运输,竹木、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永福镇区有出售化肥、农药,花盆、椰康等花卉生产资料的商店30多家,每年的营业收入1160多万元;每年1500多车次营运花卉,运输收入达560万元;每年竹木加工(花卉生产用)创产值811万元。拓展带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我市经济的新出发点 1996年,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经过1年多时间考察,发现永福四周高山环峙,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台湾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成立台品茶业(台湾高山茶)有限公司,开辟了千亩茶场,做出了优质高山茶。谢东庆的成功引得台湾茶农纷至沓来,迄今永福以台湾软枝乌龙为主的台湾高山茶种植面积逾4万亩,已投产3万多亩。此外,在台湾茶农的带动下,没有种茶史的永福农民也种了1.5万亩铁观音。2008年2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以实施两岸人民交流合作、高山茶叶与花卉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农业五大基地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永福台湾高山茶面积已经超过台湾精制茶园面积的一半,引进了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一流的种茶制茶人才,乌龙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分别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台商李志鸿的鸿鼎公司拥有茶园1600亩,其加工厂占地8000多平方米,引进了南投鹿谷乡一流的制茶师和台湾最先进的恒温恒湿萎凋室等技术设备,还与其他台商一道实施茶树喝“豆浆”等生态茶园技术。拥有千家直营店的两岸著名“茶王”——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认为,永福高山茶与台湾高山茶“各有千秋”,今年永福甚至“略赢一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企业迄今创省著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1个、龙岩市知名商标1个、规模企业15个,获得各类国家级金奖9个、优质奖项30多个。创业园已有9家台资企业取得了食品企业QS证书,2家企业获得绿标,“永福杜鹃花”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台品”牌永福高山茶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李志鸿的“鸿鼎”、谢东庆的“台品”等品牌高山茶都能通过欧盟和日本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在两岸各类茶展、茶王赛中屡获大奖。2008年以来,漳平市大力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取得较好的效果。两岸主流媒体以新闻、专题、人物等各种形式报道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大提高了“大陆阿里山”的知名度。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永福镇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结对子,签订了农业合作备忘录;漳平市茶协会分别与台湾茶协会、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农蓄发展基金会、台湾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组织也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名优花卉1.65万亩、反季节蔬菜4.2万亩,市场竞争力增强。台商投资的日本甜柿为主的短低温水果面积达0.6万亩,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由此,茶叶、花卉、蔬菜三大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新的契机引进台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经验,一产带三产格局基本形成。台湾拥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丰富经验,许多台商投资伊始就有在永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日益重视,永福通往厦门等沿海及周边城市的交通主干道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便提上重要日程。 目前,永福启动了融休闲、度假、观光及旅游为一体的上林度假区及上林水库台商户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了金兴园艺、永福花卉研究所、鸿鼎观摩茶厂、台品观光茶园、翔园观光果园、九福峰有机茶园、尚顺农场等首批7个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并开发西山农家乐、永福民俗馆、千年水松、妈祖庙等一批集历史、人文、古树为主体的永福乡土风情旅游点建设。今年4月,创业园被省旅游局正式命名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镇长詹崇仁说,今年还将争取成为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B. 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1、此卡是不良品,可以去退换

2、电源供电有问题,此类卡需要给显卡额外供电,有的是六口,有的是12口。

C. 永登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调结构和育产业并重,扩内需与保增长并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突出项目带动,确保投资持续增长。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通过政策支持、招商引资、技改扩能、全民创业等方式,争取新上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投资增长。全年计划实施重大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150亿元,重点实施徐古高速公路永登段、中石油原油储备库、中川机场改扩建、西城区城市主干道、县城北等4座110KV变电站和连城、龙泉2座330KV变电站等项目。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方向、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大项目申报力度,重点围绕“三农”、基础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争取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其他各类资金2亿元以上。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注重择商选资,突出产业招商,以“投资永登”网站为平台,重点围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工业品精深加工等,突出引进一批带动型、税源型、环保型项目,确保引进项目30个以上,落实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
突出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工业效益。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以改造调整结构,以引进优化结构,以淘汰改善结构”的思路,加快资源型结构战略转型升级,稳步提高运行质量。重点实施“262”发展工程,即培育2个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6个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20个产值上亿元企业,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6.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增长10%。全力支持企业扩能改造、增资扩产,着力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等主导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连铝40万吨环保节能技改、腾达西北铁合金矿热炉改造升级和系统节能余热发电、祁连山日产5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连电华兴金锋公司日产400吨石灰回转窑、甘肃泰盛物资集团碳化硅生产线等项目。要立足水、电、煤等资源和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原材料,大力引进深加工开发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降耗,切实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
突出开拓市场,努力扩大城乡消费。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适应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发展和繁荣城乡市场,重点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便利店改扩建、城乡标准化肉菜市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一网多用”的农村便利超市,拆迁开发县城东关农贸市场。加快建设亚太商业步行街。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以特色化发展为目标,多元化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年内重点实施世行贷款鲁土司衙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大通河生态游乐园一期工程并开业运营。继续办好中国玫瑰之乡·永登苦水旅游节。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依托吐鲁沟、鲁土司衙门、引大工程、猪驮山等旅游资源和秦王川新区开发等,大力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园等特色旅游,力争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以上。?
(二)集中全力,打好秦王川综合开发战役?
按照市上“打好以秦王川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兰北新区建设战役”的总体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作风,全力推进秦王川综合开发建设,力求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突出规划引领。立足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兰州市副城区的目标定位,按照“三位一体”和“三步走”的发展要求,全方位、高起点搞好规划,对原有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抓紧编制秦王川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及商贸核心区控制性规划、生态湿地修复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高速公路周边区域开发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对整体区域进行分片策划、分块包装,确保综合开发在规划指导下科学有序进行。?
加强基础建设。创新集中投入、集约开发的路子,以中川镇区为核心,率先打造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区,年内重点组建开发经营公司,启动实施商贸核心区内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配套管网和主干道路绿化项目,加快配套商业、金融、休闲、居住等功能区,完善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聚集产业,聚揽人气,使核心区的活力初步显现。加快构建秦王川对外大交通网络,重点配合省市建设兰州—中川—张掖城际铁路,争取协调开通高速公路树屏出入口;抓紧规划建设空港—兰州、空港—白银快速通道。坚持不懈地改善镇区面貌,以机场出入口、高速公路沿线、主次干道两旁为重点,从危旧房改造、商铺美化、卫生清洁、造林绿化入手,大力实施净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提升空港文明通道的档次和水平。?
强化项目支撑。农业项目上,重点实施“千万项目”推进工程,即在提高5个千亩示范点档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建设5000亩枸杞生产基地,实施3000亩生态湿地治理项目,累计改建水塘1000座以上;建成5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建设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推广万亩露地蔬菜,发展万亩优质洋芋,建设1.45万亩生态防护林,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确保实现“3个1/ 3”和“1个1/ 2”的目标;积极争取石门沟水库开工建设。工业项目上,全力争取落实兰州市“出城入园”优惠政策,对入园项目进一步搞好协调服务,支持吉利公司扩能改造项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促大成绿色镀膜、高压阀门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甘肃天泰农业机械装备生产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兰州兽研所生物制药、太阳能等项目尽快落地;以吉利配套、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驻,努力把秦王川培育成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统筹城乡,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基础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抓产业,强化城乡一体的发展基础。坚持现代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方向,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规律,坚持不懈地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抗旱增粮,兴菜促牧增收”工程,致力发展“基地型”、“加工型”、“品牌型”农业。突出发展以红提葡萄、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高原夏菜、玫瑰、中药材、全膜双垄玉米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鲑鳟鱼、奶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加快形成秦王川灌区、庄浪河灌区、大通河灌区和西北片干旱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社、专业村和专业乡镇。重点完成高原夏菜7万亩、中药材1.4万亩、玫瑰3万亩、优质洋芋23万亩,新增红提葡萄400亩、日光温室蔬菜400亩;确保粮食产量达到1.6亿公斤以上,蔬菜产量达到2.45亿公斤以上,肉类产量达到1550万公斤。大力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创品牌、增效益,新发展龙头企业2个,专业合作组织6家。
抓带动,构建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强化规划的统筹指导,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加快形成“中心县城—重点城镇—特色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梯级布局,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小城镇建设,突出集市物流型、农产品加工型、工矿服务型、文化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城镇道路、绿化美化等工程,加快与城区对接,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跳板”。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突出抓好中川市级试点、秦川和城关县级试点镇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争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上率先突破,总结经验,创造样板。加强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市级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争取和落实,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整体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
抓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加强道路建设,重点改造通村公路60公里,全面完成河桥主卜大桥、红城玉山危桥、苦水猪驮山庄浪河桥后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建成45个村级客运汽车停靠点。加强水利建设,重点完成小水维修150项,新修梯田1万亩,治理小流域8平方公里;抓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庄浪河西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国家水土保持中川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再解决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强生态建设,重点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8000亩、天然林保护19.6万亩,发展经济林6000亩,全县新造林面积突破3万亩。加强扶贫开发,加大项目扶贫、社会扶贫和造血扶贫,以西北片贫困山区、秦王川灌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再解决3800多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以净化、绿化和美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突出抓好主街主巷的整治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抓培训,培育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民。坚持“文明育民、科技富民”,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力争培训农民1万人以上,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围绕培育新农民的主题,加强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健康发展。
(四)以人为本,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中的大事来抓,更加关注民情、保障民利,使全县人民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规范使用社保基金。争取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建立临时性社会救助制度。规范运行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全面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和村级办公经费财政补助水平。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旧房,新建廉租住房5000平方米。完善民生就业体系,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城镇主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力争新增就业4000人,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和贫困家庭人员的就业;农村继续开展劳务输转,通过创业培训、组织输出等措施,切实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力争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民教育、教育为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快“好上学”向“上好学”的教育重心转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以山区薄弱学校调整改造为重点,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等工程;全面建成新城区小学,确保秋季招生。稳定现有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注重强化教学管理,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扩大招生规模,开展“订单”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强化教科研工作,着力提高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能力。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师生平安、学校安全,让家长放心。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主体工程,确保县中医院门诊大楼投入使用,规范和提高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做好防控工作。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深入开展“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活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统筹搞好人口工作,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励扶助制度,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95‰以内。
努力发展和谐文化。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方向,继续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广场文化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争取实施红城、龙泉等6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项目,建成30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新建45家村级“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积极扩大农村有线和无线数字电视用户覆盖率,新增用户2000户。下大气力加强网吧等娱乐性场所监管,规范和净化文化市场。?
(五)建管并举,继续改善城区环境
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完善功能与强化管理齐抓,优化环境,提升形象,强化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完善主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全年计划完成城建投资2亿多元,重点完成翻山岭水库城乡供水水源工程、县城玫乡路和团结街、胜利街再延伸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垃圾处理场;拓建永登六中北侧1006号路、欣德嘉园南侧小区道路和惠民路,全面改造人民街;启动建设县城人民公园;配套建设南城区供热工程;规划建设滨河路迎宾广场和音乐喷泉广场;启动庄浪河县城段水面扩大工程。全面完成城区主次干道亮化任务。大力实施以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相结合的大规模绿化工程,积极开展“花园式”单位创建活动,扩大城区绿地面积。
加强科学化规范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完善市容市貌管理制度和办法,推动城市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强化日常管理,严格落实以“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为主的三包责任制,在滨河大道等重点地段组建专门管护队伍,始终保持严管严查态势。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突出抓好以垃圾清理、清扫保洁为重点的净化工程,以交通秩序整治和马路市场取缔为重点的畅通工程,下功夫解决垃圾乱倒、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广告乱贴等突出问题。
加大市场化经营力度。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规范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推进投资公司运作,发挥国有资产四两拨千斤的融资作用,多渠道吸纳资金投向城市建设。进一步开放城镇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推动城市公用设施等资本的市场化运营,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做足做活“以城建城”的文章。力争实现城市经营性收入3000万元以上。
(六)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政策引导、农机助推、试点示范、规模增效”的思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形式,推动农村土地相对集中到产业化企业、农机大户、种养大户手中,加快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把土地流转和撂荒治理相结合,继续清理闲置土地,加大开发整理力度,年内争取再复耕撂荒地1万亩以上;抓好龙泉费家湾、中川陈家井省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土地5000亩以上。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深化企业改革。巩固和发展国企改革成果,注重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协调性,按照“四个到位”的总体要求,大胆采取经营者持大股、整体转让、兼并重组、破产拍卖等方式,突出职工身份置换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重点加快交通公司、塑料公司、县水泥公司及物资公司等企业改制工作。严格规范企业改制中的产权转让程序,扩大国有资产监管范围,提高监管水平,最大限度实现保值增值。下大气力妥善解决改制企业职工安置、经济补偿、社保关系接续等问题,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严格按照全县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三定”方案的落实,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突出为市场主体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推进行政审批法制化、科学化。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势推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能的全面创新,为全民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七)稳定为上,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稳定第一责任”,切实把保一方平安的措施落到实处,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平安建设。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要认真落实“大调解”机制,以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不断完善“大信访”机制,继续落实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重点信访案件包案责任制,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土地纠纷、涉法涉诉等问题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规范乡镇综治中心运行机制,提高社会面技术防范水平;以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以着力解决制约公正廉洁执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加强安全管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抓好商场、学校、娱乐场所等公共聚集地的安全防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应急体系,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增强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
加强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商务执法活动,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环境。尤其要突出加强食品、药品及其它生活用品的管理,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网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非法行医等专项整治,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八)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以“创新强县、创业富民、创优争先”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与时俱进,科学施政。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积极顺应新形势,努力加强理论武装、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领导方法,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和社会公示制度,提高科学施政的水平。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基层的经验指导实际工作,用个性的办法化解共性的难题。
民生为要,务实执政。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安危冷暖唯民而系,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不懈地改进作风,前移工作关口,下移工作重心,带着感情做工作,带着责任抓落实,做到察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帮民富,措施在一线落实;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
规范运作,依法行政。切实推进“法治永登”创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正当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认真实施政务公开,完善政府网站内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要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干净干事,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警示教育,筑牢反腐思想防线,做到重责、慎权、淡利。要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建立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强化对重大工程、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坚决防止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坚决防止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要强化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团结和谐、心齐气顺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
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有力监督下,开拓创新,创优争先,努力把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变为富民强县的美好现实!

D. 北京市平谷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发展外部环境最严峻、面临困难最多、工作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最终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题,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理念,大力实施“三产带动”、“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以“保增长”为主线,全区经济在困境中破浪前行,取得了快于预期、好于预期的发展成果
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新兴业态彰显活力。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同比增长10%。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四位一体”300万只蛋鸡项目开工建设。峪口禽业新建5个蛋种鸡基地。完成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和防控水平保持全市一流。大桃增甜工程取得实效,特色果品面积继续扩大,实现果品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7%。发展设施蔬菜1400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全区累计达到432家,农民社员2.1万人。工业强区效果明显。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4.5亿元,同比增长12.4%。兴谷开发区支柱作用更加突出,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2%。一批韩资汽配企业增资扩建,国际食品工业园加速建设。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1)正式挂牌,总投资9.5亿元的中锦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2)一期项目实现年内开工、年内投产,清大天达、坎普尔等项目开工建设,一年之内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为我区工业领域的新生力量。电控和普析科技园建设步伐加快。东高村镇被评为“中国提琴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取得实效,4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建筑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完成建筑业产值49.7亿元,同比增长21.4%。房地产业实现税收9.6亿元。旅游产业逐步壮大。丫髻山、大峡谷分别晋升为3A和4A级景区,千佛崖景区对外开放,渔阳国际休闲俱乐部建成营业。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积极打造精品村和示范户,新发展市级接待户100家。全年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5%。口岸物流(3)实现突破。马坊口岸型物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联检大楼和各项监管设施,北京平谷国际陆港(4)启动运行,与天津港通关对接,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大幅提升。总部经济蓬勃发展。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较高知名度的总部企业27家,注册资本30.3亿元,总部新城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勇攀新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准确研判发展形势,成立扩大内需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强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调度,实施一系列确保完成投资任务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同比增长34.6%,剔除2008年高速路投资因素,实际增长120%。投融资工作取得实效。加强项目引进和包装,狠抓前期工作,为项目及早落地创造条件,有力促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和43%。39个项目进入市、区绿色审批通道。进一步完善融资平台,增强担保能力,全年融资19.3亿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土地储备实现突破。紧紧把握全市投资重点,争取市级土地储备资金20亿元,高于其他生态涵养发展区总和。全区完成土地储备面积1342亩,政府土地收益大幅增长,为有效拉动投资、新城开发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财政收支均创历史纪录。面对财政增收困难的复杂形势,下大力气挖掘税源,建立税收征管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不断加大组收力度,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5),同比增长36.1%,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年财政支出50亿元,同比增长45.9%,在保基本、保运转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了全区重点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进一步优化了机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能。重构了新形势下的涉农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了政府对“三农”工作的统筹、指导和服务职能。搭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和服务网络,建立一批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健全。12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试点。组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完善银农合作平台,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0个。积极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和推广,普析通用公司成为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型企业服务力度,15家企业纳入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国家专利90项,建成市级创新型科普社区2个。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工作通过科技部考核。信息化工作继续向农村延伸,农户电脑普及率达到31.6%。
二、以夯实基础为抓手,新城组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规划编制取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所有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新城10个街区控规深化方案编制完成,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规划全覆盖。金海湖景区和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审待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即将获得批复。平关路改建、胡黑路南延等4条道路工程基本竣工,京平高速马坊、夏各庄联络线等8条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兴谷集中供热站建成运行,滨河集中供热站进入调试阶段。金海湖和马坊消防站建设进展顺利。天然气长输管道一期工程竣工。110千伏盘峰变电站完成改造,110千伏金海湖变电站开工建设。
土地一级开发加快推进,分散式多组团新城建设(6)翻开新的篇章。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力度,岳各庄旧村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江南山水生态社区、垄上人家、胜利家园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洳河西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城1号地块顺利成交,白各庄村回迁楼主体完工。新城组团建设迈出坚实一步,夏各庄4个地块和马坊城建区北区土地一级开发全面启动。金海湖特色小镇回迁楼开工建设。
三、以创卫创生为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涵养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区创建全面启动,卫生区创建初战告捷。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形成了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改造老旧小区6个,封堵垃圾道2924个;整修城市道路18条,建设市容环境示范街10条,整治马路市场4处,增设机动车停车位2300个、自行车停放处500个;拆除广告牌匾2905块,规范门前三包商户2000余家;传染病和病媒生物防治、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成功荣获北京市卫生区称号,为创建国家卫生区和生态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和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颁布了《平谷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平谷新城环境整治规划》,为有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造林1.75万亩,绿化公路河道30公里。治理清洁小流域80平方公里,建设雨洪利用工程30处。积极开展迎国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镇、65个文明生态村。下大力气整治私建墓地,新建乡镇公益性公墓17处,平迁坟墓6.5万座,形成了文明丧葬、保护环境、节约用地的良好风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控制措施,加强机动车尾气和施工工地扬尘监管,拆除了一批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1590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达到81.6%,创造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继续推广新能源利用,建成太阳能浴室2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盏,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农村住宅节能改造300户。发展节水灌溉2万亩。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1%和8.8%,我区被市政府评为节能目标考核“超额完成”等级。完成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城区医院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关闭2家化工企业,对60个规模猪厂进行了粪污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以“保民生”为宗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0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70元,同比增长11%。预计城乡居民储蓄额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19.7%,消费潜力不断积累。商业市场不断繁荣。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广大群众得到了较大实惠。北大市场完成改造,西寺渠和胜利街综合市场投入使用,建成便民菜店20个,新增农村连锁便利店41家,商业便民设施更加完善。“平谷大集进京城”(8)活动获得良好反响,我区特色农副产品广受欢迎,大桃销售工作圆满完成。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9%。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召开第一次社会建设大会,圆满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正式启动,成立一批社区服务站,6个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林荫家园、怡馨家园分别获得“首都花园式社区”和“北京市优秀管理居住小区”称号。紫贵庄园、渔阳公馆等住宅小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建和改建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安装座椅300套。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系统,新购置公交车40部,缓解了百姓乘车难问题。积极落实《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严肃处理一批违法建设和用地行为。农村发展条件日益完善。多种模式的新民居建设分批分期推进,黑水湾民俗接待区对外营业,井峪、向阳村、将军关二期工程主体完工,罗汉石一期、张家台、东四道岭、大东沟等村庄改造进展顺利。“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硬化街坊路180万平方米,完成垃圾分类处理177个村,改厕9000座,新建公厕190座,实施了10个民俗村污水治理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长抓不懈。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多渠道扩大就业,推荐劳动力成功就业1.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企业帮扶工作效果明显,稳定了职工队伍,未发生大规模裁员。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40人、绿色证书培训2000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增强。“五项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市完成公费医疗改革试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为785户社救和优抚对象翻建和修缮危房。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发放优待卡3.3万张。为无保障老人发放福利养老金1.29亿元。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0户。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爆发疫情和重症病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一步完善,24家医院和86个社区服务站推行随诊随报制度,参保率达到99.3%。区医院病房楼工程主体完工。坚持“六个一”办学目标(9),强化教师和校长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分析、通报、奖励等机制,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进。高考本科上线率、总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41.2%、96.7%和85.6%,三创历史新高。学校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校10所。完成中小学操场改造7个,15所学校达到新颁办学标准。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村村月月有演出”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红歌会”、“桃花大舞台”、“同一首歌闹元宵”、“大众健身舞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年农村电影放映2.3万场次,送戏下乡3600场次,送书下乡6万册。区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丫髻山庙会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第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篮球联赛等体育活动,举办区、镇、村三级运动会和体育赛事459场。国内首条国际标准徒步大道落户平谷。竞技体育再创佳绩,获得市级以上金牌8枚。大力开展“婚育文明靓桃乡,幸福家庭促和谐”活动,新建和完善人口文化园地317个,80个村和社区达到婚育文明标准。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率达到96%。精神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6家单位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平谷60人”、“文明平谷人”等评选活动,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文明典范。实施百场宣讲到基层、千颗星报告讲文明、万件好事惠百姓的乡风文明“百千万”工程,着力推进智能广播联网建设、大众读书等13项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双拥共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征兵任务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五、以“保稳定”为前提,民主法制和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平安平谷”建设深入推进
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与区政协的沟通联系,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行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取得实效,政府信息公开有序推进,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综合行政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办结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4.3万件。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法制村长”工程,“五五”普法取得实效。成功组织国庆游园活动,积极参与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深入实施“国庆平安行动”,大力开展“六大专项整治”(10),启动环京平谷段“护城河工程”(11),全面落实社会面防控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群防群治,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营造了和谐喜庆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坚决与等邪教组织做斗争。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排除和化解了一批信访问题。加强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监管,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应急管理,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部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防腐拒变能力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特别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民主党派、驻区部队、驻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量规模较小,人均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端产业相对匮乏,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更加迫切。三是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刚性支出呈现较快增长,巩固和壮大税源十分紧迫。四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一批中高档商业设施,及早解决消费外流问题。五是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违章建设、马路市场等问题尚未根治,解决城市环境顽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六是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凸显,环境保护需要长抓不懈,生态立区步伐应进一步加快。七是住宅开发滞后,群众购房压力日趋加大,急需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八是少数部门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懈怠,建设服务型政府力度需不断加大。九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还需倾注更多精力。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E. 白银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白银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转型这一主线,以“项目建设落实年”和“全面效能建设”为载体,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连续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努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基本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8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2.33亿元,增长15.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28亿元,增长3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亿元,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大口径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一般预算收入9.92亿元,增长16.7%;财政支出58.98亿元,增长37.7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5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增长12.78%。
一年来,市政府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思路,贯彻市委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白银新一轮发展的意见和“融入中心、优化布局、区域联动、科学转型”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工作人员学习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突出解决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城市转型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机遇扩内需,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中央实施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全市在建项目达817项,同比增加121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幅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全方位争取国家支持。超前谋划,精心运作,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00项,落实国债资金7.54亿元,有45个项目竣工;围绕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接续产业发展,实施了一批重大转型项目。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达到1.58亿元,争取省上调整了对我市的财政分配体制,靖远、景泰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范围。争取地方债券1.5亿元、中期票据融资1亿元,市上和各县区在城市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获得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支持;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创历史最好水平,增长43.32%。多方汇报反映棚户区问题,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作出重要批示,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开辟了新通道。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调整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价。积极向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政策调研组系统反映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二五”规划和新兴产业规划研究启动。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行包引进、包建设、包投产“三包”招商引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部门、产业园区和驻外机构的积极性,通过节会招商、挂职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项目签约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落地率有较大提高。宏达铝业10万吨铝型材、新天际钢材100万吨管材线材、甘肃新北重专用车改装等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市政府与湘电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拟建年产2兆瓦500套直驱型成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8项、签约资金148.21亿元,新开工160项,竣工126项,完成投资35.16亿元,增长21%。
园区建设呈现诸多亮点。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晋升国家级园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0.82亿元,增长48.6%,中科宇能实现批量生产,同盛公司可回缩安全型注射器投产上市;金轮针布扩建、白棉公司5万锭棉纺生产线等项目开工。西区开发区完成投资13.28亿元,增长34.65%,金大沟综合治理项目投入运行,中集华骏扩建等项目顺利实施。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国泰陶瓷建材城开工建设,华顺陶瓷等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三县工业园区引进实施了一批新项目。
(二)抓创新调结构,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坚持争取国家支持和挖掘内部潜力结合,开拓市场和提升技术并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坚持抓大增小,培育发展主体。有4户企业被纳入全省重点企业扶持范围,市上重点扶持了30户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白银有色集团2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和贵金属综合利用工程、铅锌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工;银光公司10万吨TDI技改扩建项目投产、12万吨PVC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大唐景泰电厂一期首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并网成功;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雨润万头种猪及15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会宁6000吨中药材加工等项目加紧建设。多元支柱产业完成投资93亿元,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分别增长34%和14.3%。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7项,实施市级项目130项,共投入资金0.16亿元,有5个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申报专利156件。银光公司技术中心晋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聚碳酸酯技术通过省级鉴定;长通集团国际热核聚变装置用超导电缆绞缆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甘肃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落户产业园,甘肃矿用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以技术改造推动节能降耗,华鹭铝业电解铝碳素系统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稀土公司工业锅炉热电联产等项目开工。争取中央财政节能奖励资金0.69亿元,有17个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获得国家和省上投资补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6%。
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建新建了一批农贸市场、配送中心,会宁新时代购物广场、靖远商业步行街、景泰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西区苹果一条街、平川中恒配送中心等商贸设施建成投运,白银道路运输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开展“家电下乡”活动,销售产品3.1万台(件),发放补贴454万元。发展金融服务业,会宁会师村镇银行挂牌运营,组建小额贷款公司3家。完成旅游投资0.76亿元,世行贷款和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黄河石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建成了会宁鸡儿嘴村、靖远大坝村、景泰龙湾村、白银民乐村、平川月河湾5个示范点,农家乐形成规模经营,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
(三)抓“三农”保增收,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开展抗旱生产,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播面积达到340万亩,总产量60.75万吨。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0.3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63万亩、农作物良种400万亩;改良繁育畜禽良种60万头(只);申报绿色食品认证6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8个。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日光温室大棚、优质小杂粮、马铃薯、农作物制种、特色林果基地面积稳步扩大;草食畜牧业稳定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达250个,景泰大富、白银区车路沟等奶牛养殖场基本建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190家,完成增加值10亿元,增长20.6%。发展劳务经济,输转劳动力2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亿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省级试点县建设全面铺开,市级试点村分区域扎实推进,旧村整治改造开局良好。落实扶贫专项资金0.6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4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和水管单位改革全面推开。
(四)抓保障惠民生,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了一批突出民生问题。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全市个体经营户及注册资金分别增长36%和130%,吸纳就业人员1.4万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取得显著成效,城市低保对象新增0.43万人,保障标准人均年提高204元,农村低保对象新增1.9万人,保障标准人均年提高43元,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71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达1万多人,供养标准人均年提高600元,发放供养资金0.18亿元;城乡医疗救助3.4万人,发放救助资金0.29亿元。为7190户保障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0.18亿元。制定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市老年儿童福利院、县区综合福利院开工建设,中信国安红军疗养基地建成。落实抗旱资金0.47亿元,动员社会各界捐款511万元,救助受灾群众30万人。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0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出资10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资金,培训劳动力4万多人,开发城镇就业岗位2.8万个。引大入银城市水源工程武川水库坝体基本建成;解决了农村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3.83万户。建设廉租住房5472套、27.36万平方米,竣工252套、1.2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特困群众危房2.4万户。改扩建校舍16.12万平方米、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440个和农村乡镇“小超市”460个。招录176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院、学校、社区(村)。大坝滩综合开发和金鱼公园二期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东市区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完工。
(五)抓环境夯基础,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完成交通投资10亿元,平定高速公路会宁段建成通车,省道207线改造暨靖远黄河大桥建设、白银城区至四龙公路改造进展顺利;完成农村公路投资3.6亿元,农村道路网络更加完善、标准质量进一步提高。包兰铁路改造、营盘水至双塔高速公路景泰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紧开展;电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750千伏平川变电站即将建成,有5座11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或开工建设。投资0.53亿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9项,新补充耕地1.07万亩。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亿多元,会宁中川、靖远平堡、平川种复等6项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靖远刘川、白银区蒋家湾等6处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景泰中泉、平川旱坪川等7处大型泵站改造工程列入国家规划,工农渠及泵站改造工程开工;新增有效灌溉2.5万亩,兴修梯田11.5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6平方公里。争取林业投资1.7亿元,造林8.85万亩。
“四大民心工程”项目进展良好。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4号机组脱硫工程、白银公司三冶炼ISP工艺“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通过验收;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竣工投产,靖远二电5号炉脱硫工程建成,银光公司酸雾治理工程废酸处理系统一即将建成,系统二进入土建及设备订购。白银、会宁、景泰城区天然气工程建成投运。白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投入运行;平川、景泰垃圾处理项目基本竣工,靖远、会宁污水处理厂加紧建设。亚行贷款城市发展项目全面启动、加快实施。白银区文化广场开工建设、吊地沟生态公园建设进展顺利。
(六)抓统筹促和谐,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22亿元,减免了4.2万名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研究制定了城乡学校布局调整方案,改扩建寄宿学校60所,撤并115所。全面启动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建设资金3.19亿元,安排项目163项,已竣工111项。西区中学开工建设。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有1.4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国家资助政策。高考二本上线8354人,创历史新高。
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参合率达97.31%。筹资1.4亿元,落实卫生项目45项,建成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12所乡镇卫生院、69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开业。市熟食品定点加工基地投入运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甲流H1N1防控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稳步推进,建成农村卫生厕所2300座。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抓典型、建机制和层级动态管理年活动,人口自增率为6.67‰。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启动了覆盖全市的文化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工程,市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加紧建设,黄河石林书画院写生基地落成。两个广播电视栏目进入全省十大品牌栏目,“飞越白银”大型航拍和“唱响铜城”歌手大赛取得显著成效。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启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第三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歌唱祖国”大型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西区文化商业街正式开业。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果断处理了会宁“5?19”和平川“6?4”群体性事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落实领导包案制度,集中化解信访积案,解决了一批疑难信访案件。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侦破刑事案件1551起,破获命案30起,命案破案率90.9%。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生产监督,开展了宣传教育、行政执法、隐患治理三项行动和法制机制体制、安全保障能力、安全监管队伍三项建设,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7.5%。
(七)抓效能建机制,行政能力有了新提高。扎实开展“全面行政效能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和创新机制相结合,努力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程序、行政执法案件评查办法、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1件,其中结案19件。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决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和建议、意见。以建机制、促落实、提效能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了一些影响效能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省政府批准,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核准了1214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比例;清理行政审批项目933项,取消482项,减幅51.7%。市政务大厅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理”,商务办证链条事项办理由47天压缩到2天。深化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系统信息公开网站(网页)338个。加大纠风治乱和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强化效能监察,促进了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及时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劳动者、投资者,向驻银部队官兵,中央、省驻银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白银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新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过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主导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两高一资型”工业结构亟待改变。二是能源需求不足,加之新能源建设迅速发展,对我市以火电为主的生产结构带来严峻挑战。三是县区吸引社会投资的能力还不强,缺乏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四是符合国家鼓励投资的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还不深入,项目申报争取难度较大,加之土地资源优势逐步弱化,征地拆迁成本增高,项目落地难问题突出。五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不快,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六是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七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等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F. 怎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一、在思想上,还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金坛正处在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全市广大农民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这项工作还可以扩大有效投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各镇村、各部门务必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市农业人口还比较多,农村布局还不够集中,村村之间发展条件还不均衡,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说:产业支撑不强,农村集体经济不够壮大;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还不够充分有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有欠账;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不够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等等。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建设尚处于由点上探索向面上推进的阶段,需要针对突出问题,结合新的形势,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在工作中,还要坚持准则,把握关键
一是要坚持群众自愿,政府主导。建设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群众认同、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和最高原则。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建设模式上不能搞“一刀切”,各镇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可以按照优质生态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安置型、综合提升型、扶贫示范型等类型,选择符合本地城乡发展趋势、符合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彰显不同村庄风貌、人文风情和山水风景的美丽乡村。
三是要坚持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立足既有条件,找准特色优势,什么产业最合算就发展什么产业,什么产业支撑最有效就打造什么产业支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四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良好生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我们要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把“风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村庄建设的主导模式,切实做到彰显青山秀水,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长期共存、功能与特色互补的美丽家园,让农民待得住,让城里人愿意来。

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张根水代表调研组汇报调研情况:
2014年以来,我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供了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和要求。划出了专项资金,制订了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二是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针对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的特点,市委政府建立了有18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镇、村完善了相应工作班子。牵头部门认真落实,建立了协调、考核、督查机制,筛选、落实了3个省级、8个常州市和本市的三级创建示范村和三级联创示范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和建立了镇为创建责任主体、村为实施主体、主要部门联系联动机制,推动了创建工作开展。三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全力配合,试点村艰苦努力,去年以来,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多个,修建道路6000多米,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6个,完成投资1千多万元。区域内已建设农家乐18户。其中,上阮村结合省级农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工作基本成型。花山村投资700多万元,完成了村民活动广场建设,硬化了村内道路,收购、租赁改造民房300多平方米,改善了村级环境。
调研中发现,我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为:一是资金缺口严重,投资渠道单一。我市目前创建村资金主要为上级专项资金、村级集体收入,仅以此为建设经费,绝大多数村无力承担费用,甚至有可能大量增加村级债务压力。二是时间紧任务重。从规划到项目建设,只有一年时间,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三是上热下冷,群众热情不高。美丽乡村建设由于投入大、任务重、突击性强,因此,镇、村在工作中还有畏难心理,没有排上重要位置。由于前几年在农村中穿衣戴帽后的回潮,加上这一工作涉及部分群众利益,使它在群众中被认作形象工程,导致群众参与度、主动性有待提高。
为了加快推进我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把政府推动与群众自觉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群众广场文艺活动,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让基层干群了解这一工作的目标任务、内容举措,讲明优惠政策,明确群众参与这项工作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通过组织部分有积极性的群众到先进地区体验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村民、社会资本按照规划在中心村、示范区投资兴业,通过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获益,来提高参与热情。第三,按照规划,巩固全市现有新农村建设成果,减少基层群众的顾虑,并通过加大对镇村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增加市级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资金预拨力度,营造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规划引领,把区域整体性与村级特殊性结合起来。
抓紧做好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在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继承好前期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核心,按照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来整体布局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适当调整中心村(发展村)数量,防止逆城镇化,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折腾。美丽乡村建设要统筹发展,建议提前将市域范围内所有农村的中心村(发展村)统一规划,一旦开展创建,就能直接应用,防止心里没底,边建边改,前建后拆,造成浪费。要整合资源,握指成拳,使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全市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编制具有金坛特色的各项村庄建设详规,有重点地做好特色示范村内的基础设施、景点设计、民居修缮、立面改造、村庄绿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真正做到规划先行,引领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既要体现基础性项目的标准统一,又要充分发挥各镇、村的地域特色和优势。规划区域可以是一个行政村为单位,更应重视一个镇几个村的地域统一规划。针对我市古迹、历史遗存较少的实际情况,重视近现代建筑、人文的挖掘与保护。在规划工作中,邀请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为顾问,不宜全盘交托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并更加重视村民意愿,发挥地方规划部门和土规划师的主力作用,贴近民生、贴近村史、贴近资源,防止村村搞仿古造农游,不切实际的高大上,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的吸引力。建议对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对村庄改造、绿化、农家院落等,则应融入历史与现代元素,体现各自特色,以定性为主,尽量做到尊重现状,少拆迁、不毁绿、不新占耕地,以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协调政府各专业部门的规划,突出做好村级发展产业规划,特别是特色村三产规划,为村民、设施农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提供土地、留出空间。
三、强化综合协调,把分散的、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
就我市目前的财力和村级收入水平,资金压力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瓶颈。一是建议政府适当增加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主要用于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区,对一般村的以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建设为主,以营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在资金投入的渠道上建议适度集中。协调各部门,集中部门条线和市级资金70%用于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打造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通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投入和建设,建一批成一批,推磨转,就可能实现全市核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同时通过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乡村和区域,发挥典型引路和农家游轰动效应,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形成。三是要解放思想,形成合力。乡村建设应坚持重点和一般的原则,对一般中心村,保留村而言,则应以污水处理的环境打造为重点,不宜大量投资。对部门之间政策法规相互矛盾的地方,涉及部门要转变观念,在用地方面探索通过总体平衡,内部转换等,促进一般村群众向中心村集中居住,通过突出营造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创新以投资换经营权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引入民资对三产和农业项目的开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减轻镇村资金压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四、强化长效管理,把突击创建与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运动式的创建,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大量的工程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突击之后,要在长效管理上求突破,在持续发展上赢民心。一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提供必要的长效管理资金来源和渠道,确保队伍人员不散,基本资金不断。二是通过加快承包土地的确权工作,推动土地流转,引导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主的区域农村产业升级,拓展村级收入来源,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收入的同时扩大就业渠道。三是落实富民优先,放活、探索农村宅基地、闲置土地管理使用办法,鼓励村集体、农民、其它社会资本按规划直接参与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引导和鼓励村民间的房产转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让农民得实惠,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缓解长效管理的资金压力,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钱争艳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一、乡村规划要富有乡村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在理念上应该坚持乡村作为“乡土社会”这样一个原则。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建设过程,还包括文化空间,它是乡村的情感共同体,它是这一地区共同生活的人群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等。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简单地把城市规划套用到乡村规划中来,水泥森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不适合农村,简陋的、缺乏历史沉淀的民居更不是美丽乡村该有的模样。目前我们的规划大都请外地的大专院校编制,他们是无法在短时间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个村庄的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闭门造车、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建议发动我市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三师下乡,深入乡村实地调研,这样:一可以保护我市原有的乡村风貌,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基本的文档纪录和必要修缮,二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结合,打捞本土建筑的风格特点,复兴江南传统建筑文化,避免千篇一律的简单民居遍地开花,同时,规划不仅仅是建筑道路的规划,还承载起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使命。三可以锻炼提高本地人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减少外来依赖。
二、乡村建设要保护文化根脉。浙江省建设美丽乡村采用“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有五朵金花之称的四川成都三圣乡不征地、不拆迁,农民就地变市民、农村就地变新城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结合我市实际,我建议:1. 对于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有产业特色、有集中人口的大村我们坚决不能拆迁,要有意识地保护历史文化古村落群,保留今天的原生态自然村,保持它的的自然地理形态和带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2. 对农民自砌的没有特色的原有建筑结合江南建筑风格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既美化了村庄,又容易被当地百姓所接受。3. 重视地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应该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4. 承载当地村民历史记忆的大树要努力保留,不能保留的要移植新建小区并挂牌说明,让大树和地名留住历史。5,非遗保护要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存,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要注意保护它们所依赖、所因应的结构性环境。不仅要重视这份遗产静态的成就,更要关注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否则,就会使原本活态的文化遗产变成毫无生命力的遗产标本。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乡土民众的精神家园,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只有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才能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三、美丽乡村要彰显个性。我们在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每个村庄有不同的自然风貌,而且在经过十几甚至几十代人的繁衍、孕育、生长至今,所形成的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也各不相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打造美丽乡村要坚持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平原、水乡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整体推进古建筑和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既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又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真正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美好的故土家园是每一个人的乡愁,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让我们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复兴和光大乡村文明,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乡愁的新记忆。
市政协委员吴振华就专项资金的整合利用进行发言:
一、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的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因此,选择好建设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否则整合了也是浪费,选择好建设主体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规划保留村。有一个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2. 有一个很强的村“两委”班子,威信高、能办事。
3. 要有一定的建设基础、经济基础和资金撬动能力,要有创建的愿望。
4. 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听取群众意见、民主议事,提高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5. 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立项。
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某一个建设主体,这实际上是一个以块块为主的模式。如:交通部门负责村外的道路建设,住建部门负责村内道路和自来水通达和下水道建设,环保部门、城管部门负责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和村内环境整治,水利部门负责村内河塘清淤,林业部门负责村内绿化,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组织部门负责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国土规划部门负责国土调整和规划安排,建设主体负责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最大的难度是谁有这样统筹安排的能力,统一组织好这些工作的实施,又有谁愿意当配角做无名英雄。
二是以建设规划、农工办、水利局、农林局等条线部门为主,分别包干建设几个规划保留村,按照主要建设内容统一,主要建设标准统一来开展建设工作,其他部门给予密切配合和支持。
三是加大行政推动和行政考核力度,镇村一体,共同向上争取资源和资金,整合镇村两级资源和资金,共建美丽乡村。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
村“两委”作为建设主体的责任人和实际执行人,要不折不扣做好长效管护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宣传发放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如:有些地方、各个村民家庭定期打扫村域范围内的卫生。市镇共同承担大部分保洁费用,通过银行卡直接打到保洁员工资卡上,加大考核力度,市镇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
杨国忠:
1、领导要重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力度。
2、部门要支持。将各分管部门的人力、财力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好我市的美丽乡村。
3、村民要参与。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改变老百姓事不关己的思想,将“政府要做”转化为“我要做”的理念,提升老百姓的参与度。
4、特色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要与我们的农作物相结合,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凸显农村的味道,杜绝大拆大建而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发生。
吕金平:
1、加强调研,合理选点。政府选好点、选准点,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各部门全力支持,共同把基础设施改造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2、突出重点,提升村级经济收入。在规划上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3、创建的时间要合理。科学筹划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
施生华:
1、尊重科学,认真规划。让有热心、有能力、知乡情、敢创新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当中,积极吸收本地规划专家、乡镇干部、本土文人、当地村民的意见,形成符合当地水平,适应发展需求的规划。
2、尊重自然,合理规划。规划要结合各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村民实际需要,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个性化素质、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乡土风情。

G. 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那些最需要改进

5总则 5.1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安全标准及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设施齐备,安全有序,卫生达标,服务规范。 5.2设施 5.2.1硬件设施齐备到位,游客感知舒适。 5.2.2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组织快捷高效。 5.2.3各活动区的配套与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5.2.4环境配套设施如住宿、餐饮等功能完善,满足要求。 5.2.5通讯设施完善,确保畅通。 5.3安全 5.3.1乡村旅游点须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5.3.2配备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各项安全设施,确保乡村旅游的正常经营。 5.3.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督、操作规程,并确保严格执行。 5.3.4确保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人身安全。 5.3.5安全配套设施及工具要建立完整的维修、保养、更新制度,有专人、专职负责。 5.4卫生 5.4.1乡村旅游点的环境卫生符合规定标准。 5.4.2制定各项卫生制度和措施,定期进行各项卫生检查。 5.4.3遵守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 5.5服务 5.5.1树立游客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5.5.2实行规范、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5.5.3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考核。 6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条件 6.1三星级 6.1.1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1.1.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6.1.1.2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设施内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备,且一客一换。 c)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6.1.1.3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 6.1.1.4 卫生设施 a) 每一楼层均能分设男、女公用卫生间,其数量、分布能与游客容量相适应。 b) 卫生间标志明显且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卫生条件能符合GB/T 17217-1998的要求。 d) 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6.1.1.5 垃圾桶(箱) a) 在乡村旅游点内能设置足够的垃圾桶(箱),并注明标识。 b)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 c)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桶(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能及时处理桶内垃圾。 6.1.2 乡村旅游点布局 6.1.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6.1.2.2 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6.1.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 b) 乡村旅游点设有常设性接待人员,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6.1.3 乡村旅游点安全 6.1.3.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6.1.3.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1.3.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游客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1.4 乡村旅游点卫生 6.1.4.1 卫生条件 a)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设备和设施完好、无缺损,不漏水。 b)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场所内无蚊蝇、污物,墙壁、隔板、门窗等清洁无霉斑、无脱落、无刻画。 c) 乡村旅游点内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空气清新无异味。 6.1.4.2 卫生制度 a) 乡村旅游点内公共卫生有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检查制度。 b) 乡村旅游点卫生良好有保障,餐饮场所能达到GB 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c) 旅游饮食卫生具有严格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d) 乡村旅游点具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卫生消毒制度。 6.1.4.3 卫生管理 a) 乡村旅游点无游客针对旅游饮食卫生的投诉情况。 b)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卫生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更多见 http://www.qz.gov.cn/lyfw/lyzn/zcwj/200803/t20080326_71222.htm

H. 金沙湾生态旅游区的历史详情

金沙湾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源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1226—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径桌子山下的山湾,看到湾后有雄伟的高山作为屏障,湾前黄河奔腾,两座金色的山丘坐落在山湾里,使这位英雄赞叹不已,于是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点将布兵,并挑选了一名技艺高超,名叫约勒道日玛的铁匠从山中挖宝、从黄河取水,为其铸造兵器、甲胄。铁匠为成吉思汗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吉思汗便把这片神奇的宝地赐给了铁匠。并命名此山为乌仁图什山(意为巧匠的铁砧子)即桌子山。铁匠有一儿子叫海若布力亥,生的犹如雄狮般英武、彪悍、武艺高超、力大无穷。一日,成吉思汗率部下到一个小山包后面视察;发现一只老鹰正撕碎肉块喂养一个小女孩,人们大为惊讶,成吉思汗认为此鹰是天神,是保佑人类的神鹰,为敬仰神鹰便在小白旗上绘制了神鹰图,并将小白旗绑在苏勒德旗杆上,称之为查干苏勒德。此山包得名为神鹰山。
民间百姓常拿肉食上山祭献神鹰,并求神鹰保佑平安。神鹰曾经喂养过的小女孩,已长成了美丽漂亮的少女,有一天少女上山求神鹰保佑天下苍生平安。突然七只狼将少女团团围住,碰巧被海若布力亥遇见,海若布力亥赶走了狼群。从此两人相情相爱。铁匠只因少女是汉人不许成亲。海若布力亥便终身未娶,少女也终身未嫁,直至百年以后,在少女被救、海若布力亥与狼群搏斗的地方长出两棵树,一颗为沙霸王,一颗为沙冬青,两棵树紧紧相连在一起,后人称之为情人树,蒙语海若布力亥,臧语谐音海勃湾,俗称海勃湾沙湾即雄狮之湾,后人因此湾沙色金色辉煌,便起名叫金沙湾。
金沙湾正如民间所传,东倚雄伟壮观的桌子山、西望滔滔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一块风水宝地。相传汉武帝时为征服匈奴在湾前曾沿黄河修筑城池。岳飞征战贺兰山曾在这里驻扎,杨六郎西征时也曾在这里屯兵,西藏僧人传经曾专门走过这里。2005年,北京雍和宫主持嘉木祥图布丹及其弟子扎木斯仁,朝格吉乐大师亲临金沙湾,为金沙湾施法吟经。中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夏日亲笔题书“金沙湾”。原乌海市委书记黄凤岐为金沙湾作诗一首。
信步陶然到金鹏,乘风揽雾望野坪。
黄河西引苍茫日,桌山东擎紫云声。
蒙古包容群落雁,哈达情联四海宾。
尔君有兴来观感,驭马牵驼做牧人。
从乌海市区出发沿机场路向北行十公里,,向东穿过京藏高速公路通道,金沙湾生态旅游区便映入眼帘。
远远望见成吉思汗骑马挂剑征战的雕像庄严肃穆,一代天骄蒙古圣主的雄伟形象便会出现在的眼前。
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出生在斡难河畔的蒙古孛儿只斤氏族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刚出生时,父亲也速垓巴秃儿,带领将士们击破了强大的敌人塔塔尔部族,俘虏了敌人主帅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重大胜利,父亲将铁木真的名字赐予了长子。铁木真在动乱和苦难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当他确立了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志向后,组织骑兵四万,经过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终于统一了蒙古。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贵族在斡难河畔聚会,拥戴铁木真为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为了一统天下,亲率20万蒙古大军,从东到西占领了中亚西亚地区,一直打到现在的欧洲东部和伊朗北部。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于六盘山清水(今宁夏灵武县境内)的行宫里,终年66岁。
2002年张祥父子开发金沙湾时在湾内发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10余种30多件文物,现在乌海文物博物馆珍藏。为了纪念这位流传千古的蒙古英雄,便建起了这座雕塑,这是蒙古民族的骄傲,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雕像北侧,在同时能容纳200多人就餐的蒙古包前,两根高高直立的象征着苏勒德(军徽)的旗杆,各安一支明晃晃的三叉,叉上有日月图形,中间用细绳连接,上面垂挂着红、黄、蓝、绿、白五色彩旗。这些彩旗在微风下哗啦啦的飘扬,彩旗上的图案,好像有一匹骏马腾飞。那三叉中间的一股像箭头、两边形状酷似一张弓,如挽弓搭箭放射之状。你立于旗下庄严神圣,总觉得有些神秘。以为这里供奉着什么神物。
其实,就是长矛、旗帜、弓箭。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是高举着这面旗帜,用弓箭、长矛攻下西夏。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圣主,就把它的旗帜和武器仿制下来,竖于自家门前,逢年过节,必得朝拜,这是蒙古族通常希望兴旺发达与幸福吉祥的象征性活动的标志。

I. 乡村旅游发展

元月日至21日,我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调研。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仙桃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仙桃市现有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33万亩,下辖15个建制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6个农牧渔场、653个行政村、470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农业户22.01万户,农村劳动力62.67万人,其中,外出打工劳动力11.5万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全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4900人,教职员工487人,2005年共培训各类职业技术人才1.5万人,有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18个、影剧院19个、各类文艺演出团体198个;现有乡镇卫生院19所、医务人员359名。现有农村敬老院28所,五保户4040户,其中集中供养户3236户;应享受最低收入保障人数达到3.1万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107个,其中种植业类18个、养殖业类23个、流通业类76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大,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村委会主任海选,共选村主任653名,农村的“双代管”率达到100%。
(二)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1、见事早,行动快。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仙桃市就已做到了“四有”,即有专班、有试点、有规划、有初步成效。五个试点,可以说是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2005年12月底仙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马清明任第一组长,市长陈吉学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农委、水利、农业、林业、建设、民政、卫生、教育等十多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目前市委市政府重点抓了五个乡镇的五个试点村,即陈场镇的园艺场、三伏潭镇的栗林嘴村、张沟镇的先锋村、沙嘴办事处的杜柳村、彭场镇的挖沟村。五个镇中有四个镇及五个村都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详细规划。规划中既有发展目标,又有实施步骤;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既有产业发展规划,又有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既有点的重点建设,又有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总之,仙桃市认识早,行动早,领导重视程度高,农民参与积极性高,已取得初步成效。
2、典型特色突出,推广性强。目前仙桃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以点带面、引爆一片”的要求,推出的几种模式,其规划蓝图宏伟,产业特色突出,群众基础扎实,推进稳步有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一是张沟镇先锋村模式(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先锋村位于张沟镇东南一隅,全村9个小组、419户、1890人、耕地3530亩,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一个封闭落后的水乡。1998年开始发展养鳝业,养鳝面积2500亩。2003年,由村支部发起,正式成立村养鳝协会,全村420多户养鳝户全部加入成为会员,协会为会员提供农资采购、养鳝技术、资金融通、市场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形成了“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先锋村时,予以了高度肯定,并称其为“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2005年,先锋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户平3万元。村民陈水兵前几年是贫困户,早年父母双亡,留下两千元外债和一间破瓦房,如今靠养鳝致了富,建起了两层漂亮欧式楼,用上了太阳能,媳妇也娶进了门。村里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通村水泥路已修了3.5公里,有线电视、自来水户户通,电话安装了380户,拥有手机1200多部。从2004年5月开始的村庄改造建设目前已改造民居250户,计划3年内改造完毕。产业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实基础。他们规划把鳝鱼交易市场辐射到全国和东南亚。现在村里划了40多亩地,准备由一个外地老板投资400多万建成一个大的多功能的鳝鱼交易市场。
二是三伏潭镇栗林嘴村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栗林嘴村有12个组,3257人,752户,4463亩耕地,养殖水面1200亩,种植面积3263亩。以前村级债务曾高达68万多。近几年该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于2004年底引进朗德鹅深加工企业—盛胜鹅业,形成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了鹅产业规模化养殖、规范化生产。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05年三伏潭镇发展朗德鹅8万只,养殖户达200户,其中养鹅专业户126户,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近100万元。栗林嘴村农户养鹅近3万只,村里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每年还有27万元的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目前已完成水改任务,全村农民吃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已安装200多户。固定电话安装了585户,拥有手机272部。修建通村公路2.7公里,不少农户门前也通了公共汽车,一天有8趟到市区。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一建三改”,目前已改厕300户,建沼气池100口左右,计划今年内全部完成改建任务。为美化环境,根治血吸虫病,保障村民的健康,村里投资对洛家河进行改道建设,长达2.7公里的改道工程完工后,还将对两岸进行绿化和美化。村卫生室已达标。全村有2835人参加了市卫生局的大病统筹,每人出10元,可享受门诊报销15%、住院报销两千元的待遇。全村有50人享受最低收入保障,每人每年200元。为活跃村民的文体生活,下一步村里打算利用闲置地修建一个长100米、宽30米的娱乐休闲健身广场。
三是陈场镇园艺场模式(农场+市场+农户模式)。陈场镇园艺场始建于1992年,由原陈场村划组而治,现辖两个分场。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桔橙和水产优势不断巩固提高,全场现有柑桔、脐橙面积1000亩,精养渔池面积800亩。园艺场是江汉平原果树种植示范基地,桔橙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创产值6000余元。“陈场蜜桔”被有关部门纳入全国无公害食品评选规划,倍受客商青睐,销售商主动上门收购,产品供不应求。全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在生产发展、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支部开始谋划村庄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在逐步实施。完成了2.5公里的通户公路建设,有楼房户达80%。村容整洁,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
四是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模式(项目+业主+农户(农家乐)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农家乐项目为载体,吸引外来业主投资创业,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杜柳村位于沙嘴办事处西部,仙桃城区宜黄高速公路出入口处,是仙桃城区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好,村民住房规划有序,村级道路四通八达,且全是水泥路面,给排水设施齐全,有“仙桃脸面”之称。2005年底,仙桃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借鉴成都、长沙城郊“农家乐”的基础上,决定在杜柳村发展该项目。杜柳农家乐园依托“两近”(离城区近,离高速公路出入口近)的区位优势,利用庭院、堰塘、苗圃、菜地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改造后的民居参与农家乐园的经营活动,采取自营和租赁经营相结合的办法,农民既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也可依托宅基地的区位优势,将房屋租赁经营。据预测,杜柳农家乐首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达150万人次,解决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户平可增收1万元。二期工程完工后,年接待能力可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户平增收5万元。“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己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更呈兴旺繁荣之势。“农家乐”的兴起,既为城里人找到了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可为村民增加收入,使农民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既可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又可提高农民文明程度。
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年。仙桃市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四个一起抓”,即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特色农业一起抓、整体规划与试点先行一起抓、村庄改造与提高农民素质一起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与调动群众积极性一起抓,力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板块经济。具体来讲就是抓好“六个一”:一条鱼、一头猪、一只鸡、一棚鸭、一只鹅、一棵树,即以张沟为核心区,建设网箱养鳝特色园区;以郑场、毛嘴为中心,建设科技型养猪示范核心区;以郭河、陈场、等地为重点,建设家禽养殖产业带;以三伏潭、杨林尾、沙原为重点发展养鹅专业户;以沙嘴办事处等城郊区为重点发展“农家乐”和花木板块建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金威麦芽、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向农村延伸,重点抓好张沟先锋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陈场园艺场等4个核心区改造试点。四是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五是继续落实“一免”“三补”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仙桃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仙桃653个村中,负债的村就有573个,到2005年底止,累计负债3.6亿元,其中负债200万元以上的村34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77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据测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议”筹资仅为2.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如结合新农村建设,仙桃市计划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万元左右概算,需投资5500万元左右,国家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只能解决2500万元,资金缺口3000万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2006年仙桃市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总额比2005年增加近6700万元,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我省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 ,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