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游 » 推介乡村旅游类文章

推介乡村旅游类文章

发布时间: 2021-03-11 17:29:54

㈠ 乡村旅游规划项目有没有成功案例推荐

云南开远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区项目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乡村旅游规划项目案例,它是由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该项目努力打造成一个以“旅游”为总抓手,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典型项目。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框架,以景区化形成农村城市化结构,以第三服务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经济升级和相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带动区域化发展,并且大幅度的提供劳动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崭新模式。让本地人享受幸福,让外地人感受幸福,是本项目设计的目标:
1、打造“幸福产业”
本项目中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无疑还应保留其重要的地位,要在项目中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发展。同时,根据项目需要融入休闲产业、会展产业、教育产业等等,形成各产业的有效互动,共同助力凤凰谷形成独具特色的——幸福产业。
2、营造“幸福环境”
对于项目地中的景观打造、道路改善、旅游项目融入等都放在整个项目宏观的幸福环境的营造的前提下。
3、改造“幸福民居”
农民居住环境的改造是本项目重点内容之一。打造出真正符合农民的居住习惯,又从卫生、外观、主题等方面与周边环境匹配的民居,便是我们所倡导的幸福民居。
4、塑造“幸福农民”
完善其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健康卫生环境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本身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使其在片区内能够承担除种田以外的其它劳动形式,提高农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使凤凰谷的农民向新时代的“新农民”转换,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如今,云南开远凤凰谷已经成为一个幸福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㈡ 学习乡村旅游发展这篇文章过后感受怎么样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回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答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㈢ 乡村旅游

乡村抄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袭,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人们也更加渴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紧绷的神经,享受优美的田园生活轻松与惬意。远景设计研究院乡村旅游规划专家就其问题谈到: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不深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将乡村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掩盖其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乡村旅游类型过于单一。盲目开发缺乏规划,导致开发和运营中出现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点在于对特色的挖掘与合理的展现。

㈣ 谁可以推荐一篇关于旅游环境的论文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
摘要在分析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并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
环境承载力2个相关概念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解决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旅游景
区有序、有节制发展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相关性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全
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解决在生态旅游开发与发
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因素影响与干扰整个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造成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恶化问题,是目前旅游学术界以
旅游景区经营者所关注的一大热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
力就是在该系列研究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中的一个方向和内
容,是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1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
1.1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
环境系统除了包含一般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2大部
分外,还包括了人即生态旅游者的要素。在该系统中,生态
旅游活动可以抽象地认为是生态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体验
和感知的过程,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生态环境
可以说生态旅游环境的本质是生态环境,它既包括了物理的
元素,即可以在物理三维空间定位的元素,也包括了在物理
空间内描述不了的因素,如各种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和人类感知的元素,如生理、心理感受得到的“舒适”、“兴
奋”、“刺激”和受教育等。
人作为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一部分,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绝对优势种群,在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中占有能动性地位,具
有影响和主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位。首先,人是旅游活
动的主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态旅
游业的核心,没有了人,整个生态旅游环境系统就失去了存
在的意义。其次,生态旅游环境的本质是生态环境,生态旅
游环境系统就相当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活动对
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循环带来了很
大影响,生态系统要在承受人类生态旅游活动的压力下,既
满足人对生态系统体验和感知的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整个系
统各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平衡。由此可见,生态
旅游者的活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是否能保持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平衡:当生态旅游者的行为活动施加于生态系统后,生态系统仍能维持自身内部的
平衡,整个系统就会趋向于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反之,就
会造成系统混乱,甚至毁灭。
1.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基于以上对生态
旅游环境系统的分析,结合该领域前人的成果[1-7],笔者认
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既满足人对区
域内生态系统的体验和感知的需求,又满足其自身维护系统
平衡的能力。即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地域范围内自然-
经济-社会复合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资源及功能对生态旅
游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的承受能力,也就是生态旅游环境
系统对外界影响的缓冲力,或者说是其在外界影响下的自我
恢复能力。它具有以下内涵:
(1)保护环境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
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和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
展,达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生态旅
游环境承载力则以此为出发点,倡导促进保护或维护“自然
区域”,实行持续性增长,即环境必须因此而获得净收益,而
不仅仅是不导致现在环境状况的恶化,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社
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和谐发展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有自我
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在不受外力与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
下,系统本身能保持自我平衡状态;如果系统受干扰,当干扰
在系统可调节能力或可承载能力即“阈值”范围内,则系统还
可维持平衡;但如果干扰超过了这一“阈值”,则系统平衡将
受到破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就是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
“阈值”。
(3)从承载力的角度出发,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作为
一种纲量,是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一种特化,它是在生态旅游
活动的压力下,生态系统既满足生态旅游活动(即人对生态
系统体验和感知的过程)的需求,又满足维护系统内部各种
关系平衡的最大能力。
(4)生态旅游活动是有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
环境承载力是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效地维护地方特
色、传统文化,使保护整个生态旅游的环境能够保持良性循环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5)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使当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地方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有更
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保护的
旅游环境承载力。
(6)生态旅游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能随着人
类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调节性。只要能找
出限制自然区域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最小限制因子并
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就能使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向更好的
方向转化。
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体系
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所反映出的生态旅
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与生态旅游环境的纽带和中
介,反映了生态旅游活动和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程
度。它涉及了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是一个受多因子影响
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分类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从生态旅游活动主体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
为生活环境承载力、交通环境承载力、游览环境承载力、旅
游用地承载力、自然环境纳污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从
生态旅游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包括生态旅游者承载力(生态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和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承载力(社会经
济承载力)。从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可以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
环境承载力3个分量。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最终是服务于区域的生态旅
游环境规划与管理,从生态旅游环境的角度在实践应用方面
更为有效。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体系可以
通过图1表示。
3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
的联系与区别
3.1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
力的相互关系旅游环境容量是用于表示旅游区所容纳的
旅游者数量,它是作为衡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
标,一般用数值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以旅游环境容量为
基础,旅游环境对旅游活动提供的最大支持必须是建立在旅
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即旅游环境容量基础之上,它是
一种稀缺性非实物资源,作为一种纲量,用于一定时期内旅
游环境系统对人类旅游活动的最大承载量(社会经济、文化、
环境);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随着生态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在环境科学的承载力理论和旅游学科的旅游环境
容量以及旅游环境承载力两者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了旅游业
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即旅游活动强度不仅仅
不损害当代人及未来人的利益,更强调旅游活动强度在人类
代际间的持续性和公平性,且在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同时,
生态环境能够维持自身系统内部的运转。生态旅游环境承
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见图2。3.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
力的区别
3.2.1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容量的区别。
(1)研究的承载对象不同。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区对旅
游者的最大负荷量,表征其大小的指标是旅游者数量[8];而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旅游环境系统对人类旅游经济活动的最
大承载量,其研究指标不仅包括旅游者人数,还应有社会、经
济方面的指标,包括旅游者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
强度3个分项。
(2)服务对象不同。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区接待旅
游人数超载提供量化依据,可在旅游区旅游人数总量控制、
规划布局等领域得以应用[9-11],而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提供
旅游区接待的合理旅游人数外,还应提供与旅游环境系统相
适应的社会、经济指标,主要用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强调了环境的主动性。旅游环
境容量只用旅游区承纳的旅游者数量作为唯一指标,这违
背了旅游环境作为空间和非空间的对于实物和非实物要素
载体的本质内涵;同时旅游环境对于旅游活动强度的承载
并不总是被动的,它有积极主动性的一面,一方面表现在不
同旅游形式的不等量的承载力值,另一方面,旅游活动强度
一旦超出其阈值便会受到剧烈的破坏而导致旅游地的衰落
甚至消亡。
3.2.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1)旅游主体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旅游
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主体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
游者比传统的旅游者更具有环保意识,他们在旅游活动过程
中除了满足其旅游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传播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
(2)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开展的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同。
开展传统的旅游活动目的仅仅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保护当
地生态环境与自然文化景观,因为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
经济都较为不发达,只有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当地
经济,才能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旨在使一定的自然地域内的生
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11-12],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
旅游业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传统环境承载力只是强调在
旅游活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没有强调其生
态环境是否能够以相同的利用率得到持续利用,其保护要求
较低。
(4)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最大值和最适值,最大值又称
饱和承载力,是旅游承载的极限,超出该极限值则视为超载,
长以此往,旅游环境系统会遭到质的破坏;最适值又称最佳
承载力,该点既能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功能发挥最适,又不
会导致“疲劳”态,经济收益也比较理想;生态旅游环境只注
重最适值,不主张最大值,即使在最大值时不会导致旅游环
境系统质的破坏,但长期处于最大值边缘宜造成生态旅游环
境的“疲劳”,也不能使同样的旅游活动强度在人类代际间实
现持续性和公平性。
4结论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兴
起,在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
理论基础上,以及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日
渐成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意
义主要体现在2方面:一是客观上它是实现生态旅游与资源
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生态旅游环境系
统中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各要素间的平衡点,达到社会总成
本最小(以环境为前提)、效益最大,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意义;
二是主观上它实现了对旅游景区发展规模的约束,作为旅游
景区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有力地维护了旅游景区有节有序
的发展,达到了最基础意义上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
理,1995,15(1):89-94.
[2]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1998(9):38-41.
[3]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
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58
-61.
[4]李丰生,赵赞,聂卉,等.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桂
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3):13-18.
[5]董巍,刘昕,孙铭,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
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024-1029.
[6]L MIE D W,STANKEY G H.carrying capacity:“Maintaining outdoor rec2
reation quality”[M]∥Recreation symposium p roceedings,suracuse.New
York:College of Forest,1971:122-134.
[7]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
刊,1998(3):41-44.
[8]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8(3):23-
27.
[9]李春茂.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J].林业建设,2000(5):21-
25.
[10]鄢和琳.生态旅游区环境容量确定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探讨———以
九寨沟、黄龙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2,21(3):73-75.
[11]戴学军,丁登山,林辰.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J].人文地理,2002,17(6):32-36.
[1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6(3):
170-172.
[13]杨林泉,郭山.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测度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
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3):23-27.

㈤ 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有哪些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中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 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中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㈥ 乡村旅游有哪些类型

1、按核心资源分
传统观光型:以不为都市人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摘、观赏, 享受田园乐趣。
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在城内或郊区等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能为城市提供时鲜产品,又能结合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
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草原、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领略自然生态、住宿度假等多种休闲度假活动。
2、按地理位置分
城郊型:位于大中城市附近,为满足城市巨大的旅游需求,在原有农业和现代农村聚落景观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现代美为主要特色。
边远型:距离城市较远,一般交通不便,大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发展相对滞后。
景区边缘型:位于著名风景区的边缘,大多依靠现有的旅游资源,采取与景区结合的方式来发展旅游。
3、按村落形态分
水乡型:村落内水系纵横,建筑大多临水而建。如江南水乡村落上海嘉定区毛桥村、金山区画村等。
山地型:村落依山而建,有明显地势落差。如浙南山区的丽水松阳县安民乡村;还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如浙江桐庐莪山“畲乡山寨农家居”等。
荒漠型:村落大都位于高原,濒临荒漠或位于荒漠之中。如陇东黄土高原区的窑洞民居,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村落等。
滨海型:村落位于海边,充分利用渔村特色。如上海崇明岛前卫村、瀛东村、三门三特渔村、舟山沈家门渔港等。
草原型:村落位于平原或高原地带的广袤草原之中。如张北坝上草原的欧式风情度假村,还有内蒙古及西藏自治区以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度假村落。

㈦ 乡村旅游都从哪几方面写比较好入手

你是学什么啊
要写什么东西啊?
这样的问题叫我们无法具体回答啊
但是我还是可回以给你一点意答见的
我是学农村经济管理的
所以你的问题有我一半的专业问题
我觉得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目前很流行的农家乐等回归自然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当然你写论文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乡村旅游,深层次的挖掘出城市居民的乡村游的原因所在以及社会根源
第二,分析目前中国以及国外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去一些农庄或者是农家乐考察一下,看的出来你不是一个随便在网上炒一篇论文了事的人,所以你要不这个方面细写
第三,当然是就是要提出你对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啊
建议给完了,因为你的问题很宽泛,所以只能给你一点这样粗略的想法罢了,抱歉!但是我以为你要写好这篇文章的话,最好还是只从某个具体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始,比如我个人喜欢的农家乐方式,这其中要看你是写给谁看的,如果是农业经济的论文的话就得加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影响和对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意义了,这当然要求高些了
好吧就说这么多吧,你要和我聊的话,发邮件啊
[email protected]

㈧ 浅析乡村旅游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内容大怎么写

远的可以参来照安徽西递宏村案例,新源的可以真人秀综艺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然后展开,在当地旅游网站上都会有大标题宣传的,获得可得性数据后就好绘图直观分析了,关于内容主体是有你的文章性质决定的,可以侧重乡村旅游发展纵观,也可以侧重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

㈨ 乡村旅游的类型有哪些

1、以绿色景观和田来园风源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9)推介乡村旅游类文章扩展阅读

乡村旅游的设计要点:

1、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坚持宜发展就发展,不要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绝不能千村一面。而乡村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人造景观,就会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魅力。

2、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服务业,要在保持乡村独有田园风光和农家文化的基础上去引导需求。现在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大拆大建,而且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为了避免这种灾难性的发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乡村旅游

㈩ 美丽乡村旅游改造提升论文怎么写

采纳以后来我这里拿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及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
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1]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题目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署名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材料方法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实验结果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