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驾旅游 » 乡村旅游人文

乡村旅游人文

发布时间: 2021-03-13 17:15:52

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网络的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回旅游吸引物,依托农答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杯具
我还将其分为传统和现代,分别定义。分数下等了

⑵ (10分)旅游地理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活动。贵州是


旅游资源的数量多来,分源布广。乡村地区广大,自然村寨众多。
旅游资源的质量高。地势起伏多山,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条件好,自然风光优美;乡村地区封闭,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保存完好;民族众多,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神秘。

⑶ 乡村旅游的简介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⑷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⑸ 发展乡村旅游有什么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发展乡村旅游有四点重要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

2、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3、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

4、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乡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中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⑹ 请论述下现在乡村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而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实际范畴比较有限,主要指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区域内,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展的休闲旅游活动。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层面,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所谓的乡村旅游其实还是农村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开发热点,很有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易于操作,容易出成绩,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少见效快。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模式“农家乐”,依靠乡村的环境或者特定产业比如养殖、种植等,不需要特大的投入,容易成型。但是“农家乐”再往下维持已经不行了,必须要转型升级,要向真正意味的田园乡村转型升级。

⑺ 乡村旅游的三要素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一、 乡村旅游的定义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两者含有公共部分——乡村民俗旅游的关系。
⑤乡村旅游不仅能观光游览,亦可度假休闲,游客还能亲自参与体验农家生活与生产以及购买时新农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品。
⑥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其目标是生存环境与乡村有较大差异的城市居民。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1994年定义: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2004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现代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
乡村旅游一般具有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体验等功能,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合于群体团队活动,一般以家庭单元、企业团体为主,兼以零星散客。组织乡村旅游,对家庭而言,有益于亲情培养,心灵沟通,充分享受家的温暖和关怀;对企业团体来讲,有利于放松心情,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加深友谊,增强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乡村旅游由于受到其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使游人留恋忘返,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是人们返朴归真的最佳选择。
②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集知识、考察、学习、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例如:宁波奉化滕头村。
③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56个,就有56种风情,富饶的国土形成灿烂的风俗,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多彩的民间文化,引人入胜。
④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观赏花卉、采摘果实为主题的“动手果园”,以特产参观、品尝、购买为主的工艺特产一条街等,都对广大游客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⑤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注意的康乐型乡村旅游。与都市生活的“灰色空间”相比,富有乡野情趣的“绿色之旅”更能使游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陶冶情操。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三大要点
全球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旅游业正逐步成为乡村地区和社区发展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旅游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是可以估算的,但机制和过程尚不完全明确。旅游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过高估计,会导致发展停滞、后退,甚至导致地方旅游业获得利润能力的损失。过高估计必然会过高估计对旅游设施的需求。1991 年美国国家(州) 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 %的州正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发展,50 个州中的30 个州具有目标具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70 %以上的美国居民在乡村娱乐。1993 年英国每天接待的乡村旅游者为90000 人,估计84 %的人口每年进行一次乡村旅游。反观我们中国国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国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以下三大要点。
1、天时
①给予政策扶持。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仅靠乡村旅游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靠口碑宣传和散发传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唯有政府的主导、群体的力量方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乡村旅游的正常稳态发展。
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但是光有足够的关注是不行的,还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扶持政策。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是关于乡村旅游的了。致使很多开发商利用这个机会,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进行着圈地、开发房产的行为,导致了乡村的乡土面貌被严重破坏。
因此国家,乃至当地政府都要从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治高度,出台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质性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人才培训和重点项目的开发等等。
②完善管理办法。
一是,实行服务质量监督。对每户农家建立档案,并采用乡村旅游点的标志授牌、等级评定、记分考核、实施奖惩等可行办法,对于经验优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做出违反管理的农户则给予相应的处罚,直至取消该乡村旅游经营内容。
二是,加强服务动态管理。即积极组织经营农户参加服务礼仪礼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细分目标市场,明确服务原则。要做好值班工作,确保随时向游客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并记录在案。
③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目前,龙坞茶村的主要旅客是杭州人,而且大都是回头的老客户。这些游客是来自开业之初游客高峰期的,而近来的新客户则非常至少。散客的数量有限,而且时间也较为分散,不利于实际经营。此时,龙坞茶村的服务容量显然是未饱和的,大量的开业农户仍在“待业”状态,因此暂时可以放下对游客容量问题的忧虑,一心加大宣传力度。只有有了足够的客源,才谈得上分摊客户,才能让农户看到项目的前景。

⑻ 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哪些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建筑环境景观要素;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们常说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二是住宅周边环境。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不同民族之间,在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人类改造了大自然,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印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比如有碾子、石磨、风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

⑼ 乡村旅游的涵义和兴起

◆什么是农业旅游?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1 农业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模式
1.1 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1.2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农业特性。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2)生态特性。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3)娱乐特性。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1.3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编辑本段]起源
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
[编辑本段]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分片开发出“农家乐”品种系列,像湖南岳衡山、昆明的团结乡等地的农家乐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
当今中国的农家乐模式主要出现在北方,其中又以北京、四川、天津、河北为主,农家乐最吸引旅游客的地方是:消费合理,价格实惠。
[编辑本段]分类
1.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这里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内,是享誉全国的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农家乐”发端于此。它荟萃着川西平原农家休闲旅游的主要特色,展现着“农家乐”的巨大魅力。
2.花果观赏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丘陵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龙泉山果品远销全国乃至海外,果品收入是龙泉驿区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卖果不如卖花,让人先饱眼福,后饱口福,它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龙泉山水果在提高其科技含量之后又着力提高其文化含量,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开启了宜林山区发家致富的新思路。
3.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蒲江县的朝阳湖、彭州市的银厂沟、大邑县的西岭雪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低档次农家旅舍价格低廉,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环境,景区“农家乐”因而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
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向现代化谱写上光彩的一笔。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