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为什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旅游局 数据不一致?
12月1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结果: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3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12月21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201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宣布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73万亿人民币,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
两家都斩钉截铁地说有根据。
国家统计局说:根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对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进行了核算。并解释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进行旅游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国家旅游局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以既有的国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投入产出法,核算出全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
一个是指“最终成果”,一个是讲“综合贡献”;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可以说是“土标准”;一个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可以说是“洋规矩”。
从发布的主体看,一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国家主管部门,一个是旅游业的国家主管部门。两者各有其官方的权威性。
从发布的时间看,先后相距4天。是两个国家主管部门事先缺乏构通,还是两家故意为之?按常理,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应先给旅游主管部门打打招呼。反之,国家旅游局发布年度旅游产业的关键数据,也应给统计主管部门通通气。现在公布的同一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各搞各的。都在北京,都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两个部门缺乏构通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今年8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16号令,公布《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标准。按理说,这个与旅游部门密切相关的产业统计标准,国家旅游局应高调回应。但事实并非如此,没见到一位国家旅游局负责官员发声。只是少数学者有些评述,本人也曾以短文相议。此次,国家统计局先声推出2014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结果,4天后国家旅游局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两者差别之大,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
两个部门对同一个产业的增加值拿出两种数据,有三种可能:其一,一对一错;其二,两者都对,只是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各有其理:其三,两者都不对,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高,一个对旅游增加值估算过低,都有偏差。
本来,对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功能与作用的量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已探讨多年。现在虽说有了《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调查制度》、《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也只是“建议”而已。具体到各个国家如何实施,仍有许多难点,特别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及省区市都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连续的、细化的统计数据,要具体推断出百分之几点几的结论,实比登山还难。借用两个时髦用语,没有“大数据”,何能“云计算”?
对此,我国虽有几个省作过试验,有些学者也作过探讨,但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两个关键的主管部门并未坐下来共同深入探讨、系统调查、典型试验、周密研究、统一部署、联合推动,怎么可能对这个极为复杂、宏大的课题得出共识?尤其是如果以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任期内政绩为冲动点,事先划一个框框,在短时间内急急忙忙想搞出一个“体系”、制订一套“标准”,为“‘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结论寻找“统计依据”,怎么能经得起实践、时间、历史的检验,怎么能取得共识?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一句:极而言之,这道综合性社会经济“数学题”可能不会有一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笔者不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学知有限,也无能力为这场官司论长说短、为这两个数据辨别是非真伪。但是,有一点可以自信地说,解决旅游产业增加值量化这个旅游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摆脱“长官意志”、“权力裁判”,要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要靠各学科、各界别人士的合作攻关。也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这个难题会多一些方法与渠道。
部门合作、产业融合,这是近来旅游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研究旅游产业增加值这个问题上,何不也行动一下呢?靠一个部门闭门造车不得,靠几个观点相同的专家苦思冥想、构思体系也不行。在这个问题上也需要开明、开通、开放。
㈡ 求《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或者2015年中国旅游业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数据
旅游业的年度统计公报出来较晚,一般在下半年,下面的数据来自国专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属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国内游客4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增长13.1%。入境游客13382万人次,增长4.1%。其中,外国人2599万人次,下降1.4%;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783万人次,增长5.6%。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689万人次,增长2.3%。国际旅游收入1137亿美元,增长7.8%。国内居民出境12786万人次,增长9.7%。其中因私出境12172万人次,增长10.6%;赴港澳台出境8588万人次,增长4.4%。
㈢ 中国旅游统计数据都是怎么来的
旅游行业数据收集方案
1.通过万能的搜索引擎搜索
对于搜索引擎在这里就不作过多介绍,主要指的是网络搜索、谷歌搜索以及360搜索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2.借助一些专业的站点平台
如提供综合旅游信息服务的新浪网、搜狐、网易和新华网的旅游频道;传统旅行社的信息网站中青旅网、张家界旅游网;旅游中介服务网站携程旅游网、华夏旅游网、E龙网等。
3.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查找
如中国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旅游研究院等。
4.政府部门官网、专业学术数据信息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
5.采用自动化的行业动态监测平台
识微商情监测系统,一个专业的行业大数据监测工具,旨在为企业用户提供信息收集和整理分析服务,通过一个简单的监测主题设置,即可7*24小时实时自动地采集全网信息,包括产业动态、法律法规、行业政策;行业竞争对手产品、服务、市场等项目的监测等,覆盖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新闻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全网各大平台,并对重要信息自动识别(如与己相关的负面、敏感信息等),及时通过微信、短信、邮件及客户端的方式向用户发出告警通知、统计图表分类整合,自动生成日报周报和竞品分析报等,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㈣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有哪些
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及问题、新形势下中国旅游 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形势下内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一、各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制定更有利于新形势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发 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二、旅游产业要摒弃固有的个别利益观念,放弃恶性竞争,高瞻远瞩,做大做强,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三、从中国旅游业的弱项入手,积 极开展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研制,加大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适应旅游者对旅游商品需求差别化的新形势.四、树立中国良好的旅游形象,加大 旅游促销比例,扩大国际知名度
㈤ 谁知道我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数据
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www.cnta.gov.cn/html/2008-9/2008-9-10-11-35-98624.html
国家旅游局综合旅游统计http://www.cnta.gov.cn/html/zh/index.html
基本上我国旅游业发展专情况的数据都能属在上面找到,如果还有需要,可以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上查http://www.stats.gov.cn/tjsj/
㈥ 权威数据: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有多少
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按照旅游卫星账户方法,以国家统计局专、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属布的各年度统计公报、相关年度旅游抽样调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测算了我国旅游产业对GDP直接和综合贡献。
(1)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2)旅游产业间接带动增加值超过15000亿元,对GDP增长拉动点数在1%左右,对GDP增长率贡献超过10%。在间接带动各产业中,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二产、一产。(3)交通运输、住宿、旅游购物、餐饮等四个行业对旅游业增加值贡献近90%。
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把它放到GDP里面一比较,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
㈦ 如何建设和发展我国旅游数据体系
一、体系统一
指标体系要统一。旅游数据的指标体系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这样才能切实反映整个旅游行业和各地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如果各省市采用的指标体系不一致,数据将无法进行加总,也就不能反映全国的整体情况,且也无法基于统计数据进行各省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例如,如果四川实行一套数据指标体系,湖南实行另一套,北京再实行一套别的指标体系,各个体系互不相同,就不可能兼容。各省区市的数据体系互相打架,势必直接导致各省区市之间不能进行横向比较,更谈不上测算全国整体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了。
统计指标的名称、内涵和外延要一致。这就像铁轨一样,越南铁路轨道是只有1米宽的米轨,而我国是1.435米宽的国际标轨,由于我国和越南的铁轨标准不一样,我们跟越南的铁路运输便无法直接接轨,过境的时候就要卸货、换车,耽误事情不说,还容易出错。统计指标类似铁路的轨道标准,如果不同省市的标准不一致,相互之间就没办法进行有效对接。铁路尚且可以换轨,但不同标准得出的数据则难以整合。如果31个省区市加兵团各建立一套自己的数据指标,相互之间口径不同,数据采集的组织方式各异,得到的数据就难堪大用,甚至可能是垃圾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下午就要进行全国培训。我们要通过培训,让大家认识和理解,并最终建立统一的统计指标。
上上下下必须切实认识到旅游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体系统一的必要性。各省市开展旅游数据工作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有的地方工作基础比较好,例如四川旅游委,也有些省市基础薄弱。有的地方对旅游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新时期旅游工作是很难的。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干到哪里算哪里,那就是一支盲目的队伍,而盲目的队伍是断然不能取胜的。我们要认识到旅游数据的重要性,同时要理解数据体系统一的必要性。这是我们这次培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适用
指标设置要科学规范。统计指标设置应当有理论支撑。单纯的数字是枯燥的,甚至是无意义的,数字要想成为有生命力和有意义的数据体系,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这些理论来自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其它的一些学科,尤其是经济学。以GDP为例,这一指标是在二战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过程,从国民收入到国内总收入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不是名词简单的更替,而是伴随经济学的演进而带来的指标更新。旅游数据同样需有经济学基础,脱离了经济含义的数据是不可想象的、无意义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分支。数据是理论的产物,同时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数据生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国家旅游局把数据中心放在旅游研究院,就是希望借助这个理论研究基地,实现从数字到数据的飞跃、达到理论和数据的结合。
指标构建要符合现实需求。数据指标有理论支撑固然必要,但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数据还要能够说明和解释现实,不能与现实脱节。目前西方经济学界的理论模型搞得越来越复杂,堆砌了各种数学模型,甚至需要数学和物理学博士转过来做经济学,研发模型。理论模型是足够复杂,足够神秘了,却无法解释华尔街的很多金融现象,这就失去了模型应有的价值。几年前,一些美国著名高校的经济专业学生抵制经济学,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过于复杂、玄而又玄的经济学模型距离经济现实越来越远。旅游统计体系的建设要以此为鉴,既要源于理论,但又不能过于理论化,一定要贴近现实,适应现实需要。
旅游统计指标选取要适当适度,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过于宽泛导致无法实际执行,就像检查人的身体一样,一次性全身所有器官所有部位都检查当然是好的,可有没有这个条件和必要?非要全面检查的话,用什么工具和手段来实现都是问题。同时,过宽的指标可能会带来过泛的描述,难以呈现旅游经济较为细微的方面。反过来,统计指标也不能过窄,过窄的统计指标无法反映产业宏观状况,不利于宏观决策、不利于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全局把握。
三、方法创新
实事求是地说,很少有人会将创新联系到统计领域,许多人认为创新只是科技活动。其实不然,数据领域恰恰需要创新。长期以来,由于统计工作在旅游部门不受重视,认为数据可有可无,数据工作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导致该领域的创新滞后。其实,数据中心相当于总参谋部的眼睛,事关战事的成败。各级旅游部门一定要真正认识到,统计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也不是一项只用简单加减乘除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在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
统计观念创新。统计和数据并不仅仅是称谓的不同,后者还包含在内涵、方法等在内的创新进步。41年前,也就是1975年,我作为人民公社的一名统计员,也是最基层的统计岗位,开始从事统计工作的。那时候我国需要从基层了解的经济社会统计至少有一百多个指标,统计指标设置非常细,可以说包含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公社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细胞,什么指标都有,鸡、鸭、鹅、猪、禽、蛋全部涉及,甚至有一段时间革命大批判文章也在统计范畴。以插秧为例,插秧报表分旬报和月报。8月1日以前在长江流域要完成插秧的任务,再晚就误了农时。有的公社注意到瞻前顾后,报表符合逻辑。有的公社则不然,只顾表现工作积极性,不看实际进度,7月10日前就把插秧的田亩报完了,闹出笑话。秧其实还没插完,报表就报完成了,这种统计就是拍脑袋出来的。当然,那时的统计是时代的产物,整个理论和方法基础以及统计手段都是很初级的。过去只讲统计,不讲数据,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创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工作部门命名为数据中心,而不是统计中心。显然,过去的那套只讲统计、不讲数据的统计体系在新时期已不再适用。
统计手段创新。我们从技术上经历了从算盘到小计算器,到计算机,再到互联网的过程。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的初级阶段,而是“互联网+”的时代了。伴随计算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统计手段上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国家旅游局建设的中国旅游产业运行建设平台,数据采集不是像过去靠一样一家一户的问,而是靠手机信号来测定,这就是新时代的旅游数据采集的一种方法。这种大数据可能无法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但确实反映了宏观发展趋势,是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必须看到,现在的方法也非尽善尽美,随着实践的发展,必然提出新的问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
基础理论创新。我们的数据体系要有理论支撑,这就是基础理论。实际上基础理论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于中国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按照统计局给出的数字只有百分之四点几,不到百分之五。但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给出的数据超过10%。国际平均水平是10%左右,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难道连平均水平都不到吗?这说明我们的相关统计理论很滞后,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初级阶段的统计思维和理论水平上。那时在产业之间没有出现深度融合,而现在经济高度发达,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依据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理论,核算出的统计数字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发展实际。以乡村旅游为例,农业和旅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产出不应单方面仅归于农业或旅游产值。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等等,都是如此。类似这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在相关统计理论上进行创新。
四、合作接轨
前面谈到现代产业经济的各种融合,必然要求旅游统计和旅游数据要与其他产业接轨,比如要与农业、林业部门的数据接轨,与交通部门的航空、铁路、公路及水运数据接轨。工业旅游离不开与工业的合作,搞科普旅游基地离不开科研系统,旅游数据收集和加工需要与这些相关部门接轨、建立合作关系。有的省市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率比较准确,而有的则不然,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好数据建设的接轨工作。乡村旅游数据不仅仅作为农业产值,其中一部分应该归为旅游业产出,这就需要旅游业和农业进行数据接轨。面向产业融合的旅游数据统计中,没有一套原封不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在当今社会分工如此发达的情况之下,更是如此。我们今天推动建设旅游数据体系一定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尤其需要与相关产业的统计体系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五、世界眼光
要与世界数据体系对接。目前有些同志尚未认识到旅游数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据建设任重道远。我们的数据工作不仅需要在国内建立统一的体系,更要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否则我们的数据无法在国际舞台上交流和对话,人家听不懂咱们说的,咱们也不懂人家说的。在建设旅游数据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更要考虑国际旅游数据的一般性,才能实现全球层面的无障碍交流和国际比较。进而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并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变被动为主动。国际对接不仅仅是为了要无障碍交流和国际比较,更重要的是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应当有这个雄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在世界旅游数据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掌握话语权。为此,要有相应的规划和保障,其中,很重要的是不仅分析我们自己的数据,还要收集、分析甚至发布世界各国的旅游数据,我们正在酝酿成立一个非政府国际旅游组织,针对各国的旅游数据建立收集、分析、发布机制,借此学习国际经验,同时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国家和地方的旅游数据中心建设好了,这项工作就有基础了。尽管目前看来,此项工程难度巨大,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路途遥远,但我认为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用心用心再用心,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做得到。我们一定要有这个雄心和信心!
六、人才保障
以上说了这么多现实的需求和理想的期待,最终都要靠人才来实现。旅游数据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首先,我们的人才队伍需要大大加强,虽然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还需时日,但这支人才队伍要有全国旅游数据建设者的雄心,同时还要有影响全球旅游数据的壮志。其次,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做支撑。去年开始的“515战略”中,有一项万人旅游英才计划,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数据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财力、智力和工作平台,等方面的支持。现在要有明确的目标去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从本科、硕士层面就开始培养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所需要的相关人才,可以选取几个大学进行试点,有目的地培养旅游数据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
㈧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
㈨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9年旅游总收入初步估计7万亿元,2020年有望再攀高峰
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5.97万亿元。截止2020年1月2日,2019年全年旅游收入情况暂未公布,但结合2019年前三季度旅游人数增长情况及2010-2018年旅游收入18.17%的复合增长率,通过模型初步估计,2019年旅游收入有望达7万亿元;2020年旅游收入预计将达到7.84万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