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游开发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 2021-03-10 00:12:23

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学价值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专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属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⑵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都有哪些

1、作为文化旅游产业。这种模式通常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适用于生产回性保护的非物答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
2、开发为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实景或舞台演出三大产品化模式。
3、纳入旅游产品体系。这个包括四方面:A 与景区合作开展非遗展演,主要针对表演性的非遗;B 开发专项旅游活动,如农耕体验游、乡土生活等;C 开发文创产品,主要指地方性的工艺品;D 打造特色节事活动,主要指一些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节等。

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濒危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普遍特征,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曲艺、杂技、戏剧、美术、舞蹈、音乐、民俗、医药、手工技艺等。这些以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保护相对充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如何让经济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应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民间艺术是所有文艺形式的创作源泉,以民间艺术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语言去表现,可以创作出电影、小说、漫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能够创造价值的艺术产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原来在不发达地区被人遗忘的民间艺术可以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播,使古老的艺术得到新生。现代的流行艺术追根溯源都是从原始艺术发展而来,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只是因为传承手段古老,社会环境又不断变化,而导致逐渐失传。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文化产品,使它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也会是很好的保护开发。有经济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得以传承。要么国家出资保护,由专人继承,保护人文活化石;要么这些传人从所继承的文化遗产中获得生存的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消亡。但是完全靠国家出资保护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靠这些传人的自力更生以及各类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尤其是需要文化企业的支持。这个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专家共同协作,从信息、市场渠道、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它对于发展地方文化经济也是非常有益的。要结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利用元素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其实很多地方已经不自觉地这样做了,像梁祝传说已经有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地方政府还借此开发旅游项目。笔者建议,将戏曲、曲艺、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成原汁原味的音像制品进行保护,同时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这里要强调的是保护性开发,既要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又能够使之得到很好的传播与继承。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主要靠政府扶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贴近大众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前些年旅游业大搞民俗文化村,曾经火爆一时,但是新鲜感过后,便又回归沉寂。民俗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习惯,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没有起到传承作用。模仿只能兴盛一时,关键是要深度发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这一点旅游业做得还很不够。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绝好机会,充分研究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产品,将是文化企业关注的课题。

民间手工艺的继承及生产工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部分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定消亡,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详尽记录影像资料外,还要让一部分青少年把它们作为兴趣爱好进行传承,而不是作为生存技能进行学习。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作才有可能实现,仅仅靠专家学者远远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对即将失传的,由专家学者尽快进行音像资料的记录整理,保存完善的资料;对于还有一定生命力的,则需要全社会配合尽快地进行保护性开发。

⑷ 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涉及内容主要以口头传统、表演、手工技艺、社会风俗和礼仪等。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较之于有形遗产来说更容易遭到扭曲和破坏。因此,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更应该得到正确地开发。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些构想,最后强调在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都在积极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场讨论中旅游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旅游开发能够继续保持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单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陈列在博物馆供人欣赏并不能感受到其真正的内在精神。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适当的旅游开发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得到延续,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③表演艺术;④传统手工艺;⑤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明确定义的是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具有权威性且代表中国政府意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该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指出其范围主要包含: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代表性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具体叙述上有所差别,但只是中西文化表述上的差异,在实际所包括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认为应该包含一个国家的民间传统和民俗礼仪等,注重在一个国家发展中对于其主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这对于理解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大量的研究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体现在:(l)传承性﹙继承与发展的性质﹚;(2)存储上的易逝性(指容易遭到破坏和遗失);(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指价值不因物理损耗而减少);(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珍贵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传说、口头传统、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这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

⑸ 急求!!一篇 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的论文提纲

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引入课堂,必将大大改进当前的学校教育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主要靠青年群体的共同参与,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引入课堂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举措。
首先,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引人课堂,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改变音乐教育中重西轻东的现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传统音乐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在中国艺术教育界始终存在着比较偏颇的教育理念,重西轻东、重洋轻中,尤其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往往重视西方音乐而忽略传统音乐。由于不能全面兼收并蓄人类各种艺术文化成果,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狭。很多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了如指掌,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珍贵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音乐类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背景下,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了解和重视,珍惜和关注本民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心理,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责任,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不断吸纳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进课堂,重建知识结构,全面实现课程开发、学习方式转变和民间文化传承三方共赢的局面。如可以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讨论;利用传统节庆或组织周末表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把那些具有观赏性、审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项目挑选出来,有组织、有目的地加以动态化呈现,并引入教学实践和文化娱乐生活中。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当地的评书、戏剧、曲艺等内容,如四川地区的川剧,北京地区的京剧、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上海地区的沪剧、越剧、评弹,河南地区的豫剧、祥符调、锣戏、怀梆、道情等。这样不仅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和魅力得以生动展示,还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另外,还可以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并开展相关研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高校可利用其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本地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或专家座谈会,在学术交流的同……

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根据价值链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回助其产品几个方答面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链条:
1.文化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理性创意、综合拓展;
2.文化产品。交互式生产、加工以及展示;
3.文化展示。销售过程中具有识别性的文化展示活动;
4.文化营销。将普通的发送过程作为旅游品牌再造的升级;
5.文化基因。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从产业文化化到文化产业化的主要步骤。

呵呵!有点简单。

⑺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的影响

这四个文化层中,后三者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内有形的物容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我国的京剧、昆曲、东北二人转、庙会、少数民族歌舞和习俗等都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是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内涵。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雕刻等)则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为部分国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所不感兴趣、认为过时的东西,却是广大海外游客所青睐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其利用价值也就越大,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遗产,对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⑻ 关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是非物质,那么就不能依靠山川地貌之类的因素。应该找人文方面的条件。比如孔子庙,井冈山,长城之类的精神文化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