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游开发 » 旅游资源开发的景点

旅游资源开发的景点

发布时间: 2021-03-11 20:02:50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专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属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二)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

(三)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等。

(四)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训服务人员

(1)旅游资源开发的景点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效用和价值。

旅游资源的效用和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观赏消闲、娱乐健身和增知益神三个方面,其中观赏消闲是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及其旅游经营者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②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旅游资源抄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二)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
(三)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等。
(四)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训服务人员
(2)旅游资源开发的景点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效用和价值。
旅游资源的效用和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观赏消闲、娱乐健身和增知益神三个方面,其中观赏消闲是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及其旅游经营者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旅游资源

③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现代旅游开发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因为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产品拥有市场的法宝。可见,正确认识和评价区域旅游资源条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受到重视,而地方知识、地方技能、地方价值观遭到忽视。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因此,保护现有富含人类历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观资源迫在眉睫。
3.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其他资源经过开发,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可以输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游资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这样便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地域垄断性。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本文来自: http://www.guitoop.com。)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联系,人为割裂其环境联系,势必会影响到旅游资源所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实性,使资源的价值降低。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第三,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可能的,如微缩景观、园林建筑等,但由于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仿制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④ 怎样才能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⑤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

旅游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体验与认知的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活动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游山玩水,而是更多地投入异地,体验别样的奇情异趣,领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导向,即确定旅游地文化主格调或旅游文化开发方向,重点是确定旅游地的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
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我们可将旅游目的地视为一件商品,而这件商品的消费者——旅游者的购买意图与消费需求则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决策时,心中对旅游地具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审美倾向性,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否开阔、明确、可塑、弹性,是区分游客是否成熟的标志。旅游者由于有以往的旅游经验,或亲朋好友的推荐介绍,或宣传资料的阅读,往往会对旅游目的地有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在旅游过程中,目的地的场景会唤醒旅游者以往旅游经验的记忆,将旅游者带人特定的情感中去,从而对旅游目的地感到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
期待视野与实地旅游体验的关系分为三种。一是完全符合,即实地旅游体验与旅游者的期待完全重合,由于没有任何的新奇感,难以提起旅游者的游览兴趣,说明旅游产品无创意。二是完全不符合,旅游产品创意远远超前于游客实际水平,旅游产品留有太多空白,游客难以领会旅游产品,难以对其产生兴趣。三是两者有符合之处又不完全符合,这种情况最能调动游客的游览积极性,引起游客的探知求新欲。
在旅游文化开发时,我们要预先将旅游者的期待视野考虑进去,使旅游地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比如进行纯娱乐型景点的旅游开发,人们去这些地方,是想放松身心,不需思考,在游玩过程中万虑皆忘。而对于自然风景名胜、古迹的开发,则需要尽量拉开旅游者的期待视野与旅游实际的距离,使其不完全重合。因为这类景点有着不证自明的美丽形式,如同经典作品一样有着“永恒意义”,如果旅游经验与期待视野完全重合,让旅游者没有一个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就会削弱旅游中的愉快体验,难以让人感到审美满足。就像俗语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旅游者会对景点感到失望。因而开发时要大力开发此类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强它们的艺术特性,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也形成一种提升。景点的艺术品位的提高也有助于引导旅游者的审美趣味,景点与旅游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使旅游者更为成熟。
按照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类型、人文景观类型、情感资源类型,这三类旅游资源各有其独特的开发策略。本文主要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国自古就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名词,所谓“佳山水”,是指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地域组合,往往是大自然中最具美学特征的地段或地域,是具有旅游优势的天然景观,具有很高的游览观光价值。
这类旅游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们的自然风貌是吸引游人的最重要因素,使游客畅游天地寄情山水时,陶冶性情,感受到造化的灵秀。
以自然风貌取胜的“佳山水”,它们的动人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都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的特征都是绝无仅有、不可移置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移置性,在这类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应尽量保持它的天然风貌,避免过度的开发,即使有人造景观,也是在有强化旅游地的独特自然风貌的必要时,为了彰显景色的天然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尽可能少地在其间点缀人造景观。“佳山水”的文化开发原则应是以保护为主,适度、合理的开发,保持其独特的天然特色。
旅游文化中旅游景观依,附名人而成为名胜的更是司空见惯。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经名人的行迹点染,许多样貌平凡的自然风景便触处生新,增添了强烈的吸引力。
在这类普通自然景观的文化开发中,要避免文化开发的过量化、庸俗化,鲁迅先生当年深恶痛绝并撰文嘲讽所谓“十景病”或“八景病”,曾指出,“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这是旅游文化开发时要注意避免的,不能为了大量开发景点而将景物进行恶俗的牵强附会。在利用名人传说进行“攀龙附凤”时,同时要注意附会内容应具有符合一定的审美理想的合理性,应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表达出人民大众的某种理想寄托,使人们的理想可以藉山水而永久留芳。
有的普通的自然景观可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娱乐性或科学性的旅游活动,前者如攀岩、潜水、漂流等,后者像森林探险、野外探险等。现代人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嚣、繁忙、枯燥、毫无新意,向往自然的清静、开阔,希望有机会到大自然中舒展身心,放飞心情。或为了磨练意志,锻炼体能,到未经文明践踏过的地方去寻找“野趣”,回归自然。
这类景点的旅游开发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内涵,应尽量保持自然的原生态,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工具与安全保障即可,这类旅游的乐趣就在于重新发现自然,以及在征服困难中体会到的快感。
历史古迹是经一代人或多代人的公认,并经过保护、修缮或重建而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和观赏价值,能满足旅游者探古求知的需求。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具开发价值的历史古迹繁多。并且历史古迹往往都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它们的文化开发一般来讲都比较成熟,对历史古迹旅游景点的文化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保持并突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人造景物的风格应与当地的历史风貌和谐一致,尽量避免过于现代的景物的点缀,在改造时也尽量保持景点的历史原貌。
在景点开发时如何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是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当务之急。不谨慎、太迅速和过度的商业化的发展会完全地破坏文化景点。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其吸引力在于文化,游客希望一睹古代文明,更有兴趣看到当地如何整合现代的发展需要和古文化的保存于一体,如果一切变成博物馆式或动物园般来经营,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历史古迹景点的文化开发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好的氛围有助于人们进入历史的场景;旅游开发者也应参与培养游客,在操作中也要使古迹靠近现代人的兴趣,营造文化氛围,造成现代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的情调,才能牢牢抓住旅游者。
我们在进行景点的旅游开发时,要充分借重这些为文学艺术浸淫已久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些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景点,本身就有其他自然风光不能比拟的优势。从旅游者来讲,他们希望能到自己耳熟能详、闻名已久的地方作一次亲身体验,这些景点本身就具有一种“名牌效应”,它们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便是最好的广告宣传。而且,针对这些景点进行开发时,我们不必费心地再为其进行主题设定或形象包装,因为它本身已具备了明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我们只须把握住它的文化脉络,景点的开发只需围绕着它本身的文化特征加以保护、衬托、强化即可。
这种将旅游和文化的结合,借助文学艺术的想象去增加游兴,增厚情感内涵,是一种成功的美学策略。游客除了观山望水,还可驻足与“历史对话”,既可满足感官的体验需求,也可获得精神和心理的愉悦满足感。
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民俗风情具有原生性、丰富性、群体性等特征,充满鲜活的质感和强烈的动感,是一种融历史风格与现实生活为一体,充满弹性张力的旅游资源。它既具时代性,又兼备历史’性,它的风情浓郁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民族服饰、特色饮食以及风俗习尚都对旅游者构成恒久的强烈吸引力。
民俗风情游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从游览活动伊始,便可感受到、触摸到它,而且置身其中,是触手可及的一种鲜活的动态生活。 ’对民俗风情类景点进行旅游开发,要特别注意保持民俗特色的“原汁原味”,正是它们特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因而,在进行民俗风情类景点文化开发时,应在“特”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固有资源,以发掘民族的个性文化为目标,为旅游者营造一种异域、异族风情的文化氛围。
民俗风情景点的另一引人动心的特质是它的“参与性”。旅游者可置身其中,感受异地风情,品味异国情调。在景点的文化开发时,要大力开发那些使游客可以亲身一试的民俗节目,亲身体验会让游客感到激动人心、有趣难忘,从而使景点更具亲和力、吸引力。
有一定主题的现代人工建筑类景点,如世界名园荟萃、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之类。这类景点,通过概括与提炼,把客观存在的模山范水移缩到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在景点内塑造出各种理想的意境,既是对其他风景名胜的模仿,更是艺术的再现,营造出一种“人工胜自然”的艺术境界,使人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旅游奇想梦幻成真。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们没有太多的闲暇来游遍天下的名山秀水、古迹名胜,而这类集大成的人工景点以其精湛的造型艺术,逼真地再现了其他风景名胜的风姿,使旅游者在一个景点内便可饱览各地的风光,犹如“坐地日行八万里”,以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有关名胜景点的知识,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

⑥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之后景区环境该怎么保护

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www.qq.com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整理人论文网:www.bfblw.com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开发旅游资源该怎么介绍

不知道这个可以帮您吗?
《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 》

杭州,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的人类文化积累,塑造了驰名中外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此成为闻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杭
州人民并不满足自然与历史赋予的优越条件,为了推进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改
革开放以来,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对全市的旅游资源和
旅游环境进行卓有成效的挖掘、开发和治理整顿。
对西湖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并进行新的建设。70年代末,建成了10公里长
的排污管道,把沿湖污水纳入城市排污系统;对沿湖30公里长的湖岸进行驳坎
改建,既防止湖岸坍塌,又美化了景观;为改变西湖原来只靠天然降水和溪涧
水作为水源,水体更新不足,自净能力差的状况,投资1169万元于1986年10月
建成日引水量30万立方米的西湖引钱塘江水工程;组织专人清除湖面各种悬浮
垃圾;改内燃机动力的游船为电瓶驱动游船,防止了油类对湖水的污染;多次
疏浚淤泥,以保持正常水深,从而使湖水透明度由30厘米提高到50厘米。对严
重影响风景景观的一些建筑物,市人民政府组织查处,累计拆除、没收各类违
章建筑14万平方米。并耗资上亿元, 对有碍景观和环境的工厂进行搬迁。 从
1990年到1993年末,清理平毁西湖风景名胜山林中的17794座无主坟, 将坟地
变成了绿林。 围绕西湖新增环湖绿地29万多平方米。 通过对西湖的整治和保
护,使西湖的湖光景色更秀丽多姿,更光彩夺目。唐代诗人白居易“未能抛得
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留恋心情同样深深镌刻在现代游客的心中。
大力开发建设新景点,不断推出旅游新品。20年来,西湖景区通过不断挖
掘文化内涵,加大投入,相继推出了太子湾公园、玉泉森林公园、灵峰探梅、
六和文化系列景观、竹素园、灵隐中华石窟萃园、少儿公园、老年公园,整修
改造了郭庄、 黄龙洞、曲院风荷。 曾被高墙深院所占据的圣塘路已改建为湖
畔乐园,少年宫广场由湖畔“沙漠”(水泥地)变成色彩缤纷的花坛群。从湖滨
一公园经圣塘路景区、少年宫广场至镜湖厅、西泠桥一带的东线和北线沿湖地
区已完全贯通,景景相连,形成绿色的一片。近几年来,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
假区的建设更是发展杭州旅游业的一大动作,至今已投入基础设施资金2.3 亿
元,引进外资项目16个, 合同总投资2.67亿美元和12.7亿元人民币。 目前宋
城、未来世界和高尔夫球场三大项目均已建成对外开放,寓观赏性、参与性、
娱乐性、度假性于一体,满足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消费需求,深受游客好
评, 年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还建设了丝绸、茶叶、中药、 官窑等博物馆和
历史名人纪念馆。 万众瞩目投资8亿巨资的杭州吴山城隍阁景区工程已全面启
动。在搞好西湖风景区建设的同时,旅游资源不断向“两江一湖” (新安江、
富春江、千岛湖)发展,对“两江一湖”原有景点重新整修, 进一步推出富阳
农家乐村、桐庐大奇山森林公园、天目溪竹筏漂流、红灯笼乡村家园、淳安千
岛湖梅峰观岛景区等一批旅游精品。 为使一些精品项目连点成线, “两江一
湖”风景区进一步向黄山延伸,与黄山联手推出杭州—千岛湖—黄山名山名水
游,形成了杭州—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一些特色旅游项目,一批内容丰富、旅
游文化气氛浓郁的特色节庆相继出台,每年定期推出西湖国际游船节、钱江观
潮节、西湖桂花节、西湖茶会、西湖国际马拉松比赛、千岛湖旅游节、新安江
之夏旅游节、临安公祭钱王文化旅游节等,达到以节会友、以节促旅、以节促
销的目的。还有诸如阮公墩、黄龙洞等的仿古旅游、民族风情农家乐、西湖夜
游、净慈禅寺除夕敲钟旅游、佛教旅游、 新婚旅游等等, 活跃了杭州旅游市
场,给国内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20年的努力,杭州旅游线路不断拓
宽,一个以西湖为中心,“三江两湖”(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西湖、 千
岛湖)为轴线,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由国家级、省级风景区、 森
林公园及各类不同景区、景点组成的大杭州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向产业优势转化。旅游是一项产业,是杭州第三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杭州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显著
提高,可满足中外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全市
有各类旅行社130多家,拥有15个语种的翻译导游, 已培养和建立起一支掌握
现代化服务意识和较高素质的旅游业务队伍。全市拥有各类旅馆2500余家,床
位14万张,拥有可接待境外游客的涉外饭店111家,客房1.7万间,其中四星级
饭店有4家,五星级饭店——西湖国际饭店正在紧张建设中。 由于各类商品市
场的迅速发展, 旅游购物也更趋方便。 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增大,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旅游博览会、展销会、说明会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促
销活动,大力宣传推销杭州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推动杭州旅游业的发展。1997
年, 杭州接待境外游客50.43万人次, 比1978年增长8.4倍;创旅游外汇收入
2.0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8倍。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数在全国各大城市位居
前列。 来杭的国内游客不断增多, 1997年接待达2100 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
142.1亿元。

⑧ 如何开发旅游的景点

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问题:有限资源面临市场迅速扩张的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加重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⑨ 旅游资源该如何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的价值通常从美学观赏性、历史文化性、科学性和奇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美学观赏性是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是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性,如桂林山水、张家界的山石、敦煌莫高窟、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历史文化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旅游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其遗留文物古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指旅游资源是否具有或体现着某种文化特征,是否与某种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否与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直接相关。科学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某些特性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能为科学工作者和探索者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和帮助。奇特性即旅游资源的特色、个性,也就是“与众不同”“唯我独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适当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包装和挖掘利用,使之纳入旅游业范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建立各种各样的景区景点,如风景区、文博院、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