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凉山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为他们背靠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这棵大树。
② 彝族的由来
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刚开始并不叫彝族,是建国之后才改的名字。千万不要低估彝族,它是我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的山区和沿海丘陵之间。自去年年底,彝族总人口已经有871万了,是个非常庞大的少数民族了。
彝族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冬至的前后,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海镇,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就是传说中彝族祖先的出生地。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棵历经沧桑的马桑树,它见证了彝族人民的过去,也描绘着彝族人民美好的今天。
③ 彝族的文化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一)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字
彝文的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毕阿史则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县人,凉山解放后仍有石砌经库,(“文革”中被毁),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二)彝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史诗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人类的起源,祖先的迁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以磅礴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背景。
(三)彝族音乐
彝族音乐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种曲调,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这是一种独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种或游玩演唱。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达渴望自由、爱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左,彝族称阿丝木莫左,是一种婚礼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一种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动时演唱的歌曲,也是因为“阿古阿……哦叹嘎啦”为每段开头而得名。这是一种合唱的歌曲,一般以十人为一队,列队边舞边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席创作,一般是主客双方各自组队演唱,参加者女均可。
乐器,彝族的民乐器较丰富,常见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唢呐、葫芦笙、皮鼓、铜铃以及木叶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传最为广泛。
彝族传统的舞蹈有:节日舞、婚礼舞、悼念舞、或丧事舞、宫廷舞和铃鼓舞、劳动舞和征战舞、对脚舞、赶街舞、手帕舞、手镯舞、轮翻舞等。
节日舞主要有欢度火把节跳的“都火舞”。这是一种大型的女子集体舞。舞蹈队形有圆圈式和双行横队排列式两种,而以圆圈式为主。一般以三至五十人组成,每圈有一人领舞领唱,其余舞伴都尾随其后边唱边舞,同时,每人左手持一把伞,右手拉着前面一人的衣襟,形在一个个舞圈。一个火把场上,往往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舞圈在跳舞。参加跳舞可达数百人、数千人之多。这是凉山彝区火把节上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
(四)彝族美术
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别具风格。
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艺术,仅在毕摩的经书可以看到日、月、人、鸡、虫等图形,所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形,所画人物则系神话传说中的神人支格阿龙。传说支格阿龙曾经射日月,并将地上的动物打小,因而在画支格阿龙的时候,伴随画日、月、人、鸡、虫等。这些由点、线组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
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屋、屋基、柱础、檐柱和锅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此外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的花纹。
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常在擦尔瓦、头巾、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挂袋、烟荷包、腰袋等上面,多以黑色或白色为基础,配上红绿黄等五色花线,绣上流云纹、方胜纹。花边图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天象日、月、星、云、彩虹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河等为图的,以自然地理山、河为图的;以动物鸡冠、牛眼、羊角以及獐牙为图的;以植物的某一部分为图,如花叶图等。各种图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丰富多彩。彝族妇女还常用“贴花”作装饰,以五彩色布剪成美丽的花纹和线条,镶于衣袖衣领、衣大襟裤脚、烟荷包、腰带上,千变万化,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银器工艺美术,常见的有各种银领花,银戒指、银手镯以及银耳环等。有的土司和黑彝奴隶主还制作有打仗用的银护脸、银护腿等。这些银制工艺品相当精致美观,上面还装饰着许多图案花纹,具有很高的水平。
(五)彝族习俗
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情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文明之韵味。彝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多姿的民族风情,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多方面。
彝族饮食
彝族有偏爱吃粑粑的传统习惯,粑粑多以玉米、荞麦磨粉蒸烤而成。粑形扁圆,重约半斤,而以“略粑”为精美,“略粑”以玉米粗磨去壳后,再加水细磨而成粥,照粑粑做法蒸烤而成,细腻香甜,分外可口。一般只在年节或贵客临门时特意制作,被视为高级食品。
彝族饮酒,习惯喝“转转酒”,但凡宾客至或喜庆节日,有的节会议事皆饮酒。饮酒时,数人或者数十人团团围坐,一座用一酒器轮饮,一次喝一口,团团转,直喝到酒醉方休。兴来时则豪饮,不论一碗半樽可一气喝下,以显示豪爽气概。
彝族群众特别好客。不论走进谁家,不管是否亲友或是相识,只要说出姓名、家支,都会受到热情接待。按家境条件尽量做到酒肉粑粑款待,并留住宿,从不索取报酬,而且诚挚大方。对亲友贵客杀鸡、杀羊招待。对特别尊贵的客人,如条件许可,还要杀牛招待。杀鸡招待是最轻的,也要把全部鸡肉端上桌先请客人吃,并请客人吃鸡头,看财喜。杀猪杀羊除招待客人吃饱吃好外,还要送猪头半块,羊胛肉一块让客人带走,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彝族房舍
房屋的宅基地,多选择居高临下有险可据的小山头或山坡平地处。古时,彝族因生产生活因素,常迁徙。富裕之
50回答者: 妙酒 - 中级经理 八级 2007-2-7 22:56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④ 彝族文化旅游如何
很好,
南涧为首批星级农家乐授牌,龙氏家祠,
彝族文化旅游第一村——“糯黑”石头寨
⑤ 彝族为什么这么重视火
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了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面的火光,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人死的时候最后还是交给了火,所以,彝族人生死存亡都被视做是火的作用。
中国的少数民族彝族人崇尚火,对火有着神圣的情感。他们把火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认为火是与太阳一样重要的东西。彝族人的一生与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孩子呱呱坠地,要由长辈抱到火塘上方绕一绕,祈求孩子能得到火神“阿依迭古”的福佑;儿女长大成人或娶亲或出嫁,新人要从火盆上跨过去,意味着祛灾避邪,开始走上新生活;人死后采取火葬方式,在神职人员“毕摩”念诵的《指路经》中走向另一个世界。古代的彝族人用火来取暖、照明、防身、祭祀、庆祝和烹调食物,长年累月守护着火种,视火如生命的希望,光明的所在,明天的美好。因此,彝族人对火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之情。黑有兴是彝族中颇有威望的人,周围的人称他为“阿贝”,也就是“阿爸”的意思。他告诉记者:
“我们彝族人家一年四季都要在堂屋中烧着一堆火。早上起床时,扒开头天晚上堆捂的炭火,用松毛点燃,这火就不能熄了。如果火熄了,就预示着某种不祥之兆,这个家庭就不好了。火塘是很神圣的,任何人不得从火塘上穿越过去或者是吐口痰,这会触犯了忌讳,要遭雷劈的。”
正因为对于火的崇拜,彝族由火而生发出了几千年文明史中许多不曾磨灭的痕迹。至今,楚雄的全体彝族人每到中国农历六月二十四,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盛况空前的节庆活动--“火把节”。
“火把节”古时侯又被称为“星回节”。“星回节”是怎么规定出来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彝族教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先生说:
“彝族使用十月太阳历来安排一年的播种和收获季节。这部如今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太阳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整整36天,全年365或366天,上半年的过年日就是‘星回节’。在彝族历史上,有一种以北斗星的转向定季节的天象测量仪,当测量仪上北斗星的尾巴指向将一年切为两半时,上半年的过年日'星回节’就到了。从‘星回节’那天开始的三天里,彝族村寨都会杀鸡宰羊,进行祭祀和扫除,并点燃火把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进行歌舞欢庆活动,以祛祸避邪,祈求全年都有好日子。‘星回节’就是‘火把节’。”
“火把节”来临之时,彝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欢欢喜喜地聚集到高处开阔的平地上,进行摔跤、斗牛、打磨秋等活动,举家上下走亲访友,当夜幕来临之时,人们三五成群围着一堆堆篝火跳脚、对歌和撒火把。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尽情抒发欢乐之情,(歌声起)还要唱出这样的歌曲:“月亮出来罗,弦子调好罗,罗哩罗,罗哩罗哩罗……月亮圆又圆,月亮露笑脸,我们大家一起跳,歌唱丰收年”。
⑥ 凉山彝族服饰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啊 急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版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权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⑦ 民俗风情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开发的六种形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⑧ 急!求高人帮忙下载这篇【旅游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南涧彝族"跳菜"为例】
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版合排定的节气时权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从去年“百余委员建议增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
⑨ 为什么说彝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⑩ 谈谈你对彝族文化的理解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