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游开发 » 旅游地开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地开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3-13 14:06:16

『壹』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的积极影响 最好有案例和分析

(一)民俗风情旅游对目的地的积极作用
1.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早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便将旅游扶贫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
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多位于偏远省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工业缺乏资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约了他们走像沿海城市那样发展商业的路子;到处都是山脉和峡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因为同外界的交流几乎隔绝,当地的民俗风情却保存的相当完整,淳朴的民风、奇异的建筑、迷人的服饰、独特的饮食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性强的特点,为民族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减少民族地区人口的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税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开发。当然,这些因素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当地居民的逐步摆脱贫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不仅以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民营文化、文化遗址保护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为地方创造1亿多元的产值[5]。
2.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灭绝的历史遗产不仅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重生,而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
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组,因此,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存在,便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构成了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合理保存民俗风情文化的多样性,可为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而一种文化有无活力是该文化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开发传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正是为了给民俗风情文化注入持久的发展活力。
3.促进各国和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的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们,通过对异地风采、异族情调的了解、体验,不但会消除彼此间的偏见、隔阂,而且会促进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6]。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之所以存在有歧视、不信任心理,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根源,二是由于相互间缺乏交往和了解。在这个意义上,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以及促进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民俗风情旅游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而不是以文字媒体,或者以个别人为代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间接沟通,因而更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贰』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坏处都有什么

1、一定程度上破坏当地文化。例如出现伪民俗这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版配合旅游,将权许多民俗商业话,例如傩戏等。本来只是在特殊的节日举行的特特殊仪式,现在为了迎合游客需要,有些景区就开发了这个节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义。
2、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目的地人们的生活。甚至出现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就是当地人民以旅游资源作为市场资源进行获利的一种现象。例如,在云南某山村,由于旅游开发,,本来应该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的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开始改变其行为,不再耕种,而是为游客服务,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务。总之,她们变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附属品,也不是旅游业发展依托的主体。
总体上来说,旅游给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商业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看“旅游文化学这本书”

『叁』 论述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经济:促进复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制地第三产业水平。

社会: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社会进步。

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提高,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文化: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发展,推动多元化

环境:有助于目的地环境的开发利用。但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增加环境负荷

『肆』 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来响
既有积自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旅游对文化有传播作用。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有保护作用。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文化的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伍』 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国幅员自辽阔,历史悠久,存在大量个性鲜明、风貌古朴的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村镇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称之为"民间收藏的国宝"、"历史文化的明珠"等,通过合理的开发,既能够实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又能够将文化资本转变文经济资本,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文章分析了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提出了加快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开发的有效措施

『陆』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地方文化有哪些影响

保护地方文化,宣传地方文化,扩大地方知名度!

『柒』 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请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回答,要求2000字以上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没人会认真给你回答的,这是一个大课题啊,可以写回好几本专著的。建议答您从“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资料搜集和文献整合。我以前专门整理过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这是一个很成熟的研究领域,来自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院校的专家和研究生专门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自己去搜集。

『捌』 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影响,请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回答,要求2000字以上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没人会认真给你回答的,这是一个大课题啊,可以写好几回本专著的.建议您从“旅答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资料搜集和文献整合.我以前专门整理过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这是一个很成熟的研究领域,来自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院校的专家和研究生专门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自己去搜集.

『玖』 旅游对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变迁造成的影响

一、旅游业对接待地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旅游业促进了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步伐,丽江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是举世闻名,成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旅游点之一。但旅游业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旅游业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随着成千上万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并已融入旅游市场,得到了重构和新生。例如:许多人文景观得以修复;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的保护被提到了法制化的高度;东巴造纸技术被恢复;打铜、打银、制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民间的传统饮食凉粉、发糖、粑粑、酥油茶等都成了颇受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巴文化,作为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涵盖了纳西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被誉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网络全书”。但随着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急剧变迁,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巴文化便逐渐陷入全面衰落以至消亡的深重危机之中。直到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好转,尤其是当地旅游的开发,给东巴文化的恢复带来了契机。原本仅限于学术界研究而被人们视为神秘深奥的东巴文化,现已飞速步入市场,成为当地一道最为亮丽的人文景观,发展为推动丽江旅游大潮的主要文化因素。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居民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了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了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正以各种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如丽江的地方政府、民众、企业通过旅游增加了收入,又把一部分旅游收入返还于古城修复、文化保护和抢救、整理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还有在纳西族知识精英大力呼吁和倡导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为东巴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建立的学校。如纳西族知名学者郭大烈先生在黄山镇宏文村开办的“东巴文化传习院”、和力民先生在金山乡组织的“纳西文化研习馆”以及东巴文化博物馆和东巴文化学校等等。1999年、2001年又先后成功举办了99中国丽江国际文化艺术节和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旅游节,更使东巴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重新焕发璀璨的光芒。

二、旅游业对传统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正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重性一样。旅游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较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更加深入,进而将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受到我们的更多关注。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接待地的原有的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
[1]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由于旅游所引发或加速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功能在不断地被减弱,并逐渐走向消亡。与10年前相比,现在丽江城区和坝区,讲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从小就教小孩学说汉语已成为风气。约70%的当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说纳西语。在街头巷尾或公共车上,随处可听见父母之间讲纳西语,而父母同子女之间却讲汉语的怪现象。如今,讲纳西语已不是“纳西族”的识别标志,而成了“农村人”的一个识别标志,就是在那些会讲纳西语的青年人中,大量的纳西语词汇也正在消失,故而出现了“用母语能妙语连珠地向后代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智慧的祖父母一辈,现在只能与仅会讲汉语的孙辈结结巴巴对话的况”。
[2]旅游的开发使大批游客持续不断地长期涌入,每个游客所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旅游目的地民族——纳西族人来说,每天都在接待游客。因此,这种接触与冲击是持久的。“一般而言,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接待地居民会起一种示范效应,其所带来的思想及文化由于成为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争先效仿的对象。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在改变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及价值观,从最初仅在装束打扮及娱乐方式上的盲目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刻意追求,并开始对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到厌倦,以至发展到最终的完全抛弃”。
[3]如世居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旅游的开发,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汉化现象逐渐严重。他们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穿着轻便灵巧的汉族服装,操着普通话,古朴苍劲的摩梭民谣与现代流行的汉族歌曲同时回荡在泸沽湖上。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遭到冲击,外出打工的人愿意在外安家,摩梭少女也愿意嫁出村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旅游接待地中,建筑、服饰、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等汉化现象日益严重,“令人直把边寨当杭州”。
(二)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大多数旅游者对接待地发生兴趣往往不是真正的关注那种文化的价值,而是受猎奇心理驱使。对游客来讲,有新鲜感的、令人称奇的、来之不易的、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也就是他想要的。他趋近什么,购买什么,就在它们中间选择。“接待地内但凡一切能吸引游客的事与物均被标上价格‘待价而沽’,传统文化也仅仅只是简单地为经济服务,而真正的内涵却常常被人为地肢解、阉割甚至伪造或假冒,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出现了一个个专为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谓‘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原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及场合,并按传统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各种礼仪、礼俗,屡屡应邀打破规矩而频频登台亮相,一切都变得那么有模有样,气氛热烈甚至场面壮观,但从实质而言已毫无特殊意义与价值。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化、程式化、商业化的表演而已”。如放河灯本是纳西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民俗形式。现在已被改造成许愿寄托美好祝福的游戏,天天给经营者带来财富。从表面上看,接待地传统文化依然存在,至少在外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其存在的目的与过去已有了根本的区别。
就拿纳西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东巴文化的复兴来说,已经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东巴文化的恢复。昔日的以东巴教为重要载体的东巴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纳西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构筑着纳西族的精神世界,是纳西族神圣的灵魂所在。而现在的东巴文化的复兴,已不再是为了满足纳西族精神生活的需求,面向的是形形色色的国内外游客,而游客并不信仰东巴教,只是想了解东巴教,甚至有的游客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于是就缺少了那种宗教信仰赖以存在的至关重要的情感基础。所以“东巴文化的复兴,其实质只是一种文化产业的兴起”。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极富装饰性,所以许多人把东巴文化当作赚钱的工具。山里的农民伐木做成木盘,卖给城里的匠铺,工匠再把成品批发给商贩。木盘上所雕刻或绘制的蛙神、鹰神以及东巴文字,在传统社会都被视为神圣的信仰对象,如今却被排成行地悬挂在古城的大小店铺中,等待着游客们购买。由于缺乏对文化产品的权威认证机构,街头卖得红火的各种东巴文化衫,壁挂等饰物谬误百出,甚至连店主都不知所云。这样不仅造成众多游客受骗上当不说,还直接导致东巴文化的肤浅化、庸俗化,从而给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三)生活环境及方式的改变(以丽江古城为例)
举世闻名的古城承载着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纳西人民智慧的象征。但在旅游浪潮的冲击下,古城不得不迎合游客的需要,变得日趋商品化。丽江古城仅仅3.8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竟然囤聚了1600多户商家。门市林立、人声嘈杂,破坏了原有的宁静与古朴,而且70%以上的店铺或客栈,都被外地生意人租赁经营。尽管外来人员的涌入给丽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古城那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身着纳西族服装的外地商客操着各式各样的口音吆喝着,竞相招揽游客,毫无民族特色的外来商品则摆满了古城街巷。古城居民祥和恬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导致原住居民不愿在古城内生活,带着留恋与无奈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
利益的冲突,生活和需求空间的被掠夺,纳西人生活的家园悄然在置换。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丽江古城就完全失掉遗产申报时的文化优势。丽江古城可以另辟新址按原来的模样复制和建设,但缺少纳西人这一道风景线,无形的传统文化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逝并不可再生。离乡数载归来的游子在惊叹古城的繁荣时,也感觉少了些什么,一样的五彩石板小巷,一样的小桥流水,却再难寻回儿时记忆中的古城。一个不是旅游区,而是家园的地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走在复制的古城街道上,身着纳西族服饰,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们。让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幅与真实纳西生活无关的经过包装和处理怪异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著名纳西学者杨福泉指出:‘古城的灵魂,不在小桥,不在流水,而在人家,以及存在于这一民族的文化’”。
(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仍有共同的价值观。如热情好客、淳朴善良、重义轻利等。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的大量涌入,有意无意地带来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引起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接待地居民价值观念上的急剧变化。其中也有进步的积极因素,但也引起了当地居民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退化甚至遗失,从而导致一些诸如传统失落,道德失范的现象发生。极大的损害了接待地原本良好规范的旅游氛围,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丽江人把水视做生命,爱护水、珍惜水、保护水、合理利用水。上游的水烧茶煮饭,中游的水淘米洗菜,下游的水搓衣洗脚是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往河里丢杂物,倒脏水,不准在上游洗衣服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这些爱河护水的公约不知沿袭了多少年。可是随着丽江声名大振,大量人流的进入,也带来了陋习。往河里扔垃圾,倒脏水、吐痰等现象随处可见。丽江上了年纪的居民痛心的说“过去我们可以从河里取水喝,现在不行了,明天怎么样?更不敢想象。”
在商品交易方面,纳西人民一贯注重坦诚无欺,公平交易的伦理道德,可是在游客蜂拥而入购买旅游产品的刺激及外地商人经营方式的诱导下,有些纳西居民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将伪劣工艺品高价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甚至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事件。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名声,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有的外地商户制作劣质的丽江粑粑,使得游客以为丽江粑粑就只有这样的水平,严重影响了纳西族的名声和古城的形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赌博、色情等违背传统文化观念,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揽活动,大大恶化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使各种犯罪率有所上升,进而严重影响了接待地社会秩序的安定。
纳西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可是随着旅游的开发,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碍和干扰,使其产生排外情绪。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他们在心里竖起了一道墙,把自己和游客隔开。三年前的游客可以任意走进古城的任何一座小院子,欣赏主人的园艺,跟主人攀谈,而现在居民对这样的交往已经不感兴趣,很多人家为了安全和不被打扰的需要,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白天不关门的习惯,用禁闭的大门把自己和外界隔开。
(五)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纳西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据云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纳西族文盲、半文盲27.41%,低于汉族32.7%。纳西族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5个民族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的进步并没有成正比,现实是纳西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相对降低了,表现在初高中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与前几年由于收入低,不能负担教育费用或家庭劳动力不足所致的失学不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业机会的增多。因为旅游经济所创造的服务性就业岗位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机会,致使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及支持程度削弱,学生厌学后即弃学,或完成一阶段的学业后不再升学,或干脆弃学打工。据笔者在丽江白沙乡了解的情况,近几年小学、初中、高中第一次升学失败后再次应考的人大大减少,大都能直接就业。从岗位来看,集中于旅游景区的打跳队,餐馆、酒店的服务员等,其中女性占大多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将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传统文化的对策及思考

传统文化是促进丽江旅游发展的催化剂,纳西族的人文精神是吸引全球目光的亮点。丽江保存了完整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世界级的人类文化财富。文化资源是丽江最大的优势资源,丽江最大优势也就是文化优势,如果丧失了这一点,丽江旅游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将会名不副实。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一)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增强纳西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纳西人民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使传统与现代整合,怎样才能使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但只有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唤醒纳西人民的保护意识。首先,在各机关单位、农村和学校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培养纳西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加强农村学校的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丰富自己的母语词汇,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三是通过社区的教育,鼓励家长主动承担起向子女传承文化的责任,鼓励人们以讲纳西话为荣,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四是通过有关部门开发和规范民族传统节日和服饰、歌舞、饮食等,使纳西族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二)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
旅游业波及的地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地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商品化。虽然丽江依托文化创出了品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引来了更多的外来开发商打文化的主意,使当地文化商品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文化也就被大量的涂改,变得面目全非。作为纳西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开发商以优势文化的习惯整理、加工、包装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这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掠夺式开发,已成了一种假造的民族文化,从而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轨道,极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化开发必须严格控制,有关部门应该作好以下工作:一要规范旅游市场,坚决杜绝短期行为的所谓“文化”开发。二要正确引导,让当地人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旅游之中,自觉担当起维护传统的使者。三是继续发挥好民族研究专家和学者的作用,为政府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献言献策。
(三)保护古城,保护古城的人文景观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传统聚居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数百年来,纳西人世世代代在此居住,享受着宁静安详的生活。这座“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由世代以古城为家的居民们创造出来的,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活”的古城文化。因此保护古城文化最重要的是留住当地的土著居民。之前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都是较有效的,但这项工作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动员社区参与,把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将社区的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都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之中,使旅游发展的整体目标和重点与本地居民的目标和重点相互协调一致,正确引导当地居民在依靠旅游获得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传统习俗和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到维护传统的行列中。二要关注古城居民的生活状况,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果对古城居民的要求和困难视而不见,让大多数居民眼睁睁看着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自己不能从中受益,反而还要忍受由于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承担旅游发展的各项成本(包括环境、社会成本等)。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制、消极和敌对情绪。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愿望、要求、态度、看法和权利,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要尊重当地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通过运用当地的知识,吸纳当地的做法,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民俗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推出的旅游活动能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同与支持。不断地征询并采纳当地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使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居民都能从旅游收入中体现出在古城居住的优越性,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人,而非旁观者或受害者。三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增强他们适应市场和保护自己文化的能力。
(四)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纳西族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一些诸如传统道德失落、秩序失控的现象发生,给人一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消极印象,极大地损害了丽江原本良好规范的旅游氛围,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使纳西族传统道德得以恢复,使纳西族的优良传统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在弱小民族面临强大主流文化进入而处于困惑时,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应与时俱进,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纳西人的形象。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恶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纳西社会却是一个重视情感生活的社会,老人受到爱戴,亲情与友情是维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手段,它营造的温情笼罩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他们从生活中找到幸福。人伦与亲情是人类存在的精神支柱,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而纳西文化却恰巧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重要补偿。因此,发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回头路,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将会有利于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教育,不断提高纳西族的整体素质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纳西人民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朝历代的杰出人物和“天雨流芳”的牌坊,给我们留下的不是吃祖宗饭,走回头路,而是一种警示和激励。在所谓纳西族先进、文明的赞誉声中,我们应该多关注农村教育,重视各中学的辍学现象。一是进行升学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二是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档次,提高用人的标准和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长效投资与现实经济利益的认识。

『拾』 旅游业对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具有那些积极影响

旅游业对目的地大经济的积极影响是:

一、直接影响--是换取外汇,回笼货币

1、国际版旅游接待是一种就权地"出口贸易"。

2、发展旅游业是回笼、稳定市场大有效途径。

二、间接影响--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大发展。

1、促进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2、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3、促进工商业、农副产品、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10)旅游地开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扩展阅读:

定义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旅游业的精准定义对旅游统计量度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评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直接、间接和诱发性的经济影响,关系到旅游设施和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关系到如何确定旅游者结构并制订营销和促销策略,以及识别游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等。

联合国十分关心对国际旅游相关资料的统计工作,在1971召开了的 “贸易与发展会议”,制定了旅游统计的准则。指出,国家旅游统计的综合系统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方面,能够度量在该国的国外(和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的数量和方式;

——能够提供有关旅游者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设施供给方面的信息;

——有助于评估旅游对国际收支和总体经济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