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南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就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一、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接待游客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水平,是判断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2004年海南接待游客1402.88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72.02万人次,占全部来琼游客总数的 97.8 %;接待海外旅游者 30.86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2%。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9%。
(二)旅游产业规模。
由于看好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持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海南省从事旅游经营的法人企业有 845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7.78 %;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4.94 %;资产总额196.49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业单位604家, 客房总数50334间;床位103305张。住宿业中旅游饭店296家,客房总数37119间,床位78705张。旅游饭店就业人员31297 人,资产总额116.10亿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业人员2729人,资产总额13.65亿元。旅游经营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8家,占旅游企业总数的 23.4%;私营企业 275 家,占32.5%;外国和港澳台企业71家,占8.4%;有限责任公司137家,集体企业55家,股份合作22家,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分别是22家、45 家和20家。这表明,海南的旅游企业中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集海南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落成了国内游客冬季避寒的首选度假之地;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海南会议旅游的兴起和会议层次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包括台达、亚龙湾、博鳌在内的省内16家各具特色的海滨型、山地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密度在国内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处景区(景点),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旅游点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在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也因此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旅游法律和产业政策。
旅游法制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游局组织制定了《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推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也已获得通过。与此同时,为加快开发海南的旅游度假资源,国家还赋予海南许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海南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参加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可以在15天内免签证;国家还特许海南省拥有国际三、四、五类航权开放政策。所有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海南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看,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宽、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素质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游增加值48.84亿元,占全省GDP的6.0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
其次,从旅游产业的波及和连带效益上看,海南发展旅游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作为先导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例如,海南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在这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国内游客利用黄金周旅游期间在三亚和海口等地购置房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旅游房地产已逐步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促销的品牌和优势。
第三,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2004年全省旅游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由于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活跃,开拓消费领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形成地方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旅游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资金投入不大,成效较快,适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缺乏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开发,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技术及资金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带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边远山区,能够直接起到帮贫解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
Ⅱ 海南旅游业竞争状况
一、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接待游客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水平,是判断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的重要量化指标。2004年海南接待游客1402.88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372.02万人次,占全部来琼游客总数的 97.8 %;接待海外旅游者 30.86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2.2%。200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11.01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04.2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3.9%。 (二)旅游产业规模。 由于看好海南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前景,社会各方面对海南旅游业关注不断增强,投资持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海南省从事旅游经营的法人企业有 845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 7.78 %;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主营业务收入38.31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4.94 %;资产总额196.49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业单位604家, 客房总数50334间;床位103305张。住宿业中旅游饭店296家,客房总数37119间,床位78705张。旅游饭店就业人员31297 人,资产总额116.10亿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业人员2729人,资产总额13.65亿元。旅游经营企业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198家,占旅游企业总数的 23.4%;私营企业 275 家,占32.5%;外国和港澳台企业71家,占8.4%;有限责任公司137家,集体企业55家,股份合作22家,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分别是22家、45 家和20家。这表明,海南的旅游企业中私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三)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不仅在发展旅游业中逐步整合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项目,而且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精心营造旅游热点,突出发展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节庆活动等能充分体现海南自然、文化历史特色的各种专项旅游产品,有效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取得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游区,是集海南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景区;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一批建筑风格各异的度假休闲酒店群落成了国内游客冬季避寒的首选度假之地;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海南会议旅游的兴起和会议层次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包括台达、亚龙湾、博鳌在内的省内16家各具特色的海滨型、山地型高尔夫球场的分布密度在国内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区(景点)的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处景区(景点),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游区等7处景区(景点)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旅游点的可进入性显著增强,在交通、通讯、水电供应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设施供给体系。海口、三亚等五个城市也因此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四)旅游法律和产业政策。 旅游法制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游局组织制定了《海南省旅游规划大纲》;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国推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订《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海南省旅游条例》;《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目前也已获得通过。与此同时,为加快开发海南的旅游度假资源,国家还赋予海南许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海南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持普通护照参加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可以在15天内免签证;国家还特许海南省拥有国际三、四、五类航权开放政策。所有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海南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从旅游产业的宏观功能看,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也不是一般的第三产业,而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宽、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旅游消费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部门,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素质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游增加值48.84亿元,占全省GDP的6.0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 其次,从旅游产业的波及和连带效益上看,海南发展旅游业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的,作为先导产业,相对其他产业,旅游业的效益不仅表现在旅游收入上,还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开发,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例如,海南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互动作用在这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不少经济条件优越的国内游客利用黄金周旅游期间在三亚和海口等地购置房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旅游房地产已逐步成为海南房地产业在国内促销的品牌和优势。 第三,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看,由于旅游业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2004年全省旅游企业直接就业人员49325人,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的18.64 %。由于旅游业的带动性强,许多相关产业都可以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活跃,开拓消费领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形成地方就业的主渠道。 此外,旅游业相对于其它行业而言,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资金投入不大,成效较快,适于文化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缺乏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开发,与外界进行人员、信息、技术及资金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带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其他经济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边远山区,能够直接起到帮贫解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旅游业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衰弱,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影响国民经济全行业发展的问题。
满意请采纳
Ⅲ 旅游业为什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前瞻网摘要:我国政府切实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思想。而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发展方式的优势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服务业比重过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仅为43.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印度50%左右的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切实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思想。而发展旅游业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发展方式的优势产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对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同时,旅游对国际商务、影视娱乐、会展博览、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也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将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旅游业还是资源消耗低的战略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业,两者占旅游业能源总消耗的97%以上,但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不过0.5%-1%,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根基,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保护好资源环境就是提高旅游生产力,因此旅游业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产业,对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落实“调结构、促转变”战略的促进作用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已经把发展旅游产业提到了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此外,之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加快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的建设,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财政补贴以及减税等政策引发了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了交通格局和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也将推动旅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将日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可以帮到你 还望采纳谢谢
Ⅳ 吓呆旅游业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Ⅳ 旅游经济结构优化途径举例
还记得昆明吗,那个就是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的例子
Ⅵ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觉得还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冬季,夏季还是不算好吧
Ⅶ 如结合实际,谈谈何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现状: 要素未能协调发展, 各要素自身未成体系
1 旅游产品单一, 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
2 旅游交通运力不足, 制约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3 旅游接待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4 旅游商品适应性欠佳, 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偏低。
5 餐饮业量大、面广、质低, 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产品, 导致餐饮业竞争力不强。
6 先导行业不够突出, 经济效益不佳。
(二) 成因分析: 旅游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存在矛盾先外后内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未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
1 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 是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一个特征。
2 海外、国内旅游供给缺乏替代性。
3 总体说来, 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 成为市场的主体。
(1) 自主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2) 小、散、弱现象突出,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
(3)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同时存在,市场秩序混乱。
4 教育、培训事业落后, 人的素质不高。
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上述旅游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形在各旅游地普遍存在。在当初规划与开发这些旅游地时、基本上是按照观光旅游体系进行规划设计的, 没有想到还有度假旅游、专项旅游这些旅游形式, 更没有听说过生态旅游& 这类的新概念、新理念。因此,在产业结构布局时, 主要考虑的是观光游客的需求, 就是在观光游客方面, 也主要考虑的是外宾和国内公差人员的需求, 所以使产业的供给体系很不完善。当我们再回头审视旅游地的产业结构时, 就发现了结构的普遍失衡。因此, 所以说, 旅游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除每个旅游地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外, 仍有普遍法则可循。
(一) 旅游景观业: 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产品特色, 改变旅游地产品类型单一的现状, 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 确立景观业的主导地位, 集中人、财、物加强品牌产品、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加强旅游网络建设。控制游览部门发展规模, 重视旅游产品等级质量的提高。
2 加快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开发。
3 扶持会展、休闲、宗教、生态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
4 加大旅游营销的力度。
(二) 酒店业: 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
1 合理的空间布局。
2 提供多样化的供给,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 交通运输业: 降低门槛, 加强服务, 灵活机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在飞机票价上应实行低门槛策略, 不能在交通费用的支付上让游客感到明显的经济压力。
1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 旅游中心城市特别是西部旅游中心城市的航空港应增加直航航班和到海外主要客源地的包机。
3 铁路客运在提速基础上多增加夕发朝至列车车次, 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列车的设施和服务。
4 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区的道路交通
(四) 餐饮业: 挖掘文化特色, 突出规模效应。
1 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 在餐饮产品开发中, 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 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2 在中心城市和风景区依托的中心城市应形成餐饮企业集群, 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并进行园林、生态的环境营造。
3 挖掘地方名食, 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 不断推出新品牌。
(五) 旅游商品: 增加投入, 创新机制, 苦练内功。
1 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 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
2 改进旅游商品的包装, 力争在短期内扭转旅游商品外观设计大大落后于一般的工业品的情况。
3 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体制。
4 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介入。在旅游发展统筹资金中专门设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和经营风险基金, 在一定优惠的条件下有偿使用, 逐年回收、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5 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和完善的营销体系。
6 创立将传统手工艺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的机制。
7 对经营旅游商品的商店, 实行定点经营制度, 在重点旅游城市开设旅游商品免税店和外币商店。
(六) 娱乐业: 完善产品体系, 增加适合大众
(七) 旅行社业: 壮大规模, 提高竞争力。旅行社是旅游市场运作的主力军, 是旅游业的先导行业, 它与旅游业其它部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高度关联性, 对其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带动、改造和变组能力。
Ⅷ 想要一份旅游经济结构及优化的案例
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首先必须分析影响旅游产业结构及其变 化的因素。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分析:
(一)需求因素 需求是决定产业结构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不能满足需求的生产,
不适应消费结构的产业结构都不能使社会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是以满 足人们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因而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需求的发展 方向和水平,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也决定和影响着旅游 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
需求因素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决定和影响主要反映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两大方面。从消费需求方面看,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 变化。因为,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必然相应引起该产品供给
的增长,从而影响到旅游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促使旅游生产经营者尽 力形成适应旅游消费需求的产业结构。从投资需求方面看,投资结构的变化 是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投资结构作为一种流量结构,在 旅游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对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 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观点,旅游资源
主要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而现代的观点,旅游资源还应包括人 才、信息、智力、资金等。通常,一个国家生产力越不发达,则本国的自然 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决定及影响作用就越大。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产 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旅游资源状况,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和 人文旅游资源的状况和结构。而许多发达国家,则不仅能有效地利用本国资 源,而且能采取种种方法去利用其它国家的旅游资源,提高本国旅游产品的 吸引力。
分析资源因素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决定和影响作用,首先应分析一国所拥 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状况,分析这些旅游资源的规模、品位 及特点,以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要分析资金和劳动力的状况, 不仅分析资金和劳动力拥有的数量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还要分析劳动力 质量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提高对资金、劳动力资源要素的投入。再次, 要分析智力和信息资源的状况。旅游是一种满足人们身心需求的高层次活 动,因而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能更广泛地利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还能创 造出新的资源,组合成颇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智力资源的开发越好,则旅 游产品的形象就越好,吸引力就更大。而要有效地开发智力资源,就离不开 充分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旅游市场中,及时、准确地掌握 市场信息及相关信息,不仅对形成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而且对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旅游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推动力,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科技进步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发展,例如技术进步改变 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式和效果;促进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 现代化,为旅游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旅游设施的 建设和改善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旅游产出的 经济效益,从而直接对旅游产业结构发生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 刺激着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对旅游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结构产生影响,增 强了对旅游产业结构的拉动力,促使旅游经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 质的飞跃,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 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软”技术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我 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各种旅游“硬”技术逐渐完善的条件 下,经营、管理和组织等“软”技术将在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中发挥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和体制因素 政策和体制不仅影响着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直接为旅游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创造条件。从政策角度讲,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和相应的政策、 法规,不仅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同时也对旅游产业结构
的变动及发展具有影响和调控作用。特别是目前国家按照经济发展与产业结 构演进规律所制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改革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都 将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体制角度看,我国旅游经济体制是最早适 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许多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已大量 借鉴了国际惯例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也要看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弊 病及其影响也对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着影响。因此,加 快旅游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旅游经济持续稳定 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Ⅸ 经营者如何在保证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许多地区的农家生态旅游开发实践表明: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迅猛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一个景区的成功开发,可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使贫困地区农民摆脱对土地与农业的依赖,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在中国,农村地域范围广,资源类型多样,总量巨大,绝大多数农村产业没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不配套,生产率低,浪费严重。所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操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这样做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了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从而增强了农业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必将推动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其实,自从农家生态旅游开展以来,传统的种植结构就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新的销售方式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