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我国,也有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开发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为云南省成为旅游大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西晋中民俗旅游让我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晋商发展的轨迹,……这些都体现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㈡ 地质旅游开发问题
为了保护珍贵的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成立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的构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由于黄河三角洲面积广大,所设立的地质公园园区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地质现象和有意义的地质点。所以,园区的设立从上述主要地学资源出发,考虑到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实现资源共享。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与1992年成立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一致,由大汶流草场、黄河入海口、一千二林场(黄河口森林公园)3个区域组成,面积15.3万公顷(见彩图29)。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于2003年4月开始申报工作,2004年6月经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审核,成为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设施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2006年春举行揭碑开园仪式,正式向游人开放。
对本地区地质资源旅游的规划在空间上可划分为四个区域:核心区、背景区、主要的接待服务区和古文化旅游区。
核心区:主要是指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园区范围所包括的区域,该区域集中了地质、生态、优美自然景观等多种旅游资源之精华。在地质旅游资源方面,该区域拥有三角洲平原的河流地貌、河口地貌、海岸地貌以及黄河最新形成的黄河故道“刁口流路”和当前河道“清水沟流路”等地质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方面,区内拥有最年轻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人烟稀少,大片新淤土地景观的演替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形成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和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均保持着自然演替序列。而且黄河三角洲属于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河海交汇地带大量的水生生物给鸟类带来丰富的食物,成为鸟类的天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这里完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珍贵的鸟类。保护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植被茂盛、狐兔出没、百鸟云集,数十万亩的芦苇荡、上万亩柽柳林、成片的翅碱蓬、星星点点的罗布麻、香蒲和纵横交织的小河道和潮水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探险、猎奇的理想场所。
背景区:是指除核心区和主要接待服务区以外有观赏价值或科研价值的重要地质遗迹及反映区内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人文景观的场所或区域。如黄河三角洲的顶点、1855年的海岸线(贝壳堤),黄河1976年以前的多期流路、决口扇等地质遗迹以及“孤东塔林”、“麦田油井”、“围海长堤”、“海上平台”、“万亩槐林”、“黄河胜利大桥”等反映资源开发及环境改造的景观。此外,为了全面介绍和演示本区域相关的地学知识,方便游客旅游和很好衔接旅游项目,该区域也设立一些地学知识陈列馆和小型的接待服务实施。
主要的服务接待区:在东营市的城区,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在孤岛镇及仙河镇也设立了二级服务接待区。东营市城区主要由东城和西城两大片组成。西城是胜利油田主要的生活、科研和管理基地,具有浓郁的现代化油城特色。东城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设的城市新区,城区建设起点高、规划超前、气势宏大、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新潮、城市绿化率高,生活环境舒适,城市景观流畅、错落有致,风格优雅。东营市城区是游客进入东营市的主要通道,是游客集散地,集中了东营市主要部分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商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成为黄河三角洲地质、生态旅游主要的接待服务区。东营市城区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主要以纪念场地(碑)和现代城市建筑为主,具有明显的油城特色和地方特色。主要的旅游资源有:石油科技展览馆、天鹅湖、华八井、营二井、坨11井、新世纪广场、黄河水体纪念碑等。其石油科技展览馆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教育意义,为科普修学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天鹅湖为华北最大的平原水库,水面浩瀚无边,在候鸟迁徙季节,百鸟群集,可以观鸟,开展清洁的水上娱乐活动。同时天鹅湖的温泉疗养院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可以开展高质量的疗养、休闲度假。
古文化旅游区:东营南部的广饶县境内有一片古老的陆地,文明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5000多年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至1995年底,已发现的文物有8000余种,主要古迹有傅家遗址、柏寝台、孙家祠、关帝庙等。游人在欣赏了地质公园自然风光之后可以领略这里丰厚的古代和人文典故。
根据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及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布局,对地质旅游资源路线规划如下。
线路1:东营市(公交车)—胜利黄河大桥(乘船)—西河口—黄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护区—垦利黄河口(公交车)—宋坨—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可以观察到各种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黄河1976年后的截流改道处、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依次经过黄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
线路2:东营市(公交车)—永安乡—宋坨—黄河南岸大汶流自然保护区(乘船)—垦利黄河口(公交车)—崔家屋子—胜利大桥—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依次经过黄河第五次改道(1934~1953年)、第二次改道(1897~1904年)和第四次改道(1929~1934年)的多期流路,崔家屋子决口扇和部分河流地貌景观及沉积构造。
线路3:东营(公交车)—胜利大桥—黄河北岸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垦利黄河口—仙河镇—孤东围海长堤—五号桩—东营港—孤岛镇—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除黄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河口地质地貌景观、石油开发景观。
线路4:东营(乘车)—胜利大桥—孤岛—五号桩—东营港—一千二自然保护区(乘船)—黄河刁口故道入海口(乘车)—东营市
说明:该线路以车游为主,可以观察到除黄河第3次改道(1904~1926年)以外所有各期流路、1855年海岸线、1955年海岸线、湿地、草场和海滩等自然景观、各种鸟类、强进淤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强进蚀型海积平原的海岸带景观、黄河故道河口地质地貌景观、石油开发景观。
线路5:东营市东城—西城
说明:为游客食宿、游览、交通、购物、娱乐提供主要服务,旅游项目主要是展示本地区的现代文明及特有的油城文化景观。东城区的主要景点有天鹅湖、世纪广场、清风湖公园、黄河水体纪念碑等,天鹅湖位于东营市东城东南10km处,湖面面积40km2,湖面上栖息着百余种鸟类。湖心的太阳岛面积7200m2,遍布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天鹅湖西侧有一处温泉浴场,温水取自地下1000m处,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世纪广场气势雄伟壮观,是东营这座新兴城市最典型的标志性建筑。西城主要体现了油城文化特色,有先进的丛式抽油井组,胜利油田第一口获取工业油流的油井“华八井”,展示胜利油田地质勘探史,介绍石油知识和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地质展览馆等。
线路6:东营市—广饶县
说明:主要是区内的古齐文化旅游区,境内自原始社会中晚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乐安之地。秦汉以下至近代人才辈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后世留存下了文物古迹和人文典故。至1995年底已经发现文物8000余种,在前面的表中已经详细列出了主要的古迹,本旅游路线主要是为有兴趣了解本区历史文化的游客提供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本线路将经过本区5000~6000年前的一条海岸线。
线路7:东营市(公交车)—西城石油地质博物馆(公交车)—大汶流自然保护区(电平车、自行车)—垦利黄河口观景(还可去黄河口涉水、漂流)(气垫船、木船)—黄河北岸观景台(公交车)—万亩刺槐林(公交车)—孤岛—利津黄河故道(公交车)—孤东油田(还可去河口区围海长堤、河口海滩海上游乐区)(公交车)—黄河大桥(公交车)—东营市。
说明:本线路是一条综合旅游线路,集地质、生态、石油、人文等各类旅游项目为一体,由于路线较长,景点较多,一天时间比较仓促,可安排在孤岛镇休息一夜,第二天继续旅游。
㈢ 中国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并提出对策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版源是可以诱发人权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决定着旅游规模的大小或客源数量的多少。旅游资
㈣ 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1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1800余处,不足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也存在规划不当的问题。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正是由于对风景区已超常开发,使得其人工化,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气息,历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计划更是严重的景区开发过度。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它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饭店入住不好等,也会导致文化旅游业受到限制。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业也没有发挥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
4、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由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导致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破坏旅游资源的等各种违法现象充斥着我国的旅游市场,例如“香港阿珍”事件,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南三亚宰客”事件,这些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收入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我国旅游业是最近兴起来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明显落后与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为依托的来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㈤ 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相关的提示!希望有帮助
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㈥ 以滇池为例,说明旅游开发导致哪些问题
滇池的污染原因:滇池的污染加重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双重作用造成的。
自然原因:
(1)、滇池由落陷构造形成,距今已有340万年漫长演化历史了,按湖泊的发展规律,目前正处于湖底升高,湖盆变浅湖,面积变小的老年化阶段,老化速度很快目前的滇池面积仅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成半封闭的湖泊由于胡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能力有限,大量沉淀的污染物堆积于湖底间,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内污染。
(2)、滇池位于昆明城区的下游,是昆明城区的最低地带,从而不幸成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再有就是滇池流域的雨季集中在2—5月份,因为长下大雨或暴雨,一场大雨都将地面上的污水和污物全都带进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而滇池又是处在昆明的下游,几乎容纳量所有的废水。
㈦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存在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省份的旅游业真的都能做 大、做强。 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旅游业决不内是人们常说的“无污容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 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 “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的旅游开发,真正赚钱的不过1P3 ,盈亏平衡 的大约1P3 ,亏本的不少于1P3。只是那些赔钱的,都 是由政府买单,无人承担责任罢了。由此看来,那种 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 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
㈧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南古镇的旅游业正日益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旅游承载量过饱和
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过度商业化倾向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在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同时,近年来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开发与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
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
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积极改善,因而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有鉴于此,古镇纷纷着手此事。而对于居民建筑的整修,建议成立专门的修缮队,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以保证恢复其原有风貌。
㈨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几相应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31 个省
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
24 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是有条件
的。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省份的旅游业真的都能做
大、做强? 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
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
人大量拥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
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
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
“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
上,国内的旅游开发,真正赚钱的不过1P3 ,盈亏平衡
的大约1P3 ,亏本的不少于1P3。只是那些赔钱的,都
是由政府买单,无人承担责任罢了。由此看来,那种
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
旅游开发,是危险的。
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
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
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
能完全替代。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
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
重视。
总之,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
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
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因此,必须进行损益分析
和风险评估。
㈩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4、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5、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对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坚持“最小消耗”的原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环保型”设施。
(10)旅游开发问题扩展阅读:
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宏观掌控、精准“把脉”,制订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文化旅游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并完善相关机制,为企业建设旅游文化项目做好指导。
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禁止在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设置不得触碰的“高压线”。
对破坏文化资源和在文化旅游建设中破坏周边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违反法律的企业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