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0年博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们经受严峻考验,积极应对挑战,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
(一)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态势明显好转。去年初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蔓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我区经济与全国一样遭受较大冲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大幅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紧密结合博山实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全力遏制经济下滑势头。经过不懈努力,一季度经济逐步企稳向好,二季度明显回暖,三季度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57亿元,同比增长12.23%。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各项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32.5亿元和13.6亿元。加强对工业运行的协调调度,帮助企业破解融资、土地、用电、燃气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企业积极抓投入、上项目、拓市场、强管理,工业经济实现逆势上扬。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6.1%、46%、58%。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5%;国地税完成税收同比增长8.5%,其中区级同比增长12.47%;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有了大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国地税、工业利税等多项经济指标的增幅位列全市前列。
(二)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按照“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的要求,积极策划、争取、实施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区千万元以上在建项目达到480个,同比增加149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4个,过10亿元项目3个,涉及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等各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结构调整、发展后劲、社会就业、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其中30项工业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1.5亿元,2×30万千瓦机组、节能玻璃、5万吨钛白粉等22项竣工投产。深入开展“项目争取年”活动,29个列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的项目,争取到位资金9968万元,完成投资4.4亿元。完善政府融资平台,争取“两区三村”建设改造信贷资金近6亿元。华成集团精密减速机及增速器、北汽海华汽车部件、博泵科技核装备及配套材料工业园、鲁桥新材料、海洲粉末冶金、山东豆禾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全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一核二区三片”城乡产业布局和“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城镇村布局规划,大力实施工业调整提升工程,出台了新区工业区、老城工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聚发展扶持政策,城市核心区内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改造实现了突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策划实施了年度投资58.4亿元的143个工业技改项目,申报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2项、省级科技计划5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5.15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带动战略,被授予“国家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称号,被命名为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山东省优质泵类产品生产基地,汽车板簧产业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金晶集团荣获2009年度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设立陶瓷产品欧盟标准检测认证中心,“华成”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淄博陶瓷、博山琉璃、池上桔梗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1个。加快企业融资方式转变,山东华旅在天交所挂牌交易。狠抓节能减排,5个减排项目竣工投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削减量分别达到820吨和3800吨;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对大气环境进行专项治理,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同比增加42天;实施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白塔污水处理厂及孝妇河、白杨河污水管网建设改造等水污染防治项目,孝妇河出境断面水质进一步好转。整建制有机农产品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猕猴桃、茶叶、金银花、“黑五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有机桔梗、池上板栗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33种农产品得到有机认证或有机转化认证,新增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2.5万亩,在北京、济南成功举办有机农产品推介会,博山有机品牌全面打响。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完成石马水库及11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5公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四)全力打造鲁中休闲居住城,城市功能和形象明显提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镇总体规划编制率达到100%,编制完成机电工业项目区、北山路、姚家峪等重要地段和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突出抓好博山客运中心、文姜公园等年度投资4.23亿元的40项城建重点项目,凤凰山西路、西过境路雨污管网改造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启动“两区三村”建设改造,开工面积44.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1亿元。铺设天然气管网14公里,新增天然气入户3293户、入企18家,新增供热面积14.5万平方米。实施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对重要路段和节点的建筑立面、绿化亮化、弱电下地等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投资3000万元对25条背街小巷、7个老旧小区及城区照明设施实施改造。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新建园林绿地40.2公顷,完成造林2.3万亩、道路绿化12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2.3%。集中开展城区“治脏治乱”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实施市容精细化管理,对城区道路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全力协调解决遗留问题,成功盘活福门商业广场。深入开展“生态旅游年”活动,推出旅游年卡和“一票通”,策划实施姚家峪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华(博山)陶琉文化城等项目,成功举办中国陶瓷琉璃艺术大奖赛、中国(博山)泵业机电产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博山)孝文化旅游节暨千名摄影家进孝乡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被评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区和山东旅游县域品牌金奖,源泉镇创建为山东省旅游强镇,颜文姜祠、莲花山公园分别被评为国家A A A级、A 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1%和21%,“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的城市形象日益彰显。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博山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全面落实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科文卫支出分别增长64.6%、23.6%和30.9%,承诺为民办好的12件实事全部完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就业再就业1万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9万人和4.2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改造农村危房720户,建成廉租住房90套,为166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深入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年”活动和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对学校危房和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市第一医院病房楼扩建及4个镇卫生院改造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区医院社区康复综合病房楼完成主体工程;全力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疫情防控,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通过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区复核,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陶瓷琉璃艺术之乡”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博山籍运动员王毅勇夺十一届全运会铁人三项赛女子组冠军,实现了我区全运金牌零的突破。扎实推进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统计、物价、广播电视、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事务、史志、档案、农机、人防、气象、红十字、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全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倡导认真专业务实的工作作风,抓重点、解难题、求突破、促发展,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氛围更加浓厚。积极落实区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大力开展综合治税,深挖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理财水平,集中财力保民生、保运转、保稳定。深入开展土地执法专项行动,对私开滥挖小煤井、小矿山进行综合治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扩大政务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新行政复议办理方式,完善信访复查制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政府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克时艰、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博部队和武警官兵,向长期关心支持博山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平衡、不稳固,企业生产要素制约和国内外市场制约并存,扭亏增盈、提高效益的任务艰巨;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支撑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相对较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还比较繁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特别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业管理、管网配套、便民市场、市政设施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财政增收压力与满足各类刚性支出需求的矛盾比较尖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机关作风仍需改进。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B. 藏族过什么节日
有雪顿节、大佛瞻仰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
大佛瞻仰节,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这两个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C. 三月三的节日习俗
在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后山
有陈杏元小姐是三月三去和番的传说,三月三吃蒿子粑是为杏元小姐祈福平安。
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黑、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贡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有好几个历史故事:
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和传颂孝道,便给这位老妪乜掘立庙,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在壮语里将之称为“妲婆庙”、或者是“姥婆庙”(罗波庙),汉文里统称为“龙母庙”。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崇拜蛇,对蛇也是敬而远之,忌讳杀蛇和吃蛇。伴随着随着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蛇的形态后来就融入中华图腾龙的形态里,所以后来特掘就成了龙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龙,因此特掘又称为掘尾龙。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成为了古时候壮族人心灵的信仰,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会飞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认为是祖宗的墓,变成了壮侗语民族神话信仰传说里的圣山。所以说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称为龙母,各地祭拜的神庙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壮族历史故事-赛歌择婿
其中一个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历史故事--刘三姐
另一个是在壮乡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刘三姐的。讲的是因为歌仙刘三姐以歌为剑,反抗地主,为人民争利,在山上砍柴时被地主割断山藤,坠落山崖,大难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开始与地主的对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里刘三姐对歌,同时与阿牛在藤树下对歌结成连理的故事。
壮族历史故事-韦达桂
再一个是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土皇帝因一次韦达桂给壮乡人民禀告要免皇粮而憎恨韦达桂,于是千方百计要陷害韦达桂。一计是叫韦达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阁楼,但达桂完成了要求。一计不行,又生二计,叫达桂在清明节时要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达桂也完成了命令。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让达桂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这话,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圩的习俗。 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苗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贵州望谟县布依族特别重视“三月三” 近几年来每到这个时节都会举办隆重的布依族文化活动节,吸引着来至全国给地的朋友来参观。 称三月三 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土家族的三月三 ,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D. 古尔沟温泉的节庆活动
国际熊猫节 大型综合旅游宣传促销节庆活动,于每年的9月举行。集旅游观光、招商、商贸、学术研讨、艺术展示等为一体的大型特有活动。
摩朗节 该节日本来是一个大型宗教活动,但因群众广泛参加,括动既有观赏性又具娱乐性,于是逐渐成为传统节日。摩朗节又称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四年创立的。该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结束。最闹热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九这天。
看花节 这一节日流行于嘉绒藏族地区。各个村寨的过节时间都不尽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这段时间,是嘉绒地区的黄金季节,漫山遍野盛开着鲜花,全寨人倾巢出动,来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帐篷,带上美味佳肴,一玩就是10余天。这叫看花节。 雅敦节 该节日翻译成汉语,就是“庆祝夏季到来”,流行于若尔盖县。时间大致在7月至8月。无垠的草原,山花烂漫,牛欢马叫,于是用歌舞美酒来欢庆,形成节日。
牦牛文化节 大草原特有节日,节日时间在夏季7月,规模很大,活动琐目很多,赛牦牛和赛马,服饰、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比赛以及举办商品交易会。
祥隆节 流行于红原县,时间在7月至8月间,以村寨为单位,野外搭帐篷野炊,数日不归。节日期间的野餐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游牧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文艺、服饰文化及待人接物等礼仪。 藏巴拉节 流行于壤塘县,时间在每年的8月18日,“藏巴拉”为藏族供奉的财神爷,而壤塘境内,正好有一座“藏巴拉”神山,县名也由此山而得名,“壤塘”是财神坝子的意思,8月18日是个很吉利的数字,到了这一天,人们成群站队地到景色秀丽的林边河畔或绿茵似锦的草地,搭起—顶雪白的帐篷,欢度“藏巴拉”节,祈祷幸福昌盛,六畜兴旺。
扎崇节 流行于阿坝县,时间在每年的7月。该节日历史悠久,最初是以陶罐贸易为主的商贸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传统节日。节日期间,阿坝河两岸的草原上,帐篷如浩空繁星,商贸活动和歌舞娱乐交织错综,人山人海,一派盛世升平景象。
祭山节 流行于茂县,时间—般在每年的农历9月至6月。这天,每家房顶插上杉树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点松光,烧柏枝,各寨羌民杀牛宰羊祭山,跳锅庄、饮酒吃肉,尽欢而归。“释比”敲羊皮鼓唱史诗,还要表演裸脚踩踏烧红的铁锅和犁铧的绝技。
雪梨节 流行于金川县,时间在每午的4月。金川雪犁,神州闻名.共有81个品种,其中的金花梨、鸡腿梨品质超群,是历代进京贡品。到金秋,漫山遍野的梨林挂满硕大的梨果,香飘十里,沁人心脾。雪梨节间,游人可以随意入林摘果品尝,还可欣赏到金川嘉绒藏族热烈奔放的歌舞和大渡河上游“东女国”遗民的民族风情。
黄龙庙会 黄龙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农历六月十五为正会期,通常自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开始.到六月十六结束。参加庙会的人不仅有藏族,还有回、汉、羌等民族;不仅有本地人,而且还有来自青海、甘肃等省的各族群众。
E. 四川有哪些纪念日
除去5.12汶川地震纪念日之外
四川还真没有什么传统而又影响大的纪念日
比较多的是一些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和彝族的新年、火把节。
四川阿坝主要藏族节日一览表
【藏历年】
地点:阿坝州 时间:藏历正月初一
庆祝方式基本同其他藏族地区
【牧民节】
地点:阿坝州 时间:农历正月初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的火焰将一切不吉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清晨,各家妇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人们开始走村串户,访亲问友,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摩朗节】
地点: 阿坝州 时间:藏历正月初三—十五
该节日本来是一个大型宗教活动,但因群众广泛参加,括动既有观赏性又具娱乐性,于是逐渐成为传统节日。摩朗节又称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四年创立的。该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三始,大年十五结束。
【良敏王清庙会】
地点:阿坝州 时间:藏历正月初五
每年正月初五,为纪念苯教有名喇嘛人圆寂升天,藏民们聚会于扎如寺转。
【酥油花灯节】
地点:阿坝州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人们白天会到各寺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象,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麻孜会】
地点:九寨沟 时间:农历三月十五
农历正月为藏族的年节。而九寨沟最隆重的节日当数农历三月十五的“麻孜会”。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去扎如寺参加庙会, 烧香敬神,朝佛转山,向师长亲友、和尚喇嘛敬献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庙会上也有唱歌跳舞、演藏戏等庆典活动。青年男女也常在这天寻觅知音,交结朋友。
【白马藏歌会】
地点:阿坝州 时间:清明节前后
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以村寨为单位,饮咂酒,跳圆圆舞、熊猫舞,以祈幸福吉祥。
【赛马节】
地点:阿坝州牧区 时间:藏历五月初四
通常在7月举行,或选藏历五月初四举行。此时,草原上百草丰茂,鲜花竞放。牧人以乡为单位,齐聚神山下河滩地中宽阔草坪中,各人倾其所有,着最华贵之藏袍,佩宝石珊瑚等珠玉,宝马雕鞍,展示家财富有。赛马开始,多为单程,赛距500米至2000米不等。有的分有鞍与无鞍马赛。奖品多为砖茶等物,随意而定,第一名常获白色哈达一条。除赛巴外,有的地方还赛牦牛,亦有无鞍者,如斗牛之士,骁勇异常。此外赛巴会上尚有马术表演,乘马射击,套马比赛。
【看花节】
地点: 阿坝州 时间:公历六月至九月
这一节日流行于嘉绒藏族地区。各个村寨的过节时间都不尽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这段时间,是嘉绒地区的黄金季节,漫山遍野盛开着鲜花,全寨人倾巢出动,来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帐篷,带上美味佳肴,一玩就是10余天。这叫看花节。
【牦牛文化节】
地点: 阿坝州 时间:公历7月
大草原特有节日,节日时间在夏季7月,规模很大,活动琐目很多,赛牦牛和赛马,服饰、歌舞表演,传统体育比赛以及举办商品交易会。
【若尔盖黄河大草原旅游文化节】
地点:若尔盖 时间:公历7月18日
是1988年新兴起的若尔盖县庆节日,时间在7月18日。各组人民共聚一堂。备各样食品,于草滩搭蓬,宰牛烹羊,饮酒歌舞,同时唱山歌,演藏戏,举行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若木钮节】
地点:阿坝州 时间:农历六月十八
六月十八这天,嘉绒藏区的藏族穿上节日盛装,备上鞍马,背上咂酒,倾家出动到大草坪上搭蓬而居。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按规定线路转山祭神。祭山后,赛马、摔跤,月光下燃起篝火,咂酒歌舞。1980年以后,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黄龙庙会】
地点: 松潘 时间:农历六月十二至六月十六
黄龙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农历六月十五为正会期,通常自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二开始.到六月十六结束。参加庙会的人不仅有藏族,还有回、汉、羌等民族;不仅有本地人,而且还有来自青海、甘肃等省的各族群众。
【小金四姑娘山转山会】
地点:四姑娘山 时间:藏历七月十三
四姑娘山原名“四部念青”,又名“四骨拉柔达”。每年藏历7月13日举行祭祀四姑娘山神活动。人们撒龙达、跳锅庄,开展歌舞表演和登山等民间庆典活动。这节日也是男女青年恋爱的好机会。
【扎崇节】
地点: 阿坝县 时间:公历7月
流行于阿坝县,时间在每年的7月。该节日历史悠久,最初是以陶罐贸易为主的商贸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传统节日。节日期间,阿坝河两岸的草原上,帐篷如浩空繁星,商贸活动和歌舞娱乐交织错综,人山人海,一派盛世升平景象。
【祥隆节】
地点: 红原县 时间:公历7月—8月
流行于红原县,时间在7月至8月间,以村寨为单位,野外搭帐篷野炊,数日不归。节日期间的野餐和歌舞表演,充分展示游牧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文艺、服饰文化及待人接物等礼仪。
【雅敦节】
地点:若尔盖 时间:公历7月—8月
该节日翻译成汉语,就是“庆祝夏季到来”,流行于若尔盖县。时间大致在7月至8月。无垠的草原,山花烂漫,牛欢马叫,于是用歌舞美酒来欢庆,形成节日。
【藏巴拉节】
地点: 禳塘县 时间:公历8月18日
流行于壤塘县,时间在每年的8月18日,“藏巴拉”为藏族供奉的财神爷,而壤塘境内,正好有一
彝民族节日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火把节”、“彝族年”是众多彝族节庆中最盛大的,用现代彝族人的话来说就是“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彝语叫“都载”,是彝族人民极为隆重的传统佳节,有“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的美誉。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以西昌为中心,普格县、昭觉县、布拖县等“所地”地区最为隆重热烈。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古老的民族情感就在这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盛会中升华成一个耀眼的火魂,飞翔在大凉山这片神秘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多姿多彩,是祈祷祝福的节,是祝福吉祥的节,是东方的“狂欢节”,是阿哥、阿妹的“情人节”,是彝族民风民俗的集中展现,成为四川省三大节庆旅游品牌之一,节庆活动丰富独特:火把狂欢、烈炬参差,流光溢彩;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摔跤、选美、达体舞,是力的世界,是歌的海洋,是青春的节日,爱情的节日,让你舍不得眨一下眼睛,唯恐错过了这场盛会中的动人之处。火把节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年
走进凉山彝家山寨,你能受到凉山彝人的热情,凉山彝族是一个多节日民族,常年沐浴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彝族年是凉山人民传统佳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金色秋末冬初,庄稼收了,鸡大了,猪肥了,牛羊壮了,人闲了,彝寨到了过年的日子,家家杀猪宰羊,尽情享用,以慰一年的辛劳,祈求新年平安幸福。
F.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时间习俗愿望待客礼仪忌讳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5、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6、黄龙寺庙会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自然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7、牧民节
阿坝州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下月初举行,节期一般为一周。节日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在太阳快下山时,将垃圾向西边倒去,意在让太阳 的火焰将一切不祥之物烧化。然后,各家准备好青稞酒、酸奶等节日食品。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争背吉祥水。然后,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脸洗手,用 洗净的手烧柏香,祈求水草丰盛、牛羊兴旺。接着,全家围坐一起欢宴。节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赛摔跤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们开始走村串户,相互祝贺节日快乐。每天夜晚,人们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载歌载舞。
8、俄喜节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 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 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9、谢水节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动物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10、上九节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11、赏花节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二、藏族宗教节日
1、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 “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巩固。这时雪顿节开始演出藏戏。达赖喇嘛从布达拉官移居罗布林卡,雪顿节时藏戏班子来到罗布林卡演唱。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还将大型 的文艺活动,学术研讨,经贸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2、大佛瞻仰节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节日均与宗教有关。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
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的大佛瞻仰节,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公元1 3 5 7 -1 4 1 9 )的第子根顿珠巴(公元1 3 9 1 -1 4 7 4 年)于公元1 4 6 8 年创办的。最初的佛像与展佛台仅有十几米高。随着宗教的兴盛,从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公元1 5 6 7 -1 6 6 2 年)开始,历代班禅大师都对佛像及展佛台进行更新和扩建,逐渐形成宽阔宏伟的规模。
展佛台建在扎什伦布寺的后山坡上,佛台由砖石水泥砌成,高2 8 米,长4 1 米,四周有石砌围墙。远远望去,犹如宽阔的银幕。
瞻仰节历时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过去佛”,即无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来佛”,即吉尊强巴贡波。大佛瞻仰节庄严隆重。节日期间,扎什伦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举行盛大法会。每天清晨将彩缎制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狮子”引路,后面仪仗队尾随,缓缓来到展佛台前。9 时左右,大佛悬挂空中,在阳光下,彩缎光彩夺目,极为壮观。
节日期间,来自江孜、白朗、萨迦、拉孜、南木林等县和日喀则各区的僧侣信徒,赶着毛驴、马车,穿着节日服装,聚集在扎什伦布寺的门前,瞻仰大佛。
3、牛王会
调牛节是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他们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出对牛的浓烈情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牛文化现象,他们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神灵的最佳牺牲,于是牛王会也就出现了。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人数常达千人以上。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由于牛王会耗资巨大,所以近百年来这种大规模的牛王会仅举行过一次。参加牛王会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还属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节日之列。
4、传昭大法会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藏语称“默郎钦波”或“坚安曲巴”,意为“正月十五供奉”。节期从藏历正月六日到正月二十日,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各大喇嘛寺都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种人物、动物、花卉,大者数尺,小者数寸,做工精美,形象逼真,件件堪称艺术珍品,这是寺院僧侣的创作与创造。寺院周围的藏民纷纷到寺院欣赏僧侣们的杰作,观看酥油花展,并同僧侣一起举行迎佛、转经等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一节日的来历,据传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聚集了万余名僧侣在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组织了一次发愿祈祷大法会,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在此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变为鲜花,山石变为奇珍异宝,寺内奇花异卉、灿烂夺目。宗喀巴为了再现梦境,组织僧侣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禽兽、人物,连同百盏酥油灯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后,规模不断地扩大和丰富,使祈愿大会成一个固定的宗教节日,还十分盛行,其规模不亚于刚创立之时,一直到今天。
5、酥油花灯节
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西藏各地方官员、群众也赶来看花灯。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还延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热闹,最快活的节日。
6、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有的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有的摆上青稞酒,酥油茶, 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接着,藏族青年们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现拉萨市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
7、祈祷节
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在州内藏区,有两类这种盛会,一是格鲁派的祈祷节;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祷节。格鲁派的祈祷节与西藏拉萨一带的祈祷节相同,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州内还有本波教的寺庙和信徒,他们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的习俗。每年也有极为隆重的两次祈祷节,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三至十五,据说这次祈祷会,是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绕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祷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祷会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为这个地区在新的一年里去灾灭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祈祷、正月十五是祈祷节的高潮期,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来朝觐的有来自若尔盖、红原、九寨沟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众,多达2万余人。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8、燃灯节
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9、扎崇节
扎崇节是阿坝县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由宗教活动而演变为民间贸易节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场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为主要市场的大型交流会。节日期间引来川、甘、青三省边界人们集会贸易。它始于18世纪末,阿坝麦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让,因说要到拉萨去拜佛,但后来却未能去拉萨,为求佛赦免许诺不行的罪过,在几位老民的建议下,她把所辖牧民们.集中在一起念“真经”。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们聚在一起,诵念“真经”的日期,汇集之地在今县城处。到了19世纪初,麦桑土官的势力渐为扩大,所以一年一度全体牧民念“真经”的聚会日,渐渐成了较为隆重的民俗节日。集会上,人们不但要念“真经”,而且村与村之间,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赛马、摔跤、跳锅庄等。并在聚会上,出现了省内外来交易陶器的许多商人,人们对这些陶器大受欢迎。虽然后来在聚会上出现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当时,陶器是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们称之谓“扎崇” (陶器市场)。
格东节
格东节又称跳神节,是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跳神活动由喇嘛寺自行组织。各寺举行格东节的时间不一,多数寺院在藏历冬月举行。中甸松赞林寺(归化寺)过格东节的时间在藏历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举行跳神预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进行诵经法会,二十九日正式举行跳神活动。这天喇嘛们要带上动物面具跳神。面具众多,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动物面具。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动手制作的,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每位喇嘛带着一种面具,身穿袈裟,在唢呐、鼓、钹等宗教乐器的伴奏下,在归化寺前面的平台(小广场)上,比试着各种动作,形象逼真,给人一种神秘感,气氛庄严而肃穆。归化寺附近的藏民,包括中甸县城的藏民把归化寺前面的平台挤得满满的,周围屋顶、断墙上也站满围观生众。带着面具跳神的喇嘛,好像并不关心围观群众的多少与反映,他们专心致志地跳着古朴的舞蹈,这是跳给神看,这是为神饿日跳,并非为生众们跳。这种氛围、这种感受,只有观看过跳神的人才会有。
德钦东竹林寺、维西康普寿国寺、中甸大宝寺等喇嘛寺院,每年也都举行格东节。
鸡足山朝山会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朝山拜佛的日子。据史料记载,佛教进入鸡足山始于宋代,盛于明代。清代范承勋的《鸡足山志》载:宋代有僧人济在青巅山峻石出家修行,崇奉迦叶。元代有僧人源空、普通、本源等先后在山结茅潜修。明代先后有圆庆、净月、周理、无住、洪如、大错、担当等高僧在此山修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鸡足山有大小寺院数百座,僧人上千。同时,道教也进入鸡足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玉皇阁、真武阁等道观。清代有虚云、自性、洪舒、普行等高僧在此山修行。鸡足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齐名。届时,当地及邻县、邻地州的白族、纳西族、藏族、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众,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到鸡足山拜佛敬香,也有来自西藏的藏民和海外的佛教信众,香火之旺,为滇省之最。
鸡足山又是享誉国内外的风景胜地,有四观八景。四观:观日、观云、观海、观雪;八景:天柱佛光、华首晴雷、苍山积雪、洱海回岚、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崖返照、塔院秋月。历代名人杨黼、杨慎、李元阳、徐霞客、赵藩、袁嘉谷、徐悲鸿等慕游鸡足山,并写下赞美诗文和留下字画,大大增强了鸡足山的文化品位。于是,朝山会期间,附近白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中,不信佛教的群众也前往鸡足山游览。成千上万的人朝鸡足山,人们称之为朝山拜佛节。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G. 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2009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并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抓三子”促“三化”,着力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1亿元,增长11.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6.8亿元,增长8.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5亿元,增长18.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3亿元,增长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5亿元,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增长26.4%;进出口贸易总额8.3亿元,增长2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0元,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719元以上,增长15.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圆满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扩大内需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共争取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361项,争取中央和省补助资金10.13亿元,市、县(区)配套资金2.7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全部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在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的拉动下,“515”重点项目计划稳步实施,全市在建项目达1402项,比2008年增加404项,其中,新开工1067项,比2008年增加642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
交通建设实现新突破。共争取交通项目133个,总投资78.26亿元,完成投资15亿元。全市8条(段)596公里、总投资72.5亿元的二级公路全部开工建设。600公里通畅续建工程和1660公里通达工程全面完成,262公里通畅工程和1400公里通达工程进展顺利。
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利水电投资16.5亿元。耿马另仂水库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30万元;17件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工,完成投资957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4亿元,惠及16.5万人;永德康家坝水库、临翔鸭子塘水库、云县大转水水库、凤庆郭大寨水库、镇康中山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云县刘家箐水库、镇康四楞坝水库全面竣工。
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实施96项园林化城市建设工程,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88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68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8.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29%。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6.6%。粮食播种面积388.5万亩,总产量77.1万吨,增长2.9%。实现畜牧业产值29.1亿元,增长8.9%。完成茶叶产量4.8万吨,销售精制茶2.4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8亿元。甘蔗种植面积143万亩,总产量534万吨,生产食糖69万吨,增长12.7%。新植核桃100万亩,累计达62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万亩。种植烤烟13.4万亩,圆满完成40.4万担国家计划收购任务,实现烟农收入3.2亿元。临翔勐托、耿马勐撒、云县爱华三个山区现代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烤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发放农资直补、良种、退耕还林、农资综合等补贴3.14亿元。兑现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2543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5.1亿元,建成特色民居房8776户,建成进村入户硬板路1489公里,100个市级挂钩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80个省级重点村建设全面启动。300个市级重点村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重点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工业企业平稳运行。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4亿元,增长6.9%。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5亿元,上缴税金4.23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10.35%。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增长31.5%,入园企业达59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7亿元,增长39%。认真落实电价优惠、中小企业扶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19户企业得到资金扶持,17户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123”重点工业项目扎实推进。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62个,完成全部工业项目投资27.46亿元。澳华食品有限公司10万吨冰鲜肉生产线、镇康东鸿公司2万吨电解锌项目投入生产,临沧南华纸业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镇康南伞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项目、法国拉法基瑞安有限公司河底岗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凤凰纸业林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投入各类教育建设资金6.78亿元,落实各类教育惠民政策补助资金2.63亿元,消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3102万元。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2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投资8663万元,建成12.03万平方米2406套。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完成。市一中、市第一幼儿园、镇康县职教中心顺利搬迁,市技工学校改扩建工程、市卫校搬迁新建工程步伐加快。延伸职业教育进乡入村,开展农民证书式培训17万人(次),接受学历教育9232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在校生达40.1万人。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扩大内需卫生项目91项,新增资金2.03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181.1万人,参合率达91.66%,减免补偿医药费1.5亿元。206个村卫生室、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双百”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防艾”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旅游广电事业有力推进。以茶文化、佤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以《月亮升起来》广场集体舞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工程扎实推进。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耿马水文化旅游节、永德芒果节等节庆文化品牌不断提升。11个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和3个旅游小镇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接待国内旅客253.53万人次,增长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99亿元,增长7.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直播卫星第一、二期建设任务圆满完成,9座广播电视高山无线电发射台站全部建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有序推进。
科技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科普工作广泛开展。体育、档案、统计、地方志、文史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人防、外事、防震、减灾、侨务、海关、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电力、供销、水文、气象、邮政、通讯、保险等行业开创新局面。
(五)民生问题逐步改善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放城乡低保金2.9亿元,37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发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类保险资金2.87亿元,比2008年增加2537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3929人,参保率达62%。耿马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实施。开工建设27.53万平方米5506套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2.11亿元。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15868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743万元,解决了10328户城镇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住房公积金缴存归集2.4亿元,贷款余额6.8亿元,资金运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就业工作不断加强。投入就业保障资金292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109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1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60人,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岗位263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801个,2362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了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退转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争取扶贫资金4.03亿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626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884人,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05亿元,发放企业专项贴息贷款4000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万人。临翔区博尚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水电开发库区移民工作稳步推进。
(六)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
“七彩云南·秘境临沧保护行动”深入开展。南汀河孟定坝段三期治河工程、南伞国际界河工程、南汀河临沧坝段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实施7个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平方公里。森林资源保护取得实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56%。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个市级挂牌督办整改事项全面落实,全市审批新、改、扩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农村沼气池2.78万口,完成“一池三改”1.63万户。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实施16个“治污”工程项目,临翔区、云县垃圾处理场竣工投入使用,其他6县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展顺利;临翔区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其他7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顺利开工。临翔南华晶鑫糖业有限公司、云县幸福糖业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制糖废物综合利用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竣工验收。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大幅下降,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七)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挂牌运营,城投债券发行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初见成效。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教育综合改革、水务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以构建“大开放、大流通”格局为目标,充分利用边境优势,大力实施沿边、沿线、沿江开放战略。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组团参加昆交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世纪金源集团、荷兰比特方德公司等著名企业落户临沧。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6项,实际到位资金42.6亿元,增长25.5%。
(八)和谐临沧创建有力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弘扬临沧精神,城乡文明程度、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四挂两会一联组、一议三审一公决”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得到有力推广。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市、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加强和巩固。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切实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五五”普法全面实施。
维稳工作取得实效。中缅边境(临沧段)处突维稳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积极调解矛盾纠纷,稳妥处置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九)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政府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共组织重大决策听证90项,重要事项公示1067项,重点工作通报1605项,主动公开政务信息21576条,受理政务信息查询3119项,办结3119项,群众满意率达98.3%。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认真与市政协协商重要事项。办复市人大代表议案、批评、建议100件,办复市政协委员提案158件,办复率均达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和行政监察的监督职能,严格执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深入清查“小金库”,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开展建筑领域专项治理,严厉惩治商业贿赂,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回顾200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临沧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向中央和省属驻临单位,驻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全市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临沧发展的市内外单位、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干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方面还有差距,抓落实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筹措各类项目资本金、拼盘资金难度大。三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四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单一,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认真加以解决。
H.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当地节日
当地节日国际熊猫节 牦牛文化节藏巴拉节 扎崇节 雅敦节 祥隆节 祭山节 雪梨节 黄龙庙会 摩朗节看花节
I. 藏族过什么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抄族人民的重要袭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
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
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
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9)扎崇文化旅游节扩展阅读:
藏族(藏文:བོད་པ་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J. 夜郎古国的夜郎县
夜郎道,是汉武帝规划从今天四川南部通往云贵高原的一条高速马路。这一地区过去只有肩挑背扛的崎岖山道,没有跑马大道。一说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从僰道通往朱提的驿道。《史记》:“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太史公此处言常頞,而不言李冰。别处言李冰,而不言僰道。可知李冰修僰道为后世附会。因路宽五尺,故名五尺道。秦制5尺,约合今3.5市尺,1.155米。也是人行山道,不是跑马道。公元前135年,唐蒙上书汉武帝:“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国开犍为郡,辖二县:夜郎、南夷。这个大夜郎县就是公元前111年斩头兰之后的犍为郡加上鳖县、平夷县、小夜郎县,包括南广、朱提、堂琅、汉阳等地。犍为郡初期的郡治和夜郎县治都在鳖邑。这个大南夷县就是公元前111年斩头兰之后的牂牁郡减去鳖县、平夷县、小夜郎县。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为郡移治南广,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再迁治僰道城。僰道及南广,是继鳖邑之后汉朝在大夜郎地区设置的第二个行政中枢区域。由于鳖邑是夜郎国的老巢,犍为郡移治南广、僰道城一带,标志着夜郎地区进入实质性的双轨制时代。“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汉朝的原规划是修到牂柯江。
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可见:对于该地区这条历史上最早规划的高速马路,汉朝内部有两种声音。一是以唐蒙为代表的主修派,一是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反对派。而在西南地区,巴蜀大姓认为劳民伤财、民力不堪,高原诸国在心理深处希望距离汉朝越远越好。“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军兴法诛其渠率。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遣相如责唐蒙等,因谕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司马相如得宠,受命责罚唐蒙。“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为用,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借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很多人认为通西南夷没有意义,司马相如不敢直谏,于是以巴蜀父老为借口,著书警寓天子。“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亿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汉朝调遣了大量人力物力,并没有完成原规划。“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太史公极赞相如文采,亦然不隐“借蜀父老为辞”一句、及失官一节,相如确实难卸高原诸国说客之嫌。所谓“略通夜郎”,就是仅仅通了初期的犍为郡治和夜郎县治鳖邑(今遵义),及在秦五尺道基础上通了后来的宁州治所建宁(今曲靖),基本属于原规划夜郎道的范围。晋代设置宁州,统领南中七郡。宁州是大夜郎地区郡县制进入比较成熟阶段的行政中枢。汉朝原规划到牂柯江的南夷道并没有完成,牂柯江一带才是真正犍为郡南夷县范围。贵州南部是在明朝奢香夫人时代才同意修通连接外部的龙场九驿,明末彝族土司还在乌江南岸楠木渡口设了一个“黔山蜀水古分疆”的摩崖石刻。何以分疆?路断而分。一条没有完全实现原规划的夜郎道,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云贵高原的历史。彝族土司的农奴制生产关系能够维持到清代中期,与此有关。而司马相如和唐蒙二人的文武进退显示,无论规划者、决策者、执行者、建设者,都是历史的塑造者。秦汉之际刚刚从奴隶井田制脱胎而来,而且实现了大一统,是修建大工程的黄金时代,北方的长城、东南的驿道、岭南的灵渠等等都是这个时候完成的。西南云贵高原的这条高速马路本来可以修得更宽,修得更长,修得更好。 处于湖南人头版图“鼻尖”上的怀化新晃县人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这里是中国稻作、鼓楼、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千百年前延续至今的“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为重现夜郎文明,新晃决定斥巨资打造“夜郎古国”项目,建设夜郎古国、夜郎大峡谷、燕来寺、舞水长廊4大景观共20个分主题景区。其中包含宫廷文化、民俗风情、万国使馆、雀巢农耕、创意集中营区等主题景区的“夜郎古国”,将重点体现夜郎文化和侗族风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闲度假区。据介绍,该项目规划用地30平方公里,在策划中充分考虑了新晃特有的峡谷地貌和浓郁的宗教氛围,最早明年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完工。项目投资方表示,希望通过项目建设能让更多人分享神秘的夜郎文化,预计建成后每年来当地的游客将达500万人次。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处长曾博伟表示,即将开工的沪昆高铁,为沿线的新晃迎来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机会。尽管夜郎古国属地之争至今未果,“但有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和夜郎文化为支撑,这里自然会得到游客的认同。”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备受关注的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夜郎古国”项目双方——新晃侗族自治县政府与湖南玖联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正式签约,签约金额为50亿元。包含“夜郎古国”项目在内,当天在湖南张家界市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招商会上,诸多文化旅游项目竞相签约,总共达成投资398亿元。 而据贵州都市报报道,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 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贵州一直将夜郎当作他们当仁不让的文化品牌。据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开发利用研究所所长王德埙指出:历史表明,夜郎国首府在黔北。王德埙说,夜郎从春秋至汉昭帝国灭,立国有600余年,在西汉初年夜郎王被诛后不久即逐渐消亡,夜郎国首府究竟在哪里?由于史料有限,才导致今天“众说纷纭”的场面。王德埙说,夜郎国首府到底在哪里?其实证明很简单:一是汉朝唐蒙出使夜郎;二是地区发达程度。汉武帝 建元(前140—前135)年中,政府曾派郎中将唐蒙出使夜郎。史料记载表明,唐蒙到夜郎,是从今天的四川合江进入夜郎国,只能是进入到今黔北的赤水、习水、桐梓(遵义市)等夜郎故地。在桐梓境内,尚有蒙渡桥的历史遗迹。
历史上,黔北和贵州其它地州相比,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最为发达的,夜郎王不可能去选择别的贫穷落后地区安营扎寨,最主要的是,黔北大地上,特别是桐梓境内拥有大量夜郎遗址。 据贵州都市报报道,即将动工建设的渝黔高速铁路在途经的贵州桐梓县夜郎镇将建小站,其冠名又引发一场“夜郎之争”。该工程一位王姓负责人说,原本将该站冠名“夜郎站”,但湖南方面提出异议,认为夜郎在湖南,贵州境内不能以此命名,铁道部经综合考虑,初定此站冠名“夜郎镇站”。消息传到桐梓,引起各方不满,对夜郎颇有研究的退休老干部黄光荣说,将该站冠名“夜郎站”名正言顺,桐梓人决不承认“夜郎镇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