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文化 » 陈通文化和旅游部

陈通文化和旅游部

发布时间: 2021-03-10 12:22:51

①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在中国哪个地方,知道请告诉我,谢谢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不存在,桃花源是虚构出来的。

《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

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陈通文化和旅游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② 副市长龚道安被查后,上海任命了一位"70后"副市长吗

副市长龚道安被查后,我们知道在2020年8月18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决定任命陈通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而陈通是出生于1972年10月,是一个“70”后,他是四川平昌人,此前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曾任原文化部文化市场司音像电影处处长、稽查指导处处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室(文化市场执法指导监督处)主任(处长)、文化市场司副司长等职。

而陈通的就职演说也非常提气,“不管自己身处什么职位,都要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贪污不滥用职权,好好的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只要脚踏实地的工作”,这充分展示了对自己能力和决心,拥有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后,要能够更加努力奋斗为国家为人民的工作态度。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物流枢纽,在这样的城市担任一个副市长,是需要勇气的,就像我们常说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看来陈通是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祝贺这位“70”后副市长。

③ 湖南常德桃花节的来由是什么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洲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风景区在三一九国道境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受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中原文化,人们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民间流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说.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育两地人民.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同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有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除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涉江>),"沅有芷兮澧有兰"(<离骚>),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现在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呤,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特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蓬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人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帝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禁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机,使桃花源声名大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一带)等名胜景物随之暇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当朝,应武陵郡.改郞洲.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于桃花源重建桃源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税(公元748年)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桃源观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坛,和瞿仙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人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浏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随陵太守,将桃源观改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向往顷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了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公元963年),朝庭把有名胜古迹的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城州.(公元1165年),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令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徵宗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
元代89年中,因朝庭不重视,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公元1333-1368年),被毁坏,这一时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浏览题咏.如张斛.元好问等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
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桃源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0-1595)年,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与此同时,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集>.整个时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多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维.王守仁.袁宏道.李得阳.张镜心等.
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树.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宫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宫书院围墙.同治元年(1862年)县人王道风,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同治四年,桃源知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刘王建.王安石.苏试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光绪十七年大雨冰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交绪十八年,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布置亭阁,按陶诗,记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桃花潭,渔人进入处.豁然台.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即出亭.向路桥十二处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化和陶潜文化本色的强化,清代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乾隆高宗(公元1736年--1795年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凝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凝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主体,据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到道光二十六年,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整个清代,文人墨客,更是纷纷亲临桃花源,仅有史记载者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宗.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汁.石达开等.
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民国三年(1914年),桃源知事杨瑞卿主持修梅道然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阁有所扩大,题名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民国32年(1943年),在县人国民党中委扩省参议长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大门建桃花源牌坊.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也拨款修复桃花山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政府拨款建桃源佳致碑.1982年月日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迈内.1983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4310株.1984年省水电拨款十万元,建怡然桥.1986年整修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筹建秦人宅宾馆.1988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经文化大革命期间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貌.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1997年,这7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中共常德市,市政府,桃源县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规模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副处级管理机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圆.八仙亭.秦城.秦人古洞.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年-1997年,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修整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7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2001年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桃花源的修复和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现在的桃花源的总面积扩大到157.55平方公里,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江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服务功能齐全,现有接待场所三处、宾馆5家,大小酒店87家,床位1020个,餐位1800多个。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邮政网络、医疗服务齐全。2001年,桃花源风景名胜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示范单位。
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的举办了七届桃花源游园会和三届桃花节,引来了海内外商贾旅游,或探胜观光,度假休闲,或洽谈商贸,开发投资,使幽静之境,一顿闹市.古老的神秘的桃花源,正以崭新的时代风采,迈向未来,迈向新世纪.

④ 上海现有几位副市长。具体分管那些些

市长 杨雄 领导市政府全面工作。

8位副市长

屠光绍
现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分管财政、税务、金融、监察、外事、涉港澳事务、建议提案办理等工作。协助分管审计工作。

艾宝俊
现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
分管发展改革、计划、编制、人口综合管理、统计、物价、能源建设、口岸、信访、社会稳定等工作。

赵雯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副市长,九三学社市委主委。
分管体育、旅游、知识产权、文史、参事、妇儿委等工作。

周波,
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
分管工业、信息化、科技、商务、外资外贸、国资管理、电力生产、安全生产等工作。

翁铁慧
现任上海市副市长。
分管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医保、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涉台事务、民族与宗教、侨务、档案等工作。联系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

时光辉
现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行政学院院长。
分管农业、人力资源、社保、民政、食品和药品监督、工商、质监、合作交流、区政、行政学院、人民武装等工作。联系工、青、妇群众团体和部队。

蒋卓庆
现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孙宋文管委主任。
分管城乡建设和管理、住房、国土资源、水务、交通港口、绿化市容、城乡规划、环保、民防、抗震等工作。

白少康
现任上海市副市长
兼市公安局局长,分管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联系市委政法委。

⑤ 沈阳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沈阳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2017-04-05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南街68号(B3-11-25)。
沈阳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10102MA0U0J2T6T,企业法人陈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沈阳娱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国内外各类广告;企业形象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教育信息咨询;礼仪庆典服务;文艺演出;演出经纪;摄影服务;会议及展览展示服务;电脑图文设计;软件开发;动漫设计;影视节目策划;灯具、音响、舞台设备租赁;翻译服务;人才中介服务;国内旅游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

⑥ 非遗如何彰显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非遗+扶贫”能让更广大的群众受益,增强手艺人的荣誉感、成就感,提高其品牌意识和再创造意识,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热情参与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和大好局面。此外,非遗扶贫的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欣赏,紧密联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⑦ 上海有多少个副市长各承担什么职务

截止2020年,上海有8个副市长。

1、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

负责发展和改革、应急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统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人口综合管理、政府法制、建议提案办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改革等工作。协助分管财政、审计工作。

分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及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市统计局。协助分管市财政局,市审计局。

2、上海市副市长:吴清

负责经济和信息化、科学技术、金融、科创中心建设等工作。

分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无线电管理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外国专家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金融工作局),上海科创办。

3、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

负责商务、外资外贸、市场监督管理、物价、外事等工作。

分管市商务委员会(市口岸服务办公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市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

4、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

负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合作交流、信访、区政、行政学院、人民武装等工作。

分管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市政府协作办公室),市政府信访办公室。联系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群众团体和部队(武警部队)。

5、上海市副市长:陈群

负责教育、民族和宗教事务、体育、知识产权、参事、侨务、文史等工作。

分管市教育委员会,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市体育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政府参事室。

6、上海市副市长:宗明

负责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文化旅游、涉台事务、妇儿委、孙宋文管委等工作。

分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物局),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7、上海市副市长:汤志平

负责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交通、绿化和市容管理、生态环境、民防、气象等工作。

分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海洋局),市交通委员会及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民防办公室(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8、上海市副市长:陈通

曾任文化部文化市场司音像电影处处长、稽查指导处处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室(文化市场执法指导监督处)主任(处长)、文化市场司副司长,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援青),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等职。

(7)陈通文化和旅游部扩展阅读:

陈寅,男,1962年9月生,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

吴清,男,1965年4月生,汉族,安徽蒙城人,中共党员,1989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现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主任,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许昆林,男,1965年5月生,汉族,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84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经济学学士。现任副市长,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主任。

彭沉雷,男,1962年11月生,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9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副市长,上海行政学院院长。

宗明,女,1963年1月生,汉族,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法学博士,高级政工师。现任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

⑧ 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其地就早已是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风景名胜地。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周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一说黄楚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一说黄楚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为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为秦时避难场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叶),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观。“桃源山”这个山名在晋代以前即已有之;“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这,既是对桃花源当时情况情景的写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桃花源诗并序》杰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惊,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段)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燹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的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了世人的心中。当朝,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天宝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大历八年(773),桃源观道人瞿柏庭羽化,后人在桃源山建迹坛(因有瞿柏庭在登仙上升处留有8个趾印的传说)和瞿仙馆。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入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807),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潜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元和十二年(817),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陵太守韦乾度,将桃源观土级祠坛改修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倾情歌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王建、刘禹锡、杜牧、李群玉、章碣、张等。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一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竣工后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权发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张庄奏度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翌年,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淳祐元年(1241),龙阳(今汉寿县)人文必胜捐资修建武当行宫。宋代的桃花源,不仅建筑群一度辉煌至极,其地的山水植被也渐被培植得格外秀美丰腴。这些,既得益于因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巨大影响而日渐繁荣的桃花源文化的滋养,又反过来使桃花源文化更加丰富而鲜活,以致浸润整个神州大地。宋绍圣三年(1096),历史上第一部收辑自晋至宋诸文人写桃花源的诗文《桃花源集》(共4卷)由田孳编成。后于绍兴初年(约1131—1140)和淳熙七年(1180),又先后两次编成《桃花源集》,辑此前桃花源诗文数百首(篇)。整个宋代,先后有张咏、梅尧臣、张颙、王安石、苏轼、秦观、黄庭坚、胡宏、朱熹、陆游、姜夔、谢枋得等几十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又给桃花源留下诗、词和散文。
元代89年中,因朝廷不重视,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1333—1368),被兵燹毁为一片废墟。但以陶潜文化为灵魂的桃花源文化却是兵燹所无法毁掉的。这一时期,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游览题咏。如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揭傒斯、萨都剌、傅若金等数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
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抚李某赞助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不20年即毁于风雨。成化十八年(1482),常德知府李泰赞助道士冯信通建三清龙虎殿、法堂、官厅,并募缘修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住持道士谭常仑修建桃源观山门及清风桥。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成片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至嘉靖四十年(1561),方告竣工,而曾道人募化经营竟长达43年之久。就在这一时期,常德知府林应亮建亭于桃源洞口,并题刻“洞口长春”石额。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贤重镌唐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丞江东之规划在桃源洞外隙地垒石砌园亭一座,未待完成即去职。湖广右参政陈性学,继续砌筑,未几完工,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1604),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为廊为庑,为厅为门,茶厨庖舍毕具。环以墙垣,又引洞中流水注入亭前小池,题为“灵仙之府”。万历三十五年,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李廷谟与桃源县令黄涞,命主簿何伯熹在灵仙之府两厢空地建房数间。万历三十七年,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兼分巡湖北道郭显忠与县令黄涞,赞助僧人张定性建大士阁五椽于桃花山顶,奉祀大士像。天启年(1620—1927)间,因桃源洞口天然石桥倾仄,桃源主簿孙廷蕙主构木桥一座,是为遇仙桥。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与此同期,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于兵燹。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风景名胜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愈显名胜古迹和千古杰作的文化穿透力。明代的文人,对桃花源及桃花源文化,仍十分向往和热心探究。隆庆年(1560—1570)间,湖广按察使冯子京据宋人所编之集,补其缺失,更为诠次,又增以元、明文人作,编成《桃花源集》3卷。整个明代,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士宦就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薛暄、文澍、王守仁、龙孚德、江盈科、袁宏道、杨嗣昌、张镜心、李得阳等。
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千树。康熙四年(1665),桃源知县陈洪范赞助山僧募修桃川古殿未成。约在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先是湖南巡抚汪子元欲重修桃川宫,未果;后其第子李永清继续修建而竣工,然其规模大不如前。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桃源洞前建伴霞亭,于遇仙桥左下方建方竹亭(后为风雨所废)。又铸桃川玄岳行宫钟(高五尺、围一丈一尺八寸)。乾隆八年(1743),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书院围墙,并建二堂、斋房。嘉庆、道光间,桃源县教谕杨先铎和候宫举人吴玉麟一同在桃源洞口空地种桃300株。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月,桃源知县景见渊明祠日就倾朽,特倡修,命县人赵士逢董其事。翌年二月竣工。咸丰元年(1851),知县朱元增刊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于渊明祠。咸丰四年,桃花源建筑群除黄闻阁、渊明祠、方竹亭外,多毁于兵火,幸存者也日渐残破。咸丰六年,县人方大定倡修关圣宫于桃花源,未竣工。咸丰八年,知县熊镇南重修大士阁,未竣工。同治元年(1862),县人王道凤、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遗址在今菊圃),释常林为之塑像。同治四年,桃源知县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1870),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张旭、韩愈、刘禹锡、张、王建、曹唐、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1888),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即桃川书院)膏火田,次第清丈得田土495亩,从其中提出田70亩、熟土10亩付渊明祠、延至馆道士,岁以租入作香火费,又提出田20亩及缆船洲罾埠一所,以其租入备桃花源建筑岁修费,又由书院董事每年支给黄闻阁住阁人食谷十石。不久,即将坐落在渔人问津处之校经书院迁往县城。光绪十七年(1891),大雨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光绪十八年,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缘山布置亭阁,按《桃花源诗并序》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桃花潭、渔人从入处、豁然亭、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既出亭、向路桥凡12处。
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化和陶潜文化本色的强化,清代更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5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拟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本体,据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这些桃花源志书无不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为本,对已逾千年的名胜古迹桃花源进行记述和研究。整个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纷纷亲往或遥相寄咏桃花源,仅有史料记载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琮、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澍、石达开等。
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民国三年(1914),桃源知事杨瑞鳣赞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大士阁于民国元年毁于火),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大士阁有所扩大,题为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又于堂左筑一别舍(即今息机别馆);舍外复建一亭,取陶渊明诗意命名为蹑风亭。秋九月九日,杨瑞鳣精选《洞天唱和集》中较优诗文及古人名作勒石20余方嵌壁,并树桃花石“福、寿”屏风(福寿二字分刻二面)于正厅。民国32年(1943),在县人国民党中委覃振及省参议长唐伯球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头门建桃花源牌坊。同年,迁延至馆于山后,于馆原址建玩月亭。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菊圃、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桃花山头门牌坊、蹑风亭、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政府拨款修复豁然轩(原名豁然亭)、延至馆,油漆遇仙桥。1980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菊圃,建桃源佳致碑亭。1982—1983年,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内。1983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桃4310株。这年夏秋之交,桃花源连遭暴雨,致桃花观东西二面滑坡,遇仙桥被冲坏。省文化厅拨款数十万元,整修遇仙桥等17处被毁坏的建筑,整修游路,很快就使面貌改观。1984年,省水电厅拨款整修御碑池,建怡然桥。同年秋季,维修玩月亭和桃花观前殿,砌修蹑风亭下平台。1985年,整修集贤祠,构建憩庐,筹建秦人宅宾馆,翌年完工。1986年,修整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穷林桥等建筑物。1987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桃花源虽经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颜、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今,这10余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桃源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五柳湖、水府阁(又名黄闻阁)、问津亭、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公议堂、奉先祠、延至馆、自乐桥、余荫堂、奇踪馆、傩坛等景点。1992年冬至1993年春,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悠然园、忘岁园、八仙亭、秦城、秦人古道、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开始,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整修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菊圃、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水府阁观景台、桃川宫、天宁碑院、沅水风光线等处。2000—2003年,拆迁了部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大搞“三植”(植古树、植古藤、植草皮)工程,开发了栖霞园、整修了菊圃,改造了半月台,新修了天宁碑院聚贤桥,增加了景区的亮点与卖点。短短10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元,修复开发景点88个,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举办了多届桃花源游园会、桃花节和桃花源“福”文化节、蟠桃会。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更加清秀优美的风姿展示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