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文化 » 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直播

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直播

发布时间: 2021-03-11 14:49:37

Ⅰ 请帮我找一些关于安溪的茶文化资料..有急用,谢谢!

“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被誉为安溪“四大名茶”。目前,“四大名茶”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80%。其中,“铁观音”茶园约占38%,“黄金桂”、“本山”、“毛蟹”约占42%。
铁观音: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植株为灌木型。叶型椭圆、叶色浓绿,叶厚质脆,叶缘波状,略向后翻,嫩梢肥壮略带紫红,开花多、结实率高,但萌芽率不太高。天性娇弱,产理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
黄金桂:又称黄旦。原产于安溪罗岩。植株为小乔木型。叶为椭圆型,叶片薄,发芽率高。嫩芽黄绿,毫少。单产较高,适宜制作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黄金桂”有“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成品茶条萦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幽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著称。
本山:原产于安溪西坪尧阳。植株为灌木型。叶型椭圆,叶薄质脆,叶面稍内卷。茶密且梗细长。长势和适应性均比“铁观音”强。制乌龙茶品质优良,香高品醇,品质好的与“铁观音”相似。
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仑。民国时候称“毛外”。植株为灌木型。叶形椭圆,叶背白色茸毛多。适制乌龙茶,为高级“色种”的原料,制红、绿茶外形美观,品质上佳。此茶虽比不得“铁观音”的韵味和“黄金桂”的清香,但有着爆米花般的焦香,韵味独特,又很耐泡。

Ⅱ 跪求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由来比如第一届的开幕时间、为什么要举办这个节庆活动、意义所在

永川地处重庆西部,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06万,是国家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和渝西地区性中心城市,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永川茶产业历史悠久,旅游业发展迅猛。辖区茶山上有规模居亚洲第一的2万亩大型连片茶园,并有各类珍贵的野生茶树十余种。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为四川省茶叶研究所)1962年便搬迁于此,开发出的各类茶叶品种,在川渝及陕西等西部省份得到广泛推广。1963年10月3日,朱德总司令来到茶山,亲口品尝了山上所产的茶叶,并对茶园的建设子以了高度评价。前苏联、日本、巴基斯坦的专家、学者也多次到茶山学习考察。2001年,永川产茶量达2500余吨,连同茶叶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产生的效益,整个茶产业产值达1.5亿元。从1997年起,永川抓住2万亩连片茶园与6万亩竹海景观融为一体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打造茶山竹海旅游品牌.使茶文化、竹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与融合,初步形成厂以茶园风情、茶俗茶艺博览、品茶食茶和竹海寻幽、赏购精美竹艺、品味竹宴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游客徜徉茶山竹海,满目葱茏,绿影婆娑,采茶姑娘翩跹于茶树间,茶歌飞扬,笑语绕园,加上价廉物美的餐饮、住宿,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人美不胜收、其乐无穷的感觉。永川茶山竹海和占地5000亩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200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两项指标均居重庆各区市县前列。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是永川举办此次茶文化旅游节的优势所在。
此外,永川历史悠久、交通便捷、物产丰饶、商贸发达,城市形象良好,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备,均已具备了举办大型国际性盛会的能力。

Ⅲ 长兴的陆羽茶文化旅游节哪一年开始的

1999年在长兴举办了“中国陆羽茶文化旅游节”

Ⅳ 永川茶文化

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
永川古为梁州属地,自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置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历为古昌州治所在地。解放后历为江津专员公署、永川行署驻地。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永川撤县建市,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
永川地处成渝两大城市的中轴线上,背靠四川腹地,面临三峡库区,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通讯信息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能源供给中心、金融中心,是重庆二级经济圈。
永川是重庆西部的地区性中心城市,重庆主城区外的四大经济支撑点之一,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其中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
永川基础设施完善,市内交通便捷,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水电气充足,电信网络健全,通讯设施先进。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横贯全境,陆上交通四通八达。长江穿越市境南部,水运便捷可达沿江各大城市。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90公里,航空可达国内大中城市和日本、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功能齐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辐射功能进一步扩大,渝西商贸中心已初步形成。金融服务机构众多,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近年来,永川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02年,永川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0亿元。
一、永川茶产业基本情况永川境内箕山山脉、云雾山山脉、黄瓜山山脉、巴岳山山脉、阴山山脉横亘永川全境,海拔高度在400-1200米之间,山上四季云雾缭绕,气候温润潮,雨量充沛,土壤呈酸性,很适宜茶树生长,古时整个箕山山脉都是古生茶树,是我国古老的产茶区,箕山上现存的2万亩连片茶园,规模居亚洲第一。以新胜茶场、重庆茶叶研究所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科研单位带动了永川茶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相配套的茶产业体系。
永川现有存量茶园2.8万亩,其中新胜茶场1.2万亩,茶研所0.2万亩,乡镇茶园1.4万亩,年产茶叶2500吨,年总产值3600万元,产量和总产值分别占重庆市的15%和20%左右。茶园分为归山茶园、大山坪茶园、青龙山茶园三大片。每片茶园均结合地形,顺坡、环山栽植,呈梯级带状,层层叠叠,形成了独特的茶山园艺风光。茶叶生产企业最多时达19户,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5户。全市茶园主要茶树品种有云南大叶茶、四川中小叶茶,主要茶叶产品为绿茶、花茶、红茶、边茶。拥有“新胜”、“金凤”、“云岭”、“又一春”、“竹海春绿”、“云升”、“得川”等十余个注册商标和“永川秀牙”、“渝州毛峰”、“渝州碧螺春”、“乌金吐翠”、“竹海竹针”、“云岭银峰”、“金凤银针”等数十个名品,其中:“永川秀牙”被评为全国名茶,“金凤”牌茶叶被评为重庆市名牌产品。在2002年10月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博览会上,新胜茶场的“金凤牌”渝州乌金吐翠、渝州碧螺春,重庆市又一春茶叶有限公司的“又一春牌”竹海竹针及重庆玉琳茶叶公司的“云升牌”云升秀芽、竹海萌芽分别荣获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永川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茶叶科研力量,共取得科技成果70余项,获奖成果60余项,培育优质茶树品种十余个,其中“蜀永1号、2号”等10个品种被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
二、永川茶文化与旅游永川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茶圣陆羽曾到永川箕山游览,对山上遍布的古生茶树赞叹不已,清人郑板桥在雍正十年到茶山流连忘返,并兴书“扫来竹叶烹茶叶,劈开松根煮菜根”茶联一幅。永川的茶馆遍布城镇乡村,“大碗茶”“盖碗茶”构成独特的茶俗文化。“竹海金针”、“竹海春绿”等茶叶名品更具茶竹韵味。茶豆花、茶烧排骨、茶酒等茶食品、茶饮料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喜爱。永川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茶山竹海旅游区内5万亩竹海与2万亩连片茶园交相映衬、隽美秀丽;卫星湖碧波荡漾,令人流连忘返;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我国目前占地面积最大、动物种类最多、来源国最广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园区。以茶文化、竹文化、野生动物为特色的旅游业已成为永川新的经济增长点。2002年,永川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96亿元。
永川市的茶山竹海景区的5万亩竹海与2万亩的连片茶园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茶竹旅游景观,景区内有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观光茶圆。依托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我市充分挖掘茶竹文化内涵,突出茶文化特色,以茶文化项目带动整个景区的发展。在茶山竹海景区,游客可以观赏到传统的茶艺、茶道表演,可以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可以品尝到茶、竹系列特色菜肴,可以在茶博览馆里领略茶的起源,茶的品种和茶文化知识,充分体验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颇具茶竹文化内涵的茶叶、茶酒、竹雕等茶系列和竹工艺品、竹制品等具有浓烈文化气息旅游商品、纪念品,深化了永川茶竹文化内涵,提升了永川旅游的知名度和整个旅游行业的创利能力,初步形成了以茶园风情、茶俗茶艺博览、品茶食茶和竹海寻幽、赏购精美竹艺、品味竹宴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为突出永川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永川已在茶山竹海成功举办了5届茶竹文化旅游节。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举办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和中华茶艺山庄二期工程建设的顺利完工,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2003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确定在永川举办的优势所在。
2003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是一次规格高、规模大、跨区域、国际性集特色旅游、茶文化、茶产业开发为一体,首次在中国西部举办、积极探索茶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特色观光旅游的新思路、新办法,开创西部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新方式,推动重庆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和茶产业的振兴的重要经贸文化活动。第八届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将本次“茶文化旅游节”列入重要内容安排在永川举行,对于提升渝西经济走廊的知名度,促进渝西经济走廊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永川茶业发展远景规划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食品工业政策和绿色茶叶发展政策的影响下,随着2003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和“中国西部茶都”落户永川,永川茶业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5年,永川茶叶产业将充分利用现有优势,顺应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食品发展趋势,以科技为产业发展核心,重点发展绿色茶叶食品为主线,以系统工程原 理为指导,科学地、规范地发展永川茶叶产业,在合理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内指导和重点帮扶,用3—5年时间,建成70000亩优质无公害茶园,其中:国家级优良品种茶树面积40000亩,省级,优良茶树面积30000亩。实现茶叶年产量达7000吨,优质绿茶4000吨,名品名茶1500吨,红茶产量达1500吨,年总产值1.5亿元,利税总额达3000万元的目标;实现以绿色茶园为基础,科技为保障,名品名牌为骨干,种植、生产、科研、加工、营销一体化和产业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茶产业良性互动局面。
2003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永川举办,将“中国西部茶都”落户永川,并定期举行茶博览交易会,加速了永川茶叶综合性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永川西部茶都综合性专业市场规划布局在永川城区三大商贸中心之一的中河坝市场,设点紧靠市场的滨河路,规划面积两万平方米,内设茶叶交易博览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餐饮服务中心,装饰风格体现最具儒家文化代表的宋代文明,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可容纳80—100户茶叶交易商河茶叶生产企业,年交易量可达2.5万吨左右,年交易额将达5亿元左右。从而形成与东部茶都遥相呼应、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茶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题资料, 均为新华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重庆分社网络中心设计制作

Ⅳ 英山茶叶的英山茶叶品种

其主要产品有“英山银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长冲炒青”“天堂云雾茶”系列、“珍眉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康绿保健茶”“英山春笋”等。1987年湖北茶叶评比,9项名茶英山囊括5项。“吉峰毛尖”茶被评为部优产品。 “珍眉绿茶”,又叫英炒黄,因其条索紧结细长、匀称,如古代仕女纤细的眉,故称之为珍眉。其产品色泽呈灰色,俗称起露,条索紧细,叶肉厚实,芽叶细嫩,色泽翠绿,茶汤清沏,香气芬芳,香味纯正,滋味浓厚醇和,叶底嫩绿,微带黄色。1979年始制,产品销往摩洛哥、马里等国家,是英山主要出口创汇品种。

Ⅵ 信阳茶文化节的演讲稿,谁有啊

检举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年也不允许。天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秀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Ⅶ 黄山 旅游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每年在黄山市举行一次。主要内容有:黄山风光之旅、黄山古民居之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之旅、道教圣地齐云山之旅、太平湖――千岛湖胜水之旅,还有徽州民风民俗表演、黄山书画展、黄山旅游摄影展、安徽名优产品、土特产品及旅游产品大联展等。
今年估计在7到9月

Ⅷ 帮我介绍一下英山

一、地理位置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东与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与蕲春、浠水接壤;西与罗田相邻,北与安徽省金寨、霍山毗连。地跨东经115°31′53〃~116°04′02〃,北纬30°00′31〃~31°08′58〃。全县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约70公里,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版图形状象一个斗柄朝南、斗勺朝东的北斗七星。
二、地质地貌特征
在太古代末期至中生代前期,英山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发生了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其中,大别—吕梁和印支两次巨大的运动,使褶皱区地壳不断上升,形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山脊和山谷。境内主要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由于挤压应力不均衡,使北东向褶皱和断层发生轴向改变,形成弧形构造带。英山的三条山脊就是北东向弧形褶皱上升的结果。东、西两条大河就是北东向断层所形成的。后来的燕山运动,使原来的北东向弧形构造产生北东向褶皱、冲断层和挤压破碎带,形成一些南北走向的山体和河流。此后,经过第三、第四纪漫长时期的内外营力综合作用,逐步形成英山现代的“三山夹两河”的地貌轮廓。
英山全境以中低山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向东北延伸,构成了云峰顶、石鼓寨、五峰山、黄梅尖等一系列山峰,再向西分支为三大山脊,夹着东西两条河流,贯穿全境,构成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的地势。最高点天堂寨海拔1729米,最低点船形垸海拔90米,高差1639米,平均坡度17°。
三、气象与水文
英山属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灾害。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3℃,无霜期缩短3.5天。年平均气温16.4℃,1月平均气温3.6℃,7月平均气温28.5℃。极端最低气温—13.5℃,极端最高温度42.0℃。年平均无霜期241天,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
降水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县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403毫米,而位于东北部的桃花冲年平均降水量却达到1533毫米。另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与4—8月。春季29.8%,夏季45.1%,秋季16.2%,冬季8.9%。年平均降雨日133.1个,暴雨日5.1个。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6.1小时,80%的年份大于等于1892.7小时。四季辐射量分别为:春季26.2%,夏季35.2%,秋季22.8%,冬季15.8%。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洪涝、大风、山体滑坡、雷暴、干旱和连阴雨、低温冷害等。其中以洪涝危害最大。水系较为发育,东、西两大河流纵贯南北,在南冲畈相交汇,共有大小河流192条(流程在10公里以上的有15条),注入白莲河水库。只有陈家河向西注入罗田凤凰关水库。
四、土壤
境内地壳以大别山古老变质岩和侵入岩组成,土壤母质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的掩体,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共有五大土类,十一个亚类,二十三个土属,八十九个土种。其中黄棕壤占总面积的86.97%,水稻土占总面积的12.29%,其他土类共占0.74%。
五、动植物资源
英山全境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亚热带气候。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草木繁荣,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11种,分别是天鹅、小灵猫、林麝、豹、鹰类、勺鸡、白冠长尾雉、虎纹蛙、鹞、娃娃鱼等;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四十种。全境现村乔木树种172种,灌木树种236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树种25种,省重点保护植物15种。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文背景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罗田以东的直河乡,始建英山,时属六安州。民国初年1912年,属安徽省,不久改归淮泗道。1914年改属安庆道。1930年,中共英山县委领导农民起义,即“三•二”暴动,改英山为红山县,属鄂豫皖特区西北道。1932年红军主力转移,国民党政府复称英山县。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属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管辖。1996年,黄冈市成立,英山隶属黄冈市。
目前辖11个乡镇,3个林场,309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0.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大约占87%,城镇人口占13%。男女比例大约为1.1:1。全县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族、土家族、满族、壮族、僳僳族、朝鲜族、侗族7个少数民族。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年生产总值206529万元(2005年可比价,下同),增长11.2%,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069万元,增长6.0%,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8万元,增长15.7%,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9062万元,增长16.0%,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现价英山生产总值达到5992元,增加820元。2007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0.25%,增幅居黄冈市首位;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居黄冈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发展速度达到51.5%,居黄冈市第一。
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高幅度增长,新产业、新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了比较合理的“二一三”的产业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能源、交通、邮电、水利和城镇建设等项目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英山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县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各项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特别表现在人均住房、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的人们产生旅游的动机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县域范围内和省内的旅游需求得到迅速增长。随着英山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旅游业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届时,不仅仅只是县域和省域范围内的旅游需求,还会产生大量的国内旅游乃至国际旅游的需求。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现状

英山县是贫困山区县,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二三”落后的产业经济结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和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发展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英山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因此,英山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活县”的战略和建设“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的目标,大力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连续几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旅游工作先进县”。 2006年全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19.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00万元。
经过不断的努力,英山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在交通方面,先后完成对318国道的改建、城区至张咀水库大坝沿途的硬化、改建扩建吴家山、桃花冲旅游公路等;新建旅游景区厕所、垃圾场等设施项目;在吴家山、桃花冲等重点景区新建星级宾馆、农家饭店等设施;还完成了重点景区的移动通信建设、电网改造工程、有线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景区的接待能力,改善了旅游接待环境。其次,大量的招商引资,积极开发旅游项目。先后开发、建设了大别山洞穴漂流、温泉休闲度假、农副产品深加工、武圣宫道教景观、万人太极广场、民俗文化村、大别山主峰天堂索道、龙潭峡漂流、大别山风情广场、桃花冲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再次,为了创建旅游品牌,先后举办“登大别山主峰,敲千禧年神钟”、“观大别山红日,迎新世纪曙光”、“雍华杯”汽车、摩托车旅游集结赛、大别山风情篝火晚会、英山“地税杯”大别山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中国英山南武当山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旅游节、万人景区长跑赛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旅游文化活动。同时还上国际互联网、参加行业联动和多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英山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英山还积极开发茶叶、蚕丝以及各种绿色食品等旅游商品,积极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

Ⅸ 英山云雾茶的英山茶诗

书赠英山茶叶节
武汉李尔重
沃土英山灵气吼 灵芽秀如涵星斗 浮光灵液润枯肠 两腋清风习习扬
啸声长空千万里 鲲鹏展翅逐天起 五洲览遍临桥山 鸿渐前行幻云烟
山城茶节品鲜茗
黄冈乔平
意厚情深迎远客 山城茶节品鲜茗 搓条匀净泽光翠 入口香甜味道醇
昔日团黄为贡品 如今春笋乃稀珍 专家评审捧名次 云雾银毫杨柳青
英山茶叶永飘香
英山万军
(一)
大别山青水更清 四时云雾绕丛林 茗仙昔日从天降 陆羽当年此地行
原属六安称上品 畅销百国颂奇珍 每逢谷雨抽春笋 共话卢仝七碗情
(二)
英山茶叶永飘香绿色资源正未央玉露银毫迎远客欢歌笑语满山乡
村姑巧把毛尖摘众口争将雀舌尝更爱双芽含嫩蕊名齐龙井赛苏杭
英山云雾茶
黄冈李鸣阶
鄂土茶称圣 雾峰味独珍 香云深泛绿 色泽碧翻芬
鲜嫩舒清秀 醇芳晰翠纯 人欢莫叹少 春到草如茵

Ⅹ 中国有多少茶叶节

1. 浙江省:2008年03月5日第三届苍南县五凤乡开茶节

2. 浙江省:2008年3月16日-18日,中国茶商大会是松阳县松阳银猴”系列名茶及名特优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3. 浙江省:2008年03月21日第六届温州早茶节45家茶企亮相本届温州早茶节

4. 浙江省:2008年3月28日浙江富阳产茶区受降大庄村举行了首届茶文化节

5. 浙江省:2008年04月02日,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杭州清河坊民间茶会、

6. 浙江省:2008年04月8日,安吉举行国际茶文化艺术节

7. 浙江省:2008年4月10-16日清河坊茶会“万人免费品尝名茶大会” 4月12日至13日在吴山广场九口井处召开,

8. 浙江省:2008年04-20第三届中国普陀佛茶文化节专题讲座

9. 浙江省:2008年4月24-27日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将于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0. 浙江省:2008年4月25日,余杭双溪举行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闭幕式暨第七届中国茶圣节开幕式活动,www.whchaye.com

11. 浙江省:2008年04-25第四届宁波茶文化节名茶推介会

12. 浙江省:2008年4月28日,在遂川县汤湖镇举行的首届狗牯脑茶文化节暨第二届“狗牯脑”茶王赛

13. 浙江省:2008年4月30日“神奇大岚”茶文化旅游节。茶祠在余姚大岚镇正式奠基。

14. 浙江省:2008年5月4日,第七届中国茶圣节开幕式在径山双溪漂流景区举行

15. 浙江省:2008年5月27日-30日,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

16. 江苏省:2008年中国(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

17. 江苏省:2008年3月22日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

18. 江苏省:2008年3月30日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第二届茶文化节

19. 江苏省:2008年04月17日 仪征“绿杨春早”茶文化节

20. 江苏省:2008年4月18日江苏锡山举办太湖翠竹茶叶节

21. 江苏省:2008年4月28日第十届中国溧阳茶叶节

22. 江苏省:2008年4月29日江苏南京六合平山茶叶节

23. 江苏省:2008年4月28日江苏镇江金山翠芽茶叶节

24. 福建省:2008年5月17日“安溪铁观音·和谐茶乡行”媒体采风活动昨天结束

25. 福建省:2008年5月28日在中国茶都·龙涓茶叶城隆重举行龙涓2008春季铁观音茶王邀请赛

26. 福建省:2008年6月3日,安溪县西坪镇举行2008年春季铁观音茶王赛

27. 福建省:2008年6月15-19日第三届中国(福州)安溪铁观音茶王赛鸣锣开赛

28. 福建省:2008年6月21日首届中国白茶文化节在中国白茶之乡福鼎市举行

29. 福建省:2008年7月8-9日南靖县茶王赛茶王拍卖会福建十大茶县闽南乌龙茶

^^^^^^^^^^^^^^^^后面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