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文化 » 山西旅游文化变迁调查

山西旅游文化变迁调查

发布时间: 2021-03-12 18:58:58

Ⅰ 求关于山西省文化,历史,旅游,人文的题目,最好是选择题 越多越好,谢啦{{(>_<)}}

建议搜一下山西导游考试真题,除了导游政策法规及业务试卷外,其他都是文化,历史,旅游,人文的题目。

Ⅱ 山西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旅游消费在人们的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对于加快振兴山西省旅游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强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十五”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全省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产业定位的变化,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随着全省对旅游业各项战略措施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得到创新,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虽遭2003年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各级旅游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奋力拼搏,已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强劲发展,旅游成就凸显。
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十五”期间,山西省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各种基础设施已基本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大推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利用外资、市场融资”一齐上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筹资兴办旅游业,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招商引资并举的新路子。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投资达69.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五倍。旅游投入年平均增长133.6%,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63.3%增加了70.3个百分比。

Ⅲ 山西旅游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不论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人文资源来看,山西是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自然资源看,山西河流山川众多,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前几年,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山西旅游景区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够鲜明,不够突出,致使山西旅游接待量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攀升。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山西旅游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山西的旅游业已经迅速发展,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拍摄地乔家大院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等景点,已经深入民心,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山西的旅游资源众多,如果要同时开发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旅游景点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不过我相信随着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之下,山西的旅游业将会有一个很美好的前景。

更多咨询请登陆山西旅游热线等山西本地旅游门户网。

Ⅳ 晋城市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说的!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资源之富 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地上资源也极具优势,山川相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遍览晋城,物华天宝,为人类开发大自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煤炭资源极具优势。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 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晋城块炭晶莹光亮,手摸时不沾不涂,燃烧时无烟无味,工用民燃均为佳品,历史上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1984年晋城被国家化工部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用煤基地。目前,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阳城电厂是世界最大的燃烧无烟煤电站,是全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全国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2001年在沁水县发现一个型煤大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 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牧坡草地资源也具有优势。全市现有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8%。其中面积在20&127;公顷以上的连片天然牧草地有10.73万公顷,是山西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本市沁水县境内。 [泽州公园] 泽州公园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 旅游资源丰富。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交通之便 晋城交通便利,是黄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作)铁路、侯(马)月(山)铁路贯穿全境。拥有全省第一条由地市筹建的晋(城)阳(城)高速、全省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跨省高速公路──晋(城)焦(作)郑(州)高速,后来又有了晋城到济源的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2010年晋城到翼城阳城至翼城段竣工通车,环城高速公路也已经竣工通车,为晋城”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拉开了框架。晋城距洛阳、长治飞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的便捷一小时通达,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今天的晋城,太焦、侯月铁路纵贯全境,晋焦、长晋、晋阳、晋济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49年的60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637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晋城经济有力的助推器。 经过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市容市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市初期,晋城市区还是一座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县城已成长为一座建成区面积达到45.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 的新兴城市;城市道路总长达122.83公里,道路面积达283.07万平方米。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建市以来,先后建成了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节能效果显著的大型城市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工程,2008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从零起步到79%,燃气普及率达85.6%,用水普及率达100%。进入21世纪,晋城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引擎,在不到3年时间里,全市完成了长达22.5公里的环城绿色林带建设,宽160米的环城防护林建设、500亩绿地建设,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85公顷。2003年,投资2亿多元实施“两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9.0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5.54公里,绿化面积达91万平方米,建成百丽园、西秀园两个水上游园,形成新的城市滨河景观。先后建成了科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多种文化体育设施,为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漫步晋城街头,看不到一丝煤的痕迹,现代都市的节奏伴着清爽的绿色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 建市二十余年,城市发展多项指标在山西名列前茅,城市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经济发达,被誉为山西的小香港,太行山上璀璨明珠。

Ⅳ 论文:太原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太原地区介绍
位置:太原地处山西省腹部,位于东经111°′至113°09′和北纬37°27′至38°25′之间。市区座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东,吕梁山巍峙于西,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北,晋中平原展布于南,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面积:总面积6988平方分里。
人口:总人口300万。
行政区划分:全市现辖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小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和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古交市十个区(县、市)。

太原简介

山西省会太原市,太原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人的先辈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太原建置名称多有变化,治所几经迁徙,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治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

太原悠久历史

太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代,据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称晋阳、并州,简称并,曾为唐王朝的“北都”,后唐、后晋、北汉的国都或陪都,太原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考古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在境内汾河流域。春秋末期,晋国北扩,太原地区归入晋国版图。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晋阳,成为赵国初期的都城,从此奠定了太原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此后,从战国至北宋之前,先后有十二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十六次以晋阳城为诸侯国都、国都、陪都。尤其在唐朝,晋阳城达到鼎盛,与长安、洛阳并称“三京”,为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统治者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存世近十五个世纪的古城毁于一旦。公元979年至982年,潘美在汾河东岸唐明镇基础上修建了新太原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晋王朱帝扩建太原城。明朝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清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太原旅游自然资源

太原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d307cid90006603.html

Ⅵ 山西省名胜古迹摸底调查表

大同市:古称平城,北魏前期国都,辽、金时为陪都,称西京。素为晋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冈石窟,以及上下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平遥,从古城内发现的仰韶彩陶文化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时为晋国中都邑,汉为京陵县。北魏时平陶县治,因避讳太武帝名而改平遥县。平遥城内文物遗址甚多。现存的古城墙,是我国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于西周,明洪武三年扩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城内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城外双林寺、镇国寺以其精美的彩塑闻名中外。
代县:古州代县是晋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重镇,名胜古迹有雁门关、边靖楼、阿育王塔、杨家祠堂、赵杲观等。历史上陈子昂、李白、王昌龄、王维、李贺,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留下关于代县名胜古迹的传世之作。此外,代县拙中见巧的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面塑制作,精美艳丽的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艺术无不光彩夺目,尤其是民间绘画更为人们所惊叹。
祁县:晋中宝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现祁县县城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祁县名人辈出,有祁黄羊、王允、温峤、温庭筠、戴廷式等。闻名中外的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县古城满街的古老店铺和寺庙,满城的砖雕石刻,油漆彩绘,古色古香。古籍藏书,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祁县秧歌源远流长,元宵社火喜闻乐见,腊塑、面塑、剪纸维妙维肖,都充分体现了古老的黄河文化在祁县的深厚积沉。
新绛县:晋南商城,自北魏始设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贾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于一城,主要有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龙兴寺内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此外还有绛州鼓楼、钟楼、乐楼、稷益庙壁画。新绛人杰地灵,荀子、王之涣、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诞生在这里。

Ⅶ 如何调查旅游对当地文化变迁的影响

如何调查是方法的问题,在说方法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地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拿出方案并可能实施下去
大致来说,旅游对当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属于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的课题,首先需要参阅相关的国际国内文献,做综述,了解这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然后尽量多的搜集调查目的地的社会背景资料,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发现问题并形成假设,根据问题和假设细化为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之后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状况,设计最有效的研究路径和方案
一般来说,这类课题最好的调查方法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针对一个点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然后是深度访谈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访谈,尽量的定性了解;之后设计问卷才会有的放矢,在量上的研究也才比较有针对性并靠谱一些

手打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啦!

Ⅷ 山西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一、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山西是个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其民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充分开发利用,完全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经济大省。这种状况决定了山西旅游资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闲置和浪费,影响了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开发的仅晋中的几个大院,其余的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出来,与当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这样才能解决广度的问题。不管是开发的还是未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我们都应该挖掘其深层次的东西。例如,山西的婚丧嫁娶别具一格,在旅游当中就可以体现,而且还要全盘端出来,把真正独特的地方特色让游客能体会到、感受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还有山西的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只流传于民间,没有打入市场,这都是开发广度、深度不够的表现。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民俗旅游尤其要借重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间性,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宣传滞后会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不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参与到山西的民俗旅游中来。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民俗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文化内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山西民俗旅游资源项项独特,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在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思想观念不解放有着丰富、深刻文化内涵的众多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观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艺品(刺绣、剪纸、草编)、土特产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东西,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解放,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可开发性,因此至今没有打入市场,没有形成系列产业。山西人思想上不前卫,比较守旧,而且旅游方面的从业人员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水平低等,这些主观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承继性不够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每一处民俗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但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民俗越来越地方化,许多民俗独特之处只能在深山乡村或个别群体中找到,绝大多数地区民俗被同化和大众化,这对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不利。如何将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历代传承,在巩固自己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它地区先进的民俗文化,不断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山西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对于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山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展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而且可以推进省内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于地处北方,人文景观大都受到旅游季节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进一步挖掘现有的旅游资源价值,相对来说非常困难。民俗旅游资源受季节影响相对较小,分布广泛而且魅力独特,开发起来比较容易。同时,由于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现在还只是浅层次的开发,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大,使民俗与现有分散旅游资源相融合,山西的旅游业就会前途无量。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变开发观念,山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定能形成山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在具体的开发中,一定要进行巧妙构思和独特设计,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为此要遵循以下原则。1、民俗旅游开发原则保护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在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以前也做了许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乔家堡、河边村三个民俗博物馆,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在今后的开发中,也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会因其贴切、真实而葆有长久的生命。平中见奇、参与性原则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无穷,而山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只能看不能参与,兴趣索然,影响了旅游的效果。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大都与文物古迹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和古朴风味,我们的开发一定要传递和保持这种特色。功能多样性原则民俗活动受岁时及其功能的制约,在民间总是作分散的、交替的传习与重演。由于民俗旅游是取材于民俗的旅游活动,而不是民俗的机械重现,因此它要求集中、紧凑而功能多样。它要让有限的景区发挥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时令、空间的制约,建成一个景致随和、因客设项的旅游基地,并以此显示一地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常见常新。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开展本国的民俗旅游活动。如何标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来吸引大量旅游者,已成为各国各地旅游事业相互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龙荔园,为吸引旅游者特地在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修建了古风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仿佛把旅游者带回到十个世纪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对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游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还必须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民俗旅游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山西的民俗旅游要打破常规,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另外我们应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多设计一些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山西美食一条街”,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山西独特的风味小吃;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方式创新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特色明显,这种优势使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具有多种方式。方式的创新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旅游路线设计方式、旅游内容安排方式等,在旅游开发方面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单独投资开发或共同投资开发的方式,使旅游资源尽快成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山西民俗旅游,可以形成“丁村-乔家堡-河边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线路;山西民居旅游,可以形成“吕梁窑洞-平陆地窨院-晋商大院”为中心的线路等。科技创新民俗旅游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内容,但科技创新仍应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民俗旅游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如山西晋商大院古建筑,包含着不少科技成分,这种科技成分的挖掘不仅可使旅游者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借鉴、吸收和传承。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这对于游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游兴趣,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积淀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们去挖掘、品评和发扬,因此可以说民俗旅游是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开发创新力度,民俗旅游定能成为山西旅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Ⅸ 寻访调查山西有关历史的遗址及传说,进行考察分析。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早在18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晋南芮城大(黄)河拐弯处的一个叫西侯度的地方,点燃了人类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火,从此,开启了一个伟大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同位于晋南的襄汾,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丁村人”遗址、陶寺夏代遗址,驰名中外。侯马的春秋晋城遗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晋国都城的辉煌雄伟。另外尚有汉末黄巾军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垒;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筑的“普净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筑等宝贵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等。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Ⅹ 关于山西的建国60周年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的论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