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喜欢的春节民俗活动的具体过程,我喜欢的活动,收获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1月1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这也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一、调查内容: 春节活动以及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二、调查时间:2012年1月13日—2月10日 三、调查方式: 先通过网络或老年人之口对春节习俗做一统计,然后根据各地的不同,留意当地的这些春节习俗、活动,对这些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和老年人交流,了解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这些活动在当今时代的特色以及和过去的不同,然后写出小区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最后汇总。 四、调查结果: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河南部分地区的春节习俗、特色活动进行了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对传统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以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骄傲。 (1)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①: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因此部分地区又称过小年。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②: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五)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③: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 置办年货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④:正月初一 近邻等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⑤: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⑥:正月初三—正月十五 拜年 这段时间,亲朋好友互相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 ⑦:正月十五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各地有灯会、焰火晚会,在古代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现在大多被焰火晚会所取代。 ⑧:正月十六 小初一 大多数人过完年和家人团聚完之后选择在今天出行,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2)大年三十(除夕) ①:贴年画(贴春联、请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区还流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②: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认为鞭炮能驱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宁,让家中平平安安。 ③: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通过调查发现过春节的习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区而不相同,在我省汉族、回族、满族和部分其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过春节的时间及程序也不相同,如有些在中午过年,有些在晚上过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因为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春节期间的饮食风格以及各项节日活动也不尽一样,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区过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饺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⑵ 寒假作业 写一篇关于春节旅游的社会实践活动的1000一作文
虽然实践的一星期并不能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可以在屋子里工作,但屋内烘热的空气有时还是会把自己弄得喘不过起来,一活动起来很快便会汗流浃背的,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才干了一天,就已经腰酸背痛,甚至有第二天不想干的想法。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累,但我始终都牢记着这次实践的目的,再累也应该坚持。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水平。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那种想放弃的想法就很少出现了,当时就觉得充满精力充满奋斗精神能够坚持才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在这短短的几天中我碰过壁,流过汗,但我却成长了.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更多的了解了社会,我们的这些体验不仅为我们的现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知识,更为我们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七天,对于人生而言或许并不算太长的时间,但在这七天中我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经验,这几天将使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这些天来,虽然付出了很多汗水,也感觉很累,但从这次实践中我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我慢慢的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希望我们能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我们也真忠告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涵义。
这次实践是一次经历,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笔财富!值得我永远牢记
⑶ 关于春节活动感受的文章
一:傻乐游戏
不能否认,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给中国人带来的振撼是如此强烈。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受,好比一位晚期绝症患者,吸上了盼渴已久的鸦片,感官的短暂欣快解脱了灵魂的
痛楚。
当中国人从酷烈的政治争斗和生活的荒芜麻木中醒来,发现精神佐餐除了样扳戏和革命说教文化之外,还有贴近生活的欢歌笑语和热烈执着的爱情故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营造的万人空巷奇观能够在中国延绵好几年,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仅仅用“花无百日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来解释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份量每况愈下的原因,理由肯定是不完全充分的。更深刻的内因其实不难看出,随着中国人文化视野的丰富开阔、精神追求层次的纵深推进,曾经摆脱了一定政冶桎梏,文娱型式散发着些许自由清新气息的春节联欢晚会,不仅没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担负起思想解放排头兵作用,反而逐渐走进了另一条死胡同。执意加塞拔高的政治诉求妨碍了浪漫热情的艺术魅力、思想大同的无妄期盼弄巧成拙反而扼杀了个性的自由发挥和表现形式的有益探索。整个春节联欢晚会,贯穿始终的不过是宣传机器在节假日为头脑缺失,四肢健全的愚民们准备的一台傻乐游戏!
就具体的表演型式而言,不管是歌唱舞蹈、相声小品,都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个主题、一个声音。台上是一伙受控于人的木偶在表演做秀,荧屏前是一群苦中作乐的愚民在傻乐欢欣。没有高雅精致的艺术让人回味悠长,也不可能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发人深省。一台晚会过后,不仅使人觉得心灵的虚空难以慰藉,而且对现实生活的苦难感受得更加真切。
二:晚会乌托邦
乌托邦的欢乐具有虚拟性。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欢乐,也是具有虚拟性的,因此春节联欢晚会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乌托邦。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言谈,反而是真实的谎言。即使我们隐姓埋名,女扮男装。即使我们如比尔盖茨所说,在身上装几十万个传感器,进行网上性爱(cybersex),那也比春节晚会的快感更真实。因为我们的言语不仅出自肺腑,而且经过了大脑,而不是单单经过脊椎神经。
春节联欢晚会,便年复一年为我们制造人多势众、群情汹涌的场合。让我们的头脑暂时下岗,让脊椎神经充分活跃。
首先是鼓乐喧天,数百人齐齐出场,在高分贝的低音炮里,间杂着预先录制的欢呼雀跃:“好棒哦!”、“哇塞!”、“嘿嘿!”、“太开心了!”,等等。
这一幕似曾相识,像不像传销组织的鼓动会?
三分钟之内,你若是还没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脸面泛起初恋般的红晕,——你也就太对不起党和人民数十载的苦心栽培了。
由于成年人一上场便傻乎乎地直乐,有点欲盖弥彰,就有人提意见。近年来晚会的序幕便全换上了十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孩子们的一张张脸笑得稀烂,因为儿童的快乐是不需要理由的,晚会导演便借助儿童无厘头的狂欢,来感染每一个尚未关掉手机、尚未进入迷醉状态的成年人,并临时抱佛脚,对某些显得生疏的人脸对脸地进行现场教练。
接下来便是歌舞升平,开始对你前戏阶段被唤起的无内容的笑,进行填充。看看,人家解晓东在台上跳得那么累、那么卖力,难道你就不觉得“咱们老百姓今晚真呀真高兴”?再等我们把“那个火呀”、“那个牛呀”的大好形势给你RAP一番,你便是多么阴冷也该动情了。只等最后黄钟大吕一响,VIP一出场,你便也如宋祖英一样翘首企盼、柔情万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是多么热爱……”。
大概中国会煽情的人不是进了CCTV,就是入了传销队伍。其他行业都没这么厉害(拍电影的就老是煽不来情)。不过煽情决不是春节晚会乌托邦的唯一价值取向。哪有这么便宜让你我白白高兴一回的?导演们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寓教于乐。笑过之后,再让你泪腺饱满,盈余而出。
就在你的一声爆笑刚刚收尾,全场忽然雅静。神色凝重的主持人缓缓而行,把一个感天动地的高尚故事讲出来,把一钵长江水、黄河源捧出来,把一位残疾人士(陆幼青如果还活着,肯定上今年的春节晚会)用轮椅推出来,把一群穿着56种民族服装的汉族老乡叫出来。这时你扪心自问吧:我该怎么办?你只有低着头,觉得自己刚才的笑声是多么肤浅,你在羞愧之中还觉得某某人的背影怎么变得越来越大。你不由暗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了我国实现第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再奋斗一年!
如果有个别人光看热闹,忘了象从前的语文老师一样总结中心思想。没关系,付笛声会告诉大家:“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耶,紧紧抱成团”,郁钧剑则会循循善诱:“大河涨水小河满,锅里有了碗里有。父慈子孝顺、妻贤夫兴旺”,最后韦唯高屋建瓴,为大家演唱一曲——《爱的奉献》(鼓掌)。
“爱的奉献”的意思,不是有人要向我们奉献,而是要挟我们要向VIP们奉献。
又很眼熟。整个一个李光耀先生“亚洲价值观”的中国娱乐版。
这时,众多主持人纷纷把守一扇大门,开始双手微微颤抖地为大家宣读来自祖国各地、海内外华人的贺电和伊妹儿。你顿时感到有一种力量来自五湖四海,慢慢汇聚于你的脐下三寸。你发现自己的欢乐不再孤单,而有了组织的温暖。当然,假如你不幸属于那种麻木不仁、三锥子都锥不出血来的家伙,你也看见了,你真的是属于极少数极少数的一小撮人。你大可以去换一个频道,去看看春节戏曲晚会或文化部春节晚会什么的。
一个由电视信号接收终端和光纤网络组成的虚拟社区,一个由真人表演的“乌托邦True man show”,一个比好莱坞更加强大的“梦工厂”,在每年除夕之夜8:00时分,像闹钟一样准时叫响。春节联欢晚会已替代了庙会、炮竹、春联,成为由官方一手操办的文化图腾。近年来凡针砭时弊的节目统统枪毙,春节联欢晚会已从当初的演义走向建构,VIP在晚会曲终人散时的定时出没。
我和家人一道,守在除夕之夜,信口开河,把春节联欢晚会当作猴戏来看。
⑷ 春节民俗特色作文 (要求课题项目活动总结研究意义和目标活动情况和成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大宝库,比如说春节,中秋节,重阳节……你猜我今天会给你介绍什么节日呢?猜对了,就是红红火火的春节。
一到春节街上挂满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的商家门使用浑身解数,吸引着顾客买年货。商场里人山人海,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人们看到这么多商品,都在买年货,比如说:窗花、鞭炮……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用扫帚,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扫尘吧,为什么要扫尘呢,原来是要把霉运扫出去,迎接新的一年。还有的人,在准备丰富的团圆饭,一阵忙碌之后,每家每户都变得焕然一新,喜气洋洋。
春节最美好的就是放烟火了。晚上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烟火,烟火在空中绽开,千姿百态,把天空装扮得姹紫嫣红,有的像绽放的万寿菊,有的如流星坠落,有的像一条长龙腾空飞起,有的像彩灯一样照亮天空,有的像子弹一样飞入云霄,有的像一条海豚一样跳起。这美丽的烟火真让人赞叹,我和小朋友们也拍手叫好,所有人都融入了这节日喜庆之中。
穿新衣,买年货,吃年饭,收红包,放烟火,春节真是美好啊,我非常喜欢春节,也希望下个春节快点到来。
⑸ 春节传统的文娱活动
正月闹红火是大同民间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但随着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转变,像“九曲黄河灯”、浑源扇鼓、坐腔、龙舞等一批民间传统项目,逐渐淡出我们的节庆生活。我市非遗保护专家建议,节庆期间,应重拾这些传统项目,使非遗项目得以保护和传承。
记者从市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有史料记载的一些地域性较强的传统民俗表演项目达17项。
踢鼓秧歌是流行于大同县杜庄、吉家庄、麻峪口等乡村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角色分生、旦、净、未、丑五种行当,表演场面宏大,富有古朴风韵和浓厚的民间色彩,主要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据史料记载,从清道光十年,这些活动就在当地流传,如今已经消失。春节和元宵节,流行于灵丘县大涧村一带的云彩灯舞、广灵县西河乡的“蝴蝶舞”、左云县马道头乡的旱船秧歌、南郊区口泉乡的瓦盆鼓、浑源扇鼓等县区的民间传统表演项目,因为没有传承人或当地相关部门缺乏保护,有的已经消失。但也有为数不多的传统项目,被人们至今传承,像浑源的耍故事、南郊区的“小车舞”,部分县区的跑驴、挠搁等。
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大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先人留下了大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些地方的节庆期间表演的传统杂耍都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有的已列入保护项目,但传承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过年期间,能重拾这些传统项目,与现代表演项目并存,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而且能让人们真正目睹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助于民众对传统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⑹ 春节期间高速公路文明出行宣传活动总结
要的全省高速路已撤销3个主线收费站(成绵高速磨家收费站、成雅高速青专龙收费站、属成南高速桂花收费站)和4个匝道收费站(绕城高速螺狮坝收费站和狮子桥收费站、成绵高速白鹤林收费站、达渝高速大竹收费站),成乐、成雅、成南、南广(南充-广安)、广邻(广安-邻水)、达渝(达州-重庆)、遂回(遂宁-回马)、成渝、成绵、绵广(绵阳-广元)、广北段、成都绕城东半环、成都绕城西半环、成都城北出口等14条高速公路实现联网收费。内宜高速(内江-宜宾)、隆纳高速(隆昌-纳溪)将在今年下半年实现联网收费。而全省高速公路统一联网收费预计在2020年全部实现。
⑺ 传统节日春节活动作文120字
《传统节日春节活动》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⑻ 关于春节活动的作文1500字
春节,每年开头的一天。又叫阴历年,因为是阴历中的第一天。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的喜庆气氛一般会持续一个月左右。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关于春节的来历的流传有多种,其中,最广泛的是关于“年”的。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上的人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次除夕,村里的人都搬着东西带着全家上深山去了。突然有一位老婆婆在乞讨,还说谁能给她一点食物,她就能把“年”撵走。但现在还有谁会去理她呢?大家认为她是疯子,也只顾着搬家,无暇去理会。只有一位老爹爹停下脚步,给了那位老婆婆一点食物,还劝她说,快点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啊。“年”快要上来了。可这位老婆婆倔强的很,她说,我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请将你的家先借给我一天,我吃过食物后,就下山去,一定会撵走“年”的!老爹爹扭不过她,最后还是让她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知道了对付“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在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贴春联,放爆竹,拜年和吃团圆饭等等。
春联也叫对子,门对,春贴,对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还叫“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