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
1、旅游资源复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制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1)旅游文化与地理扩展阅读:
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B. 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分两方面,利弊。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和植被,土壤,生物,水源;有利于引起重视,从而保护环境。人文:传统风俗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发扬;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破坏原有的风俗和文化
C. 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特征对旅游地理区划有何影响
旅游资源,一般划分为2类: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就是山水专风光这类属的,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日照等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桂林山水、黄山日出、庐山瀑布等。人文景观,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景观。比如名人故居、土楼(竹楼)建筑、宫殿、园林等。旅游资源分布在哪里,就可能给当地形成相应的旅游资源创造条件。因此,旅游资源也是形成旅游景区的必要条件。
D. 旅游需要了解当地文化,语言,地理知识,还有什么
风俗,尤其是一些禁忌事项。
另外必须了解一旦你发生意外,在那里可以进行求助的人、机构或者地方。
E. 浅谈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了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4.学习文化扩散的形式还要明确文化扩散的作用,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众多语言技术的普及扩散均说明文化扩散的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媒体的发展,对文化扩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现象有何区别
区别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此外,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事物。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的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这部分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二、掌握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3.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5.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和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
分析: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天安门广场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火车因为是运动的,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放进博物馆,这台机车就不再作为运动的工具而使用,而作为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要素进行改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就属于文化景观;泰山是自然景观,而南天门是人类创造并附加在泰山顶上的古建筑,它属于文化景观。
答案:C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开垦地、森林砍伐、草原毁坏,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1)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与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按文化源地的分类,黄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黄河流域有着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是农业景观的_____________与历史明显不同,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懂得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不断增长,加速____________,导致黄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严重,这说明文化景观不顺应____________规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并且会对_____________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流域的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从属于___________文化体系。
(5)按地区分布,黄河流域的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B.东部农业文化地区
C.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D.北部草原文化地区
(6)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该题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观、文化区等众多知识内容;考查我们联系实际的分析、比较以及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等黄河流经的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代在60%以上,由于人类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物质文化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1)黄河横贯东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态平衡 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4)文化综合体 中华
(5)B
(6)人们改造物质文化景观(客观世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F. 地方文化对旅游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旅游活动的内涵在于它的文化性。发展旅游业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同时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旅游公路、登山索道、旅游宾馆、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游者,促进旅游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不同程度破坏和影响了风景区的环境。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旅游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以往由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旅游业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集合。因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和旅游地社会文化持续性。
旅游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关系,同样它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尽管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业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扩大,地理屏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对旅游文化影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无不对烙下深刻的烙印,东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与四川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吉林和哈尔滨人为例,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谈到家乡都会说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们童年记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节,他们对异地的朋友介绍的松花江总要比实际美得多,神奇得多,他们会把松花江说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江。这种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导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景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时空差异。是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催生着众多旅游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可以把旅游者带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马俑让旅游者穿越了时间隧道。同样,青藏铁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让更多的旅游者可以走进布达拉宫,走进雪域高原。地理学家把青藏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因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喜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传佛教、藏羚羊、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与布达拉宫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观吸引着无数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巨大的地理差异。它的魅力就在于同一纬度向东3000公里内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乡,它与中国人口密集区的内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所以我们研究或为每个旅游区域旅游文化定位时必须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象中包含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依托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创造的应用性文化与历史科学、地理科学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常被称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东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环境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在人际关系上,好客到了见了陌生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于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们对东方旅游目的地的梦想形象。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一个风靡五洲、让成千上万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处理各教派、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信守“适度”原则,这使得社会祥和安宁,人们相亲相爱,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富裕、长寿和高尚的生活。“这里,是一片决尘净域,美丽得让你一听倾心,一见钟情!这里,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你入梦入幻,如痴如醉!这里,是一座七色乐土,丰灿得让你五体投地,八拜顶礼!”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而这,也正是人们心目中真正向往和留恋的旅游目的地。我们知道无论是桃花源还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于作家的笔下和读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们应当把旅游文化理解为建立在一定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础之上的再创造。
G. 求一篇关于旅游景点地理历史文化的论文
故宫的建筑特色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殿,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规模浩大,占地约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周围还环绕10多米高的宫墙和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
故宫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是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故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礼制,严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
故宫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外朝以黄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中级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多采用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结构,殿内沥粉贴金,重施五彩,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丽,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盛大仪式或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还有御花园、钦安殿、养性斋等建筑,形成一个布局完美的整体。御花园既有帝苑的雍华气魄,又有民间古典园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宫殿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贴金、镂金、漆画、景泰蓝、玉石及螺钿镶嵌、硬木贴络、绸缎装裱等封建社会所能采用的一切工艺美术手段,将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融合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也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室。
故宫文化内涵
中国历代帝王的宫殿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每一朝代的帝王宫殿都是当时最伟大最壮丽的建筑。通过宏伟的建筑表现至高无上皇权一直是古代宫殿建筑的首要指导思想。
紫禁城宫殿继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思想,根据《周礼》和古代“礼制”中规定的法则进行规划,通过空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材料等诸多手段,完美地表达出了宫殿建筑中所蕴涵的君权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紫禁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一个完整典型。
(1) 象天立宫,君权神授的设计思想:故宫在明、清两朝是被称作紫禁城,在它的这个名字中体现了古老的象天立宫的思想。
皇帝既尊为天子,如此也就产生了“象天立宫”、君权神授的设计思想。这是秦汉以来,中国宫殿建筑基本布局所表达的一种象征意义。随着“礼”的日趋完备,使得中国宫殿建筑的制度日臻完善,它的特征也更为鲜明,至明、清时期而集其大成。明清宫殿建筑,以居中为尊,左右为次;面南为尊,面北为次;殿身间数规定为三、五檐庑殿、七、九,以九间加围廊,为最高等级;屋顶的第依次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台基以三曾须弥座最为隆重。并且将建筑的类型认为大式和小式,而以带有斗拱的复杂做法作为主体建筑——所谓“殿式”建筑的重要标志。
显然,“礼制”尊卑为宫殿建筑规定了必须遵守的法则。“象天立宫”所表达的思想与尊卑等级的秩序,均是为了达到“壮君威”这一目的。可以说古代礼治制度和“君权神授”思想的结合,正是中国宫殿建筑设计思想的核心
故宫的宫殿建筑在空间与实体上无不表现着帝王的至尊和高大,宏大的宫殿建筑群以一条中轴线南北展开,均衡而对称。以太和殿为中心和重心,深、高、宽都集中于此,纵深的传统模式加重了建筑物庄严肃穆的色彩,宽阔的空间变化赋予建筑物宏大的气势,而高大的台基和殿宇则直接表现了帝王的至尊。深、高、宽的手法使整组宫殿群产生了扑面而来的威慑力,给人以久久难忘的震撼。宫殿内巧妙运用光线的明暗对比,烘托出帝王的神圣地位,殿堂内光线昏暗,于殿外的明亮形成强烈对比,神秘气氛油然而生。“天高其为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帝王借此而深藏,神秘与朦胧更增添了至尊之气。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内完全是龙的世界,龙无处不在,天子的威仪也无处不在。据统计,仅太和殿一处,就有龙12654条,若是把整个皇宫内的龙教起来,那就是天文数字了,龙体现了宫殿建筑的等级规范。皇宫内的屋顶用黄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达8米以上,甚至大门门钉的著名也是最多的,这些都是皇宫最高级别地位的体现,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现。明清故宫是封建宗法礼制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权威,成为我国古代一处既有实用性,又有极强象征意义的建筑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故宫是最优异、最独特、最辉煌的建筑物,她那充满魅力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情调,使她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绝好象征。
(2)阴阳五行的文化根底: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和称,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并且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为自然界中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先秦的思想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一方而单独存在,阴和阳的互根互用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五行,最初称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后引申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的运动变化生成的,各种事物都具有五行的属性,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相生相克。
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宫殿的设计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紫禁城宫殿整体上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为阳,在布局上由三朝五门,多用奇数;内廷为阴,在布局上由两宫六寝多用偶数。两宫为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为之后建),六寝为东西六宫。社稷坛中更是明确体现了五行的思想。
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上,土为阴阳五行之一,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手:“中央土者,君宫也”。唐孔颍达疏中说:“土为五行之生,尊之故称大……“根据阴阳五行,在金、木、水、火、土中,土居于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时,土也代表了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康。
“南三所”为皇子读书的地方,由于幼年属于五行中的“木”,生化过程属于“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东南方,故都施以绿色琉璃瓦屋面。绿色为春天树木萌芽之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皇帝对他的后代所寄予的希望,所以太后的宫室如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都分布在西路。文渊阁作为紫禁城内的书库,专用于收藏乾隆是编撰的《四库全数总目考证》及《古今图书集成》。书库最忌火,所以文渊阁用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面。黑色在五行中属“水”,用黑色琉璃瓦含有以水压火之意。屋脊用绿 紫 白色琉璃浮雕波特 游龙,阁前凿长方形水池,池上架有臼石拱桥,围以白石栏杆,栏板雕有海水及各种水族图案,以示厌火之意。
(3)错落有致 韵律天成的空间布局:紫禁城三大殿以南正前方有五座门:皇城大清门为第一门,从此开始向北,经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再北穿过端门和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到太和门。这是五个连续的空间广场,全长约1700米,为紫禁城宫殿前区的前引部分。利用各种不同形制的门,区划出不同的格局,形成高低错落的变化,构成大小、横竖、宽窄不等有收有放的空间,并采取“欲扬先抑”的方式,从而组成既有规律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系列,由宫前区大清门开始,逐步深入到紫禁城内,使其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紫禁城内宫殿的总体布局再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它分为中路 内东路 内西路 外东路 外西路等五个大的区域。这里不仅有皇帝和后妃使用的宫殿,还有太后、太妃及皇子们的生活区,使宫殿的布局更加集中和紧凑。这样庞大的宫殿群再历代皇宫中也是罕见的。其中以中轴线为主体布置着前三殿和后三殿等一些主要建筑,成为贯穿紫禁城的主线。外朝以前三殿为主要殿堂,其中又以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中心,象征着帝王权力、地位的至高无上,因而它占据宫城中最尊贵的位置。前三殿轴线的两旁,按文东武西之制,东侧是文华殿一区,西侧是武英殿一区。这两区建筑组合都是一正两厢前后殿的庭院。从外朝建筑布局的体制看,它们是两座东西偏殿,两组建筑东西对称,遥相呼应,再前三殿的两翼形成左辅右弼的格局。外朝占据紫禁城的大部分空间,为了突出外朝宫殿的主导地位,它的布局、 规模、 体量、 形式、 装饰、 材料、 结构、 工程做法都具有最高等级。前三殿一区宫殿最为壮观,局势开阔,布局舒朗,建筑端庄,气势凝重,从而体现了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内廷宫殿布局的中心后三宫,是中轴线的后半部分主要建筑。东西两侧各有六宫,是妃嫔们居住的两组建筑群。东西六宫外侧则采取左右对称排列成轴线方式,各自形成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区和太后太妃们生活的慈宁宫 寿安宫区,自成体系组成了内廷的次要轴线,平行于前三殿和后三殿的紫禁城的南北主轴线。东西六宫之北有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再明代是皇帝的幼年子女生活区。这些小区也有各自的轴线。内廷宫殿是帝、 后、 妃、 皇子的生活起居之地,因此在建筑布局上采取密集的组合方式以便实用。主殿与配殿多廊庑连贯,庭院鳞次栉比,布置严密深邃。
紫禁城内各院落的布局也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城中的宫殿的基本形式大都为“一正两厢”的样式,也就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布局方式。各院落的设计在严格掌握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院落的实际功能的不同而加以灵活运用,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
故宫无论就其对称性、 空间布局、 色彩搭配和完备的设施等诸多方面,多显示属极高的建筑成就。尤其是其中通过建筑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品味来体现君权神授,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坤宁宫的特殊气氛则昭示着明、 清两代王朝理念与习俗的变迁。
H. 分析一个地方从地理 历史 文化 旅游还有哪些方面
方志,就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记述。一个地方、地区的记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自然属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但亦可单列)。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应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也就是实录历史,还原历史。简而言之,地方志书者,地方之全史也。它虽有史学之性,但不是国史、正史,也不属史学范畴,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统;由于它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地方志书有网络全书的性质,亦可称地方的网络全书,是人们了解国情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I. 【旅游地理】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与旅游名城西
(1)类型抄多;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任答三点) (2)红色革命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受旅游名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 (3)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