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文化 » 文化旅游的现状

文化旅游的现状

发布时间: 2020-12-07 10:57:53

文化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1、产业化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导致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缺乏对市场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深刻认识。对现代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缺少正确认识,对文化旅游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路不清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规划不重视、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存在许多误区。在文化事业、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三者之间长期徘徊,缺少新时期文化经济理念上的创新,更缺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资源多,但开发利用不够;历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现象的产生
2、发展规划不到位
作为一个着力培育、快速发展的新兴重要产业,还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规划。各景区景点已有的规划,多数仅只限于满足于审批项目、争取资金和近期开发建设,在详细程度、操作实施、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导景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提高。更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动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予以充分调研和高度的重视。规划和开发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多有雷同,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刺激性的旅游性项目少,新、特、大项目则更少。
3、体制机制滞后
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社会化大产业,涉及到多个行业。隶属关系的不同,造成行业规划不统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经营中,存在着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反映了文化旅游资源产权不清、行政管理与产品开发体制混淆的现状,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开发主体的事业体制与市场化经营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许多景区和景点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在这种经营机制下,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资金除靠政府和社会投资外,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危机感不强。旅游的经营还主要是门票收入。
4、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资源内涵在表现形式上,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文化内涵很容易利用起来,但隐性的文化内涵只有认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发现和充分利用。由于对隐性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对高端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游者参与性项目不丰富。文化旅游要使旅游者真正参与其中,通过娱乐性的节目,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才能实现游客和景区双赢。三是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单一。我市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源的静态展示,缺少大型的、专业化的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文艺表演活动;节庆活动内容单调,组织不力,几个大型的文化节有下滑的趋势。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入有时又急功近利,致使许多地方资源开发粗糙、格调和层次都比较低,缺乏文化内涵,影响我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5、促销、包装缺乏创意
我市的文化旅游业在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上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在产品变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在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其他文化产品联动上还没有摸索出可行的机制,在宣传、包装和促销上还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手段和措施,在听觉上吸引力不强,在视觉上冲击力不够。
6、景区建设差、规模小
景区周边环境差,是我市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景区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美化等方面,还包括了景区周边建筑风格、旅游商品、饮食摊点等方面。与我市旅游深厚的资源内涵相比,我市现有的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偏小、景区内容偏少。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周边省市的文物景区相比,我市景区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区内容中项目同质化的东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
与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游商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没有特色且外地品种多于本地品种,致使来运旅游的绝对人数增长较快,但旅游综合消费却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625元,而运城只有593元。运城市旅游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还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带不来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
8、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还很缺乏。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人员也缺少正规培训和专业培训,导游讲解人员对全市根祖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亟需强化提高。整体看,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段,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和措施上落实。

Ⅱ 旅游文化发展维艰的现状有哪些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类型,与建筑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等并列,这也是与内文化旅游最大的区容别。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属性,是我国文化建设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国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旅游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下,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文化旅游地产的大好前景,吸引了众多巨头参与,相关项目遍地开花,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行业的优质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产品的同质化。
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致使成熟的开发模式遭到大范围模仿,创新意识极度缺乏,文化资源过度解读,最终造成资金、文化资源的浪费。
其次,文化旅游地产局限性突显。文化旅游并非独立的产业,与餐饮、商业、创意产业等密切相关,需要其他产业配合。不过,由于文化旅游地产的根基是地产,地产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地域范围,从而影响到其综合多元化的发展。

Ⅲ 您是否了解中国文化旅游现状

中国的文化旅游复......开展这个不如开展创制新旅游....找一些人们不太了解的地方,可是又有旅游意义的景点.现在的大众安逸感太强了..讨厌旧事物,喜欢新事物,一味的去讲文化不如开拓创新.开展外国旅游团其实更好,现在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想去国外玩玩...国内没意义了...相信过不了2年...开团去外国才是旅游业的王道

Ⅳ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协作统一的,旅游是基于文化的衍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换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整个旅游活动进行的主线。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解读和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发扬,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还能够提高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发展,这对于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两者混淆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旅游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者进行研究时,特别容易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淆,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疑惑的地方,因此,旅游学者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研究。虽然旅游文化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但对于它的概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两者字面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以及内涵并没有严格界定。虽然两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内涵还存在很大差别,这让很多人难以区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经常发生混淆,因此,为了明确两者的区别,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两者的研究现状

就旅游文化而言,我国早期对旅游文化的观念比较片面和笼统,把旅游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后期,开始强调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旅游者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旅游界把旅游对象的文化和旅游文化等同,这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误解。大多数人都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新的旅游文化概念,并没有借鉴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我国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国际研究。就文化旅游而言,我国把文化旅游理解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游产品的旅游过程、民俗旅游以及旅游者对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过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一系列的系统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践验证。有时候,还经常把文化旅游等同旅游文化,把文化旅游看作设计产品的观点和思路,从广义的层面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游等观点。显然,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文化旅游更加狭隘,没有概念的理论行定义。

Ⅳ 文化旅游产业有多大

文化旅游产抄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一定族群的传统文化为基根,以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旅游为载体的产业形式;既然称其为产业,就带有经济效益的成份。但旅游文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金元宝,也不是一个己经烤熟的大饼,其发展要受到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交通条件和宣传运作等多种因素制约,其大小是不能用称称,用斗量的。

Ⅵ 文化旅游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2、文化旅回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3、发展资答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4、法规体系不健全。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苏州华采堂可以帮你弥补这些问题,可以试着请教一下他们。"

Ⅶ 赤峰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是怎样的

目前,赤峰来地区对于名人文自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仍偏重于辽代时期的遗址。赤峰市辽代大遗址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拥有辽初时期都城辽上京、辽鼎盛时期的都城辽中京3处皇帝陵园。但是,经过数年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多处遗存遗迹历经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战火破坏,情况已经实在不容乐观,也令人感到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对辽代有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上的整合与联合挖掘。赤峰地区对当代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如当代名人有著名影视演员斯琴高娃和新生代演艺明星王珞丹,世界第一高人鲍喜顺。赤峰对当代名人的开发更多是停留在个人知名度的提升上,对于城市整体的品牌建设力度不大。

Ⅷ 广东文化旅游现状

行业现状:自1994年以来,广东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居全国首位。根据2005年末的统计,旅游从业人员,广东为全国第一,有82.90万人,几乎等于居第二位的江苏的两倍(41.89万人);在固定资产原值方面,广东位居第一,为904.02亿元。其他如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向国家上交营业税等项目,广东均列全国第一。

广东旅游资源具有门类齐全、组合良好、分布合理的整体优势,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之一。广东旅游业创汇能力已经相当于世界旅游业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排名35位的巴西,超过爱尔兰、菲律宾、新西兰、芬兰和南非。

政策环境: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及时指导和鼓励文化休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竞争指数:广东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要在趋于饱和的市场中分一杯羹,比较困难。而且,大量外来旅游企业介入,以其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对广东旅游企业造成冲击。

最佳地区:与珠三角的饱和相比,周边地区、广大山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或以发掘传统工艺、历史遗迹为主,或开发民族民俗资源,或利用自然人文景观,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Ⅸ 中国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内明显。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业容发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内旅游资源,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四川在地震后为复苏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项目广泛受到投资者青睐;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云南省相继设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21世纪中国旅游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Ⅹ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