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安有没有什么大型点的游乐园啊过年我想带我妹妹去游乐园玩,可是都太小了,玩的不多
那里有很多好玩的啊!!我可以带你去啊
Ⅱ 六安过小年吃什么
主要是吃“十大海”。就是十样菜用十个海碗依次盛上(海碗,就是比较大的碗,六安人俗称海碗),这十碗菜分别是 一碗粉丝、二碗扣肉、三碗圆子,下水干子、虾米汤、烧鸡、瓦块鱼、咸鹅鸭、红烧肉、千张炒青菜。上菜是有顺序的,最重要的就是这前三碗,因为在三碗园子上来的时候,主家要对客人敬酒答谢,所以这三碗的顺序一应要正确,不可出差错。
拓展资料:六安春节习俗
岁除
除旧迎新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Ⅲ 六安有哪些自然文化遗产
地方文艺
六安的地方文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门类齐全,艺术风格多样。
戏剧:庐剧是六安主要剧种,皖西庐剧主要是西路庐剧,又称“上庐”,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韵味。1953年,专区建立场团合一的“六安地方戏实验剧场”(后改称皖西庐剧团)。随后,庐剧艺术之花在皖西大地竞相绽放。大型庐剧现代戏《妈妈》、《程红梅》晋京演出获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灯歌、秧歌、劳动号子为主,同时还流行许多轻松愉快、曲调优美的民间小调。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人民创作了一大批红军歌曲和革命民歌,如《红军到金寨》。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风靡全国。
舞蹈:六安民间舞蹈分布广、种类多、服装鲜艳、舞姿优美。民间舞蹈《十把小扇》、《鵅鸫理窝》于1957年初被选调参加在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被拍摄成专题资料片,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珍藏。寿县的肘阁、抬阁历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铁架、铁杆或抬着阁楼、亭榭,托着小演员,展现不同戏剧人物或民间故事人物造型,具有惊险、奇趣的特点。
曲艺:六安民间曲艺独具特色,有“锣鼓书”、“四弦书”、“花鼓”、“大鼓书”、“淮词”、“寿州锣鼓”等。锣鼓书唯六安独有,早期的锣鼓书伴奏仅一锣一鼓,后来逐渐加入民族管弦乐器,传统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寿州锣鼓表现力十分丰富,它既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
剪纸:六安民间剪纸的特点是线条圆润、流畅、舒展,艺术夸张得体,人物形态丰满,栩栩如生。新型剪纸在传统艺术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艺,创作内容、形式都有很大发展,艺术作品清新别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纸令人叫绝。其极具地方特色的翁墩剪纸入围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作品。
灯会:六安民间灯会广为流行,每逢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喜庆日,群众都有闹花灯、唱灯歌的习俗。每逢灯会,家家户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折字歌、五花彩、对花谜、犟驴歌”六安灯歌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民俗文化六安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是吴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安徽汉文化的集中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南宋时发明的“突火枪”,是管状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疗马集》,被后世称为兽医学的“本草纲目”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而产生的红军文化热情高亢,形式活泼,独树一帜。皖西文化艺术门类丰富,民歌、民舞、曲艺、剪纸、灯会和民间剧目种类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区和大别山区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孔子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从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灭六,皋陶后裔在“六”这个地方立国长达约1500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古圣皋陶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行的“五教”、“五礼”、“五刑”、“九德”、“九族”,对于加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法兽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纪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皋陶祠位于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兴建中华皋陶文化园。
寿春楚文化我国先秦时期的楚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是古代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内容丰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诗歌和庄子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
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历时19年。这时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段时期,楚王室经历国势衰败及其“逃跑主义”的动荡过程,贵族随同动迁所携物品一次比一次贵重、精细,最终形成一种聚积。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特色鲜明而名闻遐迩,影响后世。
六安汉文化六安是吴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是安徽汉文化的集中地。西汉六安国体现了西汉诸侯王国家形态已发展到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出土文物与墓葬形式规格,对研究吴楚文化融合发展、西汉历史与古代的墓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六安王陵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双墩村,因南北向并列的两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例行考古勘探,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
虽然这座汉墓在唐代就曾被盗掘,但墓室周围仍清理出大量遗物。完美精湛的“黄肠题凑”王室墓制构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残片、玉器、金银箔、玛瑙及22件青铜器、300余件木俑、木车、木马等,仍让我们感受了2000多年前汉家王朝的辉煌和荣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状况,对研究中国西汉时代工艺美术、葬俗、葬制、服饰、雕塑、制玉、冶炼工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双墩一号汉墓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还为我们揭开了汉代六安国王陵的神秘面纱。
《史记》和《汉书》记载: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的小儿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来。刘庆和他的继承者镇守的六安国,从此国泰民安130余年。但史书记载的六安国是什么样子,王陵和都城在何处,一直是千古之谜。现在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国或六安王有关文字。考古专家根据该地地望、规制、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初步推断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双墩一带大大小小20余个墩子,即为西汉六安王建置的国王陵墓区。它们和北面位于开发区内的东古城也就是六安国王都所在地遥相呼应。据专家初步勘探,在六安双墩一号、二号汉墓四周,还有3对封土巨大、左右并列的连体双墩,大致可以判断是其他3任国王和王后的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汉时期、中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国王陵保留下来的文物与蕴涵的信息是我国罕见的珍贵文化遗产。
红军文化皖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战士朱蕴山为代表的六安进步知识分子,就组织了“中国革命小组”,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活动。1923年,寿县小甸集成立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是安徽建立最早的党组织。1929年,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十一军三十二、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皖西是红军的摇篮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这里指挥了历时48个日日夜夜的苏家埠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空前的大胜利。抗战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府,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大转折。
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六安人民为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3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也炼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并拥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两个将军县和“一镇17将”的独山镇。
皖西苏区的红军文化,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生动地展现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传广大红军官兵和苏区人民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皖西苏区红军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有歌谣、戏剧、绘画等。《皖西苏区文化史》中记载的歌谣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苏区军民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旧社会的苦》、《反国民党歌》、《送郎当红军》、《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军都是英雄汉》等。皖西苏区的戏剧,都是围绕革命斗争中心任务新编的,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或以话剧,或以地方戏,或以活报剧,或载歌载舞,不受剧种限制,都为时装剧,设备简单。皖西苏区的绘画,多见于画报、报刊插图、大型宣传画、漫画、壁画、小型木牌画等。
Ⅳ 今年春节安徽共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安徽省共接待游客31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7.6%,实现旅游收入196.2亿元,同比增长37.5%。据国家旅游局假日新内闻发布,安徽省春容节假日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位居全国第六。
户外滑雪场以及名山赏雪景均成为春节市场火热的线路,全省6家滑雪场在春节期间累计接待3万余名游客,如安庆高山滑雪场,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约7000人次;黄山、六安等各大景区的雪景引得游客流连忘返,其中六安天堂寨景区与马鬃岭景区的冰瀑,犹如自天上垂下的巨大珠帘,累计吸引10.3万名游客。
Ⅳ 六安节日风俗作文600字
六安节日风俗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由媒人(一般两位)分别向男、女方家长说合,先男后女,谓“羞男不羞女”。双方无异议,即可过庚贴:男女方各将“生辰八字”(生年,月、日、时)书于红柬之上,由媒人交双方,若“八字”相合,则可正式议亲,若不合(如“鸡猴不合”、“龙虎相斗”等),则各自另行择婚。下书子,又称“过小书”,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结婚,也称完婚。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新娘婚日早起要“哭嫁”。上轿前,新娘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伴娘为其梳妆后,由兄,弟或父亲背起进轿(寿县由姐、嫂搀扶进轿)。事毕,嫁妆前行,花轿随后,花轿进门时,新郎面对轿门行“下马揖”礼。打开轿门,用红色布袋交替辅于地上(“传代”),新娘由人搀扶从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宾客对新婚夫妇可适度戏谑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如“赞喜句”,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新妇于次日上喜坟,拜识家人、亲戚。婚后三日,或六日、九日,娘家来人省视(“看三”),并接新娘“回门”,但当晚须回夫家。一月后,新娘回娘家可住一月,此间需给夫家每人做“回门鞋”一双。旧时尚早婚,男性一般18至19岁,女性17至19岁即行婚配。男方有休妻、卖妻、再婚(妻死后)、纳妾自由。女方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丈夫死了要“守寡”,甚至未婚丈夫死了,也得守“望门寡”,此外还有“童养媳”,“就亲(兄死弟就嫂)”,“换亲”、“招亲”等婚俗,女方无自主权。
建国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礼仪从简。70年代后期始尚旅游结婚,新婚夫妇出外观光旅游,欢度蜜月。也有举办集体婚礼的。但农村仍存媒人说合等旧俗,80年代后期出现办婚事奢侈浪费倾向。女方巧立名目,索要彩礼,男方大摆宴席,追求排场,有的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常造 成债台高筑。
生育
婴儿出生三日后要“洗三”,用槐树枝、金银花藤、艾叶等煮水洗浴母子,请乳水足的妇女,喂头遍奶,吃“洗三面”,散发红鸡蛋,备礼向娘家报喜。若生男孩,选公鸡两只,娘家回一只;生女孩,则送母鸡两只,娘家回公鸡一只。霍邱乡俗生男孩送红鸡蛋、毛笔,生女孩送针线和花布。婴儿出生7天后,外婆家送婴儿衣被、母鸡、红糖、挂面、油条、鸡蛋等,给婴儿“见面钱”。产妇忌在娘家生产、坐月子。“满月”时吃“满月面”,产妇此后可串门走亲戚。幼儿满1岁之日,家人将小件器物、文房四宝、糕点糖果等物品摆于桌上,让小儿抓拿,视其所抓之物预测日后爱好和职业,此谓“抓周”。幼儿不剃胎毛或留“乌龟梢”。
建国以后,产妇分娩,请医务人员接生,“洗三”、“抓周”习俗仍存。蓄乌龟梢及一些迷信陋俗只在部分乡村个别存在。
祝寿
旧时祝寿有两种,一为“散寿”,系不满60岁者之寿典,一般只请至亲好友祝贺一番。一为“正寿”,分“花甲寿(60岁)”、“古稀寿(70岁)”、“耄寿(80岁)”、“耆寿(90岁)”,“期颐寿(100岁)”。寿诞之日,亲朋邻里至家庆贺馈赠糖果糕点、干鲜佳肴、佳酿、寿面(长挂面)、鸡鸭肉三牲等礼品,亦有馈赠工艺品和寿幛、寿序(写成条幅状),寿联的。最隆者为送寿匾,如“年高德劭”、“鹤寿松龄”之类。
建国后祝寿之风已泯。一般只在家庭内部祝贺。80年代亦有亲朋邻里“凑份子”为寿者祝寿的情况。
建宅
旧时视为大事,择基定向、择吉动工皆须请风水先生、建屋工匠。新屋构架落成时饮“上梁酒”,是日亲朋故旧备钱物祝贺,新梁横悬长幅红布,上书“吉星高照”。屋内明柱多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喜联。工匠在梁上燃放鞭炮,抛撒“欢团”、银杏、花生等物, 供祝喜者哄抢逗乐,事毕,请饮“上梁酒”。新屋全部落成后,要择日迁入新居,旧谓“上庄”。建国后,饮“上梁酒”之习犹存,然形式已从简。70年代末以后,农村送“上梁”礼品优厚,一般为“红包”,隆者有自行车、沙发、电视机等。
丧葬
旧俗年幼夭折和先父母而死未尽天年,丧事从简。正常老死谓“白喜”,丧事繁缛。一般有如下程序,病人垂危时,“净身”、穿“老衣”(寿衣),下掉蚊帐,移卧于堂屋稻草白布之上,谓“放冷铺”。临终时,家人焚烧纸轿、纸马和纸钱,蒙盖面纸,遗体前置瓦质“老盆”盛放纸灰。如死在外地,可在门前搭棚停尸。去世后,着人向亲戚“报丧”,吊唁者送纸钱、挽联、孝幛等,丧家女眷须“哭丧”,如死者属于高寿,丧家买回若干碗盏,供吊唁者带走,谓“长寿碗”。有威望者去世,常在族祠举行族祭。死者一般停棺3天。此间除吊唁外,尚有入棺,请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合棺(即“掩殓”)等事。入棺时遗体身下置5或7枚“垫被钱(铜钱)”。棺前放1碗饭,上竖1双竹筷,顶插1个剥壳熟鸡蛋,棺底罩住1只公鸡,1盏油灯为死者照明。
出殡时,由孝子捧灵牌或执幡前引,锣鼓随后,继为灵柩及送葬亲友,送葬时沿途须抛“买路纸钱”。如遇他人鸣炮致哀,灵柩暂停,孝子下跪。至墓穴,孝子卧下暖穴,死者亲属在掩埋完毕后,向送葬者叩首辞谢。旧俗重墓地选择,须请“风水先生”“卜茔”确定位置、方向。服丧期内,死者亲眷佩带不同哀悼标志。子、媳头扎五尺白布长巾,侄儿女截半,孙儿辈及邻里远亲戴孝帽;白布蒙鞋,子、媳满蒙,孙、孙媳半蒙,曾孙鞋头蒙白,若父母双亡又无近亲长辈,两鞋蒙成“毛口”,男性近亲长辈健在,左鞋蒙成“毛口”,女性近亲长辈健在,右鞋蒙成“毛口”。
入葬后第三日,旧称“回煞”。是日丧家在死者生前经常活动场所撒下草灰,晚间合家大小回避静思。次日早上,若地上草灰有印迹,则谓死者昨夜曾归家视亲。此后尚有“五七 (35天)”、“百日”、“周年”等忌日。届时均烧纸钱、纸马、纸屋等。
旧时居丧可长达三年。清末至民国期间,周年之内为“热寿”,“五七”之内,男不理发,女不梳妆;不作乐,不宴客,不大声言笑;夫妻分居。丧家第一年春节春联用白纸书写,对文如:“守孝难还礼,思亲免贺年”、“守孝不知红日出,思亲常望白云飞”等,次年用蓝纸或黄纸,第三年换红纸。
建国后,丧事从简,并有改革。60年代后,渐兴臂戴黑纱作悼念标志。吊礼以花圈、孝幛等为主。死者如系干部职工,一般由所在单位有关人员组成治丧委员会,会同办理丧事。农村丧葬吊唁及祭扫活动,多半沿用旧俗。70年代后,提倡火葬,火葬场内设殡仪馆,供吊唁和开追悼会之用。但农村旧俗难改,多数还是土葬,有的地方亦推行殡葬改革如设置公墓,实行深埋等。
Ⅵ 安徽六安的饮食习惯
城乡居民主粮以大米为主,辅之以面粉、杂粮。
建国前,市民每日两顿干饭,早晨习惯于喝茶吃点心。商店和作坊的店员、工人,平时每天两顿素菜饭。但有吃“犒期"的习惯。大的商店和作坊每月四犒,分别在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小的商店、作坊只初一、十五两犒。“吃犒",每人只半斤猪肉,不饮酒。城郊农民每日三餐,早晨多吃稀饭。贫苦农民多吃麦类、玉米等杂粮。
市民多于清明前腌鸭蛋、鸡蛋。谷雨前后腌春腊菜。白露后泡菜、磨辣椒酱。立冬腌冬腊菜、白菜、萝卜梅雨季节做酱。冬至后腌肉、禽、鱼等腊昧。郊区农民,还在春节前夕做粑粑、磨豆腐;殷实人家,宰年猪腌腊肉。此习至今未改。
回族人民从“清真"习俗,仅食牛羊等反刍动物以及鸡鸭鹅等禽类。对允许食用的各类动物,经阿訇宰杀才可食用。建国后,渐有自宰自食的。
酒席多种多样,城乡略有不同。农村以十大海(海碗)席为普遍。席面十碗,第一碗菜是鸡的,叫鸡头席;第一碗菜是粉丝的,叫粉丝席。但在治办丧事时,也有以八个碗的简单席面招待前来吊唁的人。城市酒席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十碗席、八大八席(8个大碗,8个碟子)、鱼翅席、海参全席、两道点席、四道点席等等。海参全席有荤、有素、有冷菜、热菜、点心,菜数多达32个,非一般酒席可比。建国初至70年代,人民生活崇尚节俭,无人再办这种酒席。自80年代初起,以酒席待客日渐增多,常见的席为4个烧菜、4个炒菜、4个冷盘和一两种点心。
Ⅶ 安徽六安巨石山春节开放吗
往年安徽六安巨石山春节开放,但今年由于疫情,毕竟是公众场合,所以被迫关闭。想去的话,等春暖花开时再去。
Ⅷ 六安有哪些习俗、文化活动
六安古老而神奇,
民风纯朴,
风情独特。
美丽的山川,
丰富的饮食,
寻常的起居,
日常的劳作,
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
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
和追求。
一:风土人情
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1.
居住
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
“
宅坐青山龙
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
”
(后山前水)
,
“
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
”
(左
高右低)
。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
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
“
泰山石敢当
”
,谓
可祛邪消灾。
2.
饮食
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
区多食稻米。
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
如清明前腌禽蛋,
梅雨季节
制豆酱,
立冬后腌花菜萝卜,
冬至后腌鱼肉家禽,
春节前做糯米年糕。
六安人历
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
“
八大海
”
、
“
十大海
”
。
3.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
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
定亲、送日子
(
选定婚配日期
)
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
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
提婚,又称
“
提媒
”
;订婚,又称
“
下书子
”
;结婚,也称
“
完婚
”
。完婚当天,男
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
“
哭嫁
”
,吃
“
分家
饭
”
,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
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
有
“
赞喜句
”
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
谓
“
新婚三日无大小
”
。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4.
丧葬
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
(
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
)
和下葬四
个环节。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
(
俗称
“
送老
”)
。柩放
1-3
年
后,入土下葬。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
生孩子的第二天,
要向岳父母报喜,
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
婴儿也要洗
澡,称
“
洗三
”
。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
“
满月酒
”
。周岁时
(
俗称
“
抓周
”)
,
亲朋好友道喜祝贺。到
10
岁时,也有做
10
岁生日的。人到
60
岁时,儿女们要
为父母做
“
六十大寿
”(
做九不做十
)
。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
场面大。
(
6
)
礼仪
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
茶敬烟。坐席以
8
人或
10
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
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
不斜视。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
亲友,应先招呼。
二:节庆习俗
六安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
1
)
春节
春节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
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
“
扫尘日
”
,除旧布新,祈求康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
“
小年
”
,祈求平安。腊月的最后一天为
“
除夕
”
,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
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
“
过年
”
,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
“
送年
”
。
(
2
)
元宵节
“
正月十五大似年
”
,
“
早过十五晚过年
”
,是六安的传统。早餐元宵、饺子,
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
“
交财运
”
。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
或逛集,或玩乐。是夜,城乡大闹花灯。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
门前,
均要燃放爆竹,
致送烟、
糖之类;
在乡村,
灯歌队、
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
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
3
)
端午节
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
荤有素,
花色繁多。
至于赛龙舟,
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
下水龙舟
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
舷,击鼓者则立船头。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
4
)
中秋节
有
“
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
”
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
家在庭院、
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
备齐月饼、
水果和茶水,
边吃边叙,
亲情融融。
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
火狮,
天上人间,
飞彩流霞。
待一切平静之后,
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
“
摸
秋
”
了,
所谓
“
摸秋
”
,
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
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
是
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三:六安的各地民俗
(
1
)
中秋耍火把、
摸秋
六安市城乡在中秋节晚餐后,
都有品茶赏月的习俗,
青
少年则要尽情玩耍到下半夜。而乡间则有耍火把之俗。是日晚上,人们用麻秸、
黄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后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
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
“
摸秋
”
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
传统活动之一。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
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俗谓
“
摸到冬瓜生男孩,
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
”
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
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中秋之夜,城镇上
大户人家还有
“
步月
”
的雅兴。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
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
2
)当头酒
喝月色
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
“
喝当头酒
”
、
“
喝
月色
”
的习俗。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
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
“
当头
”
。每逢这
一天,
上年纪的人们在天黑后都置酒院中,
浅斟低酌,
边饮边等。
有些爱热闹的
人觉得独坐候月未免乏味,
便三五相邀:
“
走,
喝月色去。
”
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
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
“
抬石头
”
。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
中天。
故这一天城关及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
几乎座无虚席。
此时庭
院中早已竖立一根竹竿。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
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
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
3
)柏树庙
·
柏树庙会
柏树庙位于叶集镇彭台村,始建于隋朝,庙内供奉东岳
岳神和十殿宫真君,千余年来香火连绵不绝。
1997
年至
2004
年,柏树庙继续
对原庙建筑重新维修,
新建大雄宝殿一座,
成为集宗教、
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据传说,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王降生之日。
这一天在这里烧香许愿十分
灵验,有求必应。故年年来此求签问卜、求子挂红、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遂在
柏树庙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
不但繁荣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间艺术,
推动了
边际民间贸易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
4
)霍山地方风情
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
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如竹筛、
簸箕、
竹烘斗等
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虽然
很少使用,
但仍保存完好,
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
用。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土灶、
铁锅、
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
玩龙灯、
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
爱的节目。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
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
5
)
大别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
始建于
2002
年
7
月。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50
平方米。房屋样式为仿清
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
室内陈列着当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
走进苑中,
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网络全书。
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
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
6
)铜锣寨古石臼
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
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
40
厘米,底径
28
厘米,深
24
厘米。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三个古石臼都
已对游客开放。
(
7
)
舒城民俗风情
境内民风淳厚,
民众性格开朗,
处世多和亲睦邻,
待人则热
情大方,家庭观念较重,讲究落叶归根。长期以来,衣着以朴素大方为标准;食
则以大米为主食,铺以玉米、山芋等杂粮;菜食以咸味为主,辅以辣味,不喜甜
食。民居以背北向南为主,主房四周杂以牛屋、猪栏、禽舍、茅厕等简易建筑。
过去住房多泥墙草顶、
开窗甚小,
改革开放后,
多建砖墙瓦顶的基建平房。
近年,
则以两层
(
或以上
)
基建楼房为普遍。结婚以男娶女嫁为主,男到女方落户称为招
女婿。
结婚时以喜庆祥和为基调,
设喜宴待客,
有闹新房的传统风俗。
丧事过去
多为棺葬,
现除较远山区外,
已大都实行火葬;
除幼小夭折外,
均有停尸
3
日的
习俗
Ⅸ 安徽过年的习俗有什么
安徽过年习俗
(1)安复徽过春节俗称过年制,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Ⅹ 2019年春节六安低保补助是多少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按照《安徽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补助我省的农村低保资金,全部用于提高低保对象的补差水平。预计,全省2008全年共投入农村低保资金98645.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765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34995.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约16000万元。到2008年底,全省人均补差水平将达到540元左右,比年初计划的年人均补差437元提高了103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