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1)社会文化主要是来指一个源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题、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要素的总和。
(2)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
(3)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使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商品的选择标准。
(4)社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决定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消费者购物的内容和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
(5)社会文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贰』 宗教文化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怎样影响
宗教文化对旅游消费 行为的影响 禅 宗教文化的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
同时回是答闻名瑕迩的旅游圣地,而旅游者前 往这些旅游
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旅游。。。。
『叁』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大、受经济衰退影响小等特点,使本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据专家测算,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2.增加外汇收入。旅游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境外旅游者,成为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外汇储备,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其重要。西藏1995年国际旅游业利润达到2598万元,超过工业、建筑业、交通业三个行业全年的利润总额。
3.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许多直接就业机会,还刺激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着许多间接的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为旅游的活动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给交通运输、饭店宾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带来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轻纺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业、文体事业等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同时,旅游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使农产品可以跳过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直接面对消费者,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4.带动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旅游吸引了许多外国旅游者,他们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建设成就、政策法规,因此,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同时,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是“无烟工业”,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此外,旅游对环境保护还可起到经济支撑的作用,旅游收入增加了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资金。要保护生态优势,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发展旅游业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产业。通过旅游业,民族文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会积极深入地挖掘、拯救、复原、宣传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
6.促进文明建设。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在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通过领略这些地区的秀丽山河、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另一方面,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使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7.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通过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促进了各种文化、学术信息及先进科技成果的传递。旅游的客源大多来自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这必然会推动本地区与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肆』 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旅游业不仅对经济产业的发展有促进,特别是对一些地专方文化的传播有着属非常大的贡献.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让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赶兴趣,都是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本人就是因为去丽江旅游的一趟就对当地的纳西文化,摩挲文化,东巴文化感了兴趣.
『伍』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坏处都有什么
1、一定程度上破坏当地文化。例如出现伪民俗这种现象。简单的说版就是为了配合旅游权,将许多民俗商业话,例如傩戏等。本来只是在特殊的节日举行的特特殊仪式,现在为了迎合游客需要,有些景区就开发了这个节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义。
2、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目的地人们的生活。甚至出现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就是当地人民以旅游资源作为市场资源进行获利的一种现象。例如,在云南某山村,由于旅游开发,,本来应该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的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开始改变其行为,不再耕种,而是为游客服务,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务。总之,她们变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附属品,也不是旅游业发展依托的主体。
总体上来说,旅游给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商业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看“旅游文化学这本书”
『陆』 民俗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
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
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柒』 旅游业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坏处都有什么
1、一定程度上破坏当地文化。例如出现伪民俗这种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版配合旅游,将权许多民俗商业话,例如傩戏等。本来只是在特殊的节日举行的特特殊仪式,现在为了迎合游客需要,有些景区就开发了这个节目,每天均上演,已失去其原本的含义。
2、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目的地人们的生活。甚至出现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就是当地人民以旅游资源作为市场资源进行获利的一种现象。例如,在云南某山村,由于旅游开发,,本来应该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的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开始改变其行为,不再耕种,而是为游客服务,例如,提供合照照相服务。总之,她们变成了旅游业发展的附属品,也不是旅游业发展依托的主体。
总体上来说,旅游给当地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商业化,盆景化。
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看看“旅游文化学这本书”
『捌』 东西方传统文化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
旅游者的行为包括决策行为、时间—空间行为、消费行为、心理行为
外出旅游之前,人回们首先要收集各种答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作出决定,这个过程称为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
出游时间的选择是旅游者重要的时间行为规律。一般来讲,旅游者个体出游时只会考虑个人(或者自己家庭)的闲暇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假期
旅游者空间行为个体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选择
旅游者消费行为实际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者)行为,具体而言是指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购物行为。
欧美旅游者。欧美各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使我国对欧美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欧美旅游者来我国的主要目的是欣赏我国几千年的文化
『玖』 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 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 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 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 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 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为了发展旅游 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有时还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学者说,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 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设限”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
因此,我们在对待旅游文化的时候必须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事物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旅游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云南旅游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等。
第二、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云南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第三、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化旅游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地(即旅游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它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指某个特定的区域。旅游地社会文化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笔者认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有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超过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书《莫高窟记》,60年代还清晰可见,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人们不禁担忧:百年之后,敦煌安在?
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20年代末,美国生物学家洛克博士多次来到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泸沽湖畔,从采集动植物标本到研究摩梭文化,并写下了《中国西南的摩梭王国》。他一个人的走访并没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什么变化。可是今天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地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边,在供游客娱乐而每晚举办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在桂林冠岩景区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结束后,大多脱下了传统服饰,她们衣着摩登,外表与一般城市女孩已没有太大的分别。摩梭姑娘杨二车娜姆闯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摩梭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洛克当年在书中所记录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难看到了。杨二车娜姆感叹道:“如果认为外来的、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选择地吸收,那么,不要几年的功夫,在泸沽湖将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说得严重一点,只能见到一些穿着摩梭服装的服务员。然而,如果不吸收外来文明,那里将永远贫穷和落后。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这种现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极具普遍意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鲜活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会削弱,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不少地方社会相对封闭,交通不发达,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明显滞后。在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冲击下,当地古朴的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比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要剧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现代旅游是一种大众社会生活文化,也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所谓“大众”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导致了崭新的社会群体——大众的产生。大众已不同于过去的群众,它特指生活于城市之中处于平均状态的人群,其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因此,大众的文化消费更多地体现一种“类”的普遍消费,而非个体的特殊消费。大众一般都受过教育,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化消费,但大众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并不具备高层次的文化修养,没有机会进行特殊的鉴赏训练,不能接受对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现代大众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旅游或其他“排遣”私人时间所需要的文化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倾向于感性的,轻松而刺激的文化。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有时还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恋”本是贵州瑶族(青瑶)的一种恋爱习俗。姑娘14岁以后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在一间小屋里,墙壁门上凿有一小洞,洞口正对着姑娘枕头。夜间,小伙子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房门外,用根细棍通过恋爱洞把姑娘捅醒,隔门或隔墙谈心对歌,若谈得拢,可开门请进家,父母不干涉,家人还回避。谈不拢,姑娘可以装睡,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另找他人。当地俗话说:“一晚可以谈五个,终身只归一个人。”可见,瑶族虽然在婚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恋爱方式也较为开放,但他们对婚姻问题却是非常严肃的。当地一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生意,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旅游的名义搞色情服务,最终激起了该民族的愤怒,他们对搞这种活动的旅游点发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将派出“火枪队”武力解决;再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却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此外,大同小异的“竹杆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甚至在毫不相干的溶洞景点内也比比皆是,挑逗诱骗游客上当,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愉快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落后的东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制滥造的鬼洞、鬼城、阴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种种,不亦而足。像这样连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那还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设限”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让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侵蚀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或有意识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泰国在前几年大力推销的某些不健康的旅游产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确实迎合了少部分游客的需求,也为该国带来了滚滚外汇。但据泰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4年到现在,泰国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扩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万人死于这种顽症,那里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性。由此而引发的旅游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导致泰国旅游业出现滑坡。上述案例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受到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有可能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裂变和扭曲。尽管“色情、酗酒、抢劫皆因旅游业而起”的说法是片面的,但应该承认旅游业同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蔓延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海外旅游者“现代化”消费模式的诱惑下,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这一客观事实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坠落到罪恶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滥,赌博猖獗,离婚率上升,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
此外,国内有些景区,因没有组织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平衡好各方利益,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五,旅游地“仆从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绪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旅游地,成群结队的旅游者所挟强势文化使得当地居民的民族(地区)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从性”文化逐渐加重。旅游地居民一方面对旅游者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终使得人们对本地社会文化传统等开始怀疑,离弃乃至反叛,从而对接待地固有的社会文化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诱发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能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碍和干扰,使其产生排外情绪。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就有可能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巴黎,每逢旅游旺季城市交通严重阻塞,人们怨声载道,于是一些景点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阻止满载游客的大巴车进入市区;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卖纪念品的商店挤垮了许多为当地人服务的店铺,咖啡店和餐馆的价格飞涨,超过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游客令当地居民不胜其烦,城市人口从40年代的15万人锐减至如今不足8万人。此外,一些旅游者对其他文化任意贬低和批评的傲慢态度导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加剧了旅游业个体经营中比较普遍的“宰客”现象等。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一些学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批判部分发达国家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时,常常把旅游视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过去的大炮政策换成了今天的‘国际旅游讹诈政策’”,“发达世界是在通过旅游将其生活方式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这些观点可能带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并非空穴来风。有的西方人类学家说成群结队的游客把别人的乡土作为“旅游地”,无所顾忌地拍照、游玩,然后再把当地令人好奇的风物特产带回家,成为标榜炫耀之物,这一切都带有明显的“殖民化倾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更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开发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遗产、现代文明等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活动将给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保持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引导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寻求一种既能使东道社会收入最大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谓“新概念旅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正面
——可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和趋势,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可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结构与类型。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种旅游产品,或多或少都带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气息,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游卖点。因此,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扩大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同时可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
——可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旅游业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环,与其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的旅游形象会更加高大与辉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无论投资、旅游、文化交流,人们都乐意前来,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而现代旅游又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本地区或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并给所在区域带来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可见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定能够带动城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在当地地区的地位并完全能够成为本区域的核心和统帅。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拾』 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是正面的。如井冈山吧,我们去开发它,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秀丽,更看重是它回具有革命遗址和历答史事件。开发文化特色景点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小游客(*包括中外的各种游客)来说,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佳教材。